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年龄谱的川崎病患儿90例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梁妍琰;张晓梅;朱华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年龄谱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各年龄谱川崎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90例川崎病及不完全性川崎病(IKD)婴幼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年龄分为3组:≤6个月组,~12个月组,13个月~5岁组,每组30例患儿.结果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4~8月份为发病高峰(50例,55.6%).≤6个月组患儿的起病到确诊时间长于其他年龄组,IKD病例数多于其他年龄组;主要临床特征:3组患儿在发热时间≥5d、皮疹、肛周脱皮及卡痕充血等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双侧眼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四肢指(趾)端变化、颈部淋巴结肿大、呼吸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等临床症状方面3组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室检查结果:3组患儿在WBC、Hb、PL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个月组和13个月~5岁组患儿WBC均小于≤6个月组(P均<0.0167),13个月~5岁组患儿Hb均大于其他两组患儿(P均<0.0167);3组患儿的CRP与E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在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及冠状动脉扩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3个月~5岁组患儿在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及冠状动脉扩张方面低于≤6个月组(P均<0.0167).结论 川崎病患儿年龄越小,起病到确诊时间越长,眼球结膜充血、肝损害发病率越高,随着年龄增加,临床症状逐渐明显,尤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在实验室检查方面WBC计数升高更为明显,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机率也越大;各年龄组PLT、CRP及ESR均明显升高,且均接受IVIG治疗有效.

  •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研究

    作者:何凯;廖翠芳

    目的:讨论研究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川崎病的方法,为降低疾病误诊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儿科20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分为A组与同期进行治疗的2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B组进行对比。对两组患儿进行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其实验室检查指标与典型川崎病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性川崎病体温高热持续时间一般为7~16 d;不完全性川崎病体温高热持续时间为3~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皮疹、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及手足硬肿与完全性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较高与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易造成误诊漏诊。经检查发现卡疤红斑及白细胞指数改变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相比有显著差异。早期进行完善的实验室各项检查可为诊断疾病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可将疾病误诊率降到低。

  • 小儿川崎病43例的诊治体会

    作者:黎进飞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且≥5 d;典型川崎病具有≥4项诊断标准的;不完全性川崎病<4项诊断标准;所有的病例均在病程1周及2周分别检测血液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结果均较正常明显升高。结论川崎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18~24个月的为发病高峰,但整个儿童期均可发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而不完全性川崎病主要以婴儿多见;对于持续发热>5 d,且≥2项诊断标准的,若CRP不高,血沉不增快的,需每天重新评估;若CRP升高,血沉增快,伴有以下实验室检查指标的≥3项:血象WBC升高;贫血;PLT升高;转氨酶升高;尿常规高倍镜下可见异常白细胞等,可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予相关治疗,及行心脏彩超检查和动态监测;若<3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则行心脏彩超检查,如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可诊断为川崎病,若没有冠状动脉病变,则每天重新评估。

  • 儿童川崎病56例临床探讨

    作者:张松青;牛静;张晓静;商梅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50%);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 21例(37.5%);符合4项表现者6例(10.7%);有1例 (1.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27例(64.3%).治愈:本组患者治愈48例 ,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 ,无死亡病例.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 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 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 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不完全性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

    作者:甄润平

    目的 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常见症状、体征出现的几率,辅助检查异常点,为临床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提供诊断依据及方法,力争本病能够早诊断、早治疗.

  • 不完全性川崎病19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海燕;肖春林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总结我们2008年1月~2013年10月收住院的19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病例,回顾性分析KD早期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时,WBC、PLT、ESR、CRP呈进行性升高,HB下降,可作为不完全性KD的早期诊断。

  • 婴儿不完全性川崎病1例临床报告

    作者:江平;洪山

    1 病例摘要患儿,男,1月7d.因“发热5天”于2012年10月7日入院.患儿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cC以上,无畏寒及出疹,无明显咳嗽,无呼吸困难及发绀,无呕吐腹泻,无明显哭闹,在外院住院治疗,查血常规WBC10.41×109/L,N67.1%,N6.99×109/L,RBC3.55×1012/L,HB119g/L,PLT130×109/L,CRP49 mg/L.胸片示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阴性,予夫西地酸钠90 mg静滴3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45 92次/日,2d,仍发热,门诊以“支气管炎”收入院.既往史:生后半个月出现吼喘.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 川崎病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江平;洪山

    川崎病自1961年至今已有50余年,病因学研究尚未得出详细致病机制.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分为3型.到目前为止,KD的致病机制上还存在各种假说,治疗方法上,还存在相互有矛盾的报道,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就KD患者而言,尽可能及时确诊和治疗,能有效减少冠脉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 6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微小病毒B19感染

    作者:郑岩

    目的 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PCR法对166例典型川崎病(KD)(观察组)及6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对照组)进行B19-DNA检测.对观察组与对照组HPVB19-DNA检测阳性的与阴性的两组中应用心脏彩超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值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典型川崎病)B19-DNA阳性检出率为27.4%(45/166),对照组(不完全性川崎病)B19-DNA阳性检出率检为47.5%(29/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观察组(典型川崎病)与对照组(不完全性川崎病)HPVB19-DNA检测阳性的两组中,心脏彩超冠状动脉内径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微小病毒B19 与不完全性川崎病(KD) 相关,并且微小病毒B19感染造成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严重.

  • 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的比较

    作者:何潇

    目的:分析并对比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3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临床表现.结果:两组患儿的卡疤红肿、手足水肿、口腔黏膜充血、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肛周脱屑、指端脱屑、发热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发热症状持续的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CRP(C反应蛋白)水平和WBC(白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Hb(血红蛋白)、血钠、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的水平、ESR(红细胞沉降率)和PLT(血小板)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相比,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卡疤红肿的发生率更高,其手足水肿、口腔黏膜充血、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的发生率更低,其发热症状持续的时间更短.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相比,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的CRP水平和WBC计数更高.

  • 以无菌性脓尿为首发症状的婴儿不完全性川崎病

    作者:黄华;茅幼英;殷蕾;周纬

    目的:探讨以无菌性脓尿为首发症状的婴儿不完全性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无菌性脓尿为首发症状的15例婴儿不完全性KD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同期符合美国心脏协会2004年修订诊断标准的29例典型KD患儿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均以反复高热、抗感染效果不佳为主要表现。与典型KD组相比,不完全性KD组在发病初期和发病7 d后血红蛋白较低,发病7 d后CRP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不完全性KD患儿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变化,其中动脉扩张2例,冠脉瘤2例。结论对<1岁以尿路感染为首发症状的婴儿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热持续5d以上,伴血清炎症指标明显增高,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警惕不完全性川崎病可能,并尽早做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冠脉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

  • 不完全性川崎病误诊误治原因分析及处置对策

    作者:张晟

    目的 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误诊误治原因及处置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分析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误诊误治原因.结果 100例川崎病患儿中,不完全性川崎病45例(45.00%),典型川崎病55例(55.00%);不完全性川崎病的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手足硬肿的临床特征发生率与典型川崎病有显著差异(P<0.05);45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中,误诊4例肺炎(8.89%)、1例败血症(2.22%);100例川崎病患儿均恢复正常,无复发.结论 详细询问患儿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给予必要实验室检查,可提高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断率.

  • 不完全性川崎病32例临床观察

    作者:钱烘云;李朝辉

    川崎病(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近年来取代风湿性心脏病成为我国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不完全性川崎病病例也逐年增多.

  •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33例早期诊治分析

    作者:王士杰;李晓春;程贤高

    目的:总结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临床特点,提高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患儿均有持续高烧症状,患儿的临床症状均不足4项诊断标准要求,实验室检测值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对有持续高热,川崎病典型性临床表现不显著的患儿,应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脏彩超结果尽早确诊并行免疫球蛋白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 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伴呼吸心跳骤停患儿的护理

    作者:周利娟;刘莉娜;冯英芝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是一种病因不明的,80%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 5 : 1,约15%-20%患儿未经治疗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

  • 12例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护理

    作者:陈静华;邵亚新

    探讨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发热期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血管及其他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指导.12例患儿用药2~4 d体温均降至正常,9~12 d临床治愈出院.有冠状动脉改变者出院后跟踪随访3~6个月,经超声心电图检查示已恢复正常.认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加强护理和对病情的观察,早期识别,尽早使用静脉内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有效减少冠状动脉病变.

  • 川崎病64例临床探讨

    作者:陈琪;林志青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住院治疗的64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43.8%);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39.1%);符合4项表现者6例(9.4%);有5例(7.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17例(26.6%).治愈54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1例,无1例死亡.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儿童川崎病11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勇;王俊;刘万琼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1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73例(63.5%),女42例(36.5%),5岁以内96例(83.5%).(2)典型KD 90例,不完全性KD(IKD) 25例;IKD组婴儿(<1岁)比例和CAL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44.0% vs 7.8%,40.0%vs17.8%,P均<0.05);除肛周脱屑、卡疤红肿外,IKD组其他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出现时间晚于KD组(P均<0.05);除血红蛋白外,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L组男性比例、婴儿比例、发热时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大(高)于非CAL组(P均<0.05).(4)KD发病10d内的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且治疗2周后复查发病10d内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组新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d后给予IVIG组(P<0.05).结论:IKD多发于婴儿,且其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卡疤红肿有助于其早期诊断;CAL发生率与男性、年龄<1岁、发热时间、PLT、ESR、CRP有关;KD发病10 d内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 不完全性川崎病28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翔

    目的 了解不完全性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8例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94例典型川崎病(KD)患儿作为对照,对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KD患儿的年龄总体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脑钠肽(BNP)、血C-反应蛋白(CRP)、血高密度脂蛋白(HDL)、尿乳酸脱氢酶(LDH)均在IKD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BNP、血HDL及尿LDH在IKD患儿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并且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IKD急性期的早期诊断.

  • 完全性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比较

    作者:李晓冰;何德根;彭通;陈钊扬

    目的 比较完全性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就诊的58例川崎病患儿,对比分析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比较其差异.结果 完全性川崎病患儿皮疹、口腔黏膜充血、急性期手足硬肿、球结膜充血等症状的发生率较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高(76.67% vs. 28.57%、83.33% vs.42.86%、76.67% vs.50.00%、93.33% vs.50.00%),卡疤红肿发生率较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低(16.67% vs. 3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998、32.567、11.786、97.988、3.949,均 P<0.05).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较完全性川崎病患儿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65、3.062,均 P<0.01).两组患儿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9,P>0.05),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完全性川崎病患儿(χ2=6.536,P<0.05).结论 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发热时间长,CRP水平、卡疤红肿发生率、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有助于其早期诊断.尽早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减少其误诊漏诊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