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发育性青光眼合并先天性小瞳孔一家系
先证者男性,49岁.因双眼"闭角型青光眼"来院治疗,曾行双眼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后,右眼眼压控制不理想,后行小梁切除术.因其双眼瞳孔小,不能散大,建议其亲属来院检查.其父辈直系亲属已过世.2007年2月6日携其子女来诊.
-
多种术式联合手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Schlemm管切开、窦小梁切开联合儿童型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与Schlemm管切开、窦小梁切开联合窦小梁切除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29例(40只眼)发育性青光眼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和病情将患儿分为实验组14例(14只眼)和对照组15例(26只眼),实验组行Schlemm管切开、窦小梁切开联合儿童型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对照组行Schlemm管切开、窦小梁切开联合窦小梁切除术。观察、记录术后1周,1,26,,12个月两组患儿眼压、角膜横径、杯盘比、盘周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组患儿的眼压以均数±标准差( x珋±s)的形式表示,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角膜横径、杯盘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实验组患儿的眼压为(46.12±9.87)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周为(6.12±0.97)mmHg,术后1个月为(13.83±0.43)mmHg,术后2个月为(19.78±0.18)mmHg,术后3个月为(20.02±0.39)mmHg,术后6个月为(14.35±0.76)mmHg,术后12个月为(16.48±0.46)mmHg,术后各时间段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9,12.23,9.98,9.89,12.00,11.22;P1<0.05)。手术前对照组患儿的眼压为(45.56±8.49)mmHg,术后1周为(15.74±0.13)mmHg,术后1个月为(17.11±0.53)mmHg,术后2个月为(22.18±0.47) mmHg,术后3个月为(18.64±0.12) mmHg,术后6个月为(19.61±0.14)mmHg,术后12个月为(18.19±0.39)mmHg,术后各时间段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91,17.05,14.02,16.17,15.58,16.42;P1<0.05)。术后实验组患儿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0,P<0.05);实验组患儿眼压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5,P<0.05)。实验组术后角膜横径较术前减小者共8例(8只眼),占57.14%;对照组术后角膜横径较术前减小者共10例(15只眼),占5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实验组术后杯盘比较术前减小者共2例(2只眼),占14.28%;对照组术后杯盘比较术前减小者共9例(14只眼),占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P<0.05)。实验组术中出现少量出血者共13例(13只眼),占86.67%;对照组术中出现少量出血者共13例(20只眼),占92.86%,术后1~3 d均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P>0.05)。实验组术后出现虹膜局限性粘连者5例(5只眼),占35.71%;对照组出现虹膜局限性粘连者4例(6只眼),占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P>0.05)。实验组1例(2只眼)眼球明显扩张、角膜横径>14 mm、角膜缘混浊的患儿在术中出现Schlemm管定位困难,改为房角切开术。对照组1例(1只眼)患儿因术后眼压控制不良,半年后行实验组手术方案。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发生角膜后弹力层撕脱、晶状体损伤、引流阀暴露及引流管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Schlemm管切开、窦小梁切开联合儿童型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与Schlemm管切开、窦小梁切开联合窦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对于多次窦小梁切除术后眼压高及视功能损坏的患儿,采用Schlemm管切开、窦小梁切开联合儿童型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进行治疗效果更佳。
-
小儿眼压在氯胺酮和七氟醚麻醉下的测量分析
目的 比较氯胺酮和七氟醚对全麻下儿童的眼内压测量准确性及麻醉药的影响.方法 14例患者已明确或怀疑青光眼,患儿无法配合必须的眼压测量.肌肉注射(5mg/kg) 或静脉注射(2mg/kg) 氯胺酮,诱导成功后给予七氟醚维持.用反弹式ICare眼压计测量眼压,每只眼睛测量三次,平均眼压用配对t检验来评估两组间和三组间(氯胺酮眼压,<20mmHg,20~30mmHg,>30mmHg)存在的眼压差异及期间的心率(HR)血压(BP)变化.结果 14 例(28眼)记录供审查.平均年龄为3.5岁(标准差25,范围6~87月).七氟醚后平均眼压[17.68(标准差11.07)mmHg]显著低于氯胺酮眼压[25.1(标准差12.67)mmHg,P<0.001].百分比差异为30.1%(标准差6.1,95%CI为23.4~32.6).亚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较氯胺酮有明显的降眼压的作用.这种差异与眼压水平无关.这可能提示麻醉剂氯胺酮诱导时所测量的眼压更接近患儿真实的眼压.
-
LASIK激发发育性青光眼眼压升高1例
患者男24岁以双眼近视9年.裸眼视力:右眼0.12/1.5,左眼0.12/1.5.扩瞳查屈光:右眼-5.50DS-0.50DC×18°→1.0,左眼-5.50DS→1.0,角膜曲率:右眼42.0D/42.5D×37°,左眼42.25D/42.50D×7°.杯/盘比约0.3.经全面检查未发现明显手术禁忌症.术前1周用氯霉素眼液点眼,每天6~8次.手术使用日本尼德克公司的M-2000微型角膜刀和尼德克公司的准分子激光仪,切削角膜瓣160um,右眼磨削95.9um,左眼磨削96.1um.
-
发育性青光眼合并近视诊断分析
发育性青光眼合并近视并不少见,由于检查的片面性和对发育性青光眼认识不足,致使许多病例到青光眼晚期才得以确诊和治疗,现将我科自1 992年8月至1998年8月收治的38例报道如下.
-
青少年型青光眼的误诊漏诊原因分析(附32例临床报告)
青少年型青光眼又名发育性青光眼,是指3岁以后甚至成人早期发病的先天性青光眼,发病机理与原发性婴幼儿青光眼相同,但青光眼的症状出现较晚.这类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相似的隐蔽过程,且临床上两者难以区分,所以在我国的青光眼分类标准中将30岁以前的开角型青光眼均归入青少年型青光眼.
-
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围手术期护理
先天性青光眼又名发育性青光眼,系胎儿发育过程中前房角发育异常,小梁网-Schlemm管系统不能发挥有效的房水引流功能而使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分为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3岁内发病),青少年型青光眼(3岁以后至30岁以前发病)及合并其他先天异常的青光眼[1]。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常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1)畏光、泪溢和眼睑痉挛,2)角膜扩大、水肿及后弹力层破裂,3)视神经乳头凹陷。就诊时家长或患儿主诉有视力下降、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眼红、黑眼球增大、角膜发白发蓝或发雾不清等。先天性青光眼一经发现就应立即手术治疗。小梁切开术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首选方式之一[2],但术后易发生前房积血、浅前房并发症,加强临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我院从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36例先天性青光眼患儿,均行小梁切开手术治疗,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Ahmed青光眼阀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价值探讨
难治性青光眼是指患者的眼压通过常规的滤过手术和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仍然很难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一类青光眼,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育性青光眼、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性青光眼、葡萄膜炎性青光眼及行滤过手术已失败的青光眼等,是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1-2]。难治性青光眼的以往常规治疗方法疗效不理想,如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成功率仅为11.00%~52.00%[3-4]。近年来我院及外院采用Ahmed青光眼阀联合丝裂霉素C( MM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青光眼患者的保健与治疗
青光眼为眼科常见病,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其发病根源在于眼内房水循环障碍、眼压升高致急性或慢性视乳头损害和视野缺损、视力下降.青光眼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小儿常见的为先天性青光眼,是眼球发育异常所致;青少年常见的为发育性青光眼,是一种遗传性疾患,为房水排出通道病变所致;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为原发性青光眼,有家族遗传倾向.临床常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前者为急性或慢性房角关闭而致眼压急剧或缓慢升高,后者为房水排出通道异常、房水分泌异常所致.此外,除了上述病因之外因眼部其他疾患致眼压升高的青光眼称为继发性青光眼,如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外伤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以及继发于虹膜病、晶状体病、视网病等的青光眼.
-
1例Sturge-Weber综合征伴发育性青光眼的护理体会
Sturge-Weber综合征是母斑病的一种,又名脑、颜面部血管瘤病,本病的特征为颜面部、同侧脑膜及眼脉络膜多发性血管瘤,且病变多在同侧.据报道,约有33%~38%的Sturge-Weber综合征患儿伴有房角发育异常,可致发育性青光眼[1].近,我院收治1例,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难治性青光眼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无晶体或人工晶体眼青光眼、葡萄膜炎性青光眼、发育性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等,治疗很棘手,手术预后较差.20世纪60年代采用睫状体冷冻术治疗,产生的并发症如眼球萎缩较多;70~80年代用YAG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由于激光系统庞大的体积和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90年代发展的半导体激光系统(diodc lascr,DL)体积小,费用不高,功能可靠.1992年Gassterland和Poilack[1]首先将DL经巩膜睫状体光凝(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TSCPC)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以降低眼压,解除眼球疼痛,挽救部分视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同行报道逐渐增多,成为难治性青光眼治疗的研究热点,现对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DLTSCPC)做一综述.
-
前房穿刺术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8例疗效分析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随着现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达70%-90%,然而对一些用降眼压药物于常规滤过手术均难以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的青光眼,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人工晶体眼或无晶状体眼青光眼,外伤性青光眼,先天性或发育性青光眼,行多次滤过手术后的青光眼等均属于难治性的青光眼[1],由于眼部情况复杂,难于建立有效的滤过通道而致手术失败,高眼压是患者失明并且影响正常生活的重要原因[2].
-
先天性球形晶状体、继发性青光眼、高度近视1例
1 病例报告患儿女,11岁,因发现双眼视力不好3a,于2007-07-23来我科门诊要求验光配镜,3a前体检时发现双眼视力不好,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高度近视,验光配镜后视力有所提高,现检查发现眼压高,矫正视力提不高,遂以"双眼发育性青光眼?双高度近视"收住院进一步诊治.
-
深层巩膜切除联合外路小梁切开治疗发育性青光眼
目的:观察深层巩膜切除联合外路小梁切开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1例(62眼)住院的双眼发育性青光眼患者,平均年龄(12.5±3.5)岁,均行自身对照,1眼行深层巩膜切除(non-penetratating deep sclerectomy,NPDS)联合外路小梁切开及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手术(称治疗组),术中巩膜瓣缝合4针;另1眼行常规的小梁切除手术(称对照组).术后观察并记录视力、前房、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平均随访(13.5±4.6)mo.结果:治疗组眼压完全控制率为77%(24/31),有效控制率为84%(26/31);对照组眼压完全控制率为81%(25/31),有效控制率为90%(28/31),x2=0.14,P>0.05,差异无显著性.滤过泡情况:治疗组功能型滤过泡9眼(29%),对照组功能型滤过泡25眼(81%),其中对照组有4眼为薄壁滤过泡而治疗组无1例发生,x2=16.67,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深层巩膜切除联合外路小梁切开治疗发育性青光眼具有较高安全性且降眼压较可靠的特点,对青少年生存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