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眼前段分析系统测量LASIK术后角膜及前房变化

    作者:王卫群;杨应琴;刘欢;田英;张改玲;张晓兰;张幼梅

    目的 分析Sirius新型眼前段分析系统测量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及前房容积变化.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LASIK矫正近视及复性近视散光96例(96只眼),术前及术后10 d行Sirius新型眼前段分析仪检查,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及前房容积相关数据,并分析其变化.结果 术后10d角膜中央3 mm区角膜后表面曲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30,P=0.818).而5 mm及7 mm区后表面曲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16,P=0.000;t=11.615,P=0.000).术后10 d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32,P=0.000;t =6.626,P=0.000).术前和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直径3mm、5 mm及7 mm区)、前房深度及前房容积三者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旁中央区较陡峭;术后早期前房变浅,前房容积变小,且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及前房容积的变化均无明显相关性.

  • 作者:

    关键词:
  • LASIK术后5年内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变化

    作者:张加裕;冯一帆;蔡剑秋

    目的 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5年随访测量,探索其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LASIK手术患者48例(48眼),平均屈光度(-6.25±2.87)D.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3年、5年,采用OrbscanⅡ测量其角膜后表面曲率(中央6 mm区域)和角膜厚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LSD法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并对两者关系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①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较术前升高(t=8.211,P<0.01);术后1~9个月,数值无明显变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个月至2年,角膜后表面曲率逐渐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0、-2.659,P均<0.01);2年后,角膜后表面曲率趋于稳定,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较术前下降(t=10.08,P<0.01);术后1~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逐渐上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2、-4.428、-2.334,P均>0.05);术后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趋于稳定,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703,P<0.01).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中央区前凸,中央角膜厚度增加,此后两者均趋于稳定.随访期内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 用Pentacam系统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

    作者:张庆生;张绍忠;王林;肖凤芝

    目的 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例(398只眼)施行LASIK的完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系统对患者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进行检查并分析.结果 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表面曲率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在角膜床厚度250~280 μm组与281~320μm组间、250 ~ 280 μm组与>320 μm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81~320μm组与>320 μ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向前突,后表面高度增加,曲率负值增加,术前等效球镜越小、角膜床厚度越厚,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越小.

  • 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的析因分析研究

    作者:付梦军;张浩润;王锐;刘涛;陈元兵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曲率的变化,并研究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及承载因子(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ORBSCAN Ⅱ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对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只眼)LASIK术前和术后1、2、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进行测定,分析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并按术前眼压及承载因子分成4组,对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进行析因分析研究.结果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膨隆,LASIK术后1个月较术前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为(0.135±0.098)μm,LASIK术后2个月较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为(0.022±0.034)μm.结论 高度近视眼LASIK 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膨隆,LASIK术后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曲率基本稳定.且术前眼压越高、承载因子越大,术后角膜膨隆越明显.

  •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福生;周跃华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大点,以及距中心1.5 mm、2.5 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的后表面高度及相对应的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进行测量.结果 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为(0.024±0.007) mm,多位于颞下(50%)、鼻下(16%)部位.后表面前突极值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大点(49.75%)、薄点(33.50%)、旁中心1.5 mm颞下(9.25%)和颞侧(8.0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大点、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高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后表面平均屈光度大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8、-0.138,P值分别为0.000、0.006);薄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13,P值分别为0.000、0.024);中央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负相关(r值为-0.622,P值为0.000),与前表面曲率正相关(r值为0.105,P值为0.036).结论 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多位于颞下、鼻下部位,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大点、薄点和旁中心1.5 mm颞下、颞侧;后表面平均屈光度大点、薄点﹑中央点的后表面高度与近视程度无关;影响后表面高度的因素包括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和前表面曲率.

  • 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的析因分析研究

    作者:郝晓凤;谢立科;唐由之;张志芳;肖文峥;何昭燕;侯乐;谢万坤;秦睿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手术后角膜后曲率的改变,并探讨影响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的因素.方法:选取201 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于武警总医院眼科实施LASIK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对120例眼使用orbscanⅡ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分别在术后30、60、90、180 d测量角膜后表面曲率,对比后表面曲率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及术后30、60、90、180 d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分别为(6.53±0.24)、(6.40±0.25)、(6.44±0.23)、(6.41±0.22)、(6.38±0.21)μm,析因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都会造成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不同,且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呈正相关的关系.结论:LASIK术后60 d内患者角膜后表面存在向前膨隆,向前膨隆在术后60 d后逐渐恒定,向前膨隆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成正相关关系.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改变

    作者:付梦军;张浩润;王锐;王玲;刘涛

    LASIK术后角膜层间反应轻,角膜瓣与瓣下基质之间不形成瘢痕组织,角膜的愈合方式虽然保留了清晰的视觉光区,但是角膜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可能是导致角膜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凸,这与角膜中央厚度、残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矫正的屈光度数、术前眼压、角膜瓣厚度、切削深度、切削区的直径、年龄等有关.本文就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展开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