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预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内膜剥脱术后升高的脑血流
目的 利用三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three-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pCASL)预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升高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为CAS和CEA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提供影像学预测指标,从而为术前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材料与方法 从2015年11月到2017年2月,共连续纳入18例[平均年龄(61.6±8.2)岁,15例男性]有症状的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99%)患者,其中11例患者接受了CAS,7例患者接受了CEA.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7 d,术后连续24 h、48 h、72 h、96 h进行了连续四次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磁共振成像以及3D-pCASL,扫描仪器为同一台3.0 T MR(GE Discovery MR750)扫描仪.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术后升高的CBF分别与术前的软脑膜侧支血流和前向脑血流的相关性,以及降低的前向血流与侧支血流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侧支血流和CAS术后升高的CBF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77,P=0.000),但与CEA术后升高的CBF无相关性(r=-0.099,P=0.833),尽管CEA术前有更高的侧支血流(P<0.05);在两者前向血流基本相同的前提下(P>0.05),前向血流和CEA术后升高的CBF呈显著的负相关(r=-0.905,P=0.005),但和CAS术后升高的CBF无相关性(r=-0.317,P=0.342).结论 软脑膜侧支血流和前向血流对CAS和CEA术后升高CBF的影响不同,这或许能为术前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在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和术后分别对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对比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灌注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28例患者的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前、术后rTTP(相对达峰时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狭窄血管非供血区术前、术后rTT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狭窄血管供血区和狭窄血管非供血区的术前,术后rCBV、rCBF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灌注参数rTT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的敏感指标.
-
PD-M CI 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对帕金森病伴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选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伴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具有颈内动脉支架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在支架植入前、植入后1个月、3个月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分。结果入选患者均成功植入颈内动脉支架,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残余血管狭窄<10%;术前1个月、术后1个月及3个月MMSE、MOCA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
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影响不同部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7月-2015年8月间在本科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术后短期内发生不同部位出血性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285例患者中,7例发生出血性并发症,其中2例颅内出血患者死亡,1例脑出血患者遗留有肢体轻偏瘫,余1例消化道出血、2例假性动脉瘤和1例肾周出血患者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的出血性并发症,采用短期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方案可能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