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新方法
长效青霉素又名“苄星青霉素”,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菌针剂,特点:稀释后的颗粒大不易溶于水,且颗粒表面带电,遇热和静止后1-2秒易凝结沉淀阻塞针头。此药用于早期梅毒、钩端螺旋体病,也用于治疗青霉素 G 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或需长期维持血药浓度的风湿病时预防链球菌感染,此药不能代替青霉素G用于治疗重症急性感染[1]。治疗时采用常规“二快一慢”的注射方法,既使用9#、12#针头的10ml注射器也经常会出现针头阻塞,且针头粗局部组织损伤面大。另外,用力过大推注时由于针头阻塞,注射器易与针头分离,药液浪费,且在注射时局部压力增加和药液的刺激,会引起较强的疼痛感,让病人难以接受,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恐惧,又浪费了药液[2]。因以上的原因,护士在注射长效青霉素时,治疗方法不当,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压力大,造成注射失败。为了提高注射成功率,减轻医患压力和恐惧,针对难题,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讨,不断积累经验,对长效青霉素的肌注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梅毒血清学抵抗患者行头孢曲松序贯苄星青霉素治疗疗效评价
目的:对患有梅毒病患者行头孢曲松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方法,观察其体内血清学变化情况并进行数据记录和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3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我院确诊为梅毒病的56例患者,随机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予以头孢曲松行序贯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梅毒血清学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研究组梅毒患者治疗后12个月时转阴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梅毒患者的转阴率78.57%,且发生不良反应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例不良反应,组间数据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曲松序贯苄星青霉素对于治疗梅毒患者具有高转阴率,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值得应用于临床并推广实施.
-
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护理体会
目的 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医护人员.方法 一深,三快,一均匀.结果 231例患者一次性注射成功.结论 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很高.苄星青霉素为青霉素G长效制剂,主要用于风湿病预防链球菌感染及梅毒的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对青霉素G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但不能代替青霉素G用于治疗急性重症或较重感染,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后,青霉素徐缓释放并被吸收.成人肌肉注射240万单位后,14天的血药浓度为0.12mg/L;青霉素血清蛋白结合率为60%,在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良好.青霉素主要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新生儿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本品经肾小管排泄减少.注射过程中发现,混悬液内微小颗粒极易堵塞细小的针梗和针尖处,药物不能注入体内,需更换针头,重新注射,有时重复注射2次或3次,才把药物注射完毕,既增加病人的痛苦而发生纠纷,又浪费注射器,还增加感染的几率.
-
门诊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患者减轻疼痛的护理对策
目的: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苄星青霉素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节省人力物力。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加强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并对注射器针头、体位、配制、排气、注射方法都进行了相对的护理对策。结论进行相应的护理对策实施后不仅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还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节省人力物力,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梅毒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目的 观察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梅毒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作用原理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02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抗梅毒治疗;观察组56例在常规抗梅毒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两组于治疗后3、6、9、12月随访患者血RPR滴度比较.结果 研究组6至12月血清RPR完全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RPR转阴的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免疫调节剂联合常规抗梅毒治疗,可提高血清RPR转阴率,缩短RPR转阴时间,加速患者痊愈.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调节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提高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加速机体痊愈.为梅毒治疗提供更好的前景.
-
儿童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两种方法的探讨
目的 改变传统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角度防止针头堵塞.方法 甲护士采用常规法注射168例次,乙护士采用改良法注射180例次,比较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结果 甲护士的常规法成功率为102例次,乙护士的改良法成功率为178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改良后的方法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能减少针头堵塞,明显提高注射成功率.
-
早期梅毒应用三种常用驱梅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对三种常用驱梅药物在早期梅毒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展开分析调查,旨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早期梅毒患者为对象,按不同药物将患者分为甲组、乙组、丙组三个组别,各组患者50例,比较三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显示,甲组患者皮损起效时间为1.67d、皮损痊愈时间为3.59d、转阴率为100.0%;乙组患者的皮损起效时间为0.93d、皮损痊愈时间为3.61d、转阴率为100.0%;丙组患者皮损起效时间为1.69d、皮损痊愈时间为3.67d、转阴率为96.00%,数据比较发现,三组患者在皮损起效时间、皮损痊愈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转阴率来看,三组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梅毒治疗中乙组皮损起效时间较甲组及丙组患者相对更低,存在数据差异(P<0.05).结论:将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苄星青霉素运用在早期美素治疗中效果无显著差异,据此相关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药物治疗方法,为疾病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
分析苄星青霉素对妊娠期伴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比未采用苄星青霉素与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期伴梅毒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妊娠结局与围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59例妊娠期伴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妊娠周期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早、中、晚期妊娠,34例)与对照组(晚期妊娠或临产前, 25例),观察这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胎膜早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死产、流产、死胎等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0.59%,低于对照组的73.53%(p<0.05);观察组围生儿梅毒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用于妊娠期伴梅毒患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围生儿梅毒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探讨优化苄星青霉素肌注方法有效防止针管堵塞的对比分析
目的:寻找更能有效防止针管不通畅的苄星青霉素肌注方法,从而为更好地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从医院近几年来的病人中把需要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病人随机均匀的抽调出100例,再把这100例病人均匀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病人5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症方面均无很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减少了误差.实验组采用新改进的注射方法,即苄星青霉素用0.9%生理盐水4.5ml充分振荡溶解后用5ml注射器抽取适宜剂量的药物,对所需注射部位用酒精消毒后,注射器排尽空气后,进针迅速,在回抽没有见到回血后立刻推进注射器内的药物,以减少疼痛.对照组采用以往沿用的肌注方法,不做任何改善,对两组病人注射结束后的针管堵塞情况和病人的疼痛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针管堵塞也少于对照组,且根据病人反映疼痛感较之前传统的肌注方法轻微.结论 改良后的肌注方法可有效的避免针管堵塞并且减少病人的疼痛感,优化之后的方法确实可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