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第四次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青霉素是治疗梅毒有效的药物,但使用时剂量要充足,治疗维持一定的时间[1].临床上一般选用长效青霉素是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2012年3月20日,患者在第四次肌肉注射由江西东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20分钟后出现过敏性休克一例,现报告如下.
-
苄星青霉素溶解方法及注射体位选择研究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溶解时减少泡沫形成的方法及不同注射体位对注射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免震荡溶解法与传统溶解法在抽吸药液后药瓶内剩余药量;对坐位注射及卧位注射在苄星青霉素注射时针头堵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免震荡溶解法抽吸药液后,药瓶内剩余药量较传统溶解法少,坐位注射可减少针头堵塞,提高注射成功率.结论 苄星青霉素溶解时产生大量泡沫,抽吸药液后药瓶内仍剩余大量泡沫,致药液抽吸不全,治疗剂量不准,该药因特殊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特性,注射时药液易在针头内沉淀凝固堵塞针头,致注射失败.临床注射苄星青霉素时应掌握注射技巧,抽吸药液时做到治疗剂量准确,避免针头堵塞,减轻患者痛苦.
-
肌注苄星青霉素防止针头堵塞和减轻疼痛的方法
目的:探索改良肌注苄星青霉素的方法,减少针头堵塞,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368例在门诊进行苄星青霉素肌注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改良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肌注方法,改良组采用改良方法,对2组患者发生针头堵塞、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和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患者一次性注射成功率为62.5%,改良组治疗患者一次性注射成功率达100%,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改良组患者感到无疼痛感有29例,其百分比为15.8%.明显高于对照组3.8%,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方法改良之后,不但有效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不适感。
-
三种不同药物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观察
我们分别使用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罗氏芬,上海罗氏制药公司生产)、口服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7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驱梅治疗的效果比较
目的 观察比较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驱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36例,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梅毒转阴率,及一期梅毒、二期梅毒的皮损开始消退时间、皮损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1年内TRUST全部阴转,对照组有2例未阴转,但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转阴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一期梅毒与二期梅毒的皮损开始消退时间与皮损愈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梅毒治疗中选择苄星青霉素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其中一期梅毒治疗效果可达1 00%,二期梅毒治疗效果较一期差,因此需确保治疗的早期性、规范性.阿奇霉素治疗近期疗效与苄星青霉素相当,可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
-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在梅毒患者治疗中的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和探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在梅毒患者治疗中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2例梅毒患者,均选自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将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51例的(苄星青霉素治疗组)对照组和51例的(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头孢三嗪治疗组)观察组.治疗后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治疗前后的Th1、Th12细胞亚群进行比较,且对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Th1、Th12细胞亚群两组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h1、Th12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1%、80.39%,组间比有差异(P< 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对照组(13.72%)与观察组(11.76%)相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 以提高梅毒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目的,本次研究采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其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梅毒患者血清RPR阴性率及康复进程的影响
目的 探究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梅毒患者血清RPR阴性率及康复进程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76例梅毒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实验组予以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月,统计对比两组血清RPR转阴率、平均转阴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RPR转阴率较高,平均转阴时间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实验组94.74%(36/38)高于对照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18.42%(7/38)与对照组13.16%(5/38)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梅毒患者联合采用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进一步提高血清RPR转阴率,加速康复进程,效果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
苄星青霉素联合IL-2治疗61例早期梅毒血清阴转追踪观察
我们对61例早期梅毒患者进行系统驱梅治疗,并观察其血清阴转情况,报告如下.
-
梅毒患者肌注苄星青霉素的护理技巧
近年来梅毒呈上升趋势,苄星青霉素主要用于早期梅毒的首选治疗。在临床实践中,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极易造成针头堵塞,需更换7号以上针头进行二次注射,这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造成药液和材料的浪费。为此,探讨苄星青霉素肌注的技巧,不仅避免针头堵塞,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节约材料,提高了注射的工作效率。
-
探讨不同抗生素对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对早期梅毒患者采用不同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 组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B 组采用头孢曲松治疗,C 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 A 组治疗治愈率为96.7%,B 组治愈率为90%、C 组治愈率为66.7%,A、B 两组和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B 组为13.3%,明显低于 C 组23.3%(P <0.05)。结论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早期梅毒的首选药物,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疗效肯定,可作为早期梅毒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
-
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的探讨
苄星青霉素作为青霉素的长效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抗风湿、淋病、梅毒的治疗,本品仅供深部肌肉注射,不可静脉给药,用法为: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左右臀部各一针或征求患者同意后在一侧臀部注射,每周一次,3周为一疗程,但在肌注过程中,容易发生针头堵塞现象,导致注射失败,药液浪费,影响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痛苦,增大护理人员工作量,笔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通过多年工作经验,积累病历资料进行研究,对此药的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注射成功率,减少了药液浪费,减轻了病人痛苦,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便护理同仁互相借鉴经验,不断改进注射方法.
-
多发性硬下疳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阴茎冠状沟处多发无痛性溃疡1个半月.1个半月前患者阴茎冠状沟处出现多处豆粒大小的红斑,很快糜烂形成溃疡,无痛痒、外院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后按炎症给予消炎药物治疗(药名不详),效果不佳;2周前患者无意中摸到右侧腹股沟有多个肿大的淋巴结且.阴茎溃疡不断扩大.患者有多次不洁性接触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包皮过长,包皮内板及冠状沟有6处豆粒至硬币大小的圆形溃疡,表面清洁,触之软骨硬度;右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蚕豆大小的无痛性淋巴结(图1).实验室检查:单纯疱疹病毒(HSV)定量PCR阴性,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1:4(+),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所有溃疡表面分泌物暗视野检查梅毒苍白螺旋体(+).系带左侧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周围可见敛密浸润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图2).诊断:一期梅毒,多发性硬下疳.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连续2周.溃疡逐渐缩小痊愈,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消退.
-
二期梅毒3例
1 临床资料例1女,45岁.躯干红色丘疹2月余,无自觉症状.2个月前躯干突发红色丘疹,渐增大增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外院以"环状肉芽肿"、"银屑病"诊治无效.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患者腰背部见散在2~3枚黄豆大小红色扁平丘疹,表面覆少量白色鳞屑,腰部可见一3cm ×3cm大小的环状斑块,斑块似由多枚丘疹聚集融合而成(图1).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增生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较密集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见多量浆细胞.血清RPR 1:64(+),TPPA(+),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等治疗1月,皮疹肖退,遗留色素沉着斑.半年后复查,RPR 1:2(+).
-
米诺环素治疗早期梅毒4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米诺环素与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血清学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106例早期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患者予口服米诺环素100mg,2次/d,疗程15d;对照组64例患者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周.结果 米诺环素组患者的血清学治愈率为95.24% (40/42),苄星青霉素组患者为96.88% (62/64),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治疗失败.米诺环素组患者皮损的消退时间稍晚于苄星青霉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分别为19.05% (8/42)和20.31%(1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诺环素治疗早期梅毒效果显著,是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可靠的替代药物.
-
四种药物治疗早期梅毒临床疗效观察
1997年9月~1998年9月我们应用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美满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318例,并将四种药物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
地塞米松在梅毒治疗中预防吉海反应发生的作用观察
目的 探讨一种有效预防临床治疗梅毒过程中发生吉海反应的方法.方法 将180例青霉素皮试阴性的梅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口服强的松1天后肌注苄星青霉素,B组患者在注射苄星青霉素前,一次性注射地塞米松5 mg,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吉海反应的情况.结果 A,B两组吉海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梅毒患者采用给苄星青霉素前一次性注射地塞米松,可达到有效预防吉海反应发生的目的,效果可靠.
-
二期梅毒口腔黏膜损害6 例临床特点分析
报告和分析6 例二期梅毒口腔黏膜疹患者.男性4 例,女性2 例,年龄22~63 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及舌部白斑、糜烂、红斑和咽部充血,伴有轻度疼痛.实验室检查6 例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为阳性.经苄星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治疗后2 周内口腔黏膜损害消退.1 例随访至6 月失访, 5 例2 年内RPR转阴.
-
两种药物治疗早期梅毒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苄星青霉素分别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肌注头孢曲松钠1/d,共15d,对照组肌注苄星青霉素1/w,共3w.结果 两组患者RPR转阴时间、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苄星青霉素分别治疗早期梅毒均有显著疗效,疗效相当.
-
妊娠梅毒100例门诊治疗分析
目的:探究妊娠梅毒的门诊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利。方法将我院门诊收治的100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A组及B组,每组50例。A组采用罗红霉素胶囊治疗,B组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妊娠结局。结果 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而言苄星青霉素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罗红霉素胶囊,可以显著改善妊娠结局,保证母婴健康,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梅毒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0月到我中心皮肤性病专科门诊诊治以及在AIDS哨点监测中和VCT门检测发现并收治的共94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68.09%,具显著性差异(<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红细胞FEER、RBC-C3bR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均少于对照组,均具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