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药物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对比不同药物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的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9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肌肉注射80万单位,每疗程15 d,2次/天;研究组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臀部两侧肌肉注射,240万单位,1周/次,共注射3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正常分娩患者28例占62.2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5例占33.33%,早产 、流产及死胎患者分别为4例占8.89% 、8例占17.78% 、4例占8.8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例占31.11% 、12例占26.67% 、5例占11.11%(P<0.05);研究组患者正常新生儿37例占82.22%,高于对照组患者,先天梅毒儿 、窒息儿 、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改善妊娠结局,有利于患者正常分娩,减少新生儿死亡的概率,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
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治疗及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一般人群中梅毒发生率的上升,我国感染梅毒的孕妇数量也呈逐年升高趋势[1-2]。孕妇及早接受梅毒筛查,发现感染后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青霉素类药物是治疗妊娠合并梅毒的首选药物。妊娠合并梅毒的替代治疗方案尚存争议,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妊娠合并梅毒临床疗效的研究较少[3]。本研究收集了我国华东地区2013年妊娠合并梅毒的监测数据,探讨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和头孢曲松治疗妊娠合并梅毒以减少新生儿先天梅毒和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临床疗效。
-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的神经梅毒二例
神经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侵犯大脑、脑膜或脊髓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梅毒患者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病例国内罕有报道,临床误诊率很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近3年来收治的2例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例1男性,58岁。因“走路慢、记忆力减退半年,口齿不清2周”于2011年1月22日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半年来走路变慢、身体前倾、不摆臂、迈小步、表情少、反应慢伴记忆力减退。近2周来不能自行行走,口齿不清、翻身困难、便秘。门诊以“帕金森病”收入院。诊断梅毒后其承认9年前于外地打工时有冶游史,曾先后患有直肠及生殖器无痛性溃疡及尖锐湿疣。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反应略迟钝,面具脸,流涎。时空定向正常,计算力及近期记忆力减低。构音不清。双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应略迟钝。四肢肌力Ⅳ级,颈部及四肢肌张力增高,双手可见细震颤。双侧巴宾斯基征(-)。感觉和共济运动未见异常。皮肤检查:后背部及双上肢散在红色丘疹,外阴及生殖器可见硬下疳及多处溃疡。入院后血常规、甲状腺功能、风湿抗体等生物化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有广泛轻度异常。头颅MRI增强显示:脑室系统稍扩大,脑池脑沟增宽;双侧基底节腔隙性梗死。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24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日常生活活动及运动检查( UPDRS Ⅱ+Ⅲ)59分。入院后给予左旋多巴口服,逐渐加量至125 mg,1日3次,持续2周无明显好转。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结果1∶3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脑脊液检查:压力165 mmHg(1 mmHg=0.133 kPa),细胞数8×106/L(单核细胞0.75),蛋白941 mg/L。脑脊液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P-ELISA;+),TPPA (+)。故确诊为神经梅毒。给予头孢曲松钠1.0 g每日1次静脉点滴,连续14 d,后给予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驱梅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可自行行走,口齿不清及震颤症状较前轻度改善,肌张力恢复正常。 UPDRS (Ⅱ+Ⅲ)评分明显减低,为37分,MMSE评分25分。 -
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后无症状神经梅毒发病情况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苄星青霉素治疗后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490例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复发和固定者行脑脊液检测,以分析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病情况.结果 490例梅毒患者经全程足量苄星青霉素治疗甚至重复治疗,仍有46例患者有脑脊液异常且无任何临床症状.结论 在梅毒的治疗随访中对血清复发、血清滴度不降或下降迟缓的现象,应及时行脑脊液检查,减少神经梅毒的发生.
-
梅毒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亚群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未经治疗的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亚群(CD19+CD24hiCD38hiB细胞、CD19+ CD24hiCD27+B细胞)的百分比,及其在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根据《梅毒诊疗指南(2014)》标准,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的43例梅毒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在治疗前及苄星青霉素治疗后2个月进行随访,对每次随访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CD19+CD24hiCD27+B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43例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13例,二期梅毒16例,隐性梅毒14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经治疗的一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CD19+CD24hiCD27+B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梅毒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CD24hiCD27+B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百分比与TRUST滴度呈正相关(P<0.01);CD19+CD24hiCD27+B细胞百分比与TRUST滴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 CD19+CD24hiCD38hiB细胞有可能是一期、二期梅毒患者的重要免疫学变化指标之一.苄星青霉素治疗能快速有效降低一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CD38hiB细胞百分比.
-
两种方法治疗隐性梅毒148例效果比较
吉林省妇幼保健院皮肤病性病科门诊1999年1月~2002月4月诊治隐性梅毒148例.单纯用苄星青霉素肌注治疗70例;在用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同时静脉点滴头孢曲松钠78例.现将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比较如下.
-
夫妻共患梅毒及尖锐湿疣的报告
患者,男38岁,嫖娼1个月后阴茎头左侧出现溃疡,3天后到某医院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尿道分泌物涂片G-双球菌(+),按淋病治疗后症状消失.1月后阴茎头右侧又出现溃疡.在诊所治疗无效而就诊我院,查阴茎头右侧一溃疡,触之软骨样,右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无痛性淋巴结,RPR 1∶8(+),1∶16(±),梅毒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1周后溃疡基本愈合,但阴茎头及冠状沟长出菜花样赘生物,醋酸白试验(+),符合尖锐湿疣(CA),用疣必治外涂疣体,再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
-
苄星青霉素与头孢曲松钠对早期梅毒患者皮损症状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苄星青霉素与头孢曲松钠对早期梅毒患者皮损症状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早期梅毒患者64例.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苄星青霉素与头孢曲松钠,对照组则采用苄星青霉素.观察两组患者的皮损症状和血液免疫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为治愈占比78.13%(25/32),总有效为100%(32/3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3%(17/32)、87.50%(28/32);观察组各项红细胞免疫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T细胞亚群CD3+以及CD4+和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D8+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红细胞的CD3+以及CD4+和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苄星青霉素与头孢曲松钠对早期梅毒患者皮损症状有缓解作用,对早期梅毒患者血液免疫指标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硬下疳的效果及血清IL-27和IL-33水平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硬下疳的效果及对血清IL-27和IL-33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过梅毒硬下疳治疗的54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梅毒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正规驱梅治疗(苄星青霉素).比较两组患者皮损愈合情况、疗效、血清IL-27和IL-33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从而探讨苄星青霉素对梅毒硬下疳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清IL-27和IL-33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皮损愈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皮损愈合例数(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27和IL-33浓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27和IL-33浓度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29.63% (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轻微呕吐、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且例数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皮损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降低血清IL-27和IL-33水平,具有临床价值.
-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影响
目的:观察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梅毒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医院诊治的梅毒患者82例进行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单纯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予以头孢三嗪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h细胞亚群,以及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比较末次随访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是70.73%,总有效率是97.56%,分别较对照组的46.34%及82.93%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的RPR阴性比例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 (P <0.05).两组治疗后的Th1及Th1/Th2均分别高于各自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h1及Th1/Th2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皮疹和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含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患者,可产生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效果明显,值得给予推广.
-
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比较,以期提高治疗水平.方法:按入院时住院号单双选取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116例早期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每组均为58例,分别予苄星青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皮损愈合时间、甲苯胺红非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转阴率、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在平均皮损起效时间、平均皮损痊愈时间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梅毒TRUST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均明显改善,除CD8+外均显著升高,CD8+则显著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治疗后CD3+、CD4+、CD8+、CD4 +/CD8+比较差异不显著(P均>0.05).结论:苄星青霉素和阿奇霉素均是治疗早期梅毒良好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择阿奇霉素.
-
苄星青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统计分析两种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早期梅毒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苄星青霉素组和阿奇霉素组,每组各80例.治疗2周后统计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及皮疹消失时间;分别在用药后第3、6、12、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查,统计转阴率.结果:苄星青霉素组和阿奇霉素组的皮疹消失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周后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第3、6、12、24个月两组患者间RPR阴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4个月后RPR阴性率均高达95%以上.结论:阿奇霉素与苄星青霉素一样,对于早期梅毒具有很好的疗效.
-
老年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及住院诊治的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的老年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的苄星青霉素治疗,持续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RPR滴度、疗效及治疗结束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原倍、1∶2、1∶4、1∶8、1∶16、1∶32RPR滴度分别为4例、8例、11例、12例、9例、3例;对照组患者原倍、1∶2、1∶4、1∶8、1∶16、1∶32RPR滴度分别为1例、6例、8例、11例、12例、9例.观察组治愈34例,好转11例,未治愈2例,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18例,未治愈11例,总有效率为76.60%.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等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能够有效治疗老年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提高RPR转阴率,可作为隐性梅毒的首选治疗方案.
-
三种方法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三种方法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方法:将近二年的118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采用苄星青霉素肌注,第二组采用头孢曲松静点+苄星青霉素肌注,第三组采用阿奇霉素静点+口服.结果:三种方法均具有较好效果,但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 5),头孢曲松+苄星青霉素组平均有效时间短,治愈率高达9 4.6%.结论:为尽快治愈早期梅毒,应选择敏感、高效的抗生素,头孢曲松及苄星青霉素为首选,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阿奇霉素治疗.
-
乌灵胶囊联合苄星青霉素对妊振合并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变化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联合苄星青霉素对妊振合并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变化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高新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1例给予苄星青霉素+乌灵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清RPR滴度、母体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各维度(社会、躯体、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RPR滴度<1:8者所占比例为95.12% (39/41),高于对照组62.50% (25/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7.32% (3/41),低于对照组25.00% (10/40);足月儿所占比例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75.00%(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20%(5/41),低于对照组30.00% (12/40);正常新生儿所占比例为87.80% (36/41),高于对照组70.00% (2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7% (7/41),对照组为10.00% (4/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社会、躯体、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振合并梅毒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与乌灵胶囊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清RPR滴度、生活质量及母婴结局,用药安全性高.
-
胸腺五肽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TRUST转阴率的影响
目的:探究胸腺五肽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TRUST)转阴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辽河油田总医院和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的140例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予以水荆青霉素钠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胸腺五肽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治疗效果、血清TRUST转阴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4+、CD4+/CD8+、CD8+、CD3+)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清TRUST转阴率为71.4%(50/70)、治疗后6个月TRUST转阴率为78.6%(55/70)、治疗后12个月血清TRUST转阴率为82.9% (58/70),分别高于对照组相应时点的54.3%(38/70)、58.6% (41/70)和64.3%(45/70),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0.0% (63/70)、治疗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92.9%(65/70)、治疗后12个月总有效率为98.6% (69/7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时点的总有效率70.0%(49/70)、77.1%(54/70)和85.7%(60/7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8+、CD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3+均较高,CD8+较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可以有效提高血清TRUST转阴率,显著调节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胸腺五肽 苄星青霉素 早期梅毒 血清固定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血清TRUST转阴率 -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患者对其RPR阴转率、血清固定率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患者对其RPR阴转率、血清固定率的影响.方法 选自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早期梅毒患者68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Ⅰ期梅毒和Ⅱ期梅毒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RPR阴转率及治疗后血清固定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73.5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期梅毒和Ⅱ期梅毒症状消失时间快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RPR阴转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固定率(5.88%)低于对照组(32.3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患者疗效明显,可以提高RPR阴转率和降低血清固定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
梅毒患者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患者体内血清学变化情况的影响
目的:探究梅毒患者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患者体内血清学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对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入组患者被实施分组研究,其中对照组(46例)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结果:经TRUST实验,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清TRUST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 <0.05).观察组的平均阴转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经试验,观察组的血清固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7% VS17.39%,P<0.05).结论:对梅毒患者实施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清学情况,提高TRUST阴转率,加快TRUST阴转,并降低血清固定率.
-
头孢曲松钠与苄星青霉素治疗二期梅毒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苄星青霉素治疗二期梅毒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学变化.方法 123例二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65例,采用头孢曲松钠2.0 g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B组58例,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1次/周,共3次.随访2年,复查梅毒血清学试验(TRU ST)滴度.结果 头孢曲松钠(A组)l周内皮损消退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周内皮损消退率略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血清转阴快,在治疗后1年内全部转阴,A组血清学治愈率高,在治疗后3,6,9,12个月TRU ST滴度转阴率分别为72.3%、90.8%、96.9%、100.0%,随访至2年时,2组患者的TRUST滴度转阴率分别为100.0%和8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曲松钠治疗二期梅毒皮疹消退快,血清TRUST转阴率高,高效、安全,治疗二期梅毒疗效略优于苄星青霉素.
-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的转归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方法 88例潜伏梅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早期潜伏梅毒23例,晚期潜伏梅毒22例)和对照组43例(早期潜伏梅毒22例,晚期潜伏梅毒21例).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4d,休息1周后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治疗后的第3、6,9,12,18,24个月复查梅毒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果 随访至治疗后的第24个月时,观察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1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69.57%,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27.27%;对照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8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36.36%,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2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9.52%.2组中的早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潜伏梅毒的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血清固定率降低,对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没有差异.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苄星青霉素 潜伏梅毒 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