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TIA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延迟诊治1例报告
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以TIA为首发症状者未见报道。现报告1例以 TIA 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如下。
1病例男,35岁。因“发作性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力弱4个月,反应迟钝3.5个月”于2014年2月13日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右眼视物不清、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力弱,持续1 h完全缓解。于当地住院,头MRA未见明显异常,头MRI示双侧外侧裂增宽,诊断为TIA,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治疗6d。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未再出现上述症状,出院后其逐渐出现反应迟钝、言语含糊、记忆力减退,日常工作能力下降。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未规律控制血压,吸烟史10年,2支/d,8年前有冶游史。查体:轻度构音障碍,记忆力减退,以近记忆力减退为主,能正确计算,但计算速度缓慢,左侧Babinski征(+),感觉运动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智商测定智力中下(语言智商88分,操作智商73分,智商总量表88分)。实验室检查:腰穿 CSF 压力170 mmH2 O (1 mmH2 O=0.0098 kPa),CSF常规白细胞8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CSF 生化蛋白55 mg/dl,葡萄糖34 mg/dl,氯113 mmol/L,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阳性,血快速梅毒反应素滴度1∶16阳性,CSF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CSF快速梅毒反应素滴度1∶4阳性。头MRI示双侧外侧裂增宽,较4个月前MRI无明显变化。颈动脉超声示双侧颈动脉内膜不均匀增厚斑块(单发),脑动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神经梅毒。为避免吉海反应治疗前3d连续口服泼尼松,予静脉输注水剂青霉素1800万单位/d,连续14 d,继之以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周。随访半年,患者反应迟钝未再进展,TIA未再发作。 -
梅毒性咽炎 1例报告
梅毒螺旋体所致咽炎,是二期梅毒的一种表现,现将作者临床所见 1例报告如下 . 患者男性,27岁,汉族,已婚,个体户 . 自述声音嘶哑 2月余 . 1个月前在某医院就诊,诊断为 " 卡他性咽炎 ",曾注射水剂青霉素 400万 u及用消炎漱口液等,症状未能缓解,喝水及咽口水后咽部有不适感,近 2周出现咽痛 . 体检 : 发育正常,系统检查无特殊 . 咽部检查可见悬雍垂软腭部位粘膜有充血,不规则红斑、糜烂及浅溃疡,双侧扁桃腺Ⅱ°肿大,右侧有白色薄膜 . 颈部双侧淋巴结未能触及 . 实验室检查 : 咽部取分泌物做梅毒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 RPR 1∶ 128, TPHA阳性,诊断为梅毒性咽炎 . 经追问病史,患者承认在 5个月前曾有数次非婚性交史 . 检查其妻外阴有硬下疳,RPR 1∶ 4, TPHA阳性,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阳性,诊断为一期梅毒 . 治疗 : 给予苄星青霉素,每周肌注 1次,每次 240万 u(分两侧臀部肌注 ), 共 3周 . 疗后 3周复查,声音嘶哑、咽痛及咽部损害等明显好转 . (注 : RPR随访应在 3月之后或半年,因患者回家故未复查 )
-
以脱发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 7例
临床资料 : 7例中男性 5例,女性 2例,平均年龄 27.3岁,平均病程 22.4天 . 均有非婚性接触史 . 其中 3例有外阴溃疡史,4例不详 . 7例均否认脱发前全身有皮疹或赘生物 . 6例呈虫蚀状脱发,另 1例为颅顶后部斑秃 . 除脱发外,7例全身均未见皮疹,TPHA和 RPR均阳性,RPR滴度 1∶ 2~ 1∶ 32. 治疗结果 : 苄星青霉素 240万 u肌注,每周 1次,共 3周 . 治疗完成后 3个月内毛发均长齐,1年内 RPR均转阴,随访 1~ 3年无复发 .
-
口唇单纯疱疹合并硬下疳一例
患者,男, 25岁。因上唇部皮疹 1个月而就诊。患者于 1个月前上唇中部稍偏右起水疱,轻度痒痛,约 1周左右,水疱干枯结痂,但基底仍红并逐渐增大、变硬,无不适。剥去痂皮,基底少许糜烂渗液,反复不愈。近半年来,上述部位及附近唇部经常起水疱,痒痛,一般均于 7~ 10 d左右自愈而无需服药。共发生 4次左右,每次间隔约 1个月余。患者有非婚性接触史及口交史,既往无外阴溃烂史及可疑梅毒皮疹史。体检:上唇中部稍偏右见一约 1 cm稍隆起的结节,上覆黄色痂,触之硬而无痛;右颌下可触及 2个分别约鹌鹑蛋和乒乓球大的淋巴结,质硬界清,无触痛,尚活动,表面皮肤正常;外阴及全身其他部位无皮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检测 1∶ 8 阳性,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TPHA )阳性。诊断:①单纯疱疹,②一期梅毒。配偶体检正常, RPR阴性。两人均给予苄星青霉素 240万 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 1周 1次,共 3周。治疗 2周后皮疹变平变软,仅见红褐色斑疹,但淋巴结缩小不明显, 3个月后复查,唇部恢复正常,颌下淋巴结仍有鹌鹑蛋大, RPR阴性。 1年后复查,临床体检及 RPR检测均正常。 讨论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时隐时显,并可与多种性病伴发,易于误诊或漏诊。黎兆军等 [1]检测了 95例梅毒患者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 26.3%阳性,但为隐性感染,未见典型的梅毒与单纯疱疹同时伴发的病例报道,尤其是位于口唇部。此患者有多次单纯疱疹发作自愈史,在就诊前一次发作未愈基础上发生硬下疳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RPR和 TPHA均阳性而确诊,苄星青霉素治疗有效,为典型的单纯疱疹与梅毒感染并发病例。因而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可疑病例应进行筛查,减少误诊和漏诊。
-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远期疗效观察
我们以前的研究证实头孢三嗪(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近期临床和血清学疗效与苄星青霉素无明显差异,未发现药物过敏性休克的病例[1].为观察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远期临床和血清学疗效,我们于1999年1-5月应用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31例,并进行了为期5年的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米诺环素治疗早期梅毒66例疗效分析
目前苄星青霉素及普鲁卡因青霉素仍为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但已有人探索并寻找治疗梅毒的替代药物.米诺环素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属四环素衍生物,鉴于四环素为治疗梅毒的二线药物,而米诺环素口服吸收利用度及抗菌效率均高于四环素,故我们试用米诺环素治疗了早期梅毒6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国产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观察
我们于 1997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用国产苄星青霉素对 30例早期梅毒进行了为期 2年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病例入选标准:按卫生部 1991年公布的《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暂行)进行诊断,入选病例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首诊时,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阳性,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TPHA)阳性或暗视野查见梅毒螺旋体;首诊时 RPR阴性者, TPHA必须为阳性或暗视野查见梅毒螺旋体。②病期短于 2年的早期梅毒。 二、治疗药物及观察方法 苄星青霉素 (由江西江中集团东风制药厂提供 )每瓶 120万 U。符合入选对象的早期梅毒患者确诊后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 240万 U,以后每周 1次,共 3次。 观察指标与随访:首诊时按调查表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并记录实验室检测结果( RPR、 TPHA、暗视野检查,其中 RPR要求测定滴度)、 Jarisch- Herxheimer反应 (注明症状、发现时间、程度、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情况等。要求患者定期复诊,复诊时间为治疗结束后第 1个月、第 4个月、第 7个月、 1年半、第 2年,共复查 5次,每次复查时均要求检测 RPR滴度。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指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血清治愈和血清固定: RPR由阳性转为阴性;或者 RPR持续阳性,但疗后 2年 RPR在低滴度范围内 (≤ 1∶ 8)无变化,此时为血清固定,不影响判愈。血清复发或无效:经治疗后 (1年内 )临床症状再出现或 RPR滴度升高 4倍,并除外再感染。统计分析:配对 t检验
-
苄星青霉素致吉海反应2例
报告2例患者,因诊断为梅毒后,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导致吉海反应.
-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高滴度妊娠梅毒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妊娠结局.结果:随访至治疗后的第12个月时,治疗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2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78.79%;对照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17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53.13%.两组妊娠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未发生先天梅毒、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接受治疗后出现早产1例,妊娠结局无差异.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苄星青霉素 妊娠梅毒 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 妊娠结局 -
梅毒患者1355例的血清学诊断和疗效判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血清学诊断和疗效判断。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对1257例梅毒和9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测试。在苄星青霉素治疗后,1257例梅毒患者使用RPR随访了24个月。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中,66例妊娠梅毒患者治疗组和32例未干预对照组进行了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比较。结果:在1257例梅毒患者青霉素治疗24个月后,455例一期梅毒患者转阴数为387例(85.05%),589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13例潜伏期患者转阴数分别为539例(91.51%)和102例(47.89%),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转阴数和转阴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和二期与潜伏期梅毒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8例妊娠梅毒中,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新生儿存活63例(95.45%),较之32例未干预对照组13例(40.63%)明显增高(P<0.05);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13例(19.70%),较之32例未干预组为22例(68.75%)明显降低(P<0.05)。结论:梅毒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妊娠梅毒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
-
梅毒性脱发2例
脱发作为二期梅毒的一种症状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却易被临床医师忽略.我院于2002年2月~10月发现以脱发为主诉求诊的二期梅毒2例,现予报道.
-
草分支杆菌注射液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草分支杆菌注射液联合苄星青霉素在早期梅毒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早期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草分支杆菌注射液联合千星青霉素)和对照组(单用千星青霉素),观察时间6个月.结果: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几何平均滴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RPR阴转率为40%,对照组为2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分支杆菌注射液辅助治疗早期梅毒可以增强千星青霉素驱梅的疗效.
-
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及血清固定与抵抗的观察
早期梅毒包括Ⅰ期、Ⅱ期及病期2年以内的潜伏梅毒.目前在我国,早期梅毒治疗的方案为苄星青霉素G 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2~3次[1].2000年9月至2002年12月,我们用苄星青霉素治疗确诊的早期梅毒患者30例,追踪观察16例的完整资料,发现血清固定及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报道如下:
-
头孢地嗪治疗50例早期梅毒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头孢地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早期梅毒的患者根据青霉素皮试情况分组.观察组50例,青霉素皮试阳性且头孢地嗪皮试阴性者,头孢地嗪1.0g,单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53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者,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双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地嗪治疗早期梅毒安全有效,可以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治疗.
-
肌注"苄星青霉素”致右股神经不完全瘫痪1例
1 病历介绍患者,女,20岁,因患"梅毒”在 本院门诊治疗.于"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qw,当注射第5次时(未行皮试)照例行双侧臀肌注射(经鉴定注射部位无误),各120万u.当时只感受注射部位疼痛,无放射痛,无双下肢麻木感.约10min,突然出现头晕,全身乏力,脸色苍白,口唇、四肢末梢紫绀,双下肢乏力尤甚,麻木,拟"苄星青霉素过敏”收入院治疗.查体:T36.5℃,P112次/min,R19 次 /min,BP60/40mmHg,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脸色较苍白,四肢末梢紫绀.左侧臀部,腰部及右小腿可见大片瘀斑,压之可褪色,无发痒.心肺听诊无异常.右大腿中段前面,右小腿前面皮肤感觉、痛觉减退,麻木.右股四头肌肌力二级,肌胀力正常.右膝腱反射消失.左侧肢体检查无异常.诊断:苄星青霉素过敏、过敏性休克、右股神经不完全瘫痪.立即抗过敏、激素、营养神经、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等处理.皮疹、瘀斑经治疗10多天后,逐渐消退 ,不留痕迹,而右股神经瘫痪,仍不能完全恢复.随访半年以上,右下肢皮肤感觉,痛觉恢复.而右股四头肌肌力只恢复至四级,右膝腱反射减弱.
-
青霉素治疗梅毒的护理体会
青霉素是治疗早期梅毒的首选药物.对首次发现梅毒的患者需要做青霉素试敏,肌注时要匀推注不可停顿.以免药液堵塞针头.对长期注射臀部肌肉出现硬节的患者,可以每晚用热毛巾湿敷、局部按摩或外线照射.对一次应用苄星青霉索的患者,可口服强的松预防发生吉海反应.肌注完毕后,用耐刺盒将注射和针头分离,做好针刺预防.如被污染针头刺伤,立即做意外暴露的处理.
-
苄星青霉素制剂与原料药中的残留溶剂测定
目的:通过检测市面上不同厂家生产的苄星青霉素注射剂与原料的残留溶剂,为临床用药安全可靠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B-624;程序升温;载气为氮气,流速为5mL? min -1;进样口温度为200℃;氢离子火焰检测器温度为250℃;顶空瓶平衡温度80℃,平衡时间为30min。结果 A厂家检出甲醇和乙醇,B厂和C厂均检出甲醇、乙醇和乙酸乙酯,仅在B厂和C厂的个别批次中检出正丁醇。结论所有厂家的残留溶剂均在国家药典规定的限度值以内,但是相比较而言,不同残留溶剂的变化统计也反应出不同厂家工艺的稳定与可靠。
-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苄星青霉素致严重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前后苄星青霉素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结干预对策。方法2013年全年,以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患者662例,2014年针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循证分析,临床药师制定新的干预计划,并参与临床用药指导、监督,主要措施包括严格按照卫生部防疫司制定的早期梅毒方案标准用药、严格规范皮试、严格查验产品批号。结果2014年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0.00%低于2013年0.37%、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9.10%高于2013年7.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轻度不良反应上报率上升,干预增强了护士、患者对不良反应的关注程度。
-
改良注射法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注射法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0例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采用两种肌内注射方法,左侧注射时采用改良注射法,右侧采用常规注射法,比较两种注射法临床效果。结果:两种注射方法一次注射成功、疼痛及药液外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注射法能提高苄星青霉素一次注射成功率,减少药物外渗,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
改良注射法对提高注射成功率及减缓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改良注射法对注射成功率及减缓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进行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注射法进行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注射成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在注射成功率与减缓疼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注射法能提高注射成功率、减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