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解热醒神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下丘脑cAMP及IL-1β含量的影响

    作者:张丹卉;蒋玉凤;黄启福;贾旭;严京;路雪雅

    建立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观察解热醒神注射液对发热动物的体温及下丘脑cAMP 、IL-1β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解热醒神注射液组的体温变化曲线、大体温上升高度(ΔT)、体温反应指数(TRI3)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别(P>0.05),表明解热醒神注射液对正常体温影响不大.而解热醒神注射液+内生致热原组的ΔT、TRI3及下丘脑cAMP 、IL-1β含量明显低于内生致热原组(P<0.01),4组家兔的体温变化与cAMP及IL-1β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说明解热醒神注射液不但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而且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下丘脑cAMP 及IL-1β含量的增多.

  • 热毒宁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常秀娟;孙晓萍;李威;唐兴梅;周军;王振中;萧伟

    目的:考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安乃近注射液(0.024 g/kg)组和热毒宁注射液(1.02、2.04、5.08 g/kg)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容积5 mL/kg。除对照组耳缘iv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给药0.5 h后耳缘iv内生致热原(1.5 mL/kg)。测定家兔注射内生致热原后4 h内体温,记录平均体温的变化(ΔT)。发热1 h后测定家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脑脊液、下丘脑中环磷酸腺苷(cAMP)。结果热毒宁注射液5.08、2.04 g/kg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的Δ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热毒宁注射液1.02、2.04、5.08 g/kg组下丘脑、脑脊液中cAMP水平及血清IL-1β、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对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通过减少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降低脑脊液和下丘脑中cAMP含量来发挥解热作用。

  • IL-1β致热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晓岚;赵书芬

    IL-1β是由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的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与相应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本文仅就IL-1β作为内生致热原可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即发热这一作用作一综述.IL-1β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进入脑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POAH,引起与其有关的发热介质IL-6,PGE2,cAMP,CRH等的释放,然后经一系列信号转导,其主要过程为PLA2→AA→PGE2→cAMP→PKA,后产生发热效应.近年来IL-1β致热机制的研究,对解决临床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兔体外源性内毒素的拮抗作用

    作者:杨泽民;倪立东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C)对外源性内毒素(ET)的拮抗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数字温度计测定不同处理组家兔直肠温度的变化,通过绘制平均体温反应曲线、计算大体温反应幅度和4 h体温反应指数,考察ET与I/C在体外充分作用后对新西兰兔致热性的影响;应用细胞培养-酶联免疫法,通过测定各处理组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考察I/C对脂多糖(LPS)刺激白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TNF-α、IL-1β的影响.结果:I/C(终质量浓度:1.25 g·L-1,2.5 g·L-1)在体外与ET(终浓度:50 u·mL-1)充分作用后再给予家兔,ET的致热性显著减弱(P<0.01),同时随着I/C剂量的增加,致热性减弱程度越大(P<0.05);LPS与I/C作用后其刺激白细胞产生TNF-α和IL-1β的量与未加I/C组比较,有显著减少(P<0.01,P<0.05).结论:I/C可部分拮抗ET的致热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C抑制了LPS诱导白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TNF-α和IL-1β有关.

  • 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和IL-1含量变化及其分析

    作者:胡景鑫;陈艺心

  • 清开灵注射液对实验性发热的作用研究

    作者:蒋玉凤;黄启福;严京;贾旭;李伯光

    目的:复制家兔内毒素和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观察清开灵对实验性发热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体重2.2~3.0 kg.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观察清开灵对内毒素和内生致热原性发热的解热效应.

  • 清开灵对EP性发热家兔下丘脑与脑脊液cAMP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

    作者:张丹卉;蒋玉凤;黄启福;贾旭;严京;路雪雅

    目的:观察清开灵(QKL)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性发热家兔下丘脑与脑脊液cAMP(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及腹中隔区(ventral septal area, VSA)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药对发热体温的正负调节机制.方法:动物选用健康雄性封闭群新西兰白兔.EP制备采用家兔全血加精致大肠杆菌内毒体外培育法.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观察QKL对EP性发热的解热效应.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NS组:NS 1 mL/kg iv;QKL组:QKL 1 mL/kg iv;EP组:EP 1 mL/kg iv; QKL+EP组:QKL 1 mL/kg iv, 30 min后,EP 1 mL/kg iv, 观察3 h.第二部分观察QKL对EP性发热1 h下丘脑cAMP及VSA中AVP含量的影响,动物数、分组及给药同第一部分.观察指标:平均体温变化曲线;大体温上升高度(△T℃);体温反应指数(thermal response index, TRI);下丘脑的cAMP含量;VSA的AVP含量.所有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眘)trtQKL(P0.05)QKLEPEPT(1.10.16)TRI3(12.28.59)EP+QKLT(0.78.17)TRI3(8.41.84)(P0.01)QKLEP1 hcAMPEP+QKLcAMP(1.11.29) nmol/gcAMP(14.23.57) nmol/gEPcAMP(3.32.34) nmol/gcAMP(34.33.46) nmol/g(P0.01)QKLEP1 hAVPEP+QKLAVP(16.13.89) ng/gEPAVP(39.94.88) ng/g(P0.01)cAMPcAMPAVP(r1=0.852P0.05r2=0.861P0.05r3=0.840P0.05)

  • 细胞因子与发热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谢新华;董军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部分非免疫细胞合成和释放,具有细胞间信息传递、免疫调节作用的一大类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其中部分细胞因子与发热反应关系密切,在发热中起重要作用:有些促炎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如IL-1,IL-6,TNF-α等是重要的内生致热原,具有明显的致热作用;而另一些抗炎细胞因子(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如IL-10,IL-ra具有解热作用.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电生理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细胞因子在发热中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 柴黄颗粒对内毒素致热新西兰兔脑脊液中发热介质的影响

    作者:刘聪;杨林;方芳;许峰

    目的:研究柴黄颗粒对内毒素致热新西兰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时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和中枢性发热介质的影响.方法:用内毒素复制发热模型,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发热组、柴黄l组、柴黄2组、柴黄3组.观察用药后每1h的体温变化,共5h;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测定发热高峰新西兰兔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前列腺素E2(PGE2)、精氨酸加压素(AVP)和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含量;并将柴黄3个剂量组的温度变化抑制率与IL-1β、TNF-α、IL-6、CRH、PGE2、AVP和α-MSH含量变化抑制率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柴黄颗粒不同剂量组均具有降低发热新西兰兔体温的作用,具有降低脑脊液中IL-1β、TNF-α和IL-6含量及CRH、PGF2含量的作用,具有升高脑脊液中AVP和 α-MSH含量的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在两个发热高峰,即致热后1h和3h,柴黄颗粒对新西兰兔的体温变化抑制率与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IL-1β、TNF-α 、IL-6变化抑制率呈正相关;在第一个发热高峰,即致热后1h,可能与降低中枢性发热介质CRH、PGE2有关;在第二个发热高峰,即致热后3h,可能与降低中枢性发热介质CRH、PGE2,增加中枢性发热介质AVP、α -MSH有关.结论:柴黄颗粒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IL-1β、TNF-α和IL-6的含量有关;同时与减少脑脊液中中枢性正调节介质PGE2、CRH及增加中枢性负调节介质AVP、α-MSH的含量有关.

  •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

    作者:刘晓萍;杜继善

    发热为小儿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在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增高。[1]临床以发病急,转变快为特点,严重者可诱发惊厥,是儿科急症之一。临床所用的退热药大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水杨酸类药为主[2],但此类药物都因其副作用大,热退后体温容易反复而受到限制。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退热快,疗效巩固,不易反复等特点。另有一些求诊家属自觉小儿发热,但测体温正常,或在37℃~37.5℃之间,西医尚无有效疗法,而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常能达到满意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