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细胞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记忆T细胞的影响

    作者:李则学;张兰;李沛雨

    目的 初步研究免疫细胞治疗对胃癌患者免疫记忆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2月在我院普通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253例患者按照是否经过树突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治疗分组,其中免疫治疗组72例,对照组181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 TCM(CD4+CD45RO+ CD62L+)、CD8+ TCM(CD8+ CD45RO+ CD62L+)、CD4+TEM(CD4+ CD45RO+ CD62L-)及CD8+ TEM(CD8+ CD45RO+ CD62L-)比例,分析晚期胃癌患者免疫记忆状态,并进一步分析免疫细胞治疗对免疫记忆形成的影响.结果 胃癌患者中,CD4+T细胞中以TCM为主,为54.52%± 12.76%;而CD8+T细胞中以TEM为主,为24.49%±11.39%.相比对照组,免疫治疗组外周血中CD8+ TCM比例显著降低(对照组31.59%±9.29%,免疫治疗组24.26%±7.71%,P=0.025),CD4+ TCM比例显著降低(免疫治疗组47.86%±11.77%,对照组60.00%±11.05%,P=0.006),CD8+ TEM显著升高(对照组20.00%±8.43%;免疫治疗组29.93%±12.40%,P=0.013).结论 记忆T细胞可以有效评价胃癌患者抗肿瘤特异性免疫状态,且免疫细胞治疗可以有效重建胃癌患者抗肿瘤免疫记忆.

  • 免疫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

    作者:薄密珍

    综述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时应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概述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方法,在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时应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入院时评估与告知、心理护理、采血前护理、采血时护理、采血后护理、回输前护理、回输时护理、回输后护理以及不良反应的护理与出院指导等。认为在免疫细胞治疗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措施,并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降低医疗隐患,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 细胞因子诱导的免疫细胞治疗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薇薇;陈嘉榆;余卫;杨志前;杨德懋;张程;刘移民

    目的 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免疫细胞治疗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我院2001年3月至2007年2月所收治的25例确诊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后,接受了此项治疗.抽取患者外周血40~5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经白细胞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凶子(GM-CSF)混合培养6 d,收集形成的新免疫细胞并清除杂质后,静脉回输给患者,每周一次,平均16次;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免疫学活性及不良反应等.并随访追踪观察.结果 (1)25例患者经治疗后,基本治愈16例,缓解4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6%,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长7年6个月,无复发和死亡病例.(2)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患者骨髓的巨核细胞数、骨髓增生程度和外周血WBC值高低与外周血中T辅助细胞(CD4+)比例正相关,而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与CD4+比例负相关(P均<0.05);Hb含量与T抑制细胞(CD8+)负相关(P<0.05);治疗后,上述相关关系均消失(P>0.0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可见,治疗前,骨髓的增生程度、外周血WBC和PLT数与CD4+比例正相关;治疗后,PLT数受CD8+比例的影响.结论 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苯中毒再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细胞因子激活的免疫细胞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对治疗苯中毒再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细胞治疗1600例观察与护理

    作者:徐东升;秦晶;马筱慧;石磊

    总结160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7000例次免疫细胞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重视采血前静脉评估、患者准备,同时做好采血时和采血后护理,正确实施细胞悬液回输护理,注意不良反应,如发热的观察及护理,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治疗过程中38例出现发热,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继续治疗;1562例经1-5次治疗,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

  • 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作者:张楠;鲍欣;张敏;陈里新

    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不良反应因治疗方法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癌症疫苗引起低水平自身免疫反应,过继性细胞治疗引发正常组织的交叉反应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是过度激活的 T 细胞直接针对正常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导致 T4辅助细胞大量释放细胞因子与细胞毒性 CD8T 细胞在正常组织中迁移的增加。普通T 细胞免疫反应不具有组织特异性,可能因为 T 细胞各组分扩增,进而引发正常组织的交叉反应,有效打破免疫耐受。癌症疫苗与过继性细胞治疗激活特异性 T 细胞,直接与正常组织相互反应,可能造成特异器官的损伤。本文综述了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特有的不良反应,目的是使临床治疗及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新近出现的或即将出现的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范畴及相关机理,有利于临床治疗及护理的顺利开展。

  •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NK细胞对脑胶质瘤杀伤作用的探讨

    作者:吕慧芳;任欢;李殿俊;徐玉清;张凤民;曾振武;阮云祥;张本宁

    目的 对体外培养的NK细胞杀伤脑胶质瘤细胞进行探讨,为脑胶质瘤的免疫细胞疗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从4个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在KRATM培养环境下,诱导产生NK细胞和LAK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增殖和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CD3/CDl6/CD56,并用MTr法检测NK细胞及LAK细胞对脑胶质瘤细胞的杀伤.结果 经过体外培养,平均可得到7.93×109个以上细胞.和LAK细胞相比,NK细胞对脑胶质瘤细胞LNI8、LN229、T98G和U87MG的敏感性更高.结论 NK细胞能够对脑胶质瘤细胞产生有效免疫应答,为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脑胶质瘤提供可能.

  • NK细胞转输治疗恶性复发性脑胶质细胞瘤分析

    作者:杨孟寅;亓云龙;曾振武;阮云祥;五十子;将司;张本宁

    目的 利用免疫细胞转输对一例WHO-Ⅱ级腩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的疗效进行报告,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过继细胞转输治疗恶性、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从术后11个月复发的脑胶质瘸患者20 ml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在KRA~((R))培养环境下诱导产生NK细胞.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增殖和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CD3~-、CD16~+和CD56~+,在体外得到不少于10亿个NK细胞.每28 d一次通过静脉回输给患者,观察疗效及依据脸谱观察判定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5次静脉回输NK细胞治疗,MRI影像学上颅内复发脑胶质瘤消失,并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NK细胞转输对本例恶性复发腩胶质瘤疗效显著.

  • 免疫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对血清CCL-18水平的影响

    作者:邸曼;陈必良;马佳佳;张千峰;张西愿

    目的:观察免疫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该疗法对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Ⅳ期卵巢癌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细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CL-18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ORR)为6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CL-18均降低,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00).结论:免疫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确切显著,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CCL-18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多因子固相抗体芯片筛选评价免疫细胞治疗肺癌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梁露花;初廷广;李东霖;王思亮;李文欣;项荣武

    目的:应用多因子固相抗体芯片筛选免疫细胞治疗肺癌患者血清的标志性蛋白作为临床评价指标,建立肺癌疗效评价模型.方法:采用多因子Proteome ProfilerTM固相抗体芯片和Image J软件对5例肺癌恶化患者(恶化组)、5例肺癌治疗有效患者(有效组)及1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个体对照组)进行血清蛋白的灰度/光密度分析,将得到的蛋白灰度值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建立肺癌疗效评价的Fisher模型.结果:对比肺癌治疗恶化组、有效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健康个体的共有标志性蛋白,筛选得到8个有显著差异(P<0.05)的蛋白(二肽基肽酶Ⅳ、生长激素、IL-4、髓过氧化物酶、骨桥蛋白、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和尿激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对所有试验者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这8个蛋白能区分恶化组和有效组患者及正常组健康个体.肺癌的Fisher模型得到验证.结论:多因子固相抗体芯片技术和优化统计方法能够筛选出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疗效有关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一定的临床试验基础,对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自体肿瘤抗原负载DC-CIK细胞治疗胃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龚福生;陈路川;杨建伟;魏晟宏;谢云青;林晓为;应敏刚;郑秋红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胃癌切除术患者270例,根据是否进行DC-CIK治疗,分为对照组(150例)和DC-CIK治疗组(12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C-CIK细胞表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观察DC-CIK治疗的不良反应,Cox回归法分析胃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成熟DC中HLA-DR+、CD8+、CD83+和CD86+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6.16±1.51)%、(96.58±2.66)%、(96.44±2.20)%和(98.74±0.76)%.CIK中CD3+、CD3+ CD4+、CD3+CD8+和CD3+ CD16+/CD56+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1.98 ±-5.9)%、(25.19±10.5)%、(71.15±7.8)%和(18.73±7.4)%.DC-CIK治疗组中位OS为77个月,与对照组的51个月相比差异明显(x2=4.431,P=0.035).DC-CIK治疗、辅助化疗和TNM分期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DC-CIK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寒战和乏力.结论:胃癌术后应用自体肿瘤抗原负载DC-CIK治疗可延长胃癌患者的OS,且不良反应轻,安全有效.

  • DC-CIK免疫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姚露;张燕;黄伟谦;艾月琴;郑劼;高艳荣;张闯;赵华;胡建华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并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患者生存期,评价远期疗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38.1% (16/42),疾病控制率为61.9% (26/42);1年生存率为59%,2年生存率为48%,3年生存率为48%;肿瘤标记物CA153治疗后显著性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除辅助性T细胞(CD3+ CD4+)水平显著性升高外,其他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变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P=0.012)、治疗前CA153水平(P=0.000)是DC-CIK细胞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A153水平(P=0.003)是DC-CIK细胞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产生临床获益,安全可行.

  • 中国细胞治疗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作者:孙耀;张斌;陈虎

    细胞治疗涉及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细胞治疗成为重要的前沿探索领域,其创新性理论、技术和临床研究结果不断涌现,为细胞治疗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外已有部分细胞治疗产品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我国细胞治疗行业目前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如何建立完善的监管、指导体制与规则,更好地激发科研与转化活力,为患者创造更多福祉,有序推进本行业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干细胞治疗、以抗原嵌合受体修饰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疗法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细胞治疗行业监管等角度进行阐述,并对我国细胞治疗行业提出若干建议,供业内同行参考.

  •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质量管理和疗效评价

    作者:张斌;陈虎

    针对肿瘤的治疗策略中,抗肿瘤免疫逃逸成为普遍关注的治疗手段,肿瘤免疫治疗成为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特别是FDA批准肿瘤免疫细胞疫苗用于治疗前列腺癌、针对PD-1和CTLA-4单克隆抗体的成功上市.从2010年开始,国内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研究迅速发展,围绕免疫细胞治疗临床工作的一些问题摆在面前.如何选择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方法和时机?治疗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疗效评价应当怎么做?如何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中的质量管理和疗效评价与传统的生物药和化疗药相比,有共同点也有差别.质量管理涉及组织结构、人员培训、试验方案等多个环节.免疫细胞治疗的疗效评价不能简单套用传统实体瘤治疗的评价方法,国外学术界已经提出了一些免疫治疗评价标准,但还处在发展与完善的阶段.笔者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讨论,希望能得到国内从事该领域临床研究和技术研发同行们的重视,只有在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前行,才能促进肿瘤生物治疗的不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肿瘤患者.

  • 多靶点抗原肽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黄静;胡晓云;陈晓薇;张明霞;陈逢生;郭亚兵

    目的:评价多靶点抗原肽自体免疫细胞技术(multiple antigen stimulating cellular therapy,MASCTTM)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接受MASCTTM治疗且治疗前的末次治疗结束少1个月以上、未接受其他免疫治疗的4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第0天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贴壁细胞诱导培养为成熟树突状细胞(muture dendritic cell,mDC),负载14种抗原肽,小部分mDC于第8天经患者腹股沟淋巴结周围区皮下注射;未贴壁细胞第7天与大部分mDC共培养诱导为杀伤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mDC及CTL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第26天经静脉回输患者体内,分析输注细胞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mDC中CD80+细胞比例为(98.5 ±5)%、CD83+细胞为(88.0±10)%、CD86+细胞为(98.4±3)%、HLA-DR+细胞为(98.8±2)%,mDC分泌高水平IL-12[(985 ±312) pg/ml]、低水平IL-10[(53±10)pg/ml].CTL中CD3+ CD8+细胞为(83.0±10)%、CD3+ CD56+细胞为(24.0±5)%,CTL分泌高水平IFN-γ[(1 222±650)pg/ml]、低水平IL-10[(7±5) pg/ml].MASCTTM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精神、食欲、睡眠和体力较前好转,有2名(4.4%)患者在输注CTL细胞1h后出现轻中度发热,未观察到其他严重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MASCTTM成功诱导培养典型mDC和CTL,行MASCTTM治疗的HCC患者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的要点与难点

    作者:赵华;任秀宝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看到该疗法独有的特点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评价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免疫相关反应标准(im-mune-related response criteria,irRC)旨在更好地评价免疫疗法的疗效,在临床试验中irRC作为评价标准被广泛使用,配合传统的WHO或RECIST评价体系,成为临床研究的有力工具,并进一步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临床试验终点的选择.基于免疫细胞治疗的药物和技术的双重属性,本文对免疫细胞采集、筛选、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及其他材料,以及工艺、成品质控等多个环节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对多中心临床试验统一技术规范和检定标准进行探讨.笔者衷心希望我国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行业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拿出更多令人信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证据,从而推动我国肿瘤免疫治疗蓬勃发展.

  • 免疫细胞治疗前景看好:“美国Innate Killer高峰论坛”介绍及参会有感

    作者:田志刚

    1会议基本情况“Innate Killer Summit 2016:Spotlight on NK,NKT and γδT Cell Immunotherapies”于2016年5月16-18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市召开.该会议是落实2016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年度咨询报告和之后副总统拜登宣布“癌症登月计划”(Cancer MoonShot 2020)的一个具体落实规划会议,注重天然杀伤细胞临床应用的各类问题的研讨.类似的有关T细胞的高峰会议(CAR-TCR Summit 2016:T Cell Immunotherpies)将在2016年9月在Boston召开.

  • 关于起草《自体CAR-T免疫细胞产品生产指南(讨论稿)》的思考

    作者:王冲;付秋雁;谭建新;于玲莉;刘芬;董正龙;李建平

    本着"服务创新驱动、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的宗旨,为支持和推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类免疫细胞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探讨风险控制策略,并按药品管理规范指导和规范这类产品的产业化,由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组织发起,上海市免疫细胞治疗产业联盟的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起草编撰了《自体CAR-T免疫细胞产品生产指南(讨论稿)》.该生产指南经过业界专家的多次讨论和多方征求意见,现已形成初稿,本文就其编撰及内容作一简要介绍并提出相关思考,希望能给业界提供参考和借鉴.

  • 恶性肿瘤患者46例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体会

    作者:魏海英;孙蕾

    目的 探讨抗原特异性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6例进行自体DC-CTL细胞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精心护理,严格把关DC细胞注射及CTL细胞回输过程.用Karnofsky评分表评估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46例患者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提高33例,稳定8例,下降5例,提高率为71.7%;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DC-CTL细胞治疗能够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且相对安全,副作用小,有效护理是治疗效果的保证.

  •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免疫细胞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红;李亚楠;柏延青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免疫细胞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接受免疫细胞治疗的57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不良反应、生活质量、KPS评分及免疫功能.结果:本组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周期,无严重不良反应;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KPS评分及免疫功能均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接受免疫细胞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使其顺利完成临床治疗.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常征;陈学武;王丽;于黎鑫

    以嵌合抗原受体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新策略。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基因修饰获得携带识别肿瘤抗原特异性受体 T 细胞并赋予 T 细胞靶向杀伤活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与传统的 T 细胞免疫疗法相比,嵌合抗原受体可以通过增加共刺激分子信号从而增强 T 细胞抗肿瘤的杀伤性,并可克服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随着转化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嵌合抗原受体的免疫治疗新策略会给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