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90例疗效观察

    作者:江伟

    目的 探讨颈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0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颈椎弧度的改善.结果 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改善率术后3、6、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颈椎D值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个体化设计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恢复颈椎曲度

    作者:文睿;叶飞;蒲海波;魏书一

    背景:钛网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脊柱尤其是颈椎疾患的一种常用新型植骨支撑物,目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前路手术中如何更好地改善颈椎前凸弧度仍是治疗的难点。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过程中,直形钛网与个体化设计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对颈椎曲度恢复及治疗后JOA评分的影响。
      方法:纳入43例有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指征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内固定方案分为2组,个体化设计梯形钛网组15例,直形钛网组28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作为空白对照。回顾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JOA评分、颈椎弧度、椎间角度及椎间高度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椎间角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较直形钛网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直形钛网组亦较空白对照组有改善(P <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较空白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69 mm和3.22 mm,而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患者各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椎体次全切时,修剪钛网以模拟正常椎间盘前高后低的形状,可以更有效地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和手术节段椎间角度。

  • 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梯形钛网植入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文睿;王清;张永杰;田银

    目的 测试梯形钛网植入后植骨界面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术中应用梯形钛网提供依据.方法 骨密度无差异的12具颈椎标本,术前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随机分为直形钛网组(B组)和梯形钛网组(A组)各6具,测量颈椎弧度、椎间角度、椎间高度、手术间隙缩窄1 mm的大载荷、刚度.结果 颈椎前凸弧度和手术节段椎间角度在A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B、C组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A、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A、B组手术间隙缩窄1 mm的大载荷及刚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修剪成梯形的钛网不但更适配椎间隙前高后低的形态特征,更具备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 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联合ROI-C植入术后颈椎弧度改变对疗效的影响

    作者:李国;吴建峰;黄稳定

    目的 分析颈前路采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行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颈椎整体弧度(global cervical alignment, GCA)改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使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病人82例,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为岁,平均55.3岁.末次随访的颈椎侧位X线片与术前比较:①维持组,GCA手术前后均为前凸者;②矫正组,术前GCA后凸、术后矫正为前凸者;③后凸组,手术前后均后凸者.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部、手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neck/arm pain visual anologue scales, NVAS/AVAS)评分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结果 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对病人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1~39个月,平均个月.维持组46例,矫正组17例,后凸组19例,三组病例年龄分布存在差异,=4.593,P=0.014); 三组病人性别和手术节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GCA后凸发生率为23.17%(19/82).术前三组间NVAS、 AVAS和NDI各指标单变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末次随访的NVAS、AVAS和NDI与各组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之间AVAS术后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0.580,P=0.562);而改善程度△NAS和△ND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使用Dunnett-t检验行两两比较显示,矫正组的改善程度ΔNVAS和ΔNDI优于维持组和后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颈椎弧度由术前后凸矫正为前凸可获更多的NVAS和NDI改善,说明恢复和维持生理性前凸的GCA是取得优疗效的重要因素;但术前存在GCA后凸的部分病例术后仍有颈椎后凸的影像学表现,因此治疗伴有GCA后凸的病例时,术者应谨慎确定融合同定的方式.

  • 颈椎弧度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作者:谢雁春;于海龙;王琪;刘军;陈语

    目的 探讨颈椎弧度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收治的12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68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5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侧位X线片将颈椎弧度分为:前凸、变直、后凸.术后随访5年.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5年行颈椎侧位X线片及日本骨科学会系统评分(JOA),分析2组患者术后颈椎弧度改变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前路手术后,C2 ~ C7前凸比例从术前的27.9%升至术后的73.5%;后路手术前后,前凸比例无明显变化;前路手术后,生理曲度变直从术前的41.2%降至术后的16.2%;前路手术后,后凸比例从30.9%降至10.3%;后路手术后,后凸比例从20.3%升至33.9%,后路手术对后凸的矫正无明显作用.对于前凸及生理曲度变直的患者,前路及后路手术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合并后凸的患者,前路手术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高于后路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手术较后路手术能更好地恢复颈椎前凸,后路手术可能加重后凸.对于颈椎前凸及变直的患者,前路或后路手术均能提高神经功能改善率,且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合并后凸的患者,前路手术对恢复颈椎前凸和提高神经功能改善率方面优于后路手术.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