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对使用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于我院进行治疗的 40例患儿进行分析,治疗采用肘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的方法,对于位移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骨折部位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在手术后对患儿进行随访,时间为 6~18个月.结果:患儿的骨折愈合情况良好,肘关节的功能恢复率达到了 94%,恢复的平均时间为 l~3 个月,其中有3例患儿有轻微的肘内翻的情况,未见明显的并发症.结论:采用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但安全性高,而且对患儿的组织的损伤也较小,肘关节的功能恢复良好,能够有效的预防内翻等并发症.
-
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用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行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围手术期采用的护理方案分组,对照组43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行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康复护理,对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
外侧小切口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
目的: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外侧小切口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儿童70例,均采取外侧小切口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70例患者疗效显著,3例患者出现轻度的肘内翻.随访5~10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愈合.结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外侧小切口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快,骨折愈合良好.
-
足跟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经验
目的 探讨足跟外侧小切口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自2014-01-2015-06采用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8例闭合性跟骨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4~19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时跟骨关节面获良好复位,跟骨宽度及高度恢复满意,骨折愈合良好.Bohler角术前(6.78±8.94)°,术后(33.11±7.05)°;Gis-sane角术前(104.58±11.93)°,术后(109.94±8.96)°,2组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27,P<0.01;t =-13.427,P<0.01).末次随访疗效按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优4例,良9例,可5例.结论 足跟外侧小切口加简单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感染率低、关节面复位满意且固定可靠及随访效果好等优点,且无需二次住院即可行固定物去除术,患者痛苦小,治疗费用低,便于在基层推广.
-
小切口膝粘连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体会
目的 探讨采用外侧小切口对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0-03-2013-06在取出内固定同时对膝关节伸直僵硬患者采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对关节周围的粘连进行松解.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术前膝关节屈曲45°~80°,术后膝关节屈曲100°~120°,均无再次骨折发生,关节活动度患者均满意.结论 膝关节外侧小切口对关节周围粘连的松解,与取内固定同时进行,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能缩短关节僵硬时间,有效缓解僵硬角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痛苦.
-
外侧小切口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外侧小切口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4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外侧小切口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侧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56.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侧小切口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少,且疼痛轻,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外侧小切口骨圆针牵引、撬拔、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骨圆针牵引、撬拔、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56例跟骨骨折患者行外侧小切口后采用骨圆针进行牵引、撬拔、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56例患者(64足)均成功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价:优48足,良14足,差2足.结论:采用外侧小切口骨圆针牵引、撬拔、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并发症少,创伤小,愈合快,骨折复位较好.
-
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背景: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足部骨折,多由高处坠落引起。移位及复杂的跟骨骨折仍需依靠手术治疗。但是术后伤口感染、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使得手术方式及入路仍存争议。本文就传统撬拨复位技术、经典外侧延长切口以及外侧小切口做一对比研究。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手术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2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获得随访患者173例(195足)。其中采用撬拨复位技术44例,6例为双侧;标准外侧“L”形切口61例,9例为双侧;外侧小切口68例,7例为双侧。均为新鲜跟骨闭合性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95例,Ⅲ型78例。患者年龄22~62岁,平均43岁。比较三组治疗期间的各项参数指标。结果:所有入组患者随访12~70个月,平均39个月。末次随访时,“L”形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B?hler角和Gissane角显著大于撬拨组(Q<0.05),而“L”形切口组与小切口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Q>0.05)。撬拨组伤口未出现感染,“L”形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伤口感染率分别为22.86%和5.33%。撬拨组、“L”形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7±8.18)min、(83±12.83)min、(61±9.97)min,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撬拨组与小切口组的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为(7.36±0.61)d和(10.87±2.72)d,而“L”形切口组相对较长[(17.60±4.56)d],与前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内固定材料费用上,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撬拨组(1780.32±40.21)元,“L”形切口组(33060.49±72.73)元,小切口组(21451.83±745.91)元。撬拨组、“L”形切口组和小切口组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分别为(103.68±6.20)h、(257.73±11.80)h、(176.40±9.19)h,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撬拨组的AOFAS评分显著低于另两组(Q<0.05),但“L”形切口组与小切口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Q>0.05)。三组的SF36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再次手术发生率分别为撬拨组12.00%,“L”形切口组15.71%,小切口组2.67%,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骨折块较完整、单纯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撬拨复位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无伤口愈合问题,存在部分复位丢失,发生距下关节炎后常需行距下关节融合。“L”形切口与小切口疗效相当,但小切口直接暴露距下关节面,便于复位;内固定物少;医源性软组织损伤小。小切口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及再次手术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方法。
-
外侧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外侧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45例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外侧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手术切口6~10 cm,平均手术切口(7.5±1.2)cm;术中出血量为120~45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10.5±55.5)ml;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周围红肿,无手术切口感染,住院时间为(14±7)d.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短6个月,长2年,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未出现假体脱位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骨化性肌炎及继发骨折发生.患者生活自理,步态基本正常,Harris人工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均>90分.45例患者中优30例,良15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外侧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关节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要求临床医生严格选择好适应证、熟练掌握小切口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
单纯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
目的 观察经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 经3~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8周,平均7周,无切口感染及volkmann挛缩发生,肘关节功能均在3个月内恢复,优45例,良2例,可1例 ,优良率为98%.结论 采用肘关节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组织损伤小、利于解剖复位、内固定稳定性好、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手术不需要特殊器械设备等优点,值得各级医院推广.
-
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①目的 探讨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采用外侧小切口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34例.GardenⅢ型16例,Ⅳ型18例.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70 ~82岁,平均75.3岁.③结果 手术切口长6-8cm,平均7cm,手术时间为35 ~ 55min,平均为45min,术中出血量为150 ~300mL,平均225mL.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1年Harris评分平均为95.1分,无切口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④结论 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瘢痕少,术后功能恢复快.
-
肘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严重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肘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严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3年4月对4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采用肘外侧切口入路,直视下复位满意后行外侧上下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本组40例均获得1~3年随访,平均15个月,骨折2~3.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手术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无神经血管损伤,随访时间内无肘内翻畸形发生。参照 Flynn 临床评定标准,优:29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5%。结论:肘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有独到的优越性,临床操作简便、能巧妙地避开桡神经、创伤较小、固定可靠,经济实惠,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
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外侧小切口技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56例.结果 手术切口8~12.0 cm;手术时间25~35 min.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94分.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患者易接受.
-
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工艺的改进和提高以及人工关节置换理念的更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
外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
目的:探讨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外侧小切口入路显露,手指伸入骨折前方协助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36例均获得到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参照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3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结论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
不同手术切口取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内固定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和“L”型切口取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分别采取外侧小切口与“L”型切口治疗的48例跟骨骨折术后行钢板内固定取出的患者,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小切口组甲级愈合率为95.83%,切口愈合时间为(12.87+ 1.596)d,未出现切口并发症;“L”型切口组甲级愈合率为79.17%,切口愈合时间为(16.45±2.963)d,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小切口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L”型切口组(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在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内固定物取出中效果显著,创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后切口并发症少.
-
经跟骨外侧小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报道
目的:探讨经跟骨外侧小切口微小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手术治疗的22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小切口复位后距下关节面,撬拔牵引挤压等方法复位跟骨长高宽基本形态,必要时行植骨处理,行微小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复查X线及CT评价骨折复位及维持情况,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2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8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SandersⅢ型),经局部换药后治愈,3例观察到轻微关节炎征象,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7周),无畸形愈合发生,Bohler角由术前6.4°±4.9°改善为末次随访时30.9°±4.1°,Gissane角由术前90.1°±6.4°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23.6°±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评分:优11例,良9例,可2例.结论:跟骨外侧小切口复位跟骨骨折采用微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较好显露,满足复位、植骨及有效固定的要求,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优良率高.
-
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67例
肱骨髁上骨折约占小儿肘关节损伤的50%~70%[1].Ⅲ型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常合并肌肉、神经及血管损伤,治疗不当易发生前臂缺血性挛缩、肘内翻畸形、肘关节活动障碍、骨化性肌炎等.2003年~2007年,作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67例,现报告如下.
-
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的效果。结果:手术切口平均8cm,手术时间均为6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0mL。随访16个月后得知,本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一年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5.1±2.4)分,同时本组患者术后没有出现神经经脉血栓、切开感染以及神经血管损伤和假体松动以及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瘢痕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外侧小切口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
目的 观察外侧小切口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腓骨尖至第4跖骨基底的外侧小切口显露、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1例(32侧)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1侧,Ⅲ型11侧.术后第2天首次换药,拔除引流片的同时尽量驱除伤口内的残留淤血,患肢垫棉垫加压包扎.结果 31例患者术后获3~18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32侧跟骨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术前B(o)hler角为6.84°±9.36°,术后为32.06°±6.87°;术前Gissane角为106.04°±12.03°,术后为115.81°±9.48°,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根据美国骨科足髁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60~70分2侧,70~80分9侧,80~90分16侧,90~100分5侧.结论跟骨外侧小切口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外侧延长切口小、骨折显露清晰、且便于后期内固定的取出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实施,是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一种较好切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