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效果评价

    作者:薛玲玲

    目的 讨论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负性情绪、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2月内出现心力衰竭、心率失常以及心梗再发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提高生活质量,预后良好,值得我院进行推广.

  • 后循环脑梗死156例临床与预后探究实践

    作者:张福生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梗死156例临床与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56例进行分析,给其采用X线片或CT检查,采用Barthel评分进行评估,分析其危险因素,观察其病变部位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酗酒、高血糖、心脏病以及既往卒中病史.患者Barthel评分有104例>85分,占比为66.7%,有45例≤85分,占比为28.8%,有7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5%.结论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需要及时采用CT或X线片诊断,确定病变部位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提高其预后效果.

  •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的应用与预后情况评价

    作者:张佳田;马文华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的应用与预后情况.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7年6月3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并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进行治疗.比较2组桡骨远端骨折恢复有效率;手术时间和平均出血、桡骨远端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症状消失时间、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结果;骨折愈合时、愈合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状况、前臂旋前幅度、旋后幅度;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桡骨远端骨折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平均出血、桡骨远端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症状消失时间、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结果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愈合后6个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状况、前臂旋前幅度、旋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的应用效果肯定,可显著改善症状,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少,术后康复和愈合快,并发症少,可有效改善腕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和自理水平的提升,值得推广.

  • 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香兰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疗效和预后,分析影响其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入院进行治疗的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共有110例,从中随机选取80例进行研究.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诊断直到治疗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包括患者的诊断结果,治疗方法,临床表现,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等.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总结影响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1岁,患者入院治疗时,诊断为Ⅰ期61例,占76.3%;Ⅱ期7例,占8.8%;Ⅲ期12例,占15.0%.病理为浆液性29例,占36.3%;黏液性36例,占45.0%;其他15例,占18.8%.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血清中CA125升高的患者有46例,占57.5%;血清中CA19-9升高的患者有21例,占26.3%.所有的患者都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患者有34例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对患者进行3~12个月的跟踪随访,有3例患者出现复发情况.结论 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发现病情时患者多处于发病初期,占76.3%,浆液性肿瘤患者占大多数,手术治疗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效果良好,手术成功率高,患者出现复发的可能性较低.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良好,出院后进行随访观察,更好地处理患者病情复发情况.

  • 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特点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筱瑜;刘学升

    目的 探究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特点以及预后情况,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2014年8月—2015年6月)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5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经诊断、治疗后,死亡例数为2例,占总例数的4.00%,剩余48例患者依旧采用保守治疗,以此稳定病情,经过长时间治疗后,采用保守治疗的4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基本痊愈,占总例数的4.17%(2/48),其余46例患者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结论 大面积脑梗塞病情较严重,预后较差,需要尽早对其进行诊断,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预后分析

    作者:蒋小伟;曾惠清

    目的 探讨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预后情况,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心源性休克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预后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中心静脉压、血液pH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有效率73.63%.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液pH值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预后有益.

  • 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关系及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历轩;杨志远

    目的 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与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研究NT-proBNP血浆浓度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非急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68倒作为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住院后48h内血浆NT-proBNP的浓度,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在发生心梗后显著比对照组升高,并且NT-proBNP血浆浓度越高,住院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机率越大.结论 NT-proBNP的血浆浓度关系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是心梗患者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在心梗中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判断因素.

  • 老年急性、亚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研究

    作者:胡滨

    目的:分析与探讨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病因以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06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肝炎患者共78例作为AH (Acute Hepatitis)组,老年亚急性肝炎患者共92例作为 SH(Subacute Hepatitis)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病因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患者性别分布均为男性高于女性,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龄分布与亚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总胆红素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病因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以及脑水肿,而亚急性肝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肝腹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肝性脑病。两组患者发生不同并发症后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在年龄分布、凝血功能、总胆红素水平等临床特点以及并发症类型、死亡率等预后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应作为两种独立的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

    作者:杨鸣宇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类型分为三组,A组为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AMI患者,共100例,B组为AMI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共52例,C组为消化道出 后发生AMI的患者,共41例.观察三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临床治疗差异,随访2年后,比较三组患者再发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疾病(包括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非致死性AMI等)的情况及死亡率.结果 三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临床治疗情况存在较大差异;B、C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低于A组,B、C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A组,B、C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值明显低于A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的比例均互不相同,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均有消化道出血,B组输血患者的比例远远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年的跟踪随访,发现B、C组再发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比例和死亡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消化道出血的AMI患者的临床表现比单纯的AMI患者更加复杂,抗凝治疗更加困难,且再发风险大,预后差.

  • 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作者:刘敏

    目的 分析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34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段34例典型胎盘早剥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产前诊断的准确率,并观察两组在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差异,并随访观察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产前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血纤维蛋白原进行性下降、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以及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剖官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胎儿窘迫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产前诊断准确率较低且预后情况较差,需要重视此类产妇的孕期保健,避免对母婴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及糖类抗原CA125的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万发明

    目的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糖类抗原CA125联合检测,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5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中包括16例心功能II级患者,21例心功能III级患者,21例心功能IV级患者,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糖类抗原CA125联合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通过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糖类抗原CA125联合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对于患者的预后情况也有显著的检测价值.

  • 循证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能发育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作者:廖聪娜;单清松;罗会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能发育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智能发育和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MDI和D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MDI和DQ评分较护理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癫痫、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的发生率分别为2.13%、6.38%、6.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7%、21.28%、2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给予其循证护理干预效果理想,促进其智能发育,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 急性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敖勇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出血(ICH)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急性ICH患者329例,根据预后情况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为65例和264例,采用回归模型研究急性ICH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脑疝(χ2=62.753,P=0.001)、入院时的GCS评分<8分(χ2=46.569,P=0.001)、入院时意识状态差(χ2=74.241,P=0.001)、入院心电图异常(χ2=6.223,P=0.013)、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χ2=34.391,P=0.001)是急性ICH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脑疝(OR=3.692,95%CI:1.691~7.953)、入院时的GCS评分<8分(OR=2.586,95%CI:1.583~6.438)、入院时意识状态差(OR=4.218,95%CI:1.853~8.337)、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OR=1.984,95%CI:1.297~5.290)是急性ICH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脑疝、入院GCS评分<8分入院患者意识差、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ICH患者进行重点关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注射用糜蛋白酶预防鼻肠管堵塞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娜;梁义;方艳霞;雒洪志;陈宏

    目的 分析注射用糜蛋白酶在预防鼻肠管堵塞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3月~ 2016年8月80例普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滴注完营养液后用温热注射用水50mL冲管后,再用注射用糜蛋白酶4000单位加0.9%生理盐水50mL封管,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营养液滴注完后用温热注射用水50mL冲管.观察两组患者堵管发生率、住院时间、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血清白蛋白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堵管发生率分别为7.5%和20.0%、住院时间分别为(12.6±4.2)d和(16.4±7.6)d,观察组在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糜蛋白酶能够有效预防鼻肠管堵塞,避免鼻肠管堵塞引起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不同位置胸交感链切断治疗手汗症与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关系

    作者:杨广锡;张子恒;郑乐

    目的 分析不同位置胸交感链切断治疗手汗症的临床疗效与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30例医院收治的手汗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胸交感链切断术治疗,对照组选取T2~4胸交感链切断,观察组则选取T3~4胸交感链切断.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交感链切断在手汗症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但是不同位置切断的术后代偿性出汗发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推荐采用T3~4胸交感链切断治疗手汗症,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

  • 早期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分析

    作者:张凯

    目的 分析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早期膀胱癌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手术切除治疗的早期膀胱癌患者,将用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设为传统手术组,将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患者(39例)设为电切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电切组手术过程用时(26.37±6.53)min、手术中出血量(31.27±10.85)mL、术后住院天数(5.12±1.17)d、躯体功能评分(88.14±8.03)分、角色功能评分(93.25±9.36)分、情绪功能评分(90.82±8.95)分、认知功能评分(91.43±10.06)分、社会功能评分(93.41±10.21)分、总体症状评分评分(42.38±7.25)分与传统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早期膀胱癌近期抗肿瘤效果理想,且手术出血少、并发症少,建议推广.

  • 以偏侧舞蹈症为首发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7例临床研究

    作者:葛胜

    目的:分析以偏侧舞蹈症为首发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以偏侧舞蹈症为首发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例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效果。结果7例以偏侧舞蹈症为首发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变部位位于基底节5例、放射冠1例、豆状核1例。在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氟哌啶醇治疗,患者舞蹈症状均于3~10d内消失,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复发。结论以偏侧舞蹈症为首发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以基底节缺血较常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降低多巴胺功能的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或消除舞蹈症状,预后情况较好。

  •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加强优质护理对预后影响分析

    作者:李星;崔晓丽;吴媛媛

    目的:分析讨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加强优质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接收的10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加强优质的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情况和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结果:10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完全康复患者85例,未治愈完全自动出院患者5例,10例患者分别是因为肝性脑病感染、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90例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出院时评分院明显小于入院时评分,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自评量表分出院时评分明显小于入院时评分,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优质护理,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预后情况良好。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疗依从性护理

    作者:张婷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依从性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之间于本科所接受治疗的100例COPD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治疗的同时给予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氧疗依从性护理,比较两组的预后效果与氧疗依从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改善者占100.0%,大于对照组(62.0%),住院次数与平均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对照组患者的氧疗依从性为68.0%,小于观察组(100.0%),P<0.05,差异显著。结论:有针对性的依从性护理能够提高COPD患者的氧疗依从性,保障其遵从医嘱服药,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改善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急性脑梗死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对患者生活能力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佘学兵;赵俊杰;张明;邓刘伟;李文娟

    目的:观察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生活能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中能自理的患者、轻度和中度功能障碍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重度和极重功能障碍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χ2=9.455,P =0.002)。结论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06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