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褐斑的治疗现状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慢性难治性色素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面部对称性色素过度沉着,为形状不规则,颜色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主要分布在前额、颞部、鼻部和颊部[1].黄褐斑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男女比例约为1:9[2].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黄褐斑发病机理复杂,真正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妊娠,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血清铜含量,口服避孕药,内分泌失调,子宫卵巢疾病,甲、乙型肝炎,胆囊炎,激素治疗,酪氨酸功能障碍,化妆品,光敏性药物,氧自由基,皮损区微生态改变,抗癫痫药及情绪波动等.
-
α-MSH和MC-1R对表皮黑素细胞的调控作用
获得性皮肤色素沉着缘于自体皮片移植后、皮肤创伤后(烧伤、外伤等)、皮肤感染后的色素过度沉着,是整形外科一种常见的就诊现象,国内外学者尝试了许多治疗方法,但效果均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对皮肤色素沉着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表明色素沉着涉及到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黑素小体的转运及代谢等环节.而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又有多种因素参与调节如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ACTH)的水平、黑皮素受体的表达、黑素细胞内传导信号系统的激活、紫外线、多种细胞因子(ET-1,IL-1,TGF-β)等.笔者拟就α-MSH与MC-1R对表皮黑素细胞的调控作一综述.
-
酪氨酸酶在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酪氨酸酶在人体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的表达,并与自身正常皮肤作对照,初步认识酪氨酸酶在自体移植皮片色素过度沉着中的作用. 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人体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与原供区及受区周围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酪氨酸酶的蛋白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酪氨酸酶的表达定位于表皮基底部黑素细胞的细胞质,在大部分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呈强阳性表达,表达率为65.2%,与自体正常对照皮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酪氨酸酶在受区与原供区周围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α-黑素细胞刺激激素(α-MSH)在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较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显著增高,在自体移植皮片色素过度沉着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
父子同患斑驳病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儿男,4个月.因前额、腹部、双小腿胫前白斑3月来我科门诊就诊.患儿出生后20余天后于前额、腹部、双小腿胫前皮肤出现不规则白斑,伴有前额部白发,白斑范围不随患儿增长变大,但白斑中央渐出现小片岛状色素过度沉着区.查体:一般情况可,生长发育无异常.专科查体:额部中央偏左部位纵行不规则白斑,上窄下宽,可见局限性白发(图1),腹部、双小腿胫前见境界清楚的白斑,白斑边缘无色素加深(图2、3).家族史:其父在类似位置有同样皮损(图4、5、6),据其父描述其祖父亦有同样皮损(图9家系图).
-
光老化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皮肤衰老包括自然老化和外源性老化,与遗传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如地心引力、器官生理功能减退所引起的皮肤自然老化不同,光老化是由慢性日晒所造成的特征性变化[1].多表现为皮肤表面粗糙、松弛、粗深皱纹,局部色素过度沉着及毛细血管扩张,甚至还可因此引发皮肤的良性、恶性肿瘤的发生.组织学多以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改变为其主要特征[2].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光老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本文主要通过光老化发生的机制、光老化作用的光谱及中医药对光老化的防治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黄褐斑是一种皮肤色素过度沉着性疾病,表现为两颊及前额部位的黄褐色斑状色素沉着,是影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复发率高.作者近2年利用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静脉点滴治疗黄褐斑,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