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生物制剂——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手段
-
口服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护理体会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病情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结合临床护理76例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特色之一.中西结合护理就是在西医辨病的专科护理基础下,结合中医辩证理论,根据患者表现出临床症状和差异再进行辨证施护,从而收到更为满意的临床护理疗效.
-
顽痹清汤剂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及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探讨
目的:探讨顽痹清汤剂+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平分为A组、B组各29例,分别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风湿园子均有明显下降(P>0.05);A组C反应蛋白、血沉、关节疼痛评分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B组(P<0.05);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顽痹清汤剂+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
-
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他风湿病患者17例及健康者25例,空腹采集患者静脉血3mL,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BRAF水平.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BRAF水平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RAF可以作为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帮助临床诊断治疗.
关键词: 类风湿 关节炎 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 -
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类风湿膝关节肿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超短波对类风湿患引起的膝关节肿痛的疗效.方法39例类风湿患者,均有膝关节肿痛(不区分单膝及双膝),按辨证分型分为两组,寒湿型12例,湿热型27例.都用针剌加超短波治疗.结果:治愈率15.3%,有效率92.3% 结论:针刺配合超短波采对于类风湿引起的膝关节肿痛,不但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副作用小,医疗费用低,不失为一种的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
-
论风湿与类风湿的症状表现和日常护理
前言: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用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而且养生调理不及时,等情况严重了会导致关节变形,影响正常生活和日常劳动.
-
类风湿关节炎骨密度及脂肪值统计分析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骨密度及脂肪值的统计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 ~2018年1月收治的20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36例正常受检者为观察对象,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骨密度及脂肪值描述性情况.结果:观察组骨密度均值低于对照组,70岁以下患者脂肪含量高于对照组,70岁以上患者高于对照组,随年龄增长,患有类风湿病的概率增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类风湿关节炎需尽早诊断,骨密度 、 脂肪含量等因素,可作为重要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值得推广.
-
手部肌腱自发性断裂临床诊治初探
目的 探讨手部肌腱自发性断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9例自发性手部肌腱断裂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自体同侧掌长肌腱移植修复.结果 9例手部肌腱自发性断裂病例,其中6例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术后随访18~96个月,未见肌腱再次断裂,优良率为100%.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手部肌腱自发性断裂常见的原因,手术采用掌长肌腱移植修复,疗效确切.
-
抗BRAF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15例退行性关节炎患者(OA)以及健康患者(Control) 15例,关节镜下取滑膜组织,Western Blot检测三组患者抗BRAF抗体的表达.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BRAF表达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RAF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关键词: 类风湿 关节炎 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 -
补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73例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补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7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用补气活血通络汤进行治疗,依照患者个体差异在治疗中进行辨证加减,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关节晨僵评分分别为(5.02±1.23)分、(5.78±0.50)分、(1.81±0.71)分、(1.86±0.94)分,治疗后各症状的积分分别为(1.67±0.9)分、(2.21±0.93)分、(0.71±0.65)分、(0.91±0.67)分,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两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痊愈率为82.19% (60/73),好转率为8.22%(6/73),无效率为9.59%(7/73),治疗总有效率为90.41%.结论 补气活血通络汤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病行为的影响
目的:分析行为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病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性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20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各160例.入组时应用患病行为问卷(IBQ)进行初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个体化行为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并于入组12个月后再次测评.结果:试验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评分在行为护理干预后有显著改善,改善值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病行为.
-
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X线征象分析
回顾性分析1998~2002年间来我院就诊的20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X线平片,以探讨本病的早期X线征象和诊断依据.
-
D-二聚体及血液流变学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的关系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一二聚体(DD)水平,并探讨它们与RA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RA患者60例,其中活动性RA组30例,稳定性RA对照组30例。记录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研究其与RA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的关系。结果:活动性RA组D-二聚体、FIB、FDP均升高,与稳定性R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RA患者中D-二聚体增高组DAS28水平高于D-二聚体正常组(P<0.0l)。D-二聚体增高组RA患者的ESR、CRP和RF水平均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RA患者(P<0.05)。结论:RA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FIB、FDP水平均有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凝血-纤溶系统激活可能在RA的病情发展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
补阳还五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6例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观察36例患者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4.4%.结论:以补气活血通络为治则,补阳还五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可行性.
-
IL-17A与IRF-5遗传多态性与泉州地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该文探讨白介素-17A (IL-17A)rs8193036C/T、rs2275913A/G与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rs/729302A/C基因多态性与福建泉州地区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的易感性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自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集泉州正骨医院确诊RA患者108例(病例组)和149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应用三引物全血扩增法(AS-PCR)对IL-17Ars8193036,rs2275913和IRF-5rs729302进行基因分型,并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结果分析.结果 RA组RF-阳性率、CRP-阳性率、ACCPA-阳性率分别为:88.89%、28.70%、72.22%,DAS28为(4.86±1.63).IL-17Ars8193036C/T位点的3个基因型CC、TT、CT在健康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7.0%、16.8%、26.2%,在RA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1.1%、6.5%、32.4%,RA组的基因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其中携带TT纯合子基因型的RA患病风险较高.IL-17Ars2275913 G/A位点的3个基因型AA、GA、GG在健康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3.5%、46.3%、30.2%,在RA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3.0%、52.8%、34.3%,RA组基因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IRF-5 rs729302A/C的AA、AC、CC基因型在健康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0.3%、39.6%、10.1%,在RA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7.7%、43.1%、8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1).结论 IL-17Ars8193036C/T可能与泉州地区人群RA发病有弱相关性,其中IL-17Ars8193036中TT基因型携带者可能增加RA疾病的易感性.而IL-17A rs2275913A/G和IRF-5 rs729302A/C与泉州地区人群RA发病无相关性.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关节炎自我效能量表(8个条目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慢性病治疗功能评估-疲劳量表,对12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自我效能的平均得分(3.68±1.84)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自我效能与疲乏、疼痛及社会支持有关。结论: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较低,临床医护人员在诊疗及护理过程中,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及骨质疏松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7例RA患者和50名同期正常人的L1~4腰椎的BMD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结果:RA患者的骨量丢失较对照组明显(P<0.05),RA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RA患者的BMD均显著降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较高.
-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5例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脏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以及眼部疾患(如巩膜炎、虹膜炎),还可并发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经损害等等,因此又称作类风湿病,其关节症状特点与关节腔滑膜发生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破坏,后关节强直,关节功能丧失,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约3.5:1.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稳定期的临床护理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稳定期的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的缓解评估12例类风湿患者护理前后的变化.结果 通过临床护理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反复发病期明显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