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家三代9例癌聚集现象

    作者:李乃谦;李麦洁

    一个家族中有数个成员发生一种或多种癌症的现象称为癌家族.这种家庭癌症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现将我们所遇一家三代9例所患6种癌症的癌聚集现象报告如下(附患者家系谱).1 临床资料先证者Ⅳ-1,男,52岁.于1992年6月因腹痛数月,经CT检查确诊为胰腺癌,保守治疗6个月死亡.家系调查发现此家族中三代有9例患癌症.且癌症种类多达6种,此家系9例癌症患者中男性6例,(1例胃癌、2例肺癌,1例结肠癌,2例肝癌).女性3例,(2例为乳腺癌,1例为结肠癌).发病年龄为42~69岁,平均54.6岁.9例中已死亡7例,存活2例中1例为结肠癌术后,存活2年,另1例为新发现肝癌.

    关键词: 癌家族 家系谱
  • 一家3代6人同患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作者:王守军;刘杰;嵇静芳

    患者,男,18岁,四肢末端呈网状色素斑来院就诊.患者自幼双手足伸侧末端出现针尖大色素斑,随着年龄增长,色素斑逐年增多、增大,近年来色素加深,皮损逐渐向手足伸侧上方发展.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四肢末端手足背部对称性针尖至绿豆大色素脱失斑,其中心有小岛状色素增加的褐黑色斑,其边缘亦有色素增加且呈网状.多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患者拒作病理检查.患者之母亲、哥哥、姨妈、姨表弟、外婆6人同患此病,家系谱见图1.

  • 中国一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遗传分析及PAX6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

    作者:张陆希;杨鸽;贾竞;万文萃;杨鑫;金学民

    背景 先天性无虹膜是双眼发病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的研究表明先天性无虹膜患者配对盒转录因子6(PAX6)基因突变位点具有多样性. 目的 通过目标序列捕获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技术对1个中国先天性无虹膜家系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和遗传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本研究组于2016年3月纳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个中国汉族先天性无虹膜家系,并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致病突变基因检测.该家系全体成员均接受神经系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全身体格检查以及眼科相关检查.采集现存家系所有成员前臂静脉血10 ml以提取基因组DNA,以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行前房角发育异常致病基因的目标基因定点捕获测序分析,经与各基因库比对筛选出候选致病基因位点,采用PCR法对该家系成员行致病基因位点DNA片段扩增,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在该家系除先证者以外的2例患病者和表型正常成员中进行候选致病基因验证. 结果 该家系共3代9名成员,Ⅰ1去世,现存8位成员,包括患病者3例(Ⅱ2及其子代Ⅲ1、Ⅲ2)和表型正常者5人,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所有家系成员未发现神经系统异常,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均呈阴性.3例患病者视力均明显下降且不能矫正,眼压平均值为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均存在虹膜完全缺如、角膜基质层混浊、眼球水平震颤、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症状.此外,Ⅱ2患者存在左眼上睑下垂、右眼先天性白内障表现,Ⅲ2同时存在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双侧晶状体不全脱位.先证者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分析及数据库比对显示,所有患病者PAX6基因第6号外显子上碱基替换c.183C>A,经Sanger测序验证后证实突变基因与表型共分离. 结论 PAX6基因c.183C>A突变是该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

  • 应用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对一回族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检测

    作者:容维宁;邹刚;盛迅伦;李慧平;张芳霞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儿童盲和弱视的重要原因,其中约50%的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遗传性.目的 应用眼遗传病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检测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于2011年在宁夏眼科医院收集一回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采集家系中患者及表型正常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家系成员进行眼科检查,抽取患者、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30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各5 ml,提取DNA,利用眼遗传病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筛查和检测候选致病突变位点.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家系成员和正常对照者进行突变位点验证,终确定致病突变位点.结果 该家系共6代61名成员,均为回族,先天性白内障患者18例,为5代遗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患者中合并眼球震颤和斜视者7例,合并高度近视者4例,来诊前均已实施白内障摘出术.利用眼遗传病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查后共得到8个候选致病突变位点,其中5个在非编码区,3个在编码区,通过PCR和直接测序法验证确定CRYGD基因上的P24T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该突变与家系内所有患者表型共分离,在家系表型正常者及30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快速检测CRYGD基因P24T突变为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突变,该技术为临床表型多样、致病基因众多的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检测提供新的手段.

  •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一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肖海;张卉;李涛;吴东;张朝阳;时伟丽;秦利涛;廖世秀

    背景 某些遗传性疾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因此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研究及临床工作的需求.第二代测序(NGS)技术由于具有费用低及检测速度快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先天性眼病突变基因的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有待验证.目的 探讨NGS技术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致病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于2013年1月收集来自河南省洛阳市的一汉族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抽取家系中3例患者(Ⅱ2、Ⅲ3、Ⅲ4)和3名表型正常者(Ⅱ3、Ⅲ1、Ⅲ2)的外周血各2 ml,EDTA抗凝,在河南省医学遗传研究所应用NGS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NGS结果进行验证,然后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该家系其他成员的外周血样本进行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根据确定的致病突变位点对先证者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检测方案经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该家系4代14位成员中共5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分布于Ⅰ、Ⅱ、Ⅲ代中,其他家系成员表型正常,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NGS检测发现先证者Ⅲ3CRYBB1基因第6外显子上存在c.682T>C(p.S228P)杂合突变,Sanger法验证了该点突变.Sanger法检测发现家系中患者均存在CRYBB1基因c.682 T>C突变,而家系中表型正常者CRYBB1基因的c.682位点基因型为T/T野生型.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Ⅳ1)CRYBB1基因c.682位点基因型为T/T野生型.结论 NGS可用于先天性白内障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该家系致病性基因为CRYBB1基因c.682T>C突变,应用NGS技术结合一代测序技术成功对先证者进行了产前诊断.

  • 中国北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CRYGD基因突变的鉴定

    作者:张晓慧;刘卫华;董冰;陈洁琼;李杨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由遗传因素引起,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确定至少26个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的致病基因,发现的致病基因突变已超过100种.目的 明确一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对2011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一来自河北的汉族ADCC家系进行分析,在获得受检者知情同意后,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并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在已知的17个ADCC致病基因周围选取21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经多重PCR扩增后进行连锁分析,两点法计算LOD值.对候选基因进行DNA直接测序分析,用ProtScale软件对基因突变前后蛋白局部的疏水性进行分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所有家系成员及100个正常对照者进行基因突变共分离分析.结果 该家系共4代20名成员,其中患者9例,连续4代均有患者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临床检查证实9例患者均为双眼晶状体核性混浊.连锁分析发现微卫星D2S325和D2S2358与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连锁,重组分数(θ)为0时D2S325获得大LOD值,为4.68.对位于D2S325附近的CRYGC和CR YGD基因进行DNA直接测序,发现CRYGD基因cDNA第127位一已知错义突变(c.T127C),导致编码蛋白第43位色氨酸变为精氨酸(p.W43R).ProtScale软件预测突变后的CRYGD蛋白第43位及其周围氨基酸疏水性明显增加.该突变与家系内所有患者表型共分离,家系中表型正常的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CRYGD基因c.T127C突变是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蛋白局部疏水性增加造成的空间结构异常可能是引起该ADCC家系发病的主要原因.

  • J波综合征一家系

    作者:马建新;李运田

    先证者男性,45岁.间断胸痛4月,晕厥1次入院.心电图V2~V4导联可见J波,J波后ST段抬高0.05~0.1 mV,T波直立.平板运动试验、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其祖父、父亲、二叔早发猝死史.其弟、其弟之子心电图亦有J波伴ST段抬高.考虑可能系一少见的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的恶性心律失常疾病.

  • 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6例

    作者:董榆;吴新华;尹雪艳

  • 毛囊闭锁三联征1例及家系调查

    作者:杨建强;高敏;王培光;张学军;杨森

    先证者,男,47岁.双腋窝、臀部反复红肿溃烂30余年,加重4~5年.查体可见大汗腺丰富和皮肤皱褶部位结节、脓肿、窦道及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诊断为毛囊闭锁三联征.家系共四代17人,其中患者4人,男3例,女1例.该家系中患者临床特征典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 一家3代6人同患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作者:王守军;刘杰;嵇静芳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又称肢端色素沉着症[土肥][1],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一家3代6人同患此病更少见,报告如下.先证者,男,18岁.四肢末端呈网状色素斑来院就诊.患者自幼双手足背部末端出现针尖大小色素斑,未予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色素斑逐年增多增大,近年来色素加深,皮损逐渐向手足背部上方发展.患者母亲、哥哥、姨妈、姨表弟、外婆有同样皮损,见家系谱(见图1).

  •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3例——附家系调查

    作者:颜永祥;颜洁;秦保玲;康俊;翁超;宋东宁;许汝枝;宋矫

    对3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发病年龄、皮损的程度、遗传方式及家系进行调查分析.3例家系4代共97人,有25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3例,每代均有患者,符合染色体显性遗传.认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本组病例基本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