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血液透析(HD)过程对VA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MHD的患者120例,血液透析前8 h安装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监测24 h VA的发生率,根据VA Lown,s分级分为A组(Lown,s0~Ⅰ级),B组(Lown,sⅡ~Ⅴ级).HD前后测定血压,血钾(K+),钠(Na+),氯(Cl-),钙(Ca2+),血尿素氮(BUN),肌酐(Cr).结果 HD过程中室性早搏的发生率43.5%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OR=1.27,P=0.002)、透析龄(12个月)(OR=1.06,P=0.000)、超滤量≥3 kg(OR=1.40,P=0.045)、血红蛋白<80 g/L(OR=1.20,P=0.000),缺血性心脏病(OR=5.28,P=0.000)是Lown,sⅡ级以上V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HD过程中VA明显增加,Lown,sⅡ级以上VA发生可能与年龄、 血透龄、 超滤量、贫血、缺血性心脏病等因素有关.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左心室内径≥60 mm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心室内径<60 mm的患者(P<0.05);室性心律失常患者BNP、LVEF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剂量与没有使用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抗心律失常、治疗心衰药物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
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昼夜节律规律探讨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昼夜节律规律.方法:收治心力衰竭患者150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后进行分析.结果:室性早搏发生率78.67%,室性早搏和室性二联律、成对室早以及室速的昼夜各时间点两两之间正相关.应用倍他乐克和地高辛能显著减少患者发生室性早搏的次数.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室性早搏发生率较高,发生高峰时段在凌晨0:30,用药可减少室性早搏次数,应给予关注.
-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结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胺碘酮组、美托洛尔组和联合治疗组,胺碘酮组患者单独采用胺碘酮治疗,美托洛尔组患者单独采用美托洛尔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采用胺碘酮结合美托洛尔治疗,分析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患者心功能治疗显效率(40.0%)、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胺碘酮组显效率(20.0%)、总有效率(64.4%)和美托洛尔组显效率(17.8%)、总有效率(60.0%)(P<0.05).经过治疗,3组患者射血分数、心率和QTc均得到改善(P<0.05),联合组射血分数(48.8±3.1)%和QTc(496±57)ms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射血分数(40.1±2.6)%和QTc(419±52)ms和美托洛尔组射血分数(39.4±2.7)%和QTc(417±50)ms(P<0.05),联合组心率(66.2±8.4)次/min显著低于胺碘酮组(70.5±10.4)次/min和美托洛尔组(72.6±9.4)次/min(P<0.05).结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胺碘酮进行治疗,对其获得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对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内收治的患者随机抽取出80例患者,把他们当成该次研究的研究目标,根据患者的例数将小组进行划分,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患者通过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通过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法的治疗后,治疗组获得的总有效率90.0%,痊愈患者有26例,有效患者有10例,无效患者有4例,对照组患者获得的总有效率为65.0%,痊愈患者有12例,有效患者有14例,无效患者有14例,治疗组获得的治疗效果更加优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94,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为: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有2例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平均复律时间为(341.2±55.9)min,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为:有1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有6例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平均复律时间为(455.4±59.4)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胺碘酮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获得极高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以及推广.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 分析探讨临床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4例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32例患者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以及余下32例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盐酸胺碘酮片治疗的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29/32),和对照组的71.88%(27/32)相比显著较高,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25%(2/32),和对照组15.63%(5/32)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显著较低,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盐酸胺碘酮片治疗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且不良反应较轻、较少,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具有临床广泛推广价值.
-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目的:研究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在社区医院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通过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统计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观察组动态心电图、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的疗效强于单用美托洛尔,在社区医院有显著的临床推广意义.
-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超急期的临床特点,评价缺血性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4月-2011年1月收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按心电图结果所示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分析缺血性J波与发生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J波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非J波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660,P=0.000),而且形态多变,常见的是短阵型室性心动过速(30.0%),其次为心室颤动(12.5%);J波组出现房室传导阻滞5例,非J波组房室传导阻滞0,两组比较,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J波是心源性猝死预警的新指标。
-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治疗措施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收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硫酸镁静脉滴注,同时口服步长稳心颗粒,观察两组病例自觉症状及室性心律失常发展及转归。结果:治疗组自觉心悸、气短症状明显改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采用硫酸镁联合稳心颗粒能够显著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疗效显著。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加用稳心颗粒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明显大于对照组(76.7%),长间期发生率(6.67%)明显小于对照组(26.7%),且 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明显提高疗效,并降低长RR间期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稳心颗粒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纯中药制剂--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可能是安全有效控制CHF合并VA的纯中药制剂,其临床疗效初步看来与胺碘酮相仿,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后者.
-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高血压性心脏病(HHD)心功能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65例HHD心功能伴室性心律失常者,分为甲、乙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血管药物常规治疗,甲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乙组在甲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乙组心功能治疗优良率为94.3%,较高于甲组73.3%(P<0.05);治疗后,乙组血压低于本组治疗前与同期甲组(P<0.05);治疗后,乙组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LVWP)、QT间期离散度(QTd)低于甲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甲组,经比较,差异均有较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D心功能不全伴室性心律失常在接受常规治疗与厄贝沙坦基础上,外加胺碘酮,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值得推广.
-
伊布利特转复房颤中对跨壁复极异质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并探讨伊布利特在转复房颤的过程中对患者跨壁复极异质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发病在48 h~7 d之间的58例房颤患者,将其分为胺碘酮组与伊布利特组,其中胺碘酮组患者共18例,伊布利特组患者共40例,将两组患者的房颤转复成功率进行对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之前以及用药后的4h内QT间期与Tpeak-end/QT间期比值的变化.结果 胺碘酮组患者房颤转复的成功率为38.9%,伊布利特组患者的房颤转复的成功率为62.5%,两组患者的房颤转复成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组患者用药前QT间期比值为(377±126)ms,用药后0.5 h比值为(468±97)ms,伊布利特组患者用药之后与用药之前相比,QT间期有了显著的延长,Tpeak-end/QT间期比值也有所增大(P<0.05),用药1、2h后患者的QT间期(428±144)、(392±186)ms与Tpeak-end/QT间期(0.19士0.11)、(0.18±0.06)均又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患者用药后的QT间期比用药前有了显著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4h内Tpeak-end/QT间期比值(0.18±0.09)与用药前(0.19±0.10)相比均无显著性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胺碘酮相比而言,伊布利特对于房颤患者的转复成功率较高,然而伊布利特患者在用药之后跨壁复极异质性有了一定的增加,增加了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但在1h内可以恢复正常.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接诊的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0.0%显著优于对照组74.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率4.0%显著优于对照组34.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时,采用常规疗法加用胺碘酮,不良反应少,医疗效果显著。
-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目的: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的代表方.经过后世化裁,延续至今.现代广泛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其中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心律失常成为高发病,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本文就室性心律失常病因病机及相关研究讨论炙甘草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价值.
-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4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2例,给予口服胺碘酮8周.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总有效率76%.结论:胺碘酮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的药物之一,而且不良反应轻,使用安全.
-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利尿药、强心类药物、ACEI类药物等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上述抗心衰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前后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评定.结果:观察组心功能评定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能够显著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
急性重症胰腺炎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1999年8月~2009年8月收治急性重症胰腺炎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5~45(31±4)岁.均符合1992年亚特兰大国际胰腺炎疾病专题讨论会所提出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发病致就诊时间2~12小时.凡既往有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及心律失常者均被排除.
-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的重构现象
心肌梗死后心脏交感神经分布改变,使去神经支配和神经过度支配区域共存,成为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猝死的重要因素.交感神经重构的机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可能为将来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
胺碘酮治疗老年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收治心衰并发心律失常患者25例,对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25例患者经过临床积极有效的治疗,效果明显18例,有效果7例,无效0例.结论:胺碘酮在治疗老年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