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低温等离子刀治疗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树平;许振起;韩荣红;杜小铭

    目的 评价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袋形术治疗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8例经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袋形术治疗的下颌骨大型角化囊性瘤病例.随访1~1.5年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评价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病理学显示消融术后囊壁衬里上皮破坏、消失.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肿周围骨质再生改建,囊腔逐渐缩小.本组资料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袋形术是治疗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有效方法.

  • 减压技术 再生牙槽骨

    作者:莫静珍;张述寅;胡开进;周宏志

    造成牙槽骨不可逆性缺损及缺失的原因包括全身因素及局部因素,而颌骨良性肿物是导致牙槽骨乃至颌骨缺损的常见局部因素.本文就颌骨良性肿物特别是囊肿导致的牙槽骨缺损及缺失原因、如何预防因传统手术造成的牙槽骨及软组织过度或意外损伤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来引导再生牙槽骨及保留并恢复牙齿功能进行叙述,为临床医生实施正确的牙槽外科操作提供参考.

  • 袋形术和微创手术在舌下腺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贾俊;胡砚平

    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及病理机制较为明确,但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袋形术曾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一线选择,然而单纯的袋形术治疗术后复发率较高.随着术式的不断改进,适应证的合理选择,特别是微创手术的应用,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袋形术和微创手术对于治疗舌下腺囊肿患儿及因其他原因无法接受舌下腺切除术的舌下腺囊肿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就袋形术和微创手术在舌下腺囊肿治疗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 袋形术在儿童期颌骨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金明勋;刘廷忠

    目的 探索一种副作用小,效果尚佳治疗儿童期颌骨囊肿方法.方法 对年龄7岁至14岁儿童颌骨囊肿患儿给予袋型手术疗效观察.结果 13例病例囊肿逐渐变小,以至于后消失,其余4例半年左右囊肿缩小明显,残存囊壁组织刮除术,全部病例无复发.结论 袋形术是儿童期颌骨囊肿治疗的副作用小,效果满意、值得推广的一种术式.

  • 袋形术治疗萌出囊肿26例报告

    作者:张亮;张亚洲;王稚英

    目的:通过袋形术治疗萌出囊肿,探索囊肿内牙齿移动及囊肿损伤对牙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05-2009-12间26例混合牙列期萌出囊肿行袋形术治疗的病例.测量袋形术后囊内牙齿在一定时期内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及囊肿对牙齿发育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1年,发现所有患者囊肿的囊腔消失,牙齿移动速度随着牙齿的萌出而减慢,直至完全萌出.结论:袋形术是治疗萌出囊肿较有效的方法,囊内牙齿的移动速度与囊肿大小成正比.

  • 袋形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受累牙牙周骨组织重建的作用

    作者:吴韫慧

    目的:评价和分析袋形术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受累牙牙周骨组织重建的作用.方法:我院收治的采用袋形术联合刮除术治疗的下颌骨大型KCOT患者12例,采用CBCT测得受累牙暴露于囊腔的长度及受累牙根尖区新生骨质厚度,测量曲面断层KCOT病变的的面积,计算受累牙根周骨质覆盖比,统计分析袋形术后每3个月曲面断层病变面积的减少量与相关受累牙根周新生骨厚度的相关性.结果:12例KCOT患者,56颗受累牙中袋形术前根周骨质平均覆盖比为63.69%,袋形术后49颗暴露根尖完全被新生骨质覆盖,其余7颗未完全覆盖的根尖周骨质平均覆盖比例为80.02%,所有受累牙根尖周骨质覆盖比例为97.50%,每3月曲面断层片上病变面积减少量平均为(2.23±0.94) cm2,每3月通过CBCT测得的受累牙根尖区新生骨质的厚度平均为(1.57±0.72) mm,二者呈明显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08.结论:袋形术后受累牙牙周骨组织在治疗期间可持续成骨并覆盖受累牙根尖暴露区,受累牙根周新生骨质厚度增加与囊腔缩小率成正相关.

  • 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的骨形成与改建

    作者:赵熠;陈刚;刘冰;王贻宁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骨形成的特点.方法:6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采用袋形术治疗.术后第3和第6个月分别进行临床、X线检查.病变范围广泛或曲面体层片上显示骨皮质破坏的患者补充CT检查.评估囊肿大小、皮质板穿通、下颌管的连续性、囊内牙移位及患区骨密度变化等.结果:在术后3个月,皮质板破坏区的骨连续性重新建立,下颌管的连续性部分恢复,变形的下颌骨呈现改建.囊内含牙随着囊肿的缩小而发生位移或部分萌出.曲面体层片显示,囊肿区骨密度值不断增加,术后3个月46.07%,术后6月达到64.69%.结论: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头3个月患区骨再生较快,一部分解剖形态恢复,此后新骨形成相对较慢,骨改建仍在进行.

  •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作者:田涛;杨再波;戈春城;童国勇

    目的:研究牙源性颌骨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46例患者经治疗并随访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采用正确治疗方式可提高牙源性颌骨囊肿治愈率并有效保存患者的生理功能.

  • 袋形手术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28例临床报告

    作者:田涛;童国勇;杨再波;戈春城

    目的:观察袋形手术治疗牙源性颁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复习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X线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28例患者采用了袋形术进行治疗,并随访1~5年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袋形术手术方式成熟,创伤小,根据囊肿的大小、患区牙齿及囊内含牙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可有效地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及保留牙齿.

  •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区牙保存的临床评估

    作者:廖亚洲;刘冰;赵怡芳

    目的:研究袋形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患区牙的影响,为患区牙的保存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2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一期袋形术十二期刮除术,B组行单纯刮除术.术后每3个月复诊1次,术前及复诊时分别检查并记录受累牙的临床状况(松动度及牙髓活力).结果:42例KCOT病变内受累牙共计237颗.A组患者的受累牙总保存率为92.66%,与B组的91.4%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Ⅰ-Ⅱ°松动受累牙保存率分别为:A组(100%),B组(78.57%).A组的受累牙牙髓活力保存率71.56%,明显高于B组的36.72% (P<0.01).结论:一期袋形术十二期刮除术相比单纯刮除术而言,可较多恢复受累牙的稳固、保存牙髓活力,有利于长期发挥正常咀嚼功能.

  • 袋形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受累牙牙周骨组织重建的作用

    作者:张力;唐君玲;兰玉燕;孙黎波;周航宇

    目的 分析袋形术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受累牙牙周骨组织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采用袋形术联合刮除术治疗的下颌骨大型KCOT患者12例,采用锥形束CT(CBCT)测得受累牙暴露于囊腔的长度及受累牙根尖区新生骨质厚度,测量曲面断层KCOT病变的面积,计算受累牙根周骨质覆盖比,统计分析袋形术后每3个月曲面断层病变面积的减少量与相关受累牙根周新生骨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12例KCOT患者、56颗受累牙中袋形术前根周骨质平均覆盖比为63.69%,袋形术后49颗暴露根尖完全被新生骨质覆盖,其余7颗未完全覆盖的根尖周骨质平均覆盖比例为80.02%,所有受累牙根尖周骨质覆盖比例为97.50%,每3个月曲面断层片上病变面积减少量平均为(2.23±0.94) cm2,每3个月通过CBCT测得的受累牙根尖区新生骨质的厚度平均为(1.57±0.72)mm,两者呈明显的线性相关(r=0.908,P =0.000).结论 袋形术后受累牙牙周骨组织在治疗期间可持续成骨并覆盖受累牙根尖暴露区,受累牙根周新生骨质厚度增加与囊腔缩小率呈正相关.

  • 袋形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受累牙牙周骨组织重建的作用

    作者:王宗耀;纪东;陈梅;洪智志

    目的:探讨袋形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受累牙牙周组织重建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09—2014-09于我院因牙源性角化囊性瘤行袋形术患者50例共213个受累牙,通过锥形束CT测量囊腔中受累牙根尖新生骨质的厚度,曲面断层片测量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面积,并对受累牙牙周骨组织术后3、12、24个月的重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袋形术后受累牙根尖周骨质平均覆盖率(97.47%)较术前(64.82%)显著增加;213个受累牙中196个牙根尖周已被新生的骨质全部覆盖;剩余17个未被新生的骨质完全覆盖的牙齿,其新生骨覆盖率较术前增加了41.90%;术后根尖周骨质破坏面积缩小值与新生骨质增厚值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二者间存在正相关性(r=0.913,P<0.05).结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袋形术后,受累牙牙周骨组织逐渐增加并重建,并将牙根尖暴露区覆盖,病变面积的缩小值与牙根尖周新生骨质的增厚值呈正相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