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下牙槽动脉出血的风险评估及急救处理

    作者:兰雪松;韩泽民

    目的:通过术前曲面体层片检查,评估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发生下牙槽动脉出血的几率,概述出血发生时的急救处理。方法收集330例术前行曲面体层片检查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患者,通过曲面体层片分析牙根与下颌管的位置关系,以下颌管为参照,将阻生牙分为4类,统计各类术中发生下牙槽动脉出血的例数,应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易导致下牙槽动脉出血的阻生类型。结果共有20例发生下牙槽动脉出血,发生率为6.1%,第Ⅰ类5例发生下牙槽动脉出血(5/167,3.0%),第Ⅱ类6例发生下牙槽动脉出血(6/105,5.7%),第Ⅲ类9例发生下牙槽动脉出血(9/54,16.7%),第Ⅰ类和第Ⅱ类下牙槽动脉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第Ⅲ类。第Ⅳ类未发生下牙槽动脉出血(0/4)。经统计学分析,第Ⅰ类和第Ⅲ类,第Ⅱ类和第Ⅲ类智齿拔除术中下牙槽动脉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Ⅰ类和第Ⅱ类智齿拔除术中下牙槽动脉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曲面体层片显示根尖距下颌管距离越近,拔除术中发生下牙槽动脉出血的机率越大。术前应仔细分析曲面体层片,术中做好应对准备,发生出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立即止血。

  • 下颌后牙区颌骨高度的曲面体层片测量研究

    作者:谢旻;胡敏;刘洪臣;黄旭明;王照五;石校伟

    目的: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临床测量方法及定量指标.方法:埘90名50岁以f上中t老年患者的曲面体层片下颌后牙区不同部位颌骨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5.91±1.85mm,无牙侧9.07±2.48mm,平均值相差6.84mm;颏孔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3.64±2.69mm,无牙侧23.65±4.28mm,平均值相差9.99mm;下颌后牙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0.68±2.76mm,无牙侧20.96±4.1 5mm,平均值相差9.72mm.结论:通过曲面体层片测量颏孔和颏孔后1.0cm颌骨高度,了解下颔后牙区骨量丧失情况.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数据,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区颌骨垂直吸收7~10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 后牙区下颌骨高度的测量

    作者:谢;胡敏;黄旭明;王照五;石校伟

    牵张成骨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牙槽嵴增高,无论是牵张方法的研究还是牵张器的设计都需充分了解患者牙槽嵴丧失情况.至今对后牙区下颌骨吸收量及牙槽嵴需增加高度尚无确切的定量资料.我们测量下颌骨标本及临床患者曲面体层片,以期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参考指标.

  • 128例80岁以上老年人缺牙情况影像学分析

    作者:杨璇;景亚楠;潘徽;乔敏;郭晓丹;徐宝华

    目的:通过对影像学资料的回顾分析,初步观察分析北京地区80岁以上高龄患者缺失牙以及余留牙情况,以期为制定高龄患者的口腔医疗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获取128名80岁以上初诊患者的曲面体层影像资料,由两名医生分别独立对口内除第三磨牙外的其他牙齿的情况进行判读,并分为缺失牙、种植牙、残根和残留牙四类.从患者个体水平及牙位水平对各类牙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平均余留牙数为17.84±7.36颗,47.66%的患者余留牙数不小于20颗.口内残根数平均为2颗.接受过种植治疗的患者为6人,仅占研究对象总数的4.69%.牙列缺失的比例1.56%.结论:通过曲面体层片对口腔内牙齿情况进行分析是一种较可靠的研究方法.北京地区门诊患者中,80岁以上患者平均余留牙不足20颗,磨牙缺失率较高.

  • 口腔常用X线检查片的辐射剂量及风险

    作者:韩国嵩;李刚

    目的:测量口腔常用X线检查片的辐射剂量,评估其在临床使用中的风险.方法:使用热释光辐射剂量探测器芯片和ART-210型头颈部体模测量根尖片、曲面体层片、头影测量片和锥形束CT片的有效剂量,结合天然本底辐射剂量,评价所测片位的辐射剂量水平.结果:各检查片位的有效辐射剂量如下,全口根尖片为72.32μSv,曲面体层片为10~23μSv,头颅正位片为1~5μSv,头颅侧位片为1~3μSv,锥形束CT为249.1μSv.结论:口腔常用X线检查具有相对较低的辐射剂量,锥形束CT的使用要有严格的适应证.

  • 曲面体层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上颌埋伏中切牙唇腭向定位的对比研究

    作者:林梓桐;王铁梅;陆苇

    目的 应用曲面体层片(panoramic tomography, PTG)和螺旋CT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3D CT)对上颌埋伏中切牙(impacted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IMCIs)进行唇腭向定位,比较两者的差异,探讨应用PTG对上颌埋伏中切牙进行唇腭向定位的方法.方法 对25例上颌埋伏中切牙使用PTG和3D CT成像,3D CT成像包括表面遮盖技术(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 和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在3D CT MPR矢状位图像上测量埋伏中切牙唇腭向的倾斜角度(labial-palatal angle, LPA),综合MPR及SSD图像对埋伏牙冠根唇腭向分布进行评估;在PTG图像上通过反三角函数测算埋伏中切牙的LPA,并对埋伏牙冠根在唇腭向的分布进行评估;对两种成像方法得到的上述结果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PTG测算的埋伏中切牙的LPA与在3D CT图像上测得的LPA显著相关(P<0.05);当LPA较小时(<40°),埋伏中切牙通常牙冠向腭侧牙根向唇侧扭转,而在PTG图像上表现为牙冠在唇侧牙根在腭侧;当埋伏牙LPA较大(>40°)且高位阻生时,埋伏牙牙冠在唇侧牙根在腭侧,由PTG和3D CT得到的结果一致.结论 在PTG图像上通过反三角函数测算的埋伏中切牙的LPA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LPA较小时,埋伏中切牙通常为牙冠向腭侧牙根向唇侧扭转,而在PTG图像易误认为牙冠向唇侧牙根在腭侧.

  • 华氏位片和曲面体层片对上颌窦创伤性积血密度改变的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作者:安金刚;朱丽雷;张益

    目的 比较颌面部常用X线平片华氏位和曲面体层对外伤性上颌窦积血/积液所致上颌窦密度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995年~2006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累及上颌窦的面中部骨折病人115例,其中术前华氏位和曲面体层片114对,术后华氏位和曲面体层片53对.比较上述两种X线片位对于显示外伤性上颌窦密度变化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两位医师对于不同片位的阅读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不存在因观察者之间水平不同而造成的系统误差;诊断者之间对于华氏位显示上颌窦密度变化的评判有良好的一致性,而曲面体层片对于显示上颌窦密度变化的一致性较差.结论 华氏位可以用来诊断外伤后上颌窦密度是否发生变化,而曲面体层片用来诊断上颌窦密度的变化准确性较差.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导致X线片上颌窦密度增高的其他病变,如急慢性上颌窦炎、上颌窦软组织肿瘤等.

  • AutoCAD软件用于曲面体层片与口内根尖片牙槽骨水平定量分析

    作者:兰晓敏;任秀云;乔月娥

    目的 探讨临床上应用AutoCAD软件在全口曲面体层片上测量牙槽骨吸收面积比值来代替在全口根尖片测量的可行性.方法 在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科拍摄的口内根尖片和数字曲面体层片中,选择53例同时拥有曲面体层片和口内根尖片的牙周病病例,应用AutoCAD软件分别测量口内根尖片和曲面体层片上同一牙齿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面积(S1)和釉牙骨质界到牙根尖的面积(S2),用二者的比值来评价牙槽骨水平,并对口内根尖片和曲面体层片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口内根尖片和曲面体层片上测得同一牙齿的牙槽骨吸收面积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2,P>0.05),且二者间有高度相关性(r=0.982,P<0.001).结论 应用AutoCAD软件在曲面体层片和口内根尖片上所测量的牙槽骨吸收面积比值具有一致性,临床上全口曲面体层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全口根尖片进行牙槽骨水平测量诊断.

  • 计算机灰度法对牙槽骨密度变化的初步评价

    作者:李升;杨明华;宋仁波;王铁梅

    本论文使用灰度法在数字化曲面体层片上比较牙周炎治疗前与基础治疗后2个月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初步评价了计算机灰度法对牙槽骨密度变化检测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灰度法提示基础治疗后2个月牙槽骨密度显著增加(P=0.003),揭示了计算机灰度法对评价牙槽骨密度改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 家族性多发性颌骨角化囊肿1例

    作者:胡腾龙;李吉辰;吕克文;吴衍昌;张封媛

    1 病历简介杨某,男,16岁.下颌骨膨隆3个月,于1999-11以多发性颌骨囊肿收入我科.曲面体层片见两侧下颌骨及左侧上颌骨单囊阴影,有切迹,囊腔中含有多个牙齿.术后病理诊断"颌骨角化囊肿.”其姐因相同疾病于1998-02于我科行多发性颌骨囊肿刮除术,术后病理论断:颌骨角化囊肿.二人之父亲于四十余年前于本科亦曾作过"颌骨囊肿摘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不详.其左颞部皮肤长期溃疡,切取病检回报:基底细胞痣.父女三人全身检查未见其他异常.2 讨论角化囊肿(常为多发性)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颅骨异常、小脑兼钙化等症状时,即称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或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本综合征常有阳性家庭史,因而被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组家族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符合该综合征的表现.由于角化囊肿容易复发,甚至恶变,因此对单纯实施刮除手术的患者要经常随访.一旦发现有复发应作部分颌骨切除.

  • 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25例疗效分析

    作者:林志成;雷丽;杨宝昌

    颌面部做为人体暴露的部分遭受外伤的机会较多,其中骨折的发病率也比较高.以往对骨折的治疗多采用颌间固定的方法,但它具有患者长期不能张口,进食困难,口腔卫生差等明显缺点.应用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新方法,它克服了颌间固定的诸多缺点.现将该方法的一些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 资料自1998年开始使用钛板固定术以来共治疗25例颌骨骨折病人.其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大者64岁,小者6岁.骨折部位位于上颌骨者8例,下颌骨骨折17例.单纯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9例.25例病人全部用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术后效果好.2方法下颌骨骨折损伤后,如下颌骨曲面体层片见l34之间纵行骨折线,错位明显,左侧面部肿胀瘀血,咬合关系紊乱,影响语言及进食.局麻下可于11-6做一梯形切口,翻开粘骨膜瓣,暴露两断端,直视下骨折段复位,以上下颌牙列恢复正常咬关系为标准.

  • 恶性成釉细胞瘤的X线表现与病理分析

    作者:祝为桥;尚伟;李宁毅

    恶性成釉细胞瘤是临床上少见的恶性肿瘤,现将青岛大学医学院口腔科1985~1998年间诊断为恶性成釉细胞瘤进行X线表现和病理结果的分析,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院1985~1998年间确诊为恶性成釉细胞瘤或成釉细胞瘤恶变的患者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4~66岁,中位年龄42岁。皆为下颌骨病变,发病至就诊时间2月~30年,中位时间1.5年。所有病例留有曲面体层片或下颌骨侧位片。1.2 方法复查所有病例的X线片及病理切片,进行对照分析。2 结果 本组11例根据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分为以下两类:(1)分房型(3例),X线表现以颌骨多房性改变为主,房呈圆形或卵圆形相互重叠,同时伴有牙槽侧骨皮质消失以及相应部位骨间隔的消失(见图1)。(2)骨质吸收破坏型(8例),X线表现以病变部位骨质吸收破坏为主,呈现一边界清或不清的放射性透射影,同时伴有边缘切迹或分房遗迹(见图2)

  • CBCT和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樊林峰;潘晓岗;浦益萍;赖红昌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89侧)上颌后牙区种植牙治疗患者采用CBCT进行种植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得到上颌骨多层面冠状及矢状位影像.将其与曲面体层片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牙槽骨量不足的阳性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分别为30.34%和16.85%,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种植体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片分别为4.95%和11.88%,P=0.413,差异无统汁学意义.结论:CBCT与曲面体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术前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并可在术后检查中更清晰地反应种植体周围骨质.

  • 口服糖皮质激素患者骨代谢与下颌骨密度变化及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孙青;张遵;杨柳青;魏辰轩;王晓丽

    目的 初步探讨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患者血、尿骨代谢指标、全身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颌骨BMD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检测30例患者口服GC前后血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e enzyme,ALP)、血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血钙(calcium,Ca)、尿钙(urine calcium,UCa)及尿肌酐(urine creatinine,UCr)值的变化;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BMD的变化;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头面部曲面体层片,测定颏孔区下缘皮质骨厚度(cortical width,CW)、下颌骨平均灰度值(mean grey values,MGVs)..用SPSS17.0软件包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Ca与全身BMD、颏孔区下缘CW、下颌骨MGVs显著正相关.全身BMD、颏孔区下缘CW、下颌骨MGVs两两显著正相关.血、尿骨代谢指标、全身BMD、颏孔区下缘CW、下颌骨MGVs在服用GC前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口腔曲面体层片的计算机灰度法可作为检测颌骨BMD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中口服GC患者未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颌骨骨质疏松得到了预防.

  • 种植体参照法在曲面体层片后牙区测量中的应用及误差分析

    作者:杨洁;邵水易;邱憬

    目的 提出一种以种植体为参照用于曲面体层片后牙区局部测量的方法,并对其误差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奥齿泰种植修复病例曲面体层片.预先记录种植体和覆盖螺丝的尺寸,利用种植体参照法测算覆盖螺丝的高度与直径,比较测算值与实际值,分析该方法的绝对误差.结果 54例患者,共93张曲面体层片被纳入本研究.数据样本符合正态分布,测算值与实际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应用种植体参照法进行后牙区测量的垂直向和水平向绝对误差均小于0.1 mm.结论 种植体参照法应用于曲面体层片后牙区局部测量具有可行性,测量精度较高.

  • 下颌神经管在CBCT与曲面体层片上的一致性评价

    作者:谢晨;吴润发;冯斌;张显华

    目的:对比分析下颌神经管在CBCT与曲面体层片上可见性的一致性,探讨影响下颌神经管在图像上可见性的非病变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在华西口腔医院同时拍摄了CBCT与曲面体层片的患者92例,由2位放射科医师同时观察患者的CBCT片与曲面体层片.把CBCT及曲面体层片上的下颌神经管从颏孔至下颌升支前缘处平分为1、2、3三个区域,分为0、1、2、3四个等级的分对下颌神经管的可见性进行评分.结果:2位医师间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符合标准.CBCT上,区域1平均得分为2.120,区域2为2.337,区域3为2.533;曲面体层片上,区域1平均得分为1.772,区域2为1.973,区域3为2.207.越往后区域可见性越高.结论:CBCT对下颌神经管的可见性显著高于曲面体层片,仅有1%的下颌神经管在曲面体层片上可见,在CBCT上不可见.下颌神经管的可见性与年龄呈相关性,年龄越大,可见性越低.

  • 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的骨形成与改建

    作者:赵熠;陈刚;刘冰;王贻宁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骨形成的特点.方法:6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采用袋形术治疗.术后第3和第6个月分别进行临床、X线检查.病变范围广泛或曲面体层片上显示骨皮质破坏的患者补充CT检查.评估囊肿大小、皮质板穿通、下颌管的连续性、囊内牙移位及患区骨密度变化等.结果:在术后3个月,皮质板破坏区的骨连续性重新建立,下颌管的连续性部分恢复,变形的下颌骨呈现改建.囊内含牙随着囊肿的缩小而发生位移或部分萌出.曲面体层片显示,囊肿区骨密度值不断增加,术后3个月46.07%,术后6月达到64.69%.结论: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头3个月患区骨再生较快,一部分解剖形态恢复,此后新骨形成相对较慢,骨改建仍在进行.

  • 两种影像学方法对颌骨后部牙槽骨高度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张智勇;张晓;程雪原;宋辉

    目的:对比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在测量上、下颌后部可用牙槽骨高度上的差异,分析曲面体层片的误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62例第一磨牙缺失病例为研究样本,包括28例下颌牙列缺损、22例上颌牙列缺损和12例双颌牙列缺损病例.所有病例均拍摄曲面体层片(放置5 mm直径钢球)和锥形束CT.将曲面体层片数据导入图像处理软件,测量第一磨牙拟植入种植体部位(缺牙间隙的中点或者近中邻牙远中5 mm位置)牙槽嵴顶至下齿槽神经管上缘或上颌窦底低点的距离,以钢球直径计算放大率并得到校正后的可用牙槽骨高度.对于锥形束CT图像,则是在配套软件界面下,确定拟植入种植体的三维位置,并测量该位置到上述参考点的距离.两组测量结果均输入SPSS软件,以T检验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异.结果:共测量下颌病例40例,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测量所得平均距离分别为(14.6±3.4) mm和(13.7±2.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34例,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测量所得平均距离分别为(11.8±2.5) mm和(12.1±1.4)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比,发现在对下颌可用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时,曲面体层片存在高估可能,在临床中,应增加种植体与下齿槽神经管的安全距离.

  • 不良修复体致下颌骨慢性骨髓炎1例

    作者:夏章晖;宋德森

    患者,男,31岁,农民.1995年4月因下前牙松动,龈沟溢脓而在当地牙医摊点拔除患牙后,即刻在口内制作假牙.1月后患者感下颌部剧痛,下唇及右侧面部肿胀,2月后右颌下形成一瘘孔流脓.近2年来,下颌多数牙齿松动,牙龈溢脓并有严重口臭,于2000年3月6日来我院就诊.检查:下唇及颏部肿胀,压痛,右颌下皮瘘溢脓,钢丝栓结21|123为不良修复体,修复体唇侧基托边缘切入龈内,下方可见灰白色死骨.543|45松动Ⅲ度,龈沟溢脓,6|残根.曲面体层片示:6+5区条状死骨,密度较高.临床诊断:下颌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 CBCT和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驰

    目的:对比分析即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和全口曲面体层片(OPG)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需要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拍摄(CBCT)组和全口(OPG)组,对比两种方法拍摄后计算出的可受种植位点数(牙槽骨量≥10mm标准)及可植入率,骨量不足检出率及未发生骨结合检出率,从而比较出两组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1)对缺牙区牙槽骨骨量判定,检出骨量不足率:曲面体层片检出率为13.64%(15/110),CBCT检出率为33.64%(37/110),CBCT检出率明显高于OPG检出率.(2)可受种植位点数(牙槽骨量≥10 mm标准)及可植入率:OPG计算出位点有179个,可植入率为65.36%(117/179);CBCT计算出位点有224个,可植入率为80.80%(181/224);另外OPG判定不能进行种植的64个位点中,后经CBCT检查判定有34个可以进行种植;OPG判定可以进行种植的117个位点中,后经CBCT检查发现存在颊舌向骨量不足,有22个位点需要额外进行植骨手术.(3) 110例患者总共植入种植体157颗,术后种植体没有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OPG检出率为3.18%(5/157),CBCT检出率为5.73%(9/157)其CBCT检出骨量不足率高于OPG、可受种植位点数、可植入率高于OPG,且未发生骨结合检出率亦较OPG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所有患者均拍摄CBCT和全口OPG,两种方法对比,CBCT可以更准确的对种植区的骨量,可受种植数位点及术后种植体骨结合程度进行诊断,同时通过三维立体重建弥补了全口OPG二维图像的不足,在种植治疗中诊断价值更加突出.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