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李兵;靳艳斌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我院骨科2005-2010年利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治疗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访12~24个月,疗效良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2005-2010年我院共利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7例.男性28例,女性9例,年龄55~72岁,平均65.8岁.一类顺粗隆间,按照Evan标准分为4型: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移位骨折,为稳定性骨折;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与否,骨折移位呈内翻变位;ⅢA型:小粗隆骨折变为游离骨片,粗隆间骨折移位,内翻畸形;ⅢB型:粗隆间骨折加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Ⅳ型:除粗隆间骨折外,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亦可为粉碎性骨折.二类逆粗隆间骨折和粗隆下骨折[1]:Ⅰ型:14例;Ⅱ型:12例;ⅢA型:6例;ⅢB型:4例.两类粗隆间粉碎型:1例.

  • 整形美容原则处理面部外伤

    作者:周军

    2005年5月~2008年5月对67例面部外伤的患者采用整形清创美容缝合的处理方式,收到医患双方满意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67例,男37例,女30例,年龄18个月~82岁.损伤类型有切割伤、挫裂伤、撕裂伤、咬伤、擦伤等.损伤部位有面颊部10例,口周下颌部15例,前额眉区12例,颧部13例,眼眶部12例,耳郭部5例.大多数在伤后6小时接受治疗.伤口0.5~13cm,厚达骨皮质,浅达真皮浅层,少数患者有多处外伤.

  • 股骨干下1/3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生物学和力学分析

    作者:孔繁君

    解剖因素从小转子下缘到内收肌节结将股骨干等分为5份,那么第4、5份为股骨干下1/3段.股骨干下1/3段骨髓腔逐渐增宽,骨皮质逐渐变薄而移行为松质骨,力学性能较股骨干中段及股骨干上1/3段大大降低[1].定失败.

  • 石骨症1例报告

    作者:王雪荣

    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学生.自觉腰部酸帐疼痛来我院就诊.行X线腰部及骨盆部位检查,X线表现:腰椎体上下骨皮质密度致密增厚,中间密度相对较低,形如夹心蛋糕样改变.

  • 放射性骨损伤1例报告

    作者:刘峰;高云刚

    病历资料患者,男,43岁.从事放射工作21年,3年前发现左手中指末节皮炎,瘙痒,后逐渐形成溃疡,深达骨质,肿胀,渗出,指端疼痛,麻木.X线征象:骨皮质密度减低、变薄、表面不光滑、骨质有不规则破坏伴附近骨质疏松,并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透光区.近期溃疡加重,且形成窦道,有死骨流出,X线征象:在骨质疏松区内出现不规则的片状致密阴影,夹杂透光区,末节部分缺如.诊断: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处理:截指,截肢高度超过损伤平面近端4cm.术后抗感染对症治疗,标本送检.

  • 右手第五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病理性骨折1例

    作者:王明宇

    病历资料患者,男,28岁,外伤4小时.影像表现:右手诸骨显示清晰,右手正斜位片可见第5掌骨近段、中段略变形,骨质形态改变;中段呈轻度膨胀性改变,内部密度不均匀减低,内呈毛玻璃样改变,周边骨皮质变薄,无明显破坏,无硬化边,内见一斜形透亮线,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无肿胀.余骨质结构及小关节未见明显异常.

  • 绝经后女性日常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桡骨骨密度、骨皮质结构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兆敏;陈柏龄;吴美琼;冯持真

    运动改善骨骼健康已被大多数研究所证实,但目前的研究认为,除了运动,其他体力活动也能获得健康上的好处.由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昂贵的价格,人们对体力活动作用的研究日益重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类严重危害老年女性骨骼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国内外关于女性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的研究很少,研究结果也很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调查绝经后女性日常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探讨体力活动与桡骨骨密度、骨结构指标的关系,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闭合复位插钢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

    作者:王敦状;翟建国

    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闭合复位插钢针固定治疗肱骨外髁骨折12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28例中,男100例,女28例;年龄2~12岁,受伤时间:24小时至7天。骨折移位程度:旋转移位90°以内者49例,90°以上者79例。2 治疗方法  用手捏翻转、屈伸收展手法闭合复位,插钢针固定。整复手法: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进行,一助手握住上臂中下段固定伤肢,术者立于患侧,以左手握前臂下段,屈肘135°左右,前臂旋后位,先用右手摸清骨片位置及折面边缘,单纯沿横轴错位者,用手捏翻转和肘伸收展手法整复,即以食指抵住向外旋转错位的内侧部分,拇指抵住向外下旋转移位的外侧缘,食指用力向内下按压,以使骨片内侧部分向内下移动,同时拇指向上推顶,促使折面向上翻转。同时右手内收前臂,以加大肘关节外侧间隙,减少骨片向内回转时其内侧部分与近折断端交锁,待手下觉有滑动陷进感,骨片无移位,边缘触不清时,肘伸170°,一般即已复位。对沿横轴旋转超过90°的病例,先捏住向外下移位的内侧缘,向上翻转成90°后,再按上法复位。复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先摸清肱骨外上髁,用1mm克氏针与臂呈45°、与地面呈水平位刺入断离的骨片中心,左手固定钢针,右手以骨锤向近折端打入,当感到阻力加大并有坚实声响时,说明钢针已进入近折段的骨皮质中,进针深度达对侧骨皮质,但不要超过骨皮质,针尾埋皮下,用直角铁丝托将前臂旋后位屈肘90°固定,前臂项带悬吊,术后三周拔除钢针,解除外固定。3 治疗结果  解剖对位97例,有轻度侧向移位24例,旋转移位30°以内者7例。随访93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疗效判定:优,肘关节无畸形,功能正常者84例;良,肘外侧略有高突,臂肌轻度萎缩,肘关节伸屈小于正常10°以内者8例;差,肘外侧高突外翻畸形,伸屈功能小于正常15°~30°者3例。

  • 股骨大粗隆侧位骨牵引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德华;张明;刘光锒;李锋

    作者采用股骨大粗隆部骨牵引,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严重错移位,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1 牵引方法  病员仰卧,显露股骨粗隆部,局麻。术者固定皮肤,右手持细克氏钢针从前面距股骨粗隆顶部1.5~2cm处垂直刺至骨膜,助手上骨钻,钻穿对侧骨皮质,骨锤击出皮外,克氏针两头弯曲成环状,再对折为“U”形,针环穿绳挂滑轮加砣牵引,重量8~15kg。如无牵引床,可竖一托马氏架固定在床边进行牵引。  2 适应证  ①骨盆前后环骨折或脱位伴有向内上严重错移位者;②髋臼中心性骨折骨片突向盆腔者。

  • 髌骨骨巨细胞瘤一例

    作者:李峻辉;林月秋;邹培;周中英;阮默;杨举伦

    患者,男,28岁。主因右膝关节疼痛、肿胀54天入院。患者54天前不慎摔倒,右膝跪地(力量不大),感疼痛、瘀斑,活动稍受限,继则肿胀,在当地县医院按“右髌骨骨膜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右膝关节肿胀减轻,活动正常,但仍疼痛不适,且行走无力。为行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摄X线片后,门诊以“右髌骨良性肿瘤”收住院。查体:右膝关节稍肿胀,两侧膝眼饱满,皮肤不红,皮温稍高,右髌骨压痛(+),浮髌试验(-),抽屉试验(-),麦氏征(-)。膝关节活动正常,双下肢肌肉无萎缩,肌力正常。X线检查:右髌骨蜂窝状改变、密度减低,骨皮质完整,右髌下囊稍肿胀(见图1)。

  • 流动性骨硬化症1例报告

    作者:尚志平;伍书民;楚朝辉

    流动性骨硬化症是临床上极少见的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因其X线片上骨硬化呈蜡烛油流注状,又称蜡泪样骨硬化、蜡泪样骨病,常见于单肢诸骨偏侧性骨皮质过度增生,又称肢骨纹状增生症、单肢型骨硬化症等.

  • 邻关节骨囊肿一例

    作者:孙桂森;刘斌;张启旭;丁立祥

    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是局限在关节的软骨下骨内良性囊性病变,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0岁,右踝关节疼痛2年,行走时加重,休息后缓解,1月前疼痛加重,呈间歇性隐痛.无明显外伤史.查体:右踝关节活动正常,内踝压痛,皮温不高,局部无肿胀.X线片示右内踝有1cm×1.5cm×1.5cm大小圆形透光区,密度均匀,边缘清晰.术前诊断:右内踝骨囊肿.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探查,凿开右内踝骨皮质后见有1cm×1cm×1.5cm大小囊腔,囊壁呈灰白色,内有胶冻样组织,周围骨质硬化,刮除病变后碘伏冲洗,取右髂骨填充囊腔.病理诊断:右内踝骨内腱鞘囊肿.

  • 椎体附件囊性纤维性骨炎1例

    作者:冯德利;陈列;宋玉杰

    ××,男,26岁,职员,腰外伤住院,住院号105862.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好,可以行走.T36.5℃,BP:16/10KPa.腰功前弯轻度受限.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片肺无结核,CT.(25946)L4左侧上关节突及椎弓根骨破坏,其内代以软组织密度影、膨大骨皮质变薄.

  • 跳绳致双足第三跖骨疲劳骨折1例

    作者:曹扬

    患者,男,14岁,初二学生.双足疼痛伴肿胀10 d.1个月前为备考体育开始练习跳绳,每天练习30 min,10 d前自觉双足持续性疼痛,运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并出现足背肿胀,早上肿胀消退.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步态正常,双足背轻度肿胀,第三跖骨中段可触及3 cm×2 cm的梭形肿块,质硬,不活动.X线片提示:双足第三跖骨中段有骨膜反应,骨皮质不光滑,骨密度增加(见图1).血液生化学检查;AKP 190 U/L,血沉18 mm/h.临床诊断为"双足第三跖骨疲劳骨折",给石膏固定4周,病人症状消失,X线复查骨痂愈合.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概念

    作者:顾云伍;韩慧;尚天裕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已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已由过去的以中医为主配合有限的西医治疗发展到中西各半相辅相成的治疗方式,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由以往的以中医理论解释深入到利用现代医学的高新技术对其机理进行分析,使其更具有科学性。1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基本概念转变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起源于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功能锻炼的整体原则。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可配合骨牵引治疗,持续牵引对位满意后行夹板固定,但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开放性损伤、多发性损伤已在骨伤科中占主导地位,单纯靠闭合复位和夹板固定已不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故原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基本概念必须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主要分为三步。1.1 开放性创伤患者不能采用夹板固定,为了适应这种改变,在治疗中开始采用外固定支架 这种改变是由原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无血疗法向有血疗法的转变,较多的西医治疗成分开始融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之中。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指外固定支架固定,待软组织条件允许、骨折对位稳定后(纤维连接、软骨骨痂连接),去除外固定支架改为夹板固定,此种治疗方式可缩短患者带架时间,减少感染发生,有利于患者功能锻炼。1.2 复位固定支架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原始方法卧床时间较长,与AO系统卧床时间相比较已明显显示出这一大不足,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为克服这一弊病,复位固定支架在原外固定支架基础上被发明应用。此种支架大特点为既有固定作用又有复位作用,部分支架可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利用生理应力使骨折复位(即固定过程中的复位)。此种疗法卧床时间明显减少,将复位和固定融为一体,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并能在骨折断端产生一定的生理应力刺激,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具有代表性的复位固定支架包括平衡固定牵引器,抓髌器,锁骨固定带鹰嘴钩,踝钳复位固定器等。1.3 有限手术的融入 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已接近系列化,但对于特殊部位的骨折,单靠手法复位、外固定已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有限手术配合手法治疗开始融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法中,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产生了质的飞跃,并使其更具有特色。  跟骨骨折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损伤。骨折后慢性疼痛率高达80%以上,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跟骨宽度的变化及Bohler′氏角的改变是跟骨骨折治愈后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为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现采用经皮撬拨复位配合跟骨靴固定、弹性踏轮练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是一种兼具中医“金针拨骨”和“西医内固定”的有血疗法,是有限手术的体现。利用此种方法治疗的骨折还包括桡骨小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内踝骨折并发翻转移位等关节内骨折。2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基础理论研究2.1 骨折愈合模式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愈合过程被归为二期愈合,即大量外骨痂形成,并把大量外骨痂形成原因考虑为相对固定所引起。近年来,通过大量动物实验采用血管灌注、电镜观察发现,切开复位内固定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大差别在于切开复位组早期由于骨皮质外侧血运的破坏,产生外侧近1/4的骨皮质萎缩,这种皮质萎缩的修复往往需要5~6周,基本上与骨折愈合同步,而骨折周围血肿因无成骨细胞进入而形成纤维疤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组则无皮质萎缩,骨折周围血肿依靠骨外膜的成骨细胞侵入形成外骨痂,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骨折愈合模式应定义为无外侧骨皮质萎缩的情况下伴有大量外骨痂形成。2.2 中药机理研究 国内骨伤科及海外华人群居区有大量的骨伤方剂的应用现已超过3000种,这些方剂广为民间所接受。通过对不同方剂抽样观察动物实验发现,所有方剂治疗骨折均有一共同特点,即早期促进骨折周围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加速血肿的机化;中期促进成骨细胞的生成及转化,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可能为血运增加、供氧量增强所致。可将各种方剂分为两大类:①温和型。此种剂型挥发性及渗透性均较弱,作用起效慢,但持续时间较长,对皮肤刺激性小。②强力型。此类剂型挥发性及渗透性均较高,起效快,患者感觉强烈但持续时间短,对皮肤刺激性较大。  开放感染骨折的煨脓长肉研究。生肌膏对感染创面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表明:①生肌膏的抗感染作用不在于直接杀菌、抑菌,而是调动机体的局部免疫功能;②生肌膏激活巨噬细胞,加强其趋化性,抑制其移动,增强其吞噬作用,这是生肌膏启动了巨噬细胞表面的膜受体后引起的。该研究方法先进、数据完整、科学性强,而且对其作用原理提出了新论点,可初步作为中医“煨脓长肉”学说的机理之一

  • 钢针钻头定位器

    作者:付梓新

    在骨科临床实践中,注意到在使用摇钻钻孔和克氏针作导针或髓内针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钻头穿过骨皮质后,过度穿入对面软组织而损伤深部重要血管和神经,或者损伤关节面,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究其原因:一是操作者对解剖不熟,不能正确估计骨髂的厚度.二是术前准备不充分,没有预先测量好骨骼进针的深浅.三是操作者动作粗暴,用力过猛,然突破骨皮质时,由于阻力骤减而收不住手,以致造成严重医疗事故.四是很多骨科手术持续时间长,医生经过几个小时的工作已很疲惫,术者想早点结束手术,以致操之过急.为此,笔者研制出一种简单实用的小器械:钢针钻头定位器,较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介绍如下:

  • 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之腰腿痛

    作者:郑沛仪;阮经文

    原发性骨质疏松之腰腿痛是人群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率为3:1,且反复发作.本文应用穴位注射等治疗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7 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8例,女89例;年龄45岁~60岁4 1例,60岁以上75例;病程短1年,长 23年.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腰腿痛,且腰椎X线片检查为骨质疏松(椎体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结构稀疏或模糊不清,严重者推体呈“镜框”样改变,部分病人出现楔形椎、扁平椎或鱼椎样变),并具有《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制定的肾虚症状.

  • 手感法行颈椎弓根入口周缘及四壁强度比较的研究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林井副;何勍;姜丽;张燕群;叶晓健;徐云科;徐成;张荣峰;崔洪鹏

    目的:通过手感法比较颈椎弓根入口(EP)周缘及颈椎弓根四壁皮质强度.方法:采用2具新鲜下颈椎的20侧(C3~7)椎弓根,通过改良Abumi法暴露EP,以椎弓根内壁(MCP)为参照沿椎弓根髓腔钻孔.CT扫描证实EP四周及椎弓根四壁完整后,手持探针分别按压EP四周骨皮质,以感觉其强度差别.而后将探针插入椎弓根孔道内,向四壁撬拨,感受四壁皮质骨的强度差别.然后行CT扫描及肉眼观察证实手感是否正确.结果:EP处与LCP相移行的PCT先穿破,施加更大压力后其它三壁仍保持完好;椎弓根外壁先裂开移位,施加更大撬拨力后,其余三壁仍保持完好.CT扫描和肉眼观察均证实手感正确.结论:EP外侧的:PCT菲薄,力学强度小,寻找EP时应以ACL为参照.椎弓根行径上LCP菲薄,力学强度小,椎弓根髓腔钻孔时,应以MCP为参照.

  • 胫骨皮质纤维结构不良1例

    作者:张振宝;陈立发

    2012年10月,我院收治临床罕见的胫骨皮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4岁.右胫骨前上缘发现肿块1 a,无明显诱因,质硬、无痛、无活动,肤色正常.X线检查见右胫骨上端皮质增厚、隆起伴皮质骨内蜂窝样空泡,其周围见环形骨质硬化带,内见点状钙化及低密度,髓腔轻度狭窄,无明显骨膜反应(图1).X线诊断:慢性骨脓肿、纤维骨瘤.

  • 不同年龄段健康国人肱骨头区域骨皮质区域性分布差异分析

    作者:王烨明;李健;刘俊阳;田旭;杨建华;东靖明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肱骨头区的骨皮质区域性分布差异.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51人,男27人,女24人;年龄20~88岁,平均48.69岁.所有健康志愿者行肩部CT扫描,按照年龄分为3组:A组(20~39岁)17人;B组(40~59岁)18人;C组(≥60岁)16人.应用骨皮质测量软件Stradwin 5.2读取CT原始影像数据,生成骨皮质的彩色分布图.垂直于肱骨头关节面,将肱骨头高度四等分后建立相互平行的3个横截面;在横断面1、2、3,测量分析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和后壁的骨皮质厚度、骨皮质密度和皮质下骨小梁密度.结果 在A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后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B、C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后壁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后壁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A、B、C组的横截面1、2中均较低.在C组的横截面3,外侧壁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值低.A、B、C组在横断面1、2、3中各个测量点的皮质下骨小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各个年龄段,肱骨头区的骨皮质区域性分布差异程度不同,40岁以后差异程度有所减弱.肱骨头区的外侧壁或者后壁,是骨皮质的薄弱区域.

403 条记录 1/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