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月龄SD雄性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变化

    作者:陈永春;佟晓旭;刘和娣

    碱性磷酶酶(ALP)是碱性环境中水解磷酸酯的一组酶类.该酶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各组织中,在某些代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肝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碱性磷酶酶总活性的改变.资料表明血清碱性磷酶酶总活性与年龄有密切关系[1,2].本研究以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对不同月龄的大鼠血清进行了碱性磷酶酶总活性的测定,以阐明各年龄段碱性磷酸酶总活性的改变规律.

  • 糖尿病引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大鼠的生化代谢特征

    作者: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大鼠的生化代谢变化特征,分析其在糖尿病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1在福建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福建中医药研究院完成.选择12周龄SD大鼠160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按性别抽取56只,雌雄各半,分为4组,每组14只,作为对照组.其余104只大鼠进行造模,按60 mg/kg体质量的剂量给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速发型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造模鼠从造模后24 h起注射长效胰岛素4 U/kg,隔天1次,作为基础胰岛素以维持生命.在造模后给予足量的水与饲料,每天测尿糖1次,48 h及1周后分别剪尾取血测非空腹血糖1次.然后取尿糖始终在+++以上,两次血糖均超过16.7 mmol/L者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大鼠.抽取造模成功鼠56只,雌雄各半,按性别分为4组,每组14只,作为糖尿病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4组大鼠分别于4,8,12,24周时分批麻醉后处死取材.对照组大鼠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也于造模后4,8,12,24周时分批麻醉后处死取材.①骨生化指标测定:取一侧股骨头,羟脯氨酸采用改良Neuman-Logan法测定,钙采用Connecty法测定.②血生化指标测定:骨钙素、胰岛素等采用放射免疫法;钙采用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磷采用孔雀绿直接显色法;碱性磷酸酶采用金-阿氏法.③尿生化指标测定:尿钙用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尿磷用磷钼酸直接显色法;尿羟脯氨酸采用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法.结果:纳入大鼠160只,进入结果分析112只.①各糖尿病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大鼠的骨羟脯氨酸、钙含量及钙/羟脯氨酸的比值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t=2.185~4.733,P<0.05~0.01).②各糖尿病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大鼠的胰岛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t=2.084~2.581,P<0.05);但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4.262~18.850,P<0.01).③第12,24周处死的糖尿病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大鼠的血清骨钙素含量低于同期对照组(t=2.962~2.463,P<0.05).④各糖尿病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大鼠血清钙含量、钙磷乘积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t=2.583~16.233,P<0.05~0.01).⑤各糖尿病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大鼠的尿钙、磷、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2.625~16.233,P<0.05~0.01).结论:糖尿病由于胰岛素不足存在明显的生化代谢紊乱,出现负钙平衡,引发骨质疏松.股骨头因压力的作用出现显微骨折及软骨下骨压缩而塌陷,压迫骨内微血管引起缺血,这是导致糖尿病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和发病原因.

  • 豚鼠脊髓损伤早期骨代谢指标变化特征相关生化指标成为评估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价值

    作者:李泽兵;凯拉什;赵颖川

    背景:脊髓损伤后早期可发生一系列代谢和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骨吸收活跃,骨形成相对减少.在脊髓损伤早期通过测定血尿中这些物质的含量,间接了解骨代谢的情况,对识别和判定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豚鼠脊髓损伤早期骨代谢指标和骨量的变化,探讨脊髓损伤对骨代谢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材料:实验于2004-03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研究所完成.健康雄性豚鼠23只,体质量427~710 g,平均570 g,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造成脊髓损伤模型)10只,对照组13只,两组用标准饲料在相同环境下饲养2周.方法:以显微外科手术小剪刀切割实验组豚鼠脊髓1.5 mm,术后30 min苏醒后,可见双下肢硬瘫,肌张力高,双下肢浅深感觉消失,但尿便无失禁;对照组假手术但同样暴露脊髓后直接关闭.两组用标准饲料在相同环境下饲养2周.收集两组实验动物的尿液、血清和胫骨标本,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尿吡啶酚/肌酐、尿钙/尿肌酐值.两样本间用t检验及H检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实验动物骨密度及骨干重灰重比较.②两组实验动物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比较.结果:两组各有10只动物纳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实验动物骨密度及骨干重灰重比较:两组的骨密度、骨干重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骨灰重值较对照组小[(0.284±0.050)和(0.361±0.064)mg],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54,P<0.05).②两组实验动物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比较:实验组骨碱性磷酸酶值较对照组小[(0.640±0.240)和(1.328±0.606)U/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9.499,P<0.05);实验组尿吡啶酚/肌酐值和尿钙/尿肌酐值均较对照组大(尿吡啶酚/肌酐:0.206±0.080和0.117±0.037;尿钙/尿肌酐:0.003±0.003和0.002±0.00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9.676,4.124,P<0.05).结论:脊髓损伤早期可出现骨质吸收加速,并影响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早期即可发生骨代谢异常.早期识别骨代谢异常是防治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重要关键因素,骨代谢生化指标对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评估有较大的意义.

  • 瘦素与骨代谢

    作者:郭海燕;赵宝珍

    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主要参与机体能量代谢,调节脂肪沉积的内分泌激素.研究表明瘦素可从多方面来调节骨代谢.一方面瘦素可作用于人骨髓间质细胞,使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同时抑制该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来刺激骨形成.另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来抑制骨形成.

  • 补肾方药归经与靶器官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

    作者:武密山;李恩;赵素芝;白霞;李爱英

    目的:分析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归经与靶器官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06/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健康SD雌性和雄性大鼠各70只.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非经非穴位外贴组,每组雌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喂正常饲料,自由饮水外,其余各组均喂饲低钙饲料,饮用蒸馏水,每周2次在大鼠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1 mg/100g体质量,5周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喂养条件不变;补肾中药组将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g/100g体质量灌喂给药,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膀胱经外贴组在膀胱经选肾俞、飞扬;肾经外贴组在肾经选太溪、大钟;非经非穴位外贴组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选非经非穴位,具体的穴位选择参照<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和<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大鼠背部、下肢脱毛,清洗穴位,于脱毛区贴上相应的膏剂,左右交替进行.观察16周后,各组大鼠处死,股动脉放血,与口服补肾方药比较治疗骨质疏松.以血清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比值,Ca、P、碱性磷酸酶,各组大鼠骨组织中Ⅰ型胶原和LMP-1mRNA表达,各组雌性大鼠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为衡量指标,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雌二醇、睾酮、骨密度均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雌二醇、睾酮、骨密度均明显升高(P均<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甲状旁腺素升高,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甲状旁腺素下降,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明显升高(P均<0.01).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碱性磷酸酶升高(P<0.05),Ca、P差异均不显著;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碱性磷酸酶下降(P<0.05),Ca、P差异均不显著.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Ⅰ型胶原/β-actin和骨矿化相关蛋白/β-actin的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Ⅰ型胶原/β-actin和骨矿化相关蛋/β-actin的表达均上调(P均<0.05).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均上调(P均<0.05).结论:补肾方药通过两种不同途径给药后发挥"归经"作用,至少在骨和性腺两个靶点起作用,使骨组织中Ⅰ型胶原和骨矿化相关蛋白表达上调,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上调,促进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升高,结果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逆转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

  • 丹黄补骨方调控骨形成功能的疗效特征

    作者:周军杰;曹成福;纪斌;成翔宇;王臻

    目的:观察中药丹黄补骨方对维持骨量的影响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纳入2003-08/2006-03于普陀医院住院或门诊骨质疏松患者57例,符合骨质疏松症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骨痿"、"腰痛"、"虚劳"等范畴,病机特点为"多瘀多虚".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口服丹黄补骨方10 mL/次(由本课题组自行制备汤剂,相当于丹参5 g,黄芪4 g,补骨脂3 g,骨碎补4 g,川断3 g等),1次/d,连服12周;对照组口服骨松宝颗粒(无糖型,淫羊藿、川芎、牡蛎等)每次1包(5 g),3次/d,连服12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比较患者骨密度、中医症候评分及骨代谢生化指标.①骨密度改变评价:显效:(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100≥2%;有效:(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100=0~2%;无效:(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100<0%.②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标准:临床痊愈:主要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值下降95%(含95%)以上;显效:主要症状改善,原积分值下降70%~94%;有效:主要症状有所缓解,原积分值下降30%~69%;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原积分值下降小于30%.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股骨颈骨密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0±0.04),(0.73±0.08);(0.69±0.02),(0.73±0.10)g/cm2;p>0.05];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2±3.86,6.40±4.33;9.75±3.67,7.92±4.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观察组和对照组血钙、血磷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2.01±0.11),(2.28±0.13);(2.02±0.12),(2.16±0.34)mmol/L;(1.42±0.12),(1.12±0.09);(1.60±0.26),(1.50±0.37)mmol/L;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丹黄补骨方具有维持骨量,有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其疗效与骨松宝颗粒相比,在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血生化指标方面有一定优越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