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魏贤文;谢应翠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XD-F1型微循环检测分析仪对400例脑梗死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进行测定,并与10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的形态、流态、襻周状态的综合积分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观察甲襞微循环对病情的发展和疗效判定有重要意义.

  • 主动脉处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及其生理意义

    作者:刘明;刘肖;康红艳;邓小燕

    主动脉结构复杂成三维螺旋状,在心脏收缩期该处流动成旋动流态.这种旋动流态也许有着积极的生理意义,能够通过抑制湍流、促进物质传输,从而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引起主动脉处的旋动流主要是左心室收缩的扭曲运动、主动脉的三维空间几何构型、主动脉处的脉动流特征以及主动脉的运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近年来,研究者们以期将旋动流原理应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心血管介入器械的设计中.本文就主动脉处的旋动流态观察、其生理意义、引起该旋动流态的原因、及旋动流在临床器械设计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

  • 中老年甲襞微循环及血液粘度的观察

    作者:陈耘;石磊;陶和平

    笔者通过对住院及体检的中老年健康组和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组各130例,进行甲襞微循环16项内容的观察和血液粘度的检查,发现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其形态、流态、袢周积分、综合积分,以及其全血粘度的检测均明显高于中老年健康组(P<0.01),其差异具有显著意义.所以动态观察微循环和血液粘度的检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与存在问题的探讨

    作者:翁维良

    1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因此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

  • 心跳骤停与复苏时血液微循环流态变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作者:曾昭炜;谢忠明;李发香;瞿继恂

    目的:研究心跳骤停与复苏的血液微循环变化,为临床急诊病人提供微循环观察指标.方法:采用两组动物实验,一组用低电压(V=8~10,t<0.1 s)直接刺激犬的心脏作成心室纤颤微循环停流立即作心脏按摩,15 mim后再用高电压(V=1 000,t<0.1 s)刺激犬心脏使心跳复苏.另外一组,采用5%戊巴比妥钠注入到家兔的静脉损伤心脏,当心跳停止时作心脏按摩,同时用压力计测定血压与流态的关系,以上实验过程用手持式微循环显微镜(ZQL-1)观察动物眼球结膜微循环,另外,临床急诊病人也同样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结果:按照以上方法得到五种不同的流态:(1)在心脏停跳前细动脉(A)和细静脉(V)中呈粒线流;(2)在心脏停跳瞬间A收缩断流→V中粒摆流→离心性流→停流;(3)心脏复苏(包括心脏按摩),首先是V中粒摆流→然后出现A→V中向心性粒缓流→粒流→粒线流→微循环重建;(4)如果停止按摩,微循环也停流,这表示无效按摩;(5)如果A在按摩中不出现或者无血流则表示无效按摩,以上流态接合临床心肌梗死,外伤性休克,体外循环心内手术病例,作眼球结膜微循环观察,其表现一致.结论:以上动物实验结合临床观察表明,眼球结膜微循环的流态指标及其变化,可作为临床急诊动态监测,是一种简易实用的方法.

  • 硬皮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特点与分析

    作者:杨顶权;白彦平;刘育英

    硬皮病是以限局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的纤维化或硬化, 后发生萎缩为特点的疾病, 其病因尚不明确, 但病理显示各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改变, 突出的组织学改变主要发生在小血管, 并发生形态、流态、通透性及血管周围的改变. 有鉴于此, 我们于近年对20例硬皮病患者和17例正常人的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 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 064 老年高血压甲襞微循环观察32例

    作者:胡志祥;蔡帮才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改变及其特点, 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提高疗效. 方法: 按年龄将高血压者分为老年组和中年组, 老年组32例, 年龄60岁~72岁, 平均60.8±3.5岁; 中年组31例, 年龄43岁~59岁, 平均45.2±4.2岁. 用国产LHG-A型彩色微循环显微镜检测二侧无名指甲襞微循环, 观察项目为微血管形态、微血流流态及管袢周围情况计3大项10小项, 采用田牛计分法计分. 结果: 二组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二组相比, 无论是血管形态、血流流态还是管周情况, 老年组均重于中年组(P<0.01). 与中年组相比, 老年组甲襞微循环改变的特点是: 管袢数目减少、扭曲变形增多、输入枝管径变细、红细胞聚集增多、微血流速度减慢、乳头下静脉丛扩张增多等. 结论: 老年高血压微循环障碍重于中年高血压者, 是机体老化的表现. 老化是生物的自然规律, 表现在机体的功能、形态、代谢等各方面. 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老年高血压者, 除降压治疗外, 还应重视改善微循环的治疗.

  • 搏动辅助血泵的设计构思与实践——从旋涡泵到罗叶泵

    作者:叶椿秀;梅津光生;中村孝夫;罗征祥;范瑞新;肖学钧

    目的由于国际市场供应的各种血泵价格过于昂贵,为降低其成本而不降低其质量,我们设计制作了旋涡泵和罗叶泵,以保持良好的血液流态,减少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为使血液在泵动周期中始终保持连续的流线和旋涡流态以充分冲洗泵体四周,同时避免湍流、再循环和潴流,旋涡泵设计为出入血口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并对泵血功能进行了测定.在血液流态、溶血试验等方面与通用血泵在模拟循环台中进行了比较.罗叶泵遵循相同的原理,泵体为拱顶形,其顶部有一锥形下凹伸入泵体内部,出入血管道相互交叉.由于泵体拱顶不对称,出血口高于入血口,在收缩期时血流盘旋上升,出血口处阻力小于入血口,排血更为迅速和彻底. 结果旋涡泵在血液流态和溶血试验中与通用血泵比较,前者均优于后者.旋涡泵在13次的绵羊实验中,后4只未经抗凝处理的绵羊,于平稳转流14天后处死(其中1条21天),尸体解剖泵内、双肾内均无栓塞.罗叶泵已于1999年应用于临床,成功抢救了1例危重患者.结论辅助循环血泵的设计,其连续的流线流态、避免湍流、血液潴留和再循环区是防止栓塞形成的关键.

  • 血液在低压差下作管形定常层流流动其表观粘度与红细胞可逆性聚集的关系

    作者:梁国光

    目的探讨血瘀症的流变学机理.方法自制流变仪,在压差、管径、流态等方面接近人体静脉血流的仿生条件下,观察红细胞可逆性聚集与低压差粘度的关系.并与旋转式粘度计测量的结果相比较.结果在管形定常层流流动中,当τW<7.67×10-5N/cm2时,无论是红细胞本身硬化,还是血浆中缺乏使红细胞发生生理性聚集的有效成分,只要红细胞丧失了正常的聚集功能,低压差粘度均明显高于正常.此与旋转式粘度计测量的低切粘度相反.说明低压差粘度与低切粘度之间无正相关性.结论流态不同(片形、管形),血液的流变特性不同.在管形定常层流流动中,红细胞丧失了正常的聚集功能是低压差粘度增高的主要原因.它使静脉血回流阻力增大,微循环流出不畅,进而造成血液淤滞.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