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 외과리론여실천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610
- 国内刊号: 31-175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改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改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改良Beger手术)对伴胰头炎性肿块的慢性胰腺炎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胰腺外科接受改良Beger手术治疗的51例伴胰头炎性肿块的慢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病人术后疼痛症状、生活质量及内分泌功能等进行随访.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7%,其中胰漏3例,胆漏2例,十二指肠漏l例,腹腔出血1例,切口裂开1例.术后6个月,病人疼痛得到明显缓解,EORTC QLQ-C30疼痛评分由(64.3±5.8)降至(12.5±3.7)(P<0.01),生活质量获显著提高,GLQI生活质量评分由(70.1±5.8)增至(86.4±6.6)(P<0.01);病人内分泌功能未受影响,无新增糖尿病病例.结论:采用改良Beger手术治疗伴胰头炎性肿块的慢性胰腺炎是安全、有效的.
-
Triapine对肝癌细胞株HepG2中GADD45β表达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目的: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 GADD45β的特异性表达缺失与肝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初步明确肝癌细胞中GADD45β近端启动子序列,探索3-氨基吡啶-2-甲醛硫代缩氨基脲(Triapine)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GADD45β表达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合成GADD45β近端启动子序列(-618至-314),构建荧光素表达质粒,转染HepG2,根据启动子活性强度结合数据库分析存在的转录调节因子结合位点;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Triapine作用前后HepG2细胞GADD45β表达;进一步比较Triapine对GADD45β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分析Triapine对HepG2的抑制效应;并通过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测定凋亡的发生和发展.结果:GADD45β近端启动子中含有3个NF-κB (-602/-593、-581/-572、-537/-528)和1个E2F-1 (-470/-436)转录调节因子与启动子结合位点;2.5μmol/L和5μmol/L的Triapine作用后,GA DD45β/GA PDH分别为0.029 3和0.073 9,呈现剂量-诱导效应正相关,同时NF-KB和E2F-1启动子活性分别增强了1.5和0.8倍;高剂量Triapine对HepG2的DNA合成能力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抑制率分别为75.25%和60.54%,呈现剂量-抑制效应正相关;Triapine作用后6h即出现HepG2凋亡高峰.结论:Triapine能通过增强转录调节因子的活性,诱导肝癌细胞中特异性缺失的GA DD45β基因表达;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启动凋亡途径.
-
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比较
目的:比较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方法与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6例脾动脉瘤病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包括近、远端动脉结扎加脾动脉瘤旷置术,动脉瘤切除加脾动脉重建术,脾动脉瘤切除加脾脏切除术等3种术式;26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即脾动脉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及近期随访的结果.结果:腔内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14.5) min比(108.7±16.4) min,P=0.037;(3.6±1.3)d比(9.2±1.6)d,P=0.025].传统手术组术中术后需输血的有3例,1例合并亚急性心内膜炎病人术后因心功能不全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而血管腔内治疗组术中、术后无输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血管腔内治疗组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1例术后12个月瘤体仍有少量内漏,但瘤体直径未增大;其余病例瘤体均缩小.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等特点,应成为脾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首选.
-
RGD偶联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对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探讨RGD偶联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RGD-BSANP-GEM)对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给药组:BSANP对照组、RGD-BSANP组、BSANP-GEM组、GEM原药组、RGD-BSANP-GEM组.运用MTT法检测给药后24h、48 h和72 h的增殖抑制率.结果:BSANP-GEM组细胞抑制率高于GEM组(P<0.05),RGD-BSANP-GEM组细胞抑制率高于BSANP-GEM组.同时RGD-BSANP-GEM组对胰腺癌细胞株的抑制率与给药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结论:体外RGD环肽能够增加BSANP-GEM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经乳晕双孔双通道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经乳晕双孔双通道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按病人意愿,前瞻性地将30例单侧甲状腺肿瘤病人配对分为两组,腔镜组和传统组各15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标本重量、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水平、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美容效果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0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间年龄、肿块直径、切除标本重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腔镜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值与传统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腔镜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为长.术后3个月随访,腔镜组对美容效果满意15例,满意率100%;传统组满意12例,不满意3例,满意率80%.腔镜组有颈部感觉减退1例;传统组有颈部感觉减退和吞咽不适感各3例.结论:经乳晕双孔双通道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创伤不大、疼痛较轻、美容效果极佳的手术方式.
-
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对小鼠胰腺星状细胞中半乳糖凝集素-1基因沉默效应的研究
目的:评价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小鼠胰腺星状细胞(mPSC)中半乳糖凝集素-1 (galectin-1)基因的沉默效应,并观察其对mPSC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3条alectin-1基因特异性RNAi靶序列,构建到慢病毒PLKO.1-PURO载体中.从慢病毒包装转染的293T细胞,获得病毒上清感染的mPSC;采用嘌呤霉素(2μg/μL)筛选出慢病毒感染成功的mPSC.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mPSC中alect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mPSC的增值能力.结果:PCR扩增和测序表明成功构建galectin-1慢病毒干扰载体,可以有效沉默mPSC中galectin-1基因的表达.构建的RNAi慢病毒载体感染mPSC后galectin-1 mRNA表达量同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9.4±4.8)%、(6.2±4.3)%、(27.6±5.7)%,galectin-1蛋白表达量同对照组比较分别为(25.9±3.6)%、(10.8±4.1)%、(30.2±3.2)%.稳定的galectin-1沉默mPSC在第4天细胞增殖能力下降(22.9±2.7)%(P<0.01).结论:构建的galectin-1RNAi慢病毒载体能显著降低mPSC中galectin-1的表达量,galectin-1沉默后mPSC增殖能力下降.
-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大鼠瘦素、瘦素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瘦素及瘦素受体在大鼠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AP)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高脂血症组(HL组),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组(HLAP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3周后经腹腔注射L-精氨酸500 mg/100 9体重制作大鼠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后24 h、36 h处死半数大鼠,观察血清淀粉酶、瘦素水平、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10的变化.并对胰腺的病理学评分、胰腺组织瘦素、瘦素受体的表达和定位评分.结果:HL组血清IL-1β、TNF-α、瘦素水平较NC组高(P<0.01);而IL-10水平、病理学评分以及胰腺组织瘦素和瘦素受体表达与NC组无差异.造模后24h,HLAP组血淀粉酶和IL-1β、TNF-α、瘦素水平均较HL组及NC组升高(P<0.01),而IL-10与HL组相当;HLAP组的胰腺瘦素、瘦素受体表达较HL组及NC组增加(P<0.01),胰腺组织损害也明显增强(P<0.01).造模后36 h,HLAP组血淀粉酶和瘦素水平下降.HLAP组IL-1β、TNF-α及IL-10水平继续上升,胰腺病理损害进一步加重(P<0.01).此外,HLAP组瘦素及瘦素受体表达也均下降(P<0.01).结论:正常胰腺中有瘦素及其受体的存在.在HLAP时作为保护性机制,内源性的瘦素表达能够明显增加;但这种内源性瘦素的增加出现早,维持时间短,不足以抑制强烈的炎症反应.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例报告
目的:总结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方法: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应用普通腹腔镜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例(单孔组),与同期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例(四孔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单孔组(52.3±8.1) min,四孔组(47.4±5.3) min,P<0.05.术中出血量:单孔组(11.9±1.3) mL,四孔组(11.5±1.2) mL,P>0.05;术后住院时间:单孔组(3.5±-0.7)d,四孔组(3.4±0.6)d,P>0.05;术后疼痛评分采用Prince-Henry5级评分法:单孔组(3.2±0.7),四孔组(3.4±0.7),p>0.05.两组差异除平均手术时间外,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并发症发生,脐部瘢痕隐蔽.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难度大;有技术条件的医院,可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开展.
-
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胰肠吻合术——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7例病人,其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包括胰头癌3例、胰体癌2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2例.其中2例胰腺残端明显过大超过肠腔管径,2例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部分切除修补.操作包括3个主要步骤:胰腺残端游离,空肠系膜对侧肠壁切开及荷包缝线预置,胰肠端侧吻合(包括胰腺残端拖入空肠、吻合口两端肠壁固定于胰腺上、下缘后腹膜、浆肌层荷包缝线结扎捆绑).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1例,切口疝1例,无胆漏和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结论: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漏发生,特别是胰腺残端过大者,从而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安全性.
-
胆固醇息肉病人胆囊黏膜ABCG1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ABCG1基因在胆囊黏膜中的表达与胆固醇息肉病的关系.方法:采集15例胆囊胆固醇息肉病病人和8例无息肉无结石之对照组的胆囊黏膜和胆汁.测定胆汁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含量;real-time PCR测定胆囊黏膜中ABCG1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胆囊黏膜ABCG1之蛋白表达.结果:胆固醇息肉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ABCG1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息肉组中胆囊黏膜ABCG1在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同样存在高表达.结论:胆固醇息肉病人之胆囊黏膜ABCG1基因及蛋白高表达,可能在胆固醇息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
脂肪细胞因子resistin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resistin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resistin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resistin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8.9%.高、中及低分化导管腺癌病人中的resistin阳性率分别为25.0%、39.3%及100%,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日本胰腺学会JPS分期,Ⅲ~Ⅳ期病人的resistin阳性率为66.7%,显著高于Ⅰ~Ⅱ期病人的22.2% (P<0.01).resistin阳性病人术后无病生存期短于resistin阴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resistin表达阳性与肿瘤低分化是反映胰腺导管腺癌病人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resistin可能与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胰头癌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结清扫的范围和技巧
胰腺癌被公认为癌中之王,是21世纪医学的顽固堡垒.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不超过5%,手术切除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有效方法.但遗憾的是,即使行根治性手术,实际5年生存率也仅为10%~20%[1-2].多变量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病人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enectomy,PD)使1/3左右的转移淋巴结未被清扫而达不到胰头癌根治性切除的要求.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早于1982年由Ohashi等[1]报道,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PMN[2].近年,人们对其生物学特征的认识随着病例数报道的不断增加而深入.本文结合我们的经验,总结IPMN的诊断及治疗.IPMN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主要病理特征为主胰管和(或)主要分支胰管囊样扩张,内衬富含黏液的高柱状瘤细胞,病变上皮形成乳头状或假乳头状结构.其病理类型涵盖了自良性(腺瘤、交界性肿瘤)至恶性(原位癌、浸润癌)的连续变化过程.
-
遗传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知
众所周知,遗传信息的改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散发的肿瘤中,以获得性体细胞突变为主;而在一系列肿瘤易感综合征中,则以遗传性胚系细胞突变为主,并呈显性遗传模式.较之于通常为散发的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NET)更可能是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的一部分,典型的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1型和2型、yon Hippel-Lindau综合征、神经纤维瘤1型等.这种遗传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hereditary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HpNET)具有独特的发病机制和更为扑朔迷离的临床表现,给诊治提出了挑战.
-
胰岛素瘤诊治策略
胰岛素瘤起源于胰腺的β细胞,占胰腺内分泌肿瘤的70%~80%[1-2],是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胰岛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45岁,其中约10%是恶性肿瘤.胰岛素瘤病人可因过度分泌胰岛素而引起反复的自发性低血糖等症状,即Whipple 三联征,定性诊断一般并不困难.由于大多数胰岛素瘤直径<2 cm,且发生部位均匀分布于胰头(36.2%)、胰体(28.2%)、胰尾(35.6%)[3],定位诊断对于胰岛素瘤的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该病的唯一根治手段,但由于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易出现误诊、误治,如何有效地诊治,是临床医师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简要叙述目前胰岛素瘤的诊治策略.
-
胰瘘的现代概念及其防治策略
胰瘘是胰腺外科常见的并发症,至今尚未能控制,也未取得完全公认的标准和处理方法,为此仍有必要进行讨论.胰瘘的传统概念与分类广义上的胰瘘是指胰管破裂后胰液通过非生理通道与外界相通.通常由胰腺炎症、损伤,如外伤、胰腺手术或其他医源性胰腺损伤所致.
-
胰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特殊,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引起足够注意.然而,其生物学特性为早期胰外侵犯,具体表现为淋巴、神经及血液转移出现早,故胰腺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手术切除率较低,预后极差[1-3].胰腺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已上升至第4位,其总体5年生存率不到5%[4].目前在所有的治疗措施中,只有手术治疗能使胰腺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根治性切除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姑息切除和无法切除者[4-5].有报道30多例胰腺癌长期生存病人,在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获得长达5-20年的生存期[6-7].因此,如何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如何使手术做到真正R0根治,是我们胰腺外科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胰腺癌的手术治疗作一深入探讨.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体会(附21例报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广泛运用于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中.其突出的微创优势已被临床外科医师和病人接受.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和追求佳的美观效果是微创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具有更微创及更佳美观效果等优点而成为当前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之一.本院在具备成熟的腹腔镜技术基础上,经反复的模拟手术训练后,开展了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手术机器人的演变与临床运用
上世纪80年代末.腹腔镜技术以及外科微创理念的问世改变了外科学的发展.使部分腔镜手术方式成为现代外科疾病治疗的金标准,例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1].但腹腔镜技术目前仍有尚未克服的难点:由助手控制镜头而降低主刀医师的眼手协调与稳定性;抓钳以及其他无关节器械的低自由度大大限制了腹腔镜技术在高难度手术中的使用;与开腹手术相比.手术医师双手触感降低;二维影像以及较低的人体工学设计都给主刀医师在术中带来困难.手术机器人(surgical robot)来源于录像、电脑三维显影软件与腹腔镜技术的融合[2],虽然临床应用时间不长,但它的出现已改变了现有的外科技术.
-
结肠直肠癌相关microRNA研究进展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业已证实,microRNA (miRNA)在肿瘤生成过程中起着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作用.miRNA是一种19~22个核苷酸序列的小RNA.通过与靶mRNA的特异性碱基配对导致其降解或抑制翻译,对基因进行转录后表达的调控.miRNA在基因表达调控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与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进程,如细胞分化、细胞周期调控及凋亡等.miRNA的研究将结肠直肠癌的诊断、预后分析、临床病理分析和治疗敏感性评估带入全新的领域.
-
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伴肝转移一例报告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是少见的胰腺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生肝转移的报道并不多.日前,瑞金医院第三批援滇医疗队在援助云南省怒江州人民医院时接诊了1例胰腺SPT伴肝转移病人,现报告如下.病倒:女,23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半年余,进食困难、消瘦2周,伴频繁恶心、呕吐4d,拟“腹部包块”收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全腹软.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中上腹部可及5 cm×7 cm大小的包块,活动度差,有压痛.左肝区有轻度叩痛感.肠鸣音正常,无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CEA 1.2 μg/L(参考值0~4.7),CA19-9 2.3 ku/L(参考值0~27),CA125 29.9μg/L(参考值0~35).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从切除坏死到损伤控制
经历了1889年Fitz详细描述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1901年Opie提出的“共同通道”学说、1929年Elman应用血清淀粉酶试验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之后,人们认识到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重症病人在内科治疗死亡率高,而外科治疗的地位也一直未能确定.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的争议从未停止过,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迫切寻求治疗上的观念更新.估计美国每年约有220 000急性胰腺炎病人入院,其中SAP约占20%,死亡率为10%~30%[1];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大量消耗国家财政和卫生资源.在中国,SAP亦日见增多,预计未来的10年将是“胰腺”年代,期望对胰腺问题能作出答案.
-
2010版WHO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类及分期解读
胃癌临床诊治中广泛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与分期系统,以规范使用病理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期的标准化术语,便于国内、外不同医学中心间的数据对接及比较.第4版WHO胃肠道肿瘤分类已于2010年底出版.为了使国内同道较早适应新版方案(见表1~5),本文就胃癌分型、分期要点与注意事项进行节译与解读.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