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肿瘤(电子版)杂志
Journal of Digestive Oncology(Electronic Version) 소화종류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408名手术室护士的核心能力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广州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核心能力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对广州市8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408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社会人口学特征对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结果 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总平均分为(161.49±3.70)分,各条目平均得分为(2.78±0.44)分.其中,法律/伦理实践维度得分高为(2.93±0.61)分,评判性思维/科研维度得分低为(2.66±0.64)分;不同年龄、起始学历、亲属是否从事医务工作的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年龄较大、起始学历较低的护士、有亲属从事医务工作核心能力水平较高.结论 广州市部分三甲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核心能力处于中上水平,但仍需提高.核心能力水平受年龄、起始学历及有无亲属从事医务工作等因素影响,护理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核心能力.
-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胃癌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联合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在治疗不可切除胃癌恶性腹水的近期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40例合并恶性腹水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顺铂HIPEC联合XELOX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XELOX方案化疗,化疗4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腹水控制情况及KPS、血清CEA变化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 (P=0.027);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KPS上升及CEA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在精神状态、食欲改善及腹胀减轻方面较对照组好(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神经毒性、口腔黏膜炎以及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低,且多表现为Ⅰ、Ⅱ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可切除胃癌合并恶性腹水的患者中,应用顺铂HIPEC联合XELOX方案全身化疗安全可行,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控制恶性腹水近期疗效确切.
-
阿司匹林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期间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化疗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每人每天口服100 mg阿司匹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药物,服药持续到置管化疗的后一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及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病例分别为118和114例,静脉血栓形成分别为3和10例,试验组静脉血栓发生率试验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6%(P=0.039).静脉血栓形成相对在PICC患者、置管化疗第一周内和化疗6次以上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试验组出血2例(1.7%)和胃痛3例(2.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化疗静脉血栓形成安全而有效.
-
晚期胃肠肿瘤姑息术后持续腹腔热灌注治疗热稳定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术中探查多见全腹腔种植转移,术中姑息性切除并行术后腹腔热灌注治疗成为该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本研究拟观察热灌注治疗过程中灌注温度的稳定性对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我科的晚期肿瘤患者.共计59例行减瘤术并腹腔热灌注治疗的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按热灌注温度稳定性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灌注温度稳定在43℃的患者划归观察组,灌注期间温度较大波动的患者进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热灌注治疗后排气时间、肠内营养起始时间、排便时间、疼痛(VAS评分)等指标的差别.结果 59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共有33(55.9%)例患者灌注期间温度稳定.热稳定灌注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3±1.2)、(3.9±2.2)天(P=0.002),术后肠内营养起始时间(4.3±1.5)、(6.7±2.3)天(P<0.001),排便时间(5.2±2.1)、(7.1±2.9)天(P=0.004).热稳定灌注治疗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4.5±2.3),显著低于对照组(6.3±1.3)(P<0.001).结论 腹腔热灌注治疗时维持灌注温度的稳定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利于术后营养治疗的实施.
-
结直肠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目的 评估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确诊后第1、3、6个月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肿瘤治疗功能量表一结肠肿瘤分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和记忆症状评估量表调查结直肠癌患者在治疗期间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结直肠癌患者134名,所有患者都进行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接受化疗或者同步放化疗.单纯手术或手术联合放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情况和心理状况在治疗后1个月恶化,治疗6个月后明显改善.行手术和同步放化疗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差.伴合并症的Ⅳ期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疼痛评分高.Ⅳ期结直肠癌女性患者心理症状差. 结论 肿瘤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随着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有所改善.
-
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日渐增高,资料显示,198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6.09‰,而到了2008年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0%,增幅超过15倍,糖尿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大威胁之一[1].在同样社会发展背景下,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上升的趋势,2013年WHO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总发病率为17.2/10万,其中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0.6/10万和14.3/10万,总死亡率9.8/10万,发病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3位,死亡率为第4位,而我国总发病率为14.2/10万,总死亡率7.4/10万,发病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4位,死亡率为第5位.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膳食与肿瘤
近年来,越来越多生态学研究、以大量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代谢研究、方法学研究、膳食成分作用原理的研究、饮食改变和膳食成分化学预防潜力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强化了膳食与癌症之间的联系.此外,研究者对于遗传、环境、分子因素在癌生成及饮食与癌症关系方面作用的认识逐渐加深,这为癌症预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好的界面以评估癌症风险以及降低癌症风险的干预措施.过去的十年中,营养学研究重要的经验是认识到研究营养和饮食在疾病预防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新的模式即3-D方案.3-D方案指发现、发展、普及,已经发展成了开展癌症预防研究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个整体性方案.目前,研究者们在推广3-D方案,并致力于研究生活方式和药物方案.本综述从3-D方案的角度探讨膳食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即饮食习惯与食物中的营养素.
-
肠内免疫营养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近年来,临床营养学发展迅速,营养风险筛查和合理营养治疗逐步在临床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并节约了医疗费用.肿瘤患者往往伴有免疫力低下,因此,通过免疫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改善预后日益受到重视.免疫营养(immunonutrition)指的是在营养制剂中添加提高免疫力的免疫营养物质,这些免疫营养物质有谷氨酰胺、精氨酸、核糖核酸、ω-3不饱和脂肪酸等.目前,对于肠内免疫营养所起到的作用,褒贬不一.不同研究机构对此持不同观点,莫衷一是.本文就肠内免疫营养在胃肠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消化肿瘤手术患者快速康复外科重要组成部分
肿瘤患者是否应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肿瘤手术患者如何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肿瘤患者,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
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因其操作相对简便、手术风险相对小、疗效相对确切,作为轻度肥胖患者的单独治疗方法,疗效已经得到明确肯定,得到了广泛开展.
-
坏死性胰腺炎继发十二指肠瘘、横结肠瘘及狭窄梗阻1例报告
急性胰腺炎继发十二指肠瘘及结肠病变临床较为少见,包括结肠坏死、梗阻、穿孔及瘘管形成.文献报道急性胰腺炎及坏死性胰腺炎继发结肠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3%和15%[1].现报告坏死性胰腺炎合并十二指肠瘘、横结肠瘘及狭窄梗阻1例如下.
-
淋巴结组织结构与功能及胃癌淋巴转移的组织学基础
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一、淋巴结的组织发生人的淋巴结也是受抗原刺激后才发育完善,它一般呈卵圆形,直径数毫米至1厘米,位于淋巴回流的通路上,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盆腔、纵隔、胭窝及肠系膜等处较多见,人有300~500个淋巴结,总重量约100克.淋巴结是淋巴的滤器及抗原引发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淋巴结的发生与淋巴管的发生密切相关.
-
淋巴管标志物和胃癌新生淋巴管
淋巴管标志物淋巴管系统是循环系统的辅助组成部分,在维持体液平衡、新陈代谢、免疫反应以及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淋巴管和血管的区分有赖于特异性的标志物.理想的淋巴管标志物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地表达(阳性标志物)或不表达(阴性标志物),而不是依赖于其在淋巴管和血管的表达量差异;②表达或不表达于各级淋巴管内皮细胞;③表达特异性在病理状态下不会发生改变;④在组织学水平易于检测,且在标本处理过程中较为稳定;⑤利用该标志物在电镜水平也能可靠地将两种脉管加以区分.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以上标准的淋巴管标志物尚未发现,但一些相对特异性的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淋巴管生物学及淋巴管肿瘤学的研究中,目前发现的淋巴管标志物主要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