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罗布麻总黄酮提取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王斐;韩吉春;李德芳;董正平;郑秋生;郝雯瑾

摘要: 目的:研究罗布麻总黄酮(A pocynum venetum L.total flavonoid,ALTF)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建造大鼠离体心肌I/R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I/R模型组和ALTF 1、5、25 μg/ml组.用BL-420F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连续记录离体心脏停灌、复灌过程中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室内压大上升/下降速率(± dp/dtmax)、左心室形成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LVDP).取心肌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利用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模型组LVDP、± dp/dtmax显著降低;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MDA、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增高;可见明显心肌细胞凋亡.与I/R模型组比较,ALTF 5、25 μg/ml 组的LVDP、± dp/dtmax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ALTF具有显著的抗心肌I/R损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作用相关.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德尔菲法对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评分标准的修订及其在1494例报告中的应用

    作者:程晶晶;王亚;张玲;王卓

    目的:将前期发表的已有药品不良反应(ADRs)损害程度评分标准再细化,制定出更加可行的ADRs损害程度评分标准,并将两种评分标准应用于ADRs报表,对每例个案进行评分,比较标准细化后的效果.方法:利用德尔菲法以问卷形式咨询20位医药卫生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ADRs损害程度新的评价标准中每个指标的分值,据此修订新的评分标准.应用新旧两种评分标准对ADRs报告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研究制定的评分标准包含由轻到重共17项指标,定义分值为9~100.1494例报告中一般的ADRs占85.81%,新的一般的ADRs占12.58%,严重的ADRs占1.07%,新的严重的ADR占0.54%.两种评分标准评分得到的SIADRs值排序有差异.结论:新制定的ADRs损害程度评分标准比前期发表的已有的评分标准更细化、更精确、更可行.对药品临床应用安全风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致心衰风险的荟萃分析

    作者:黄文辉;张明惠;谢风华;薛鸿林

    目的: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病人用沙格列汀治疗与心衰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建库至2017年12月的相关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法筛选沙格列汀致心衰的所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将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沙格列汀致心衰的风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0,95%CI(1.02,1.42),P=0.03].进一步研究发现,5mg/d沙格列汀单药或联合治疗致心衰的风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05,1.46),P=0.01];2.5、10mg/d沙格列汀无论单药或联合治疗致心衰的风险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2.5 mg/d沙格列汀RR=0.69,95%CI(0.31,1.55),P=0.37;10 mg/d沙格列汀RR=0.18,95%CI(0.02,1.67),P=0.13].结论:使用5 mg/d沙格列汀治疗可增加心衰风险,而其他剂量的沙格列汀均未发现增加心衰的风险.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远期安全性需进行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长期随访的RCT加以验证.

  •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作者:李春杏;刘桦;由凯

    目的:系统评价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AG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集阿帕替尼与常规治疗对AGC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修改后的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文献质量,提取纳入文献的一般资料,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随机对照研究,合计13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阿帕替尼显著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总体生存率(OS),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01).安全性方面,阿帕替尼治疗显著增加高血压和蛋白尿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阿帕替尼一线或二线及以上治疗AGC能改善ORR、DCR和患者生活质量,提高OS,延长PFS,但要警惕高血压、蛋白尿等ADRs.考虑到纳入的部分研究质量较低,期待有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支持本结论.

  • 南五味子低极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作者:王瀚萱;郑巍;董家潇;陈海生;郭良君;金永生

    目的:研究南五味子中主要的低极性化学成分.方法:用95%乙醇热提取南五味子,提取液用石油醚(沸程60~90℃)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采用GC-MS法检测其主要成分,将测定结果与标准谱库对比分析,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南五味子石油醚提取部位鉴定出47种化学成分,主要以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占82.35%),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合物次之(占5.8%).其中含量高的两个化合物为喇叭烯氧化物(Ⅱ)(22.71%)和别香橙烯氧化物(Ⅱ)(11.98%).13种化学成分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结论:与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提取法、索式提取法相比,采用乙醇提取后石油醚萃取的方法获得的南五味子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且本研究提取的成分中脂肪酸和酯类化合物含量较低.

  • PD-1通路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免疫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薛潇春;刘芳;胡晋红

    目的:探讨银屑病小鼠免疫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通路的作用.方法:1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模型组小鼠涂抹咪喹莫特乳膏以诱导银屑病.造模成功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脾脏与外周血免疫细胞中PD-1与PD-L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脾脏明显增大.在增加的脾脏细胞中,PD-1与PD-L1表达均增加,且与银屑病相关的辅助性T细胞中PD-1,及树突状细胞(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中PD-L1的表达均上调.在外周血中,PD-1与PD-L1总的表达也均增加.DC中PD-L1的表达上调,但是辅助性T细胞中PD-1及pDC中PD-L1的表达均下调.结论: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中PD-1及pDC中PD-L1表达的下调,可能引起银屑病小鼠免疫细胞的失衡,从而导致或加重银屑病.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荟萃分析

    作者:倪晓霞;王庆芬;刘晓玲;叶财发;陈锦珊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建库至2017年7月的所有文献.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查找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0,95%CI(1.15,1.25),P<0.00001];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SMD=-1.55,95% CI(-2.03,-1.07),P<0.00001];治疗后治疗组内镜积分低于对照组[SMD=-1.63,95%CI(-2.45,-0.81),P<0.000 1];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RR=0.36,95%CI(0.25,0.52),P<0.000 01];治疗组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23,95 %CI(0.12,0.44),P<0.0001].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可以提高UC的总有效率,减轻相关症状,同时有效降低UC的复发率,减少ADRs发生率.

  • 质子泵抑制剂专项处方点评的标准制定及临床改进

    作者:席文立;蒋薇;谢芸

    目的:开展质子泵抑制剂(PPI)专项处方点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规范使用PPI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成立PPI专项处方点评小组,检索相关指南,制定了PPI专项处方点评标准.随机抽查开封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9月和2017年7月-9月使用PPI的住院病人病历各300份,系统点评并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2016年7月-9月300份病历有132份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不合理率为44%),主要表现为无指征用药(29.1%),剂型选择不合理(16.5%),用法用量不合理(15.8%)等.点评结果及时反馈给行政部门与临床医师.通过反复沟通和临床宣教,PPI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有效控制.2017年7月-9月对其用药进行复查,不合理用药的病历下降至36份,不合理率明显降低(不合理率为12%).结论:制定质子泵抑制剂专项处方点评的标准,能够有效地避免此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探索胃癌的糖肽生物分子标志物

    作者:杨楠;范国荣

    目的:探索胃癌病人血清中潜在的N-糖肽生物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UPLC-QqQ-MS/MS)对胃癌病人和胃炎病人血清中的N-糖肽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与偏小二乘法(partialleast squares,PLS)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约60种N-糖肽进行统计分析,找到7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N-糖肽,分别为N4400-IgG1、N5400-IgG1、N4410-IgG1、N3500-IgA、N5400-IgA、N5402-IgA和N5501-J.以这7种N-糖肽对测试组进行PLS分析,结果表明胃炎病人和胃癌病人之间已出现一定的分离趋势.结论:本研究发现了胃癌潜在的N-糖肽生物分子标志物.该方法为探索胃癌生物分子标志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冬凌草甲素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庄倩楠;韩特;吴超男;王晓丹;郝吉福

    目的:制备冬凌草甲紊纳米粒,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乳化超声-溶剂蒸发法制备荷载冬凌草甲素的聚乳糖-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通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测定、外观形态的透射电镜观察、包封率及载药量分析等,对纳米粒进行体外理化性质测定.以大鼠为模型动物,尾静脉注射冬凌草甲紊PLGA纳米粒,采用HPLC法测定其血药浓度,利用DAS软件分析其药动学特征.结果:所制备的冬凌草甲素PLGA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80 nm,包封率为(87.7±7.7)%,载药量为(7.5±0.8)%,其外观形态为圆球形.单剂量静脉注射冬凌草甲素PLGA纳米粒后在大鼠体内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的药动学参数如下:分布半衰期(t1/2α)为2.115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69.315 h,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为42.463 mg·h·L-1,清除率(CL)为0.094 L· h-1·kg-1,表观分布容积(V)为0.4 L/kg.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冬凌草甲素PLGA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包封率较高,制备成PLGA纳米粒后可以改善冬凌草甲素的生物利用度.

  • 宫外孕Ⅱ号方加减方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郑春梅;刘晓峰

    目的:研究宫外孕Ⅱ号方加减方单独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16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甲氨蝶呤治疗,首次肌内注射50 mg/m2,7d后复查,根据复查情况使用不同剂量的甲氨喋呤,隔一天复查一次;治疗组予宫外孕Ⅱ号方加减方治疗,1剂/d,连续服用7d以上.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β-人绒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及恢复正常值的时间、附件区域肿块大小、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和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0% vs 83.8%,P<0.05).治疗组的ADR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vs20.0%,P<0.05).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的血β-HCG水平[(5.13±1.82)ng/mlvs(7.62±2.30)ng/ml]、肿块大小[(1.05±0.37)cm vs (1.87±0.62)cm]、血β-HCG恢复正常值的时间[(12.27±2.59)dvs(15.31±3.22)d]、肿块消失时间[(14.87±2.31)dvs(20.53±3.47)d]、住院时间[(13.59±3.11)d vs(19.62±2.5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宫外孕Ⅱ号方加减方治疗异位妊娠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加快肿块消除速度,且ADRs发生率低,但可能延长个别患者的阴道出血时间,临床上需注意合理应用.

药学服务与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