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保肢患者创面引流量的相关研究
摘要: 目的:对于保肢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 ),探讨术后引流量的相关规律。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63例四肢外伤合并主干动脉损伤患者(上肢亚组38例,下肢亚组25例)接受血管修复后残留创面无法一期关闭,应用 VSD 对创面临时覆盖。另有38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无并发主干动脉损伤,上肢亚组16例,下肢亚组22例)患者,切开减张创面应用 VSD 临时覆盖。估算创面大小并记录 VSD 引流量。对比2组病例应用 VSD 术后7天内单位面积 VSD 引流量并加以对比。结果对于主干动脉损伤组,术后1~7天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单位:ml / cm2)分别:上肢亚组:1.50,1.48,1.35,1.09,0.97,0.86,0.94;下肢亚组:1.25,0.83,0.65,0.74,0.59,0.47,0.42;而骨筋膜室综合征组,术后1~7天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单位:ml / cm2)分别是:上肢亚组:1.21,0.92,0.60,0.47,0.42,0.33,0.26;下肢亚组:0.55,0.58,0.40,0.37,0.25,0.24,0.26。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血管损伤组术后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在上肢亚组及下肢亚组均多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组相应亚组,但仅在上肢亚组术后2~7天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同组内相应亚组对比,上肢亚组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多于下肢亚组,但仅在血管损伤组术后第2~7天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保肢患者创面应用 VSD 后创面引流量大,须密切监测。
-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两种髓内钉治疗方法的比较
目的 回顾比较分析应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国产短重建髓内钉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1年9月至2004年10月,应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国产短重建髓内钉(短重建钉)治疗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107例,PFN组40例,短重建髓内钉组67例.术后分别给予随访.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骨折愈合质量等指标.结果 完成随访95例,平均随26月.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PFN组和短重建钉组分别为(76.33±3.68)%和(82.05±1.98)%,患者满意率分别为87.18%和89.29%.PFN组手术时间短于短重建钉组(P<0.05).结论 PFN和短重建髓内钉均是治疗转子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材,有相同之处又各有其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
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评估指标与神经根性症状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各临床评估指标与神经根性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确诊的ADS患者.研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SRS-30评分、ODI评分、脊柱侧凸节段Cobb's角、神经根性症状的发生率等.计数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F检验分析,符合偏态分布则采用Kruskal-Walllis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数据结果采用百分比表示,各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按照标准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9.4±9.2)岁,随访时间平均(3.3±0.8)年.其中27例出现神经根疼痛.年龄≥55岁的患者比年龄<55岁患者神经根疼痛发病率增加0.86倍[OR=0.86,95%CI(0.56,1.07),P<0.001],运动障碍发生率提高0.91倍[OR=0.91,95%CI(0.56,1.07),P<0.001],感觉异常发生率提高0.782倍[OR=0.782,95%CI(0.421,1.034),P<0.001].位于尾端神经根更容易产生根性神经痛(P<0.001).运动障碍与SRS-30评分中疼痛评分(P=0.007)和功能评分(P=0.009)相关.卧位胸腰Cobb's角以及立位胸腰段Cobb's角与神经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的相关性均较低(P>0.05).其它变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S患者中脊柱腰段尾端神经根性症状比头端神经根性症状更常见;冠状位Cobb's角并非推测神经根性症状的理想指标;年龄与神经根性症状有明显相关性,并且年龄≥55岁是其危险因素;ODI评分与神经根性症状无明显相关性;各神经根性症状之间有明显相互关系,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对SRS-30评分中的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影响较大.
-
自稳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自稳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自稳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ACDF治疗颈椎病患者73例,失随访5例.本组男41例,女27例;年龄35~68岁,平均53.4岁.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混合型5例.单节段病变32例,双节段21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4例,共计123个节段.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JOA)17分评分法、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 index,DHI)、颈椎整体曲度(C2~7 Cobb's角)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根据Pitzen等的颈椎间融合评价标准评定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 68例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平均20.8个月.mJOA评分术前(7.6±2.3)分,末次随访(14.9±0.6)分;NDI评分术前(16.9±3.0)分,末次随访(10.7±2.1)分;VAS评分术前为(6.0±1.7)分,末次随访(1.8±0.7)分;手术节段DHI术前(6.1±1.8)mm,末次随访(6.8±0.8)mm;C2~7 Cobb's角术前(10.8±2.3)°,末次随访(14.0±1.5)°;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后第2天出现吞咽不适,3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行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未发现椎间融合器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证实椎间融合率为93.5%,cage沉降率为9.76%.4例(9.8%)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结论 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ACDF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其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稳定性好、对颈前组织损伤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可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仍然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
脊椎转移癌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脊椎转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全组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48~75岁.原发癌为非小细胞肺癌8例、乳腺癌6例、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各3例,2例为肾癌转移.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根据CT显示病变范围设定临床靶区,设5~6个共面照射野,根据剂量分布决定每个照射野的权重.10%脊髓体积剂量不超过15%.中位剂量36Gy/8次(平均35~40Gy/7~10次).治疗期间配合适量激素.结果止痛效果明显,总有效率达100%.截止2005年2月,有随访结果的18例,其中8例生存1年,4例存活2年,2例存活3年,有4例存活4年健在.结论三维适形照射技术对脊椎转移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成骨分化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目的 通过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定向诱导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同分化阶段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寻找与干细胞分化的启动、进展及成熟有关的功能蛋白质,为研究干细胞的调控分化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贴壁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获得hBMSCs,体外扩大培养,以成骨诱导培养体系诱导BMSCs定向成骨细胞分化,选取诱导的1、7、14、21d,分别提取未诱导细胞及诱导组细胞的总蛋白,采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各组总蛋白,图像分析检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经酶切后行蛋白肽质量指纹谱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差异蛋白表达.结果 贴壁细胞于3d左右开始伸出突起,2~6d时细胞增殖较缓慢,逐渐长为梭形,7d开始细胞增殖迅速,细胞呈漩涡状生长,15d左右逐渐达到完全融合.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BMSCs向成骨诱导分化,BMSCs染色阴性,成骨细胞阳性.BMSCs与成骨细胞凝胶图像存在多个蛋白差异点,选取45个差异点,切胶作质谱分析.经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后鉴定到2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大多数差异点蛋白的功能涉及细胞骨架形成、能量代谢、信号转导等过程.结论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从功能蛋白质组学的层面阐述BMSCs定向诱导成骨分化相关的重要蛋白的变化,可以为更深入揭示BMSCs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
椎管内转移瘤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椎管内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来我科收治的椎管内转移瘤的临床资料.本组9例,绝大多数位于胸段,硬膜外多为8例,髓内1例.结果均行椎板减压及椎管内肿瘤显微外科切除术,术后疼痛全部消失,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椎管内转移瘤为硬膜外常见肿瘤,发病迅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佳的选择.
-
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病历资料,按标准纳入177例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腕关节功能的8个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复位情况、有无骨折延迟愈合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相关( P<0.05)。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危险因素为: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和复位情况。结论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和复位情况是影响腕关节功能的因素,治疗时应在尽可能减小损伤的情况下恢复腕关节骨性结构的正常形态,患者可适当补充钙质。
-
氨基葡萄糖治疗腰椎小关节骨陛关节炎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使用氨基葡萄糖治疗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口服氨基葡萄糖与非甾体类药物2组进行评分以及对患者关节压痛、平地行走痛、静息痛、晨起关节僵硬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氨基葡萄糖组患者均在服药后1周至3个月开始疼痛减轻,并于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消失,开始参加日常活动,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氨基葡萄糖治疗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副作用少,可以减轻腰椎小关节增生肥大,并减少腰椎的僵硬.
关键词: 氨基葡萄糖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 -
奥运水上项目优秀运动员伤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探讨奥运水上项目优秀运动员的伤病分布特点并对伤病原因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对皮划艇、赛艇和帆船帆板项目国家冬季集训的优秀运动员进行伤病的医学筛查,对伤病分布部位以及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伤病差别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奥运水上项目优秀运动员的伤病部位在不同项目之间有各自的特点。皮划艇项目伤病前3位分别是腰部、肩部和肘部,分别占全部伤病的37.9%、20.7%和17.2%;赛艇项目伤病前3位分别是腰部、膝部和臀部,分别占全部伤病的42.1%、31.6%和10.5%;而帆船帆板项目伤病前3位分别是膝部、腰部和肩部,分别占全部伤病的37.0%、29.6%和11.1%。不同项目之间腰背痛发生的实际部位存在差异。肩、肘部伤病主要发生在皮划艇项目。膝部伤病在赛艇项目中主要发生在单侧,而在帆船帆板项目中则常为双侧。结论水上运动项目不同单项的伤病有各其自身的特点,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其运动模式有关;应具体分析各运动项目的伤病特点,从解剖学、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有针对性地展开伤病预防和治疗研究。
-
膝关节镜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及相关处理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术后疼痛的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开展膝关节镜手术356膝(76例双膝),随访3-25个月(平均10.6个月),记录患者术后情况.结果 术后出现疼痛并发症者24膝,占6.74%,其中术后3个月疼痛减轻或消失者17膝,随访超过3个月仍感疼痛者7膝,占1.97%.结论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手术操作技术水平,熟悉关节内解剖,正确指导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术后合理用药,是降低术后疼痛发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