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心脏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摘要: 1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主因胸闷、气短、头痛10 h于2004年5月25日入院.患者移居高原21年.1天前从平原地区(海拔约500 m)休假后重返高原(海拔约2 808 m),既往患高原性心脏病3年.入院查体:T:36.5℃ P:98次/min,R:20次/min,BP:14.7/9.3 kPa.神清,结膜充血,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
-
髓过氧化物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再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特别是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病例分为4组:①ACS组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6例、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5例);②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③体检对照组54例;④非ACS胸痛组29例(主动脉夹层6例、心律失常5例、呼吸道感染4例、冠状动脉肌桥2例、肋间神经痛2例、心脏神经功能紊乱2例、消化性溃疡2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扩心病1例、肺栓塞1例、胸腺增生1例、胸膜炎1例、肋骨骨折1例).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量血清MPO的含量进行组间比较,并与目前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对比.结果 ①ACS组患者血清MPO水平明显升高,与SAP组、体检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ACS组内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比较血清MP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MPO诊断U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481),但优于心肌损伤标志物.③ACS组与非ACS胸痛组相比,血清MP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MPO诊断AC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01,95%可信区间0.371~0.631,其鉴别诊断效能低于H-FABP、cTnI、CK-MB和MYO.结论 髓过氧化物酶作为生物标记物对诊断和鉴别诊断ACS价值有限:对既往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有一定的预警意义,能鉴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对体检人员筛查潜在ACS风险有一定意义;在急诊鉴别胸痛患者是否为ACS(无论是UA还是AMI)无鉴别诊断价值.
-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0年11月至2012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93例,根据冠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n=142)和非冠心病患者即对照组(n=51).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阳性组(n=45)和严重组(n=97).纳入患者均检测GGT、血脂等相关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血清GGT水平显著升高[(36.09±17.92)U/L比(20.43±12.57)U/L,P<0.05];随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其血清GGT水平呈升高趋势[对照组(20.43±12.57)U/L,阳性组(31.45±13.04)U/L,严重组(38.24±19.46)U/L],各组间G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GT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6.101,95%CI1.152-32.328,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GGT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右心房肌瞬时外向钾电流特性的研究
目的 观察年龄及心脏疾病因素对右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特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年龄及心脏疾病类型进行分组,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右心房肌细胞的Ito.结果 ①年龄对Ito的特性无影响(P>0.05).②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组Ito电流密度在多个膜电位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Ito的失活常数高于其他疾病组(P<0.01),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恢复时间常数低于其他疾病组(P<0.05).结论 相对于年龄,心脏疾病类型是影响人右心房肌细胞Ito特性的独立因素.
-
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24h及1、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随访.结果19例封堵成功,PDA窄处直径6.3~11.0(8.2±3.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81~128(97±26)mm Hg,平均压为69~102(80±23)mm Hg,封堵后30 min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5~78(55±19)mmHg,平均压为42~66(49±16)mm Hg,较封堵前显著降低(P<0.05),3例PDA伴SPH者术中试封堵证实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而未行封堵.封堵后30 min降主动脉造影示16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3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h超声心动图示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未见溶血、封堵器脱落、移位及左肺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介入方法.
-
绝经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明确诊断为ACS的138例绝经后女性住院患者与259例男性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绝经后女性ACS患者发病年龄大[(62.75±8.62)岁比(56.29±10.20)岁],发病到就诊时间长[(132.30±39.56)h比(105.96±42.01)h],出现典型胸痛症状者较少(女性68.84%,男性81.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②绝经后女性ACS患者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女性组分别为44.93%、78.99%;男性组分别为22.01%、6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③绝经后女性ACS患者选择手术治疗(PCI或CABG)者少于男性组(53.62%比66.02%).造影提示女性组重度或闭塞病变较男性组发生率高(54.05%比45.03%),多支病变较男性组发生率高(78.38%比60.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ACS患者发病症状不典型,冠脉病变较重,其范围及严重程度与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积极诊治率低,需加强对绝经后女性ACS患者的防治.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的价值
目的 运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2D-STI)检测冠心病及健康人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探讨2D-STI无创定量评价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因胸痛初步诊断冠心病住院患者60例为试验组,全部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狭窄程度≥50%,根据Gensini评分得分分为3组.30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组间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GLS、GCS、GRS绝对值逐渐下降(P<0.05).GLS、GRS、GCS绝对值与Gensini评分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3,P<0.01,r=-0.775,P<0.01,r=-0.763,P<0.01).GLS以截断值为-13.5%诊断冠脉重度病变的Youden指数高,为0.692,灵敏度为95.5%,特异度为73.7%.GRS、GCS的Youden指数及敏感度较GLS稍差,特异度较GLS稍好.结论 GLS、GRS、GCS绝对值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逐渐下降,2D-STI检测的左室整体应变绝对值与冠脉造影后的Gensi-ni评分得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无创评估冠脉病变程度.2D-STI为无创定量评价冠心病冠状动脉重度病变提供了依据.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15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浆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浆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和促甲状腺素(TSH).根据冠脉病变记分分为轻、中、重三组,并与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比较各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5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组的血清F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组的血清rT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FT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记分呈负相关,r=-0.3942,P<0.01,血清rT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记分呈正相关,r=0.4233,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FT3水平降低,rT3水平升高,FT3和rT3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性.
-
潘生丁实验阳性与冠状动脉造影100例对比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潘生丁实验阳性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潘生丁实验阳性者,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0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93例.结论潘生丁实验阳性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依据.
-
正常婴儿肺动脉血流特征及解剖学原理分析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测量正常婴儿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血流速度,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使用GE Vivid7超声诊断仪检查60例正常新生儿,分别检测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时主动脉内径AOD;肺动脉主干内径MPA及血流速度Pv,左、右肺动脉内径LPA、RPA及血流速度LPv、RPv,并计算LPA+RPA/AO.结果 1周时左、右肺动脉速度高于肺动脉主干速度,且以右肺动脉明显,1周后左、右肺动脉血流速度逐渐减慢,1年后均基本低于肺动脉主干内血流速度,肺动脉主干血流速度及LPA+RPA/AO比例在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常新生儿左、右肺动脉血流速度较高,随生长、发育肺动脉血流速度逐渐降低直至正常.
-
Fontan术后应用波生坦对中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波生坦对Fontan术后患者中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符合条件的9例受试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波生坦治疗的方案与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的方案一样,根据公斤体重使用药物剂量,每日2次.所有患者均于第2个月开始增加波生坦剂量至前1个月的2倍,服药时间>1年.在手术后的第2年,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心脏CT检查,并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检测6min步行距离(6 MWT)和肝功能(ALT).结果 2年后揭盲,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试验组在心功能和6 MWT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复查心脏CT,发现两组患者均存在肺部下野细小肺动-静脉瘘生成的现象,但是都未观察到粗大肺动-静脉瘘,试验组发生率(20%)虽然小于对照组(50%),但是未见统计学差异.肝功能ALT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初步确定了波生坦在本研究中的安全性.结论 波生坦能够改善Fontan术后患者纽约心功能状况,增加6 min步行距离,但没有观察到在其他方面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