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杂志
Chinese Hospitals 중국의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
- 影响因子: 1.2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1-0592
- 国内刊号: 11-467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北京某医改试点单位医务人员工作动机现状分析
目的:对北京市某医改试点单位医务人员工作动机进行调查分析,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该试点单位医务人员努力工作的原因,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工作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工作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医院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科发展、争取职位晋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结论:积极为职工搭建发展平台、完善医院用人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对于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分级诊疗制度下患者就医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情况,探讨影响其患常见多发病时就医意向的因素,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与方便抽样方法,对遂宁市各级(三级、二级及社区)医疗机构共1072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情况及患常见多发病时的就医意向等.结果:患者对分级诊疗的知晓率低,仅38.2%,赞成率为58.4%.患者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医保类型、就业状况、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情况、就诊医疗机构的宣传及转诊情况、所在社区的宣传情况、社区就诊经历(.P<0.05)均对患者患常见多发病时的就医意向有影响.结论:各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应加大向广大民众宣传分级诊疗的力度,使其真正理解分级诊疗的内涵和意义,以期改变其长期以来的自由就医习惯,促进分级诊疗更加顺利的实施.
-
城市公立医院公益指数构建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公益性是城市公立医院的基本定位,但如何科学考量其公益性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医疗卫生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文献研究,提出了城市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四个特性”说;以BSC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搭建了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的初始指标集;以温州市为例,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由20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AHP群决策法为指标赋权;结合温州市城市公立医院实际,测算出指标的基准目标值.
-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区域影像中心绩效评价
目的:对区域影像中心运行情况进行经济学评价,为分级诊疗背景下的区域影像中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区域影像中心的运行周期与业务收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方差分析确定相关关系,应用卫生经济学中净现值模型对区域影像中心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结果:区域影像中心业务收入与运行周期有相关关系;第3年时,NPV值>0,表明效益良好.结论:在分级诊疗趋势下,建设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符合政策需要,也符合医院发展与设备投入的经济要求.
-
全国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的:通过分析全国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规模现状及趋势,以此为依据为中医类医院的建设标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方法: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国内外医院规模经济效益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整理全国2002-2013年公立中医类医院的基本信息,分析其床位规模以及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2013年公立中医类医院共2543所,实有床位数621089张,1000张床位以上的中医类医院53所;2002-2013年,1000张床以上中医类医院机构数的增长速度为34.93%,高于公立中医类医院的平均水平.结论:目前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规模较大,而且正在以较快的发展趋势增长,三级医院尤为突出;不同地区间院均床位数差距正逐渐缩小,但东部的床位数占比相对较大.
-
基于DRGs平台的临床医师团队医疗质量评价研究
目的:探索基于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分组平台对临床医师团队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在用平台对出院病历自动分组的基础上,利用DRGs的评价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从医疗能力、医疗效率和医疗安全3个方面对案例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医师团队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与排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医疗质量排名前3的医师团队分别是A、L、E,后3个团队分别M、J、F.其中医疗能力的分值C、I、M团队较低,建议提高专业技能,增加收治病人的疾病种类,提高收治并解决疑难杂症病例的能力;医疗效率J、F、L团队分值较低,建议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适量减少住院日,选择更加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降低医疗费用;医疗安全分值均较高,建议继续保持.结论:把DRGs分组平台作为风险调整工具,并使用DRGs绩效评价平台的指标对临床医师团队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各临床医师团队的医疗质量.
-
健康中国法制保障探讨
依法治国是中国的根本治国方略,法制是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健康相关的法制建设还相对滞后.建议加强健康领域基本法立法,加快制定医疗法,尽快制定健康城市健康村镇条例和基本医疗保险条例,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
我国医院医师临床能力考评现状调研分析
为深入了解国内医院医师临床能力考评方法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课题组对上海、厦门和广州5所三级甲等医院开展现场调研.结果发现,各医院在医师技术职务晋升的条件上注重专业实践经验,在临床能力评价内容上注重工作数质量和临床操作能力,在临床技能考评方法上注重同行评议和专家评鉴的作用,在专科水平考核和绩效考核上注重临床核心技术.研究认为,建立医师临床能力考评体系势在必行,而医师临床能力考评体系的构建,其关键是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考评平台.
-
公立医院实施编制备案制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淡化并逐渐取消编制制度成为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分析目前公立医院现行编制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明确编制备案制的内涵及意义,并从进行公开招聘,掌握招聘主动权;实行岗位管理,调动职工积极性;消除编制差异,实现同工同酬;丰富医院文化,提供培训平台;助推职业年金,稳定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实施编制备案制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策略建议.
-
HRP系统中的医院人力资源模块建设问题及对策探讨
基于医院资源计划(hospital resources planning,HRP)系统的医院管理是医院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总结基于HRP系统下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并设计其内容,发现在HRP应用下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新旧观念转变的抵触、医院信息管理队伍薄弱、部门间的联动对HRP系统产生影响,提出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各部门间监督沟通制度、强化信息管理人才桥梁作用等相应对策.
-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人情味”——厦门市做有“人情味”医者活动的实践与效果
“人情味”体现着医学人文性和医之仁心,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强化“人情味”势在必行.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做有“人情味”医者活动,以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例数、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数、医疗事故和医疗赔偿数量为指标,评价活动效果.做有“人情味”医者活动降低了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疗事故和医疗赔偿,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
-
护理关键环节质量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案例分享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分析护理关键环节的过程质量控制及其需求,构建护理流程的信息化质控点,完成医院药品使用的全程信息化过程质量控制、输血全程的闭环信息化过程质量控制、围手术期患者全程运送的信息化过程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质控点建设.将质量控制纳入护理关键环节的操作过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后台数据统计,推送给管理者实时的运行情况数据,达到前馈控制和预警的效果.
-
武汉某医院一院多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
针对目前医院呈现一院多区管理的发展态势,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例,对一院多区的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讨论采用精简扁平化组织结构设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效,为以后完善多院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
大型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预约诊疗模式探索
普通门诊预约诊疗是大型三级公立医院门诊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普通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牵涉人群众多、操作流程混乱;患者认识不足、观念尚未转变;信息系统待完善、服务流程待优化;患者依从性差、缺乏有效制约途径等方面阐述了普通门诊预约诊疗的瓶颈,并以皮肤科为普通门诊预约诊疗服务新模式的试点科室,制定符合医院的预约制度和就医流程,从而希望能有效分流就诊患者,减少患者的停留时间,改善就医环境.
-
“诊前化验”在优化儿童专科医院门急诊服务流程中的应用及效果
通过分析儿童专科医院门急诊候诊时间长、化验时间长、挂号收费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的共性问题,详细阐述了开展“诊前化验”所进行的前期准备,包括理论及实践案例的寻找、组织架构的准备、病种及项目的确定、护士遴选及培训等,并对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说明.“诊前化验”实施后,缩短了患者平均就诊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率.民众接受率的快速提升、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以及优秀项目名次的获得,证明此项目是值得推广借鉴的.后续的工作中,研究者将对前期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流程更加规范,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度进一步提升,并在管理中持续创新,不断优化儿童专科医院门急诊就诊流程.
-
某县级医院委托协管后“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黄陵县人民医院委托协管后“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效果.方法:对黄陵县人民医院委托协管两年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该院委托协管两年来,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扩展医疗服务范围、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措施,提高了医院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主要业务指标得到大幅优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实现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结论:该委托协作管理模式改善医疗服务的效果是肯定的,达到了患者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协管方满意的“四满意”效果.
-
15所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SCI论文产出绩效分析
以年度中国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前15所医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SCI论文为例,分析基金论文产出的数量、质量、比例、及来源出版物和学科分布等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各医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占比较低,产出的论文影响力也有待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该对各医院的优势学科给予更多的资助,从而促进国内医学科学水平的更快发展.
-
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中的学科建设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过程中制约学科建设的因素和对策.方法:使用医疗、科研、教学、产业化和虚拟化等5个维度描述研究型医院的特征,对22名目标专家开展调查.在解释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的基础上,向被访谈者提出开放式问题,包括制约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的关键因素、对推动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的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影响因素,并根据被访谈者的反馈完善主要结论.结果:被调查者认为经费使用限制、分级诊疗制度的缺失、使用管理工具的能力不足、难以通过科研工作直接获得收益、过于关注量化指标是阻碍转型的主要因素;为了适应由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的需要,学科建设工作中需要调整治理结构、完善支付机制和建设公共平台;临床医学研究是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过程.结论:研究型医院是医疗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体现为学科发展和协作的程度.
-
医疗风险预防中的信息规制及其立法完善
基于国内医疗风险预防中信息规制的现状与缺陷,提出在未来的医疗风险预防立法中强化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的信息披露职责和义务,完善患者及医务人员的信息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和健全医疗风险沟通制度,以期实现医患双方、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医疗风险的预防和治理.
-
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与启示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为单位,以改变家庭成员交往方式为治疗中心,通过改变家庭结构与组织,达到使家庭功能正常发挥的目的.主要探讨了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围绕“家庭结构”“次系统”“界限”等基本概念与假设进行相关干预的专业方法,并进行具体操作及本土化实践探索.
-
新医改背景下提高急诊综合救治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成效
目的:评估新医改背景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急诊综合救治能力建设的成效.方法:通过创新患者管理制度、规范就诊流程和培养医护人员急救能力等方法强化对急诊综合救治能力建设.以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对急诊综合救治能力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随着急诊患者逐年增加,同期急诊医患比、医护比和患者滞留急诊时间有所下降.与2013年度比较,2015年度急诊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明显降低,RPSC成功率显著提高.与2014年度比较,2015年度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率显著下降.至2015年底约2/3的急诊医师能独自完成急救操作技能,临床中所有急救工作均由急诊医师团队完成.结论:规范急诊患者管理流程和加强医护人员能力培养能显著提升急诊综合救治能力,提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水平.
-
上海市级医院急诊医疗服务现状与思考
通过文献评阅、问卷调查、关键知情人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调研上海市级医院急诊医疗服务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急诊入口无序和出口不畅,分析其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物价及医保等政策的引导支持不足、急诊急救相关规范不完善或落实困难等.建议推动急救立法及贯彻落实,落实急诊医疗服务各相关方的权利及义务;加大宣传和信息公开,引导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加强“供给侧”建设,继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畅通患者分流路径;加强物价和医保支付等政策支持;加强急救能力建设,完善及落实急诊相关规范.
-
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医院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辅助机制直接关系到受害者救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医院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医院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强调组织架构、应急救治系统、应急服务保障系统、应急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建设,并对各环节进行日常化的监管和测评,保障应急系统的运行顺畅.同时指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事前、事中、事后序贯性建设与管理,分级分类建设.
-
上海新华医院一站式紧密型急诊管理模式实践与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量常年位居上海市前列,是国内早建立“急救-创伤-ICU”一体化运作和管理模式的医院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原有松散型急诊医疗服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急诊患者的服务需要,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此,医院急诊科通过实践和探索提出了构建一站式紧密型急诊管理模式,以做到预检智能化、人员专业化、流程一站式、急救一体化、抢救现场化、管理信息化,体现了现代急诊医疗便捷、高效、安全的特点,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急救理念.目前,该模式已取得初步成就,使得医院急诊诊疗水平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急诊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是未来发展趋势.
-
加强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
急诊、急救医疗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急诊科室和急救医疗中心的协作,是做好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探索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协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从而提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急救能力和水平,提高急救效率与质量.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6 07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