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风湿性心脏病伴发冠心病的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并发情况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651例年龄大于40岁的拟行瓣膜手术的风湿性瓣膜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左、右冠状动脉单支(含)以上管腔狭窄≥50%判定为CAD.根据Framingham研究中CAD主要危险因素,结合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发现并发有CAD患者(CAD组)71例,40岁以上风心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为10.91%,CAD组平均年龄(63±9)岁明显高于非CAD组(54±9)岁(t=7.96,P<0.01),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病变多累及左前降支(38.12%),双支以上病变38例(53.52%).CAD组中糖尿病(7.41%)、高血压(29.58%)患者多于非CAD组[分别为32.39%(P<0.01)和20.58%(P=0.0471)],而风心病患者血脂异常(14.66%vs 15.49%,P=0.851)和心电图ST-T改变(86.03%vs83.10%,P=0.505)与有否合并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各种瓣膜病变CAD发生率与本组平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前,60岁以上者不论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均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确保瓣膜置换术后复跳成功.
-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吸入麻醉对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血浆靶控浓度的舒芬太尼复合0.9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吸入麻醉对血液动力学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年龄18~65岁,体重45~80 kg.随机分为3组(S3、S4、S5组),即舒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浓度分别为0.3、0.4、0.5 ng/ml组,复合0.9MAC的吸入麻醉.记录麻醉中血压、心率及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并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及其他静脉麻醉药应用情况.结果 3个剂量组的患者麻醉过程中血压、心率平稳,气管插管后和切皮时的血压、心率均在基础值±20%范围内;术后3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S3:3.3 min±2.0 min、S4:2.8 min±2.5 min、S5:6.1 min±3.4 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间(S3:9.6 min±8.0 min、S4:9.4 min±6.4 min、S5:14.6 min±10.9 min)S5组显著长于前两组(均P<0.05).S4和S5组各有两例发生术后呼吸抑制.结论 在复合吸入麻醉达到0.9MAC时,以0.3ng/ml舒芬血浆靶控浓度给药可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前50 min停止舒芬太尼输注,患者可安全迅速恢复.
-
11C-胆碱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纵隔疾病
目的 探讨11C-胆碱PET-CT双时相显像技术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普通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的35例中纵隔病灶患者4周内进行CT、PET-CT及电视纵隔镜检查.应用11C-胆碱作为PET示踪剂,应用标准摄取值(SUV值)及两次显像的变化(△SUV)作为PET检测指标,并与电视纵隔镜活检病理结果对照.注射11C-胆碱5~10 min后初次采集发射图像,25~30 min再次采集发射图像.结果 35例纵隔病灶经电视纵隔镜活检,诊断为结节病的患者11例,结核6例,淋巴瘤5例,纵隔原发或转移癌11例(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8例,另3例无原发灶证据),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为反应性增生2例.根据良、恶性分类,19例良性病灶早期显像的SUV值为5.11(2.9~8.3),延迟显像后为4.99(2.2~9.3),△SUV为-0.12(-0.9~1.0).16例恶性病灶早期显像的SUV值为6.17(3.2~9.8),延迟显像后为6.48(3.0~11.2),△SUV为0.31(-0.4~1.4).良恶性病灶早期显像的SU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05,P=0.09);两者的△SU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9,P=0.04),△SUV为负值倾向于良性疾病,正值倾向于恶性疾病.CT、初次PET-CT、双时相PET显像及电视纵隔镜对纵隔肿物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4.3%(19/35)、74.3%(26/35)、82.9%(29/35)及100%(35/35).纵隔镜检查优于双时相PET显像(χ2=6.563,P=0.010);双时相PET显像优于CT(χ2=6.629,P=0.010).结论 对纵隔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电视纵隔镜准确可靠,单纯CT及单次PET(SUV值)显像有较高误诊率,PET-CT两次显像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对良、恶性病灶的鉴别上有一定价值.
-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目的 探讨虚拟影像导航辅助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导航系统下进行小切口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26例.统计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和48 h引流量,进行HISS评分分析,测量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结果 在导航系统下顺利完成26例小切口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切口大小为(7.4±0.6)cm,手术时间为(78±12)min,出血量为(122±13)ml和48 h,引流量(114±18)ml.术前HISS评分(72±6)分,术后2周为(98±2)分.术前髋膝踝角为(7.6±1.8)°,术后2周为(0.8±0.6)°.术前屈曲挛缩(6.8±1.6)°,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07.5±6.2)°,术后屈曲挛缩(1.8±1.1)°,膝关节活动度为(132.6±3.5)°.26例均获随访,随访(8.2±2.4)个月,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及髌股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的应用解决了MIS-UKA操作中视野的局限,同时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下肢力线变化、膝关节假体旋转对位和软组织韧带平衡情况,并提供几何学和形态学资料,对膝关节进行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重建,提高了假体置换的精确性.
-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总结9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和15例同期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肌电图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中7例行单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术,2例采用颈椎后路开门椎管减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5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中12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术,3例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减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MRI显示单节段-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占77.7%(7/9),3节段及3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仅占22.2%(2/9).肌电图显示所有病例均呈受累上肢肌肉的神经源性损害,所有病例均未显示胸锁乳突肌神经源性损害及舌肌纤颤电位.术后随访6~36个月,9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肌力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其中6例肌力由术前Ⅰ~Ⅱ级恢复至术后Ⅳ~Ⅴ级,改善率为75%~100%.2例肌力由术前Ⅲ级分别恢复至术后Ⅳ~Ⅴ级,改善率分别为50%和100%.1例(多节段)由术前Ⅰ级恢复至Ⅲ级,改善率为50%;8例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7例恢复至Ⅴ级,改善率100%,1例恢复至Ⅳ级,改善率80%.同期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15例患者肌力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患者肌力由术前Ⅱ~Ⅳ级恢复至术后Ⅲ~Ⅴ级,改善率为20%~100%,15例随访均超过12个月,11例恢复至Ⅴ级,改善率100%,3例恢复至Ⅳ级,改善率20%~50%,1例仍停留在3级,未改善.结论 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颈椎病.其临床症状体征易与脊髓侧索硬化等神经元疾病混淆,MRI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确诊,其产生的机制可能与脊髓前角受压并伴有缺血性障碍有关,及时的手术减压治疗对肌萎缩恢复有明显帮助,单节段损害的手术预后好于多节段损害.
-
人体全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目的 建立人体全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提供骨盆生物力学研究的数学模型.方法 获取正常成年男性全骨盆包括相邻自第3腰椎、股骨上端1/3处的CT扫描图像,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系统,采用直接从原始图片生成单元和节点的方法构建人体全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建立了正常人体全骨盆并包含第3腰椎和股骨上1/3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由721 820单元,207 248节点构成.结论 建立的人体全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较客观地反映人体骨盆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可作为骨盆生物力学研究的工具.
-
低温等离子体对血管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饰作用
目的 对比NH3、CO2和O2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前后的聚羟基丁酸戊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HBV]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期望能够通过有效的表面修饰方法为血管组织工程提供更理想的生物材料.方法 应用NH3、CO2和O2对PHBV生物材料进行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以未表面修饰的为对照组,采用气泡法对其接触角进行测量,通过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面元素;并进行犬的内皮细胞的接种,通过FTTC荧光染色及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MTT法分析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XPS证实NH3、CO2和O2表面修饰之后的PHBV表面氧和氮元素明显增加,且表面修饰后的膜在接触角、细胞形态及细胞增殖状况各方面的性能均优于未表面修饰组.结论 通过应用NH3、CO2和O2对PHBV生物材料进行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可在材料表面引入了活性基团,并且有效地提高材料的细胞相容性,从而为组织工程血管的表面修饰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
捕食应激对大鼠海马环一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严重心理应激所致情感行为异常与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在大鼠捕食应激模型基础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与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观测应激大鼠神经细胞核转录因子环一磷酸腺苷(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与CREB结合蛋白(CBP)表达的分布特点与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免疫组化研究显示,捕食应激后12 h应激大鼠脑组织CREB阳性免疫反应信号明显弱于对照组(对照组海马与额叶皮质分别为1.78±0.40和1.18±0.26,应激大鼠分别为0.55±0.13和0.88±0.20,P<0.01),且以海马结构的改变更明显(与额叶皮质相比,P<0.01);pCREB与CBP阳性免疫反应信号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CREB表达亦以海马细胞增强得更明显(与额叶皮质相比,P<0.05).海马组织免疫印迹检测进一步揭示捕食应激后1 h应激大鼠海马CREB即较对照组明显下调(应激大鼠为2.82±0.65,对照组为11.86±2.47,P<0.01),24 h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应激大鼠为5.12±1.13,对照组为10.56±2.38,P<0.01);CBP表达则同步明显增多(1、24 h应激大鼠分别为1.77±0.39和2.44±0.55,对照组分别为1.06±0.24和0.86±0.20,P<0.01);而pCREB表达仅于1、12 h显著增高(1、12 h应激大鼠分别为2.56±0.59和1.93±0.41,对照组分别为1.04±0.22和0.96±0.21,P<0.01).结论 捕食应激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选择性海马结构的CREB转录途径的改变,在短暂严重心理应激所致长时程情感行为异常与空间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受损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
中心体异常与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发现,几乎在人类所有的恶性肿瘤中均可以见到中心体的异常,中心体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目前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
髋膝四关节同时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膝关节屈曲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和髋膝等各大关节,至今病因不明,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
-
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的诊断与治疗
肘关节后脱位同时合并有桡骨头骨折和冠状突骨折被称之为"肘关节可怕三联征"(terrible triad of elbow),因其治疗困难,常导致复发不稳定、关节僵硬、关节炎等不良结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