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管外科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 10-141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80-95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深切缅怀孙建民教授

    作者:陆信武

    孙建民教授是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外科教研组主任、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普外科主任、血管外科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会成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委员. 孙建民教授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后曾在上海宏仁医院和上海仁济医院工作, 于1981年7月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并组建九院血管外科,为第一任科主任(图1),2015年7月12日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关键词:
  • 深切缅怀张培华教授

    作者:陆信武

    张培华教授是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先后于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仁济医院和第九人民医院工作. 曾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是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被聘为 《临床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等杂志编委,并被聘为美国血管病学会会员(图1). 张培华教授于2017年12月7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关键词:
  • 怀念德高望重的张培华教授

    作者:叶建荣

    昨天在郑州参加 "第八届中国静脉外科论坛"时,忽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资深教授张培华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8岁,不胜悲痛.今上午我上门诊结束,约11点半打电话给九院蒋米尔教授,蒋教授告诉我,张培华追悼会刚结束. 一位长期在血管外科辛勤劳作,德高望重的长者完美地完成了一生的使命,终回天国. 今以短文缅怀令人尊敬的张培华教授(图1).

    关键词:
  • 深切缅怀老前辈,努力开创新局面

    作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

    建国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血管外科医生在各自的岗位上艰苦创业,默默奋斗,呕心沥血,他们为祖国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王嘉桔教授、孙建民教授和张培华教授便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 虽然几位大师如今已驾鹤西去,但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富学术思想仍熠熠生辉!《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特在本期开辟"缅怀·铭记·传承"专栏,其目的就是缅怀几位前辈的丰功伟绩,铭记他们的谆谆教导,传承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学术思想.

    关键词:
  • 一个近乎纯粹的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忆恩师王嘉桔教授

    作者:孙大军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全党同志要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王嘉桔教授用其平凡而伟大和坚韧不拔的一生完美演绎了毛泽东主席对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图1).

    关键词:
  • 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和腔内治疗体会

    作者:丁锦辉;付大鹏;刘军乐;胡杨刚;丁贺义;蒋米尔

    外伤性主动脉损伤是由胸部钝性外伤所致的致命性损伤之一,主要包括主动脉断裂或破裂、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壁内血肿[1].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外伤性主动脉损伤有很高的致死率, 其现场死亡率为 80%~90%;现场存活的患者24 h内的死亡率为32%,2周的死亡率为74%[2]. 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有开胸手术治疗和胸主动脉覆膜血管支架介入治疗. 由于该病患者常伴有其他严重的外科创伤,患者手术耐受性极差,因而开胸手术在临床治疗中存在较高的风险, 其死亡率及截瘫发生率较高.覆膜血管支架植入术对血管的创伤性小,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截瘫发生率, 已成为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法. 本院近年来收治了11 例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 沿皮纹横行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经验初探

    作者:宋小军;刘志丽;曾嵘;叶炜;刘昌伟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artery endarectomy,CEA)是预防颈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常用手术方法. 传统的CEA手术切口是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进行斜行切口,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 但前缘斜行切口的美容问题一直让患者不能满意.早在1994年,Skillman等[1]就报道使用横行切口的手术创伤和神经损伤发生率和纵行切口几乎一样,而患者满意更加美容的横行切口;其后也有陆续类似的报道[2-3],但目前国内外对此方法的报道尚不多.本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行的沿皮纹横向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transverse mini incision carotid artery endarectomy,TMICEA)病例,以评价此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 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方法概述及其进展

    作者:舒畅;李鑫

    主动脉弓部疾病包括累及主动脉弓部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溃疡和壁间血肿等病变.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的老化、动脉硬化、高血压、遗传性疾病(马方综合征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由于主动脉弓部解剖位置深在,供应头部血供的重要分支动脉多,且由于其大半径的弯曲形态所致的复杂血流动力学环境等,导致其外科治疗的难度很大.手术产生的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加之该类疾病患者有出现骤然的主动脉破裂大出血致死的风险,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心脏大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及介入影像科等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治疗弓部疾病从单一的外科手术到外科手术加腔内治疗的杂交手术出现,再到弓部全腔内治疗的出现,医生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多. 但是治疗方法越多,越说明该类疾病缺乏统一、简便、安全、有效的适合所有患者的手术方式. 由于主动脉弓在解剖、功能及病理改变上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弓部重建的治疗方式一直存在争议[1].本文对主动脉弓部可选择的几种治疗方式进行介绍,主要包括传统外科手术、杂交手术和全腔内治疗,并对各种治疗方式的特点和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
  • 国产新型髂静脉支架的性能测试及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毛由军;李晓强;王晓天;冯海全;李承龙;庄浩;王婧;殷音;王永刚

    目的 检测国产新型髂静脉支架的性能.方法 12只实验猪建立髂静脉狭窄模型,分别同侧植入新型髂静脉支架及对照支架,于术后即刻、30 d、60 d及90 d行髂静脉造影,观察支架展开情况,有无移位,支架通畅,有无血栓形成等;计算支架管腔丢失值及管腔丢失率,结合支架径向支撑力测试及有限元分析,评价新型髂静脉支架的性能.结果 通过支架径向支撑力测量及有限元分析,实验组支架的径向支撑性能优于对照组支架.动物实验中两组支架植入时均一次释放,各时间点造影检查未发现支架明显移位,支架通畅率100%;除对照组1例出现支架内少量陈旧性血栓外,其余支架均未发现;支架管腔直径两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各检查时间点支架管腔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新型髂静脉支架的径向支撑性能优良,前端"花冠"设计提高支架定位及释放的准确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髂静脉支架.

  • 颅外颈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柯雪鹰;尹黎;沈健;刘震杰

    颅外颈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病,其诊治方案的选择尚存在很大争议.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的开展为颅外颈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颅外颈动脉瘤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 非体外循环下心肌切开取出移位至右心室滤器一例

    作者:张志文;冯海;朱仁明;李晨宇;陈学明

    患者 男性,54 岁. 因"下腔静脉滤器植入21 d,发现下腔静脉滤器移位至心脏2周"于2016年6月2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 21 d 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就诊于当地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OptEase,美国 Cordis 公司),术后给予抗凝等治疗,患者左下肢肿胀缓解. 2 周前突发胸闷、胸痛,后觉症状缓解.胸部X线检查提示心脏异物.下腔静脉造影: 下腔静脉内未见滤器, 考虑下腔静脉滤器移位至右心. 既往史:患者长期在煤矿做矿工,诊断为矽肺.

    关键词:
  • 外伤术后肠系膜上动脉瘤并肠系膜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刘清岳;张倩;宋子坤;孙甲君

    患者 男性,30岁. 因"外伤后肠修补术后8 d、大量便血2 h"于2017 年6 月16 日入院. 患者入院前8 d 因腹部刀刺伤于当地医院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探查小肠贯通伤、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损伤并出血及横结肠系膜损伤,给予小肠创口修补、肠系膜上动脉结扎及横结肠系膜修补术.患者手术顺利,术后4d后肠鸣音恢复,进流食.

    关键词:
  • 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技术

    作者:常谦;田川

    从 1975 年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及随着脑灌注技术的不断完善,深低温停循环下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包括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类病变通用术式.随着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进展,在腹主动脉与胸降主动脉疾病治疗中腔内修复术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由于避免了主动脉病变部位的解剖和显露操作的风险,避免了人工血管置换术并发重要器官损伤的风险,已经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但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由于头臂动脉的开口部位常被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类病变累及,安全的锚定区就变得比较有限. 腔内支架在主动脉弓部的锚定问题,成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主动脉弓部取得技术成功的具挑战性问题. 除了平行支架技术、分支型支架技术、支架主体开窗技术等腔内方法,另一种延展锚定区的方法是主动脉弓部杂交修复技术.

    关键词:
  • 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感染外科治疗

    作者:田然;谭正力;陈欣;缪鹏;姚辰亮;郁正亚

    目的 评价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感染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管外科收治AVG感染患者18例,行人工血管全切除术(TGE)、次全切除术(SGE)和清创+创面负压治疗(NPWT),随访术后疗效.结果 实施TGE 12例,SGE 5例,保留人工血管行局部清创+NPWT 1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中位数19个月,NPWT治疗患者后因感染复发行SGE治疗,患者均无出血或手部明显缺血表现.结论 感染是AVG严重并发症,对伴有全身感染症状的AVG感染须尽早行TGE;对于感染局限且未累及AVG动脉端吻合口者可尝试SGE;不建议常规应用清创保留人工血管联合NPWT.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18例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张玉超;许刚;陈茂振;王平

    目的 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12例;年龄45~77岁,年龄中位数60.5岁.合并症情况: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1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者2例,下肢静脉曲张3例(合并溃疡2例),不明原因下肢肿胀者3例.16例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治疗,2例仅行球囊扩张术;3例合并大隐静脉曲张者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7个月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2~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率100%.有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2、3个月出现支架堵塞,余患者无支架闭塞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且下肢肿胀均有明显消退;2例合并溃疡者于支架植入1个月后溃疡愈合;无严重出血性并发症或死亡.结论 腔内治疗IVCS安全、有效,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 内覆式主动脉弓部置换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朴虎林;王勇;郑晓梅;朱翠琳;王维铁;黄茂勋;魏士博;谢楚龙;高星昊;徐健;柳克祥

    目的 总结内覆式主动脉弓部置换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22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置换+内覆式主动脉弓部置换+支架象鼻术.患者出院前行CT血管造影评估手术效果.结果222例患者在院死亡12例(5.4%),截瘫3例(1.4%),脑卒中9例(4.1%).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5.2±29.1)min,停循环时间(37.5±7.1)min.出院时弓部假腔闭合率为81.8%,降主动脉假腔闭合率为69.4%.结论内覆式主动脉弓部置换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短期随访结果良好.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单中心治疗经验

    作者:葛红卫;朱云峰;朱永斌;吴元兵;姜云飞;黄一鸣;李丹丹;陈诚;王鑫

    目的 观察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进行EVAR的70例肾下型AAA患者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8例患者EVAR手术技术成功,成功率97.1%,2例(2.9%)术后持续性内漏接受再次手术.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4.3%).术后发现原发性内漏10例(14.3%),其中Ⅰ型内漏8例(11.4%,Ⅰa型7例,Ⅰb型1例),Ⅱ型内漏2例(2.9%);2例Ⅰ型内漏(Ⅰa、Ⅰb型各1例)分别于术后第3日、6个月再次手术,8例随访中自愈.继发内漏4例(5.7%),均经弹簧圈栓塞加覆膜支架治愈.发生臀肌跛行18例(25.7%),经扩血管祛聚等治疗后症状减轻.穿刺入路侧下肢缺血2例(2.9%),1例行股-股转流后症状消失,1例自动出院.随访2~66个月,平均(7.9±12.8)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5例(7.1%);3年内死亡7例(17.5%).结论 内漏致动脉瘤体增大是EVAR治疗AAA严重的早中期并发症,尽早发现并处理其潜在的危险因素能有效提高远期生存率.

  • 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作者:沈世凯;王成刚;吴丹明;张立魁;刚清伟

    目的 探讨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AIOD)患者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61例成功接受腔内治疗的TASCⅡ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Rutherford分级:3级8例,4级29例,5级14例,6级10例.均采用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近肾病变常规采用预置球囊保护肾动脉,靶血管病变开通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果 59例患者成功开通动脉,手术成功率为96.72%.手术成功患者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6±0.13,明显高于术前(0.27±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出现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6例(9.83%),穿刺相关并发症4例(6.58%),上述并发症经处理后症状好转.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5.6±12.4)个月.术后1、3、5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83% 、81.35%及67.79%,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61%、89.83%及79.66%.随访期间共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行膝上截肢术.结论 充分评估TASCⅡD型AIOD患者的病变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及方案,消除并发症危险因素是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杂交全弓替换术治疗主动脉A型夹层的早中期结果

    作者:张良;于存涛;常谦;舒畅;孙晓刚;钱向阳;丘俊涛;王德

    目的 通过分析Ⅱ型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A型夹层的早中期临床结果,系统评价杂交技术在A型夹层应用中的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阜外医院血管中心共收治93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122例行Ⅱ型杂交全弓修复手术.对出院患者均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出院后3~6个月行CT检查,以后每年检查一次.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1±7)岁,男性66.4%,急性夹层占85.2%.共植入支架154枚;同期行窦成形术26例(21.3%),冠脉旁路手术9例(7.4%).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5.3±38.9)min,阻断时间(58.3±27.8)min;117例(95.9%)在非停循环下完成.全组早期死亡11例(9%),复合并发症19例(15.6%),术后肾功能不全28例(23%).全组术后无脑梗死和截瘫发生.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肾功能不全(OR:12.75,95%CI:1.77~38.30,P=0.034)及术后消化功能不全(OR:24.03,95%CI:2.26~55.61,P=0.008)是全组死亡独立风险因素;手术时间(OR:2.36,95%CI:0.58~2.33,P=0.030),术后肾功能不全(OR:20.18,95%CI:4.93~82.67,P<0.001)及术后消化功能不全(OR:11.54,95%CI:2.29~58.08,P=0.003)是全组复合并发症风险因素.全组平均随访(32.9±25.2)个月,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92例(86.8%).术后3年,5年和7年生存率分别为94.7%,91%及91%;免再手术率分别为98%,92.4%及92.4%.结论 同期杂交全弓修复是治疗主动脉A型夹层的新方法,早中期结果良好,死亡率和并发症率低;但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华血管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