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及其对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对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影响.方法 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受用颈6横突法,每日1次,两侧交替阻滞,共7次;应用神经电生理测定36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和30例健康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结果 偏头痛患者经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头痛次数减少、头痛时间缩短、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偏头痛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潜伏期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而波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偏头痛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恢复正常.结论 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疗效,并能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ANS).
-
TLR4对大鼠急性脑梗死体积与Nrf2、HO-1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对大鼠急性脑梗死体积与核因子E2相关性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后,比较模型组与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组行为学及脑梗死体积、Nrf2、HO-1表达水平改变;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比较不同组小鼠脑梗死后学习功能的恢复;TTC染色比较不同组脑梗死体积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比较各组Nrf2、HO-1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TAK-242组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同时TAK-242组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TAK-242组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TAK-242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Nrf2、HO-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中.另外,假手术组Nrf2、HO-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与TAK-242组,同时TAK-242组Nrf2、HO-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3组大鼠Nrf2、HO-1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且TAK-242组Nrf2、HO-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通过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大鼠急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Nrf2、HO-1的表达.
-
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及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及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3月-2017年5月采用定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本院接诊并在该院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受试对象,所有进入研究队列的受试者在征得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同时采用ELISA法对其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本研究终获得的有效样本数为98例,98例有效观察对象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ELISA吸光度值)为3.19±0.82;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痊愈时间长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rp=0.726,P<0.05);年龄、BMI、职业、脑卒中家族史、精神压力程度、吸烟年限、饮酒年限、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肝肾功能异常是患者从发病到痊愈时间长度的影响因素(P均<0.05);高水平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其发病至痊愈的时间均长于低水平的患者(x2=9.189,P<0.05).结论 高水平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可能是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青中年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痊愈时间长度的影响因素还与许多的不良生活行为以及各种合并症有关.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200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5 h)ACI的患者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2次/d,静脉点滴,连用14 d;于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第24 h、3、7、14 d)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复查颅脑CT或者MRI观察有无HT.结果 治疗后第3、7、14d重复测量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的MMP-9、c-Fn、GFAP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49).静脉溶栓后14d内观察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1);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1.0%(1/100),对照组病死率3.0%(3/100),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经Fisher精确检验,P=0.621);依达拉奉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能减少rt-PA溶栓后HT的发生,下调MMP-9、c-Fn、GFAP水平和NIHSS评分.
-
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主动脉夹层4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以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神经内科医师对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对4例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常首诊于神经内科.结论 对怀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要及时完善血管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
血清正五聚蛋白3、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人群103例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2组血清PTX3、hs-CRP水平;比较NIHSS≥5分和NIHSS<5分的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以及mRS≤2分和mRS>2分患者的血清PTX3、hs-CRP水平;分析血清PTX3、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的关系以及两者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脑梗死组NIHSS<5分患者比较,NIHSS≥5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水平升高(P<0.05);脑梗死组mRS>2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亦均高于mRS≤2分的患者(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与其NIHSS和mRS得分均呈正相关(PTX3:rs=0.471,0.451;hs-CRP:rs =0.381,0.32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均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预测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均相关,且均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的预测价值更优.
-
糖尿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目的 评估糖尿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航天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心脏超声),行核磁共振造影检查,并随访30个月,记录脑梗死事件和较差的功能结局(改良的Rankin量表2~6分).结果 终235例患者入选,其中有70例(29.8%)在随访期内发生脑梗死,59例患者被发现Rankin量表达到2~6分,14例患者6月内发生脑梗死,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基底动脉动脉延长扩张和高龄是30个月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能够独立预测随访期内2~6分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基底动脉动脉延长扩张和高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能够预测6个月内脑梗死的发生,而且生存曲线提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者6个月内及30个月内发展为脑梗死风险明显高于其余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中位数者(6.2%)6个月内发展为脑梗死风险明显高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对低的患者.结论 血管畸形和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容易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远期生活质量也受到影响.
-
急性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共139例,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分成2组,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50%为对照组,89例;狭窄率≥50%为狭窄组,50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血液检测指标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狭窄组饮酒率、γ-G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显示,γ-GT(OR=1.047,P=0.000)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γ-GT曲线下面积AUC为0.728(95%CI=0.644~0.811,P=0.000);γ-GT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佳临界值为25.8.结论 γ-GT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侧支代偿联合NIHSS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
目的 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供血区域的侧支代偿联合NIHSS评分预测患者的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从2017年5月-2018年5月西北大学附属医院经DSA确诊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collateral vessel grading system,ASTI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进行评分并采集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然后随访患者3个月时mRS评分,采用ASTIN/SIR方法与NIHSS评分联合预测患者的预后.结果 (1) ASTIN/SIR评分与NIHSS评分相关,相关系数为-0.734,P<0.0001;(2) ASTIN/SIR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66.7%,P<0.0001,95%可信区间(0.692~0.960);NIHS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6.1%,P<0.0001,95%可信区间(0.735~0.977);(3)ASTIN/SIR评分联合NIHS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92.8%特异度为77.8%,P<0.0001,95%可信区间(0.772~0.989).结论 (1)ASTIN/SIR评分与NIHSS评分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中呈负相关;(2) ASTIN/SIR评分及NIHSS评分可以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3) ASTIN/SIR评分与NIHSS评分联合应用可增加预测大脑中动脉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异度.
关键词: 脑梗死 NIHSS评分 ASTIN/SIR评分 MRS评分 侧支循环 -
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35例ACI患者(ACI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98例健康者为对照(对照组);通过采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斑块,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采用酶偶联测定法测定血清UA水平;根据超声学检查,分为无斑块组(69例)、稳定斑块组(31例)、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A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与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关系密切(OR=2.318,95% CI=0.007~0.721).结论 高海拔地区ACI患者血清RBP水平很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并且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 视黄醇结合蛋白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彩色超声 -
超选择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经动脉超选择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3例在进行介入栓塞动脉瘤时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成2组,替罗非班组13例,在发现血栓形成后立即将微导管头端送到血栓形成部位,通过微导管缓慢注入替罗非班溶解血栓;尿激酶组10例,在发现血栓后同样通过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溶解血栓;术后2组患者治疗方案基本一致,记录及对比术中治疗后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术后出现缺血及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并在治疗3个月后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DSA显示动脉瘤均被致密栓塞,血栓形成的血管均再通良好,替罗非班组平均再通时间(35±7)min明显短于尿激酶组的(52±14)min;术后2组患者均无颅内出血事件发生,替罗非班组出现1例迟发性脑缺血,尿激酶组出现3例迟发性脑缺血,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改良mR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介入栓塞动脉瘤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时使用微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溶栓是一种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