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血清肿瘤标记物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科从2003年到2010年,68例HCC和ICC病人的术前血清,测定AFP、CA242、CA199、CEA和CA50血清水平.结果 血清AFP,CA199和CA242在两组病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中CA242(+)和AFP(-)检测的特异度和准确度高,分别为90.3%和83.5%),而其灵敏度也达到70.4%.结论 CA242、CA199和AFP将有助于鉴别ICC和HCC.CA242(+)和AFP(-)的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特异性诊断和准确性.
-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4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提高对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这一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了2012年3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中心确诊的4例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历资料,对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易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等常见肝脏肿瘤混淆而导致术前诊断错误.手术治疗是治疗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唯一有效方法,研究收纳的4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应提高对其的认识,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关键词: 肝脏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
组织声学结构定量技术不同面积感兴趣区的选取对乙肝后肝纤维化的评估
目的 探讨组织声学结构定量技术(ASQ)不同感兴趣区域(ROI)面积大小对乙肝后肝纤维化程度的研究.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及已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证实为肝纤维化的患者60例,每位患者均进行腹部肝脏的二维超声检查及ASQ技术的检查,收集所得的每一位患者的肝脏二维超声图像及ASQ技术图像,将图像导出进行软件分析,所得ASQ技术图像,对其进行不同面积大小的ROI选取分析,得出ASQx2直方图.脱机分析软件计算ASQ参数:红色曲线众数(Redmode),将不同ROI下所得参数值分别与肝纤维化(HF)病理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健康志愿者中小ROI组与大ROI组红蓝曲线走行均平滑,红线峰值略偏向100cm2位置右侧,两图未见明显肉眼性差异;HF患者中红蓝曲线走行粗糙不平整,红蓝曲线下面积增大,蓝线峰值增大,偏离100 cm2,其中小ROI组较大ROI组程度更甚;Redmode值分别在A0、B0、C0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dmode值分别在A0和A1、B0和B1、C0和C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B1、C1组Redmode值均与HF分期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rs1=0 678,rs2=0.824,rs3=0.635).结论 ASQ技术可较为准确的评估乙肝后HF,且不同面积大小的ROI均与HF分期正相关,ROI面积为2*2cm2时,相关性高,意义大.
-
TFF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1,TFF1)在人肝细胞癌(H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建立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90例HCC肿瘤组织和90例癌旁非肿瘤组织中TFF1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肿瘤组织和癌旁非肿瘤肝组织中TFF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和31.1%,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TFF1蛋白在H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均呈正相关,同时也和肿瘤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TFF1表达增高可能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TFF1的表达状况可作为评估HCC预后的一种潜在标记物.
-
持续床旁肾替代治疗重症胰腺炎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持续床旁肾替代疗法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方法 将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7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跟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持续床旁肾替代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炎症因子水平、各项肾功能指标水平及急性生理健康状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不具可比性差异(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肾功能指标水平无可比性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肾功能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优(P<0.05);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健康状况造治疗前无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急性生理健康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持续床旁肾替代疗法,可有效清除患者机体炎症介质,改善肾功能水平,提升患者预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双导丝技术与早期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ERCP中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导丝技术与早期乳头预切开技术在困难性ERCP插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对106例困难ERCP患者所采用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对常规插管反复进入胰管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双导丝组(46例),而将常规插管不成功者即早期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后胆管插管的定义为早期预切开组(60例).观察两组插管的成功率、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孑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整个研究期间内106例困难ERCP患者,分别应用双导丝插管(46例)以及早期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选择性胆管插管(60例),其中双导丝组成功率为93.5% (43/46),早期预切开组成功率为96.7%(58/60),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双导丝组25例(占54.3%)、早期预切开组13例(占21.6%),两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穿孔、出血.结论 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或者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均能提高插管成功率,早期预切开技术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双导丝组明显降低,可作为困难ERCP插管中的补充方式.
-
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探查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行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探讨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池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94例,分为一期缝合组(n=32)和T管引流组(n=62)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花费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后肝功能变化、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后血清Na+水平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38%和1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期缝合组在手术花费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和术后血清Na+水平方面均优于T管引流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一期缝合术式是安全,有效的,且一期缝合具有外科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可推广使用.
-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单一手术组76例临床总结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有效实施及其疗效.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普外科器官移植中心病区2006年3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7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按是否施行了联合肝叶切除分成:胆管切开取石联合肝叶切除组(A组)、单纯胆管切开取石组(B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B两组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76位患者中,65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5.5% (65/76),随访患者中A、B两组间术后胆管炎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个体化选择肝叶切除和内、外引流术,可以降低术后残石率并改善外科治疗效果.
-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降钙素原乳酸比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乳酸(Lactate,Lac)及降钙素原乳酸比(PCT/La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SAP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并发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27例)和未感染组(23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和检测指标,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两组间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SAP合并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1)一般因素及实验指标显示感染组较未感染组CRP(t =2.291,P=0.044)、PCT(t=2.682,P=0.016)、Lac(=2.384,P=0.044)及PCT/Lac(t=3.121,P=0.002)显著升高;(2)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后CRP、PCT以及PCT/Lac的增高均可预测SAP合并感染风险增大(均P<0.05);(3)CRP、PCT以及PCT/La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CRP:0.583±0.082、PCT:0.652±0.076、pct/lac:0.900±0.045,PCT/Lac相较于其他指标具有更佳的预测效能,其诊断SAP合并感染的阈值为2.92,其敏感性84.62%,特异性83.61%.结论 检测CRP、PCT、Lac及PCT/Lac水平可以提高SAP并发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其中PCT/Lac水平作为诊断SAP合并感染的指标佳,其大于2.92可作为合并感染的诊断切点.
-
22例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肝胆胰二病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2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Bismuth Ⅰ型1例(4.5%),Ⅱ型2例(9.O%),Ⅲa型9例(40.9%),Ⅲb型3例(13.6%),Ⅳ型7例(31.8%).8例行术前减黄治疗.22例均接受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其中半肝切除术14例,扩大半肝切除术2例,围肝门切除术6例,联合左尾状叶切除术3例,门静脉部分切除及修补术1例,肝动脉及门静脉切除重建术1例.术后病理证实中分化胆管细胞腺癌16例,低分化胆管细胞腺癌3例,中分化胆管粘液腺癌1例,低分化混合性肝癌1例,胆管细胞不典型增生1例.平均手术时间6.8±1.4小时;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86%),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或好转后出院.术后18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3~2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术后肿瘤局部复发或肝内或全身转移.肿瘤局部复发及肝内转移4例,无瘤生存10例.长无瘤生存时间28个月.结论 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有效可行的外科治疗手段.
-
BISAP评分系统、NLR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床旁严重指数(BISAP)评分系统与中性粒细胞-粒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依据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急性胰腺炎(SAP)、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和轻度急性胰腺炎(MAP),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BISAP、NLR及BM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ISAP、NLR及BMI在三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01),BISAP、NLR及B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0.973、0.955.结论 BISAP、NLR及BMI在预测及恶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BISAP和NLR的预测效力要高于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