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科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국제아과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408
- 国内刊号: 21-152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产房管理质量改进
新生儿出生时产房发生的事件影响其近期及远期的结局,尤其是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产房管理质量改进,通过产前、产时及产后的各种措施,包括脐带延迟结扎、温度控制、进行产房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及用低浓度氧开始复苏等干预手段,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该文就目前国内外产房质量改进进展作一综述,总结具体措施,以便于更好地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时间及改善远期预后.
-
6岁以下儿童哮喘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6岁以下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和免疫特点,并且病因复杂,哮喘较难诊断.然而肺功能损害往往起源于婴幼儿期,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但目前关于6岁以下哮喘的诊断在全球范围尚无统一标准.该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6岁以下儿童哮喘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提出了6岁以下儿童哮喘早期诊断策略.
-
IgA肾病发病机制及无创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疾病异质性大,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诊断IgAN的金标准仍然是肾脏穿刺活检,但有创操作使得临床小儿肾脏穿刺活检术开展十分困难;并且穿刺所获得的肾小球数量或部位的局限,有时并不足以准确评估肾小球病变的严重程度等,也限制了疾病的及时诊断与病情的动态评估.因此,研究者们越来越致力于寻找理想的无创生物学指标用于疾病诊断及监测病情变化.该文就IgAN发病机制以及无创性生物学标志物方面的学说、观点及新进展进行介绍.
-
IL-6/JAK/STAT3/SOCS3通路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潜在治疗作用
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IL-6是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它通过激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录与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起重要作用.而且,IL-6介导的JAK/STAT3/SOCS3信号通路的失调和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形成密切相关.由此,IL-6/JAK/STAT3/SOCS3信号通路的调节受到广泛研究并用于寻找IBD的新的治疗方法.该文介绍IBD中IL-6/JAK/STAT3/SOCS3通路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描述目前的治疗方案并研究治疗IBD的潜在的治疗方案.
-
T细胞凋亡与哮喘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多病因的疾病,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是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引起的气道的慢性炎症.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明T细胞是参与气道炎症的主要免疫调节细胞及效应细胞,近年来有研究证明T细胞活化诱导凋亡机制参与哮喘的发病.该文从对T细胞凋亡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进行总结,为进一步阐明哮喘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
全国31个城市儿童食物过敏自我报告率调查
目的 了解全国主要城市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对全国31个城市0~14岁儿童进行调查,获得食物过敏家长报告率.采用EpiInfo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比对校正,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国31城市共337560名0~14岁儿童参加了调查,共有19676人自我报告过敏(5.83%).以华东及东北地区食物过敏家长报告率高,过敏人数分别为5259(7.38%)和2916(7.03%),西北地区低,有2419(4.35%)人报告食物过敏;在不同地区之间,食物过敏报告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57.01,P<0.001).在不同城市之间,青岛食物过敏患病率高,为9.11%(917/10066),拉萨低,为2.33%(116/4984).不同性别儿童食物过敏报告率分别为5.87%(男)和5.79%(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P=0.299).学龄前儿童(3~5岁)食物过敏报告率(6.65%)高,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6.47,P<0.001).在家长自报有食物过敏的儿童中,38.5%有湿疹病史,23.0%有过敏性鼻炎病史,37.7%有家族过敏史.结论 全国31个城市0~14岁儿童食物过敏的家长报告率为5.83%,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及不同年龄段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性别之间未发现食物过敏报告率存在显著差异.
-
大剂量甲泼尼龙对婴儿痉挛幼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目的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是婴儿期常见的难治性癫痫性脑病,但相关动物实验缺乏,该研究通过构建IS动物模型,探讨大剂量甲泼尼龙对IS幼鼠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将生后10 d(P10)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每组30只.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分别在P10、P13腹腔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诱发癫痫发作,模型Ⅱ组在P13应用NM-DA前连用3 d甲泼尼龙.观察幼鼠癫痫发作并评分,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测Bax、Bcl-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组织Bcl-2、Bax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1)P13模型Ⅰ组癫痫发作率83.3%(25/30),模型Ⅱ组均未出现发作,模型Ⅱ组较模型Ⅰ组癫痫发作率明显降低;(2)模型Ⅱ组凋亡细胞数(14.37±2.02)少于模型Ⅰ组(25.67±1.52),多于对照组(9.00±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模型Ⅱ组Bax蛋白及mRNA表达量(44.55±3.58,2.35±1.01)明显低于模型Ⅰ组(58.05±4.62,3.27±0.95),高于对照组(28.90±5.14,1.68±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模型Ⅱ组caspase-3mRNA表达量(5.99±1.75)低于模型Ⅰ组(7.88±1.60),高于对照组(3.60±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大剂量甲泼尼龙能减轻NMDA致IS幼鼠癫痫发作;大剂量甲泼尼龙对NMDA致IS幼鼠具有脑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轻癫痫发作,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
深部真菌在儿童消化道的定植与感染
目的 了解儿童消化道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避免临床误诊及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自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住院治疗,确诊为儿童消化道深部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 总计确诊为消化道深部真菌感染6例,所有患儿均出现真菌性食管炎,其中合并真菌性胃肠病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喂养或进食困难.其中2例患儿伴有间歇性胸痛、腹痛.病程4~12周.起病前应用广谱抗生素1例;诊断先天性免疫缺陷1例;因先天性食管闭锁经历手术治疗3例.食管造影均提示食管狭窄.胃镜检查均出现食管黏膜损伤,散在成簇的灰白色斑点或豆腐渣样附着物3例,食管全周被灰白色豆腐渣样物覆盖,范围1/3~1/2食管全长,伴有食管腔堵塞3例.多发巨大的浅表溃疡2例.病变累及胃、十二指肠2例,其中1例累及范围自口腔至肛门整个消化道.6例患儿经黏膜病理检查或分泌物涂片检查确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3例轻症患儿选择制霉素片口服,疗程2~3周.3例重症患儿予伊曲康唑口服,疗程3~4周.胃镜复查见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光滑,食管溃疡表面未见附着物.1例患儿结肠及末端回肠黏膜豆腐渣样附着物及溃疡明显减少.4例临床痊愈,1例确诊免疫缺陷病,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全消化道感染者,3月后复发,目前仍在随诊中.结论 儿童消化道深部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反复呕吐,进食困难及腹痛,病变范围可累及食管以至全消化道.食管黏膜损伤可能是诱因之一,同时应注意排除先天性免疫缺陷.确诊依赖于消化内镜检查、黏膜活检.抗真菌治疗有效.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口服与非口服抗生素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对口服和非口服抗生素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定量评价.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获得口服和非口服抗生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纳入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4582篇,终7篇(n=5030)纳入本研究.口服与非口服抗生素患儿的总体治疗失败率没有显著性差异(OR=0.82,95%CI=0.63-1.08,P<0.01);小于1岁患儿的口服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非口服患儿(OR=2.25,95%CI=1.61-3.14,P<0.01);在纳入研究前1周有抗生素使用史的患儿的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无抗生素使用史的患儿(OR=1.94,95%CI=1.50-2.50,P<0.01);口服抗生素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非口服抗生素患儿(OR=0.31,95%CI=0.11-0.85,P=0.02);两种用药方式治疗的复发率(OR=1.28,95%CI=0.34-4.82)、失访率(OR=1.08,95%CI=0.77-1.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口服抗生素与非口服抗生素治疗疗效相似,口服抗生素治疗患儿病死率低于非口服患儿.
-
联合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传统治疗方面的优势,探索激素运用在整个病程中的合适时机和合适剂量.方法 参照川崎病诊断标准,将363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激素组,将联合激素组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完全川崎病组和不完全川崎病组,分别分析治疗前和治疗1周内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治疗应用后发热病程、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以及患儿病程急性期,恢复期中有关化验指标,1月后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结果 联合激素组比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热程(P<0.05)、住院天数(P<0.05)和住院费用(P<0.05)中,有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项临床化验指标及冠状动脉损害病变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在不同类型川崎病中,完全组激素治疗较不完全组同样在治疗后热程(P<0.02),住院天数(P<0.03)和住院费用(P<0.04)方面显著减少,两者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各项临床化验指标及冠状动脉损害病变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激素治疗对缩短川崎病治疗后热程及患儿经济负担方面有积极作用.
-
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外周血自体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进展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高危神经母细胞瘤(high risk neuroblastoma,HR-NB)患儿,经过外周血自体干细胞移植后2个月内即发生肿瘤进展的情况,分析HR-NB患儿自体干细胞采集、回输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提高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NB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并且规范应用HR-NB方案(BCH-NB-2007-HR)治疗的6例患儿,经过自体干细胞移植后2个月内出现肿瘤进展者.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诊断初原发瘤灶、转移瘤灶部位、肿瘤生物因子、病理类型、N-myc基因是否扩增、联合化疗和原发瘤灶切除的综合治疗情况,自体干细胞回输数量和时间、以及回输后肿瘤进展时间和部位等情况.结果 6例患儿中男女各3例,平均年龄35个月(24~58个月).5例肿瘤均原发于腹膜后肾上腺区,1例左上后纵膈.6例患儿均同时伴有骨髓转移和多发骨骼转移,骨骼转移部位包括肱骨、股骨、髂骨和腰椎同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3例肝脏转移,3例远处淋巴结转移,1例肾脏转移.2例患儿化疗前肿瘤组织病理为NB分化差型,4例为化疗后肿瘤组织病理,分别为2例NB分化型和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结节型.FISH检测N-myc基因,2例基因扩增,拷贝数分别为30和50.6例患儿均按BCH-NB-2007-HR方案规律化疗,4疗程后原发瘤灶完全切除,7疗程化疗后进行干细胞回输,平均回输后血细胞恢复时间为3周,之后按序予以13-顺式维甲酸维持治疗和原发瘤灶的局部放疗.6例患儿分别于回输后6~10周出现肿瘤进展,5例骨髓复发,2例为头面部和眼眶新发瘤灶,1例为胰腺新发瘤灶,1例为骨骼进展,1例颅内转移.6例患儿中4例放弃治疗后2~3个月死亡,1例再次回输自体干细胞后死于重症感染,1例患儿骨髓复发舒缓治疗中.6例患儿总随访时间为8~16(10.5)个月.结论 高危NB患儿自体干细胞移植后6~10周出现肿瘤进展,其原因可能与肿瘤广泛转移,尤其是肝脏转移以及不良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是否与自体干细胞回输质量和数量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
142例百日咳患儿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中百日咳患儿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142例百日咳婴幼儿进行呼吸道病原学分析.采用气管插管结合负压吸引方法采集痰液标本,提取细菌DNA后,经双重PCR方法检测百日咳杆菌.痰液标本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及嗜血巧克力平板进行其他病原的培养.部分呼吸道病毒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 142例百日咳杆菌PCR检测阳性患儿中,有40例患儿诊断合并肺炎,其中≤3月龄组和3~6月龄组除感染百日咳杆菌外,合并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杆菌较为多见,6~19月龄组合并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较为常见.117例进行了痰培养.培养结果显示正常菌群33例;阳性84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大肠埃希菌9株,鲍曼不动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各7株,流感嗜血杆菌4株,肺炎链球菌、产气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各3株,溶血葡萄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卡他莫拉菌各1株.24例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结论 百日咳患儿较易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且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百日咳合并肺炎患儿中,小于6月龄组以合并肺炎克雷伯菌为主,6~19月龄组以合并肺炎支原体为主.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气道黏液栓塞的临床指标分析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黏液栓堵塞气道与临床指标的关系,为判断预后和综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并于急性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纤维支气管镜下黏膜损害情况分为黏液栓堵塞组(122例)和对照组(146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热程、是否合并胸腔积液,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D-二聚体、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差异.结果 黏液栓堵塞组的年龄、总热程、CRP、LDH、D-二聚体和血沉的水平及合并胸腔积液比例均高于普通型组(P均<0.05),年龄、总热程均高于普通型组(P均<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较大、热程长、合并胸腔积液以及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和血沉水平较高,提示黏液栓堵塞气道可能性越大,应及早给于行纤支镜灌洗治疗.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