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국제구강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749
- 国内刊号: 51-169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肾移植患者常见的口腔疾病
为降低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确保移植肾的功能,肾移植患者需长期接受环孢素、他克莫司和西罗莫司等免疫抑制剂治疗。这些药物直接影响细胞代谢,促进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致患者药物性牙龈增生。同时,肾移植患者免疫力低下,对病原微生物抵抗力较弱,易致口腔菌斑聚积,罹患牙龈炎甚至牙周炎;而口腔黏膜则易罹患白假丝酵母菌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罹患毛状白斑、裂纹舌、唇癌和口腔浅表溃疡等疾病。在肾移植术1年后,患者的患龋率增高,可能系免疫抑制剂致唾液中IgA水平下降。30.43%的肾移植患者存在着颌骨畸形,同样可能系免疫抑制剂所致。肾移植术后并发的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口腔功能和颜面美观,严重者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等全身疾病。了解肾移植患者与口腔疾病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治疗措施,可降低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降低口腔及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其生命质量。
-
釉基质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釉基质蛋白(EMP)可促进牙周膜细胞(PDLC)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在EMP的作用下,PDLC中与合成细胞外基质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提高,PDLC的矿化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提高。EMP可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成骨向分化,上调其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BMSC中的AKP活性提高。EMP通过上调连接蛋白-43和神经钙黏着蛋白等细胞间交流黏附因子增强成骨细胞分化。EMP可促进未成熟的成骨细胞聚集,这种聚集对连接蛋白-43和神经钙黏着蛋白上调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成骨细胞的分化和矿化活性。EMP可促进牙骨质形成,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迁移。明确EMP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机制调控产物,可为牙周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
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的生物学特性及毒力
菌毛(Fim)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发挥着重要作用。Fim是细胞表面的丝状突起,增强了细胞对唾液蛋白、细胞外基质和真核细胞以及同类或其他种属细菌的黏附性并参与生物膜的形成。FimA蛋白是牙龈卟啉单胞菌Fim的主要亚单位,与该菌侵入到牙周组织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内有关,而且还对牙槽骨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本文主要就Fim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和表现及治疗
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JS)是一种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病因可能与肝激酶B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1)基因,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和p53基因密切相关。PJS除了消化道息肉可能发生恶变之外,还可伴发其他肿瘤。皮肤黏膜黑色素斑是PJS独有的特征,患者常常首诊于口腔科,其治疗方式有手术切除、冷冻、磨皮、电干燥和激光等,而息肉则以手术切除为主。PJS的癌变率较高,应尽早治疗并定期监测预防癌变。
-
丝心蛋白支架表面处理对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
丝心蛋白(S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低或无炎症反应和来源方便等特点,被广泛用作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其力学性能差、性质不稳定,需要对其支架进行表面处理以稳定其性能,促进细胞与支架的黏附。目前,有关SF支架处理多集中在支架表面消毒、细胞与支架之间的相互作用、支架孔径的确立、支架的表面修饰等方面。SF支架消毒主要有甲醇或乙醇浸泡,紫外线、伽马射线照射等,而甲醇的毒性和挥发性会影响细胞的存活,伽马射线设备来源和紫外线的穿透能力有限,因此乙醇浸泡成为常用的SF支架消毒方法。细胞间相互作用,SF支架孔径和微环境,SF支架表面修饰等均可增强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
正畸负载下微种植支抗移位的研究进展
微种植体支抗被认为是正畸治疗中的“绝对支抗”,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正畸负载下,种植支抗尽管不松动脱落,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移位。这种现象可能会损伤相邻牙根等解剖结构,从而影响种植的成功率,在临床上也容易被正畸医生忽视。本文对种植支抗负载下的初始移位和继发移位的新研究作一综述。
-
儿童牙科焦虑症的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牙科恐惧症已成为儿童口腔科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与儿童龋齿的不断增加密切相关,儿童口腔医生有必要采取措施来缓解其疼痛和恐惧,完成必要的口腔治疗,本文就治疗儿童牙科恐惧症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
齿垢密螺旋体主要外鞘蛋白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主要外鞘蛋白(Mosp)广泛存在于密螺旋体的菌体表面,常以低聚物的形式存在,分别由葡萄糖、半乳糖、谷氨酰胺、氨基半乳糖和岩藻糖组成。Mosp的中央结构域,在介导细菌与宿主蛋白的黏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osp竞争性地抑制齿垢密螺旋体与具核梭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结合,即Mosp在齿垢密螺旋体与牙周致病菌共聚中起着类黏附蛋白的作用。Mosp的细胞毒性即成孔效应,包括营养摄取,转运细菌产物至感染的宿主细胞,介导细胞的杀伤作用。Mosp可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细胞骨架破坏其迁移运动能力,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与牙周结缔组织的改建和愈合相关,中性粒细胞又是牙周固有免疫的关键细胞,可牵制致病菌的扩散。深入研究Mosp的作用机制,可为降低齿垢密螺旋体的致病性提供新的思路,为控制牙周炎的进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力敏感因子对软骨内成骨的调控作用
软骨内成骨是一个复杂有序的生物学过程,依赖于一系列力敏感因子的精确调控,而生物力影响着软骨内成骨中力敏感因子的表达。对软骨细胞施加力学刺激后,印第安刺猬蛋白(IHH)表达增加,细胞增殖加快。IHH通过与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受体形成的负反馈环路协调软骨细胞的增殖、成熟与分化,而IHH在调控软骨细胞增殖分化方面并非是PTHrP依赖性的。核心结合因子-α1不仅在软骨形成中,亦在血管侵入软骨过程中发挥作用,可刺激肥大软骨细胞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血管侵入,促进软骨内骨化。VEGFA通过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徙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而肥大软骨细胞基质降解、血管侵入是软骨内成骨的关键。VEGF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协调着软骨细胞增殖、破骨细胞功能、细胞外基质改建、血管增生和骨形成间的关系。生物力影响着软骨内成骨力敏感因子的表达,进而影响着软骨内成骨进程,理解其中的分子机制将有利于骨形成和骨修复研究。
-
正畸金属矫治器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正畸矫治器多为金属制品且含多种金属成分,其中的镍、铬、铜和银等离子含量过高对细胞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生物安全性检测必不可少。镍含量小于5%的金属托槽同样具有细胞毒性,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增殖。铜和锌离子颊管也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影响金属离子释放的主要因素有金属的组成、表面结构和蛋白质以及浸提液类型、浸提时间、浸提液pH等。目前,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是常用的细胞基因毒性检测方法,二者用以检测细胞的基因毒性,可起到互补的作用。本文就正畸金属矫治器的毒性,正畸金属矫治器的离子释放,正畸金属材料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牙周病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牙周病是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余留牙条件的限制,常规修复很难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所以,除了对牙周病患者进行系统、完善的治疗外,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和保证长期的维护,是修复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关于牙周病修复治疗的文献很多,但是多数研究仅局限于某一种修复治疗方法用于牙周病的治疗,系统而全面的治疗较为少见。本文将就其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
前牙冠折断端再接粘接效果的影响因素
前牙冠折是儿童及青少年牙外伤的常见类型。随着树脂粘接技术的发展,冠折断端再接作为上前牙外伤冠折后过渡性甚至是终的修复方法已被广大口腔医生接受并应用于临床。本文将对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
c-Jun N-末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细胞迁移的机制
c-Jun?N-末端激酶(JNK)是促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家族成员,转导细胞外信号为细胞内反应。JNK信号通路主要被细胞因子和应激刺激激活,调节细胞迁移,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炎症和程序性死亡。细胞迁移机制与细胞骨架、黏着斑、黏着斑激酶、整联蛋白、鼠肉瘤病毒同源癌基因家族蛋白、G-蛋白和水通道蛋白等紧密相关,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目前JNK通路调节细胞迁移的研究显示:在上皮和成纤维细胞,JNK信号通路被活化,可促进细胞迁移,增强伤口愈合、组织修复;在肿瘤细胞,JNK信号通路被抑制可降低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在炎症环境下,JNK的作用与机制表现出差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诠释JN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调节细胞迁移的具体机制可为组织修复、炎症控制和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IPS e.max press热压铸全瓷嵌体冠在短冠磨牙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IPS?e.max?press热压铸全瓷嵌体冠在短冠磨牙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IPS?e.max?press热压铸全瓷嵌体冠修复85颗经完善根管治疗的短冠磨牙并追踪观察36个月。结果??82颗修复体固位良好、边缘密合,咀嚼功能良好,未发现继发龋及牙周组织病变,修复成功率达96.47%。结论???IPS?e.max?press热压铸全瓷嵌体冠在短冠磨牙修复中有效提高了短冠牙修复时的固位力和抗力,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
负压吸引术在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负压吸引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疗效。方法对比研究36例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负压吸引术和开窗减压术2种处理方式,记录并对比手术疗效。结果负压吸引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开窗减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负压吸引术在治疗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中能有效减少传统手术的并发症,对囊腔有很好的缩小和消除作用,还对颌骨膨胀性畸形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萎缩性舌炎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伴发萎缩性舌炎的危险因素,及伴发萎缩性舌炎舌乳头萎缩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集36例pSS患者临床资料,拍摄舌背部高清晰度照片,对舌背舌乳头是否伴发萎缩性舌炎及舌乳头萎缩程度进行评价分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观症状和可提取性核抗原(ENA)酶谱的差别,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pSS伴发萎缩性舌炎的危险因素,及伴发萎缩性舌炎舌乳头萎缩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5岁以及抗Ro-52抗体阳性是pSS伴发萎缩性舌炎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段间舌乳头萎缩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于65岁及抗Ro-52抗体阳性是pSS伴发萎缩性舌炎的危险因素,pSS伴发萎缩性舌炎舌乳头萎缩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
-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Ⅰ类成年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Ⅰ类成年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特征。方法???将安氏Ⅰ类成年患者分为高角、均角、低角3组,分别接受CBCT扫描,对颞下颌关节的重建影像进行分析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Ⅰ类成年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Ⅰ类成年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患者的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变异较大。在髁突高度、髁突角这两个分析项目上,高角组和均角组及低角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Ⅰ类成年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基本对称。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患者的关节窝中的髁突位置变异较大。高角组患者相较于其余2组患者,其髁突高度较低,髁突角较大。
-
儿童3种刷牙方法清除菌斑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研究在5~6岁儿童中改良巴斯法、竖刷法、圆弧法龈上菌斑清除率的差异,并比较儿童对几种刷牙方法掌握程度的差异。方法???将3个幼儿园大班随机分为改良巴斯法、竖刷法、圆弧法组,分别进行刷牙方法宣教。宣教结束后第二天、第八天分2次测定菌斑清除率,宣教后第八天对受试者刷牙方法打分。结果???第一次检测改良巴斯法组、竖刷法组、圆弧法组菌斑清除率分别为81%、75%、82%,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检测分别为88%、68%、80%,改良巴斯法组与圆弧法组优于竖刷法组(P<0.05);3种刷牙方法表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巴斯刷牙法与圆弧法可作为向5~6岁儿童推荐的刷牙方法。
-
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对54例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指标,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病理类型为实性型,TNM临床分期为晚期,术前出现神经侵犯和术后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是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高危因素,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综合治疗方式是保护因素,可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结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神经侵犯、术后复发、远处转移和治疗方式是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重要临床因素。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确切地了解临床相关因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
螺距对支抗微种植体-骨界面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分析螺距变化对微种植体—骨界面、微种植体的应力分布和位移的影响,为支抗微种植体的临床选择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照。方法???运用Pro/E软件建立不同螺距的微种植体和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用Hyper-mesh软件对该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在微种植体顶部施加与颌骨面平行的正畸力1.96?N,用ANSYS软件进行三维模拟计算。结果???微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集中在微种植体颈部和尖部,当螺距为0.5?mm时,微种植体颈部的Von-mises应力和位移峰值小,分别为27?MPa和0.001?5?mm,且应力和位移曲线为平缓。结论???螺距变化影响微种植体和微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在本实验条件下,螺距为0.5?mm时,微种植体—骨界面、微种植体本身应力和位移小。
-
2种拔牙法在单根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牙挺冲击法和撬拔法在牙周间隙减小的牙根拔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多个牙位的单根牙牙根140个,随机分成2组,牙挺冲击法组72个,牙挺撬拔法组68个。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比较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牙挺冲击法和撬拔法拔除牙根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15±0.55)min及(4.03±0.88)min (P<0.01)。术中牙龈撕裂和牙槽突骨折的发生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断根的发生率2种手术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牙挺冲击法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低于牙挺撬拔法(P<0.05)且上皮覆盖拔牙创的时间较应用牙挺撬拔法短(P<0.01)。2种手术方法术后均未见出血病例,应用牙挺撬拔法发生干槽症的患者有1例。结论???采用牙挺冲击法拔除牙根的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有利于拔牙创的愈合。
-
S100A7蛋白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治疗前后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患者治疗前后的颊黏膜和正常颊黏膜中S100A7的表达。方法???收集10例正常颊黏膜组织和10例OSF患者经丹参联合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前后的颊黏膜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S100A7的表达,比较并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1)治疗后OSF患者?S100A7的阳性率为30%,表达量计分为(2.30±0.82)分,均低于治疗前的阳性率(90%)和表达量计分值(4.20±1.14)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OSF患者和正常黏膜的S100A7阳性率分别为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SF治疗后S100A7的表达量计分值(2.30±0.82)分,高于正常黏膜的表达量计分(0.60±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联合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OSF能下调S100A7的表达,且S100A7可作为评价OSF疗效的指标之一。
-
赛特力根管专家又添新成员--Cap系列根管预备套装
赛特力根管专家系列工作尖已被牙体牙髓医师所熟悉,ET系列主要用于去除根管内异物和松动桩, AS系列主要用于根尖手术,根据临床医师的需要,新推出了Cap系列根管预备套装。
-
中华口腔医学会第10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会议通知
-
第8次全国儿童口腔医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
单侧唇裂的个体化整复
为了持续提高单侧唇裂整复的手术效果,努力创新手术方法,特应用精准医疗中个体化治疗理念,分析了当今单侧唇裂治疗的不足,同时应用笔者不断挖掘的新理论与技术,依据单侧唇裂三度分类方法,分别对微小型唇裂、不完全性唇裂和完全性唇裂,完成了有针对性的新个体化手术方法。
-
上颌侧切牙2根2根管1例
上颌侧切牙多为1根1根管,2根2根管者较罕见。现报道1例2根2根管上颌侧切牙成功进行显微根管治疗。
-
唇腭裂患者的颅底结构研究进展
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畸形,各国学者对其带来的颌面部发育异常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涉及其对颅底结构影响的研究仍较为有限,本文将针对唇腭裂患者的颅底结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
同源异型盒基因1的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同源异型盒基因1(MSX1)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在新疆地区维吾尔人群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世居新疆的维吾尔族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100例为病例组,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用二代测序技术对MSX1基因前500?bp、5’非翻译区(UTR)和编码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基因测序共发现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36059701、rs80120240、rs1042484、rs34165410、rs8670。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以上位点等位基因与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5个SNP的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未能证实其存在连锁不平衡(r2<0.8)。结论???在新疆维吾尔人群中,MSX1基因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未发现相关性。
-
基于口鼻轮廓线行Ⅰ期单侧唇裂手术
目的:探讨根据口鼻轮廓线设计并完成单侧唇裂Ⅰ期整复的手术方法。方法利用裂隙侧口鼻弯曲轮廓线为手术切口的唇裂手术方式,对196例Ⅰ期单侧唇裂患者进行口唇畸形和鼻部畸形整体设计和矫正,包括:1)手术切口线设计在口鼻弯曲的轮廓线上,和弯曲轮廓线重叠,易于隐蔽;2)充分地剥离及松解组织畸形的异常附着;3)患侧鼻翼软骨和黏膜向内向上,鼻翼软骨内侧脚向外向下旋转,矫正患侧鼻翼软骨;4)唇部肌肉的重叠或褥式缝合重建患侧人中嵴的高度;5)保持人中嵴皮肤的完整性。观察术后的鼻唇效果和对称性。结果患者的患侧上唇形态、唇峰长短、鼻孔大小、鼻小柱形态、鼻翼形态和鼻底塌陷程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鼻唇外形接近于正常外形,术后轮廓线上的瘢痕不明显,整复效果满意。结论根据口鼻轮廓线设计单侧唇裂Ⅰ期整复手术方案,能取得良好外形美观效果。
-
唇粘连术对新生儿唇腭裂修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唇粘连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唇鼻畸形的改善效果。方法???对14例刚出生的单侧完全性唇裂婴儿在唇裂手术前进行唇粘连术,观察术前和术后1周患儿的鼻部以及上唇各项定点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唇粘连术后,患儿鼻孔、鼻小柱及上唇形态得到明显改善,裂侧鼻孔宽度变窄、高度抬高,扁平的鼻翼呈拱形隆起,鼻小柱偏斜度减少,上唇形态明显改善。结论???唇粘连术后对完全性唇裂患儿的唇鼻形态改善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为唇裂修复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唇腭裂患者体格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究唇腭裂儿童的体格生长状况与正常儿童群体体格生长的差异。方法收集18岁以下唇腭裂患者500例,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期组和青春期组,每组各100例。对其体质量、身高(身长)、头围、胸围、身体质量指数(BMI)、腹部皮褶厚度等进行测量。结果500例唇腭裂患者中体格生长水平正常者365例,生长水平落后者135例,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期组和青春期组患者中体格生长水平落后者分别为18、24、45、23、25例。结论唇腭裂儿童体格生长水平落后现象较普遍,其中又以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体格生长水平落后表现尤为突出。在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以体质量测量值为敏感,学龄期则是以身高测量值为敏感。
-
语音师腭咽闭合功能评估水平测试的设想与设计
腭咽功能评估是腭裂专科语音师的基本技能,其评估结果是评价腭裂手术效果、确定二期手术必要性,以及开展语音治疗的根本指标,因此必须准确可信。由于国内缺乏语音师的高等教育培养,本文参照国外培养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和近十年语音师培养的经验,提出了对语音师的腭咽功能评估水平测试的设想与方法,希望以此规范腭咽功能评估水平的测试,提高语音师的评估水平与准确性,满足临床需求。
-
鲁西地区学龄前汉族儿童口唇形态学的测量研究
目的:了解鲁西地区1~6岁发育正常的汉族儿童口唇部形态及其生长发育规律,为该年龄段儿童口唇畸形的修复提供形态学数据。方法将420例(男女各210例)1~6岁发育正常的儿童按年龄及性别分为10组,分别测量上唇高、下唇高、口裂宽度、人中嵴高、唇峰高度、单侧唇长、唇峰间距、唇峰角等20项口唇部指标并分析。结果各测量项目数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岁之前各项指标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裂宽度、单侧唇长、唇峰间距等反映上唇横向生长发育的测量指标,生长速度不均匀且有较明显的快速期。结论上唇的宽度与高度分别具有不同的发育特点,在进行唇裂等面部畸形整复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