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yclin D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冉秋池;张曼;郭竹玲

    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为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属于癌基因.CyclinD1的过度表达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目前研究显示在许多恶性肿瘤中都有表达过量的现象,检测CyclinD1的表达水平,不仅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与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而且更有利于临床上头颈部肿瘤的早期诊断.本文对CyclinD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变化做一综述,为头颈部肿瘤的临床诊断以及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青蒿琥酯对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研究

    作者:刘又彰;农晓琳

    目的 检测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裸鼠移植瘤中与肿瘤生长、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探讨ART抑制肿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裸鼠背部皮下接种NACC细胞,载瘤裸鼠随机分组后,药物干预组裸鼠腹腔注射100.0 mg/kg ART,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隔天给药,给药8次后处死,收获瘤体组织,RT-qPCR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瘤体组织c-Myc、ABCG2表达.结果 RT-q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均显示,相比对照组,ART组中c-Myc、ABC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ART对NACC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下调肿瘤c-Myc、ABCG2的表达有关.

  • 病理分析在乳腺腺样囊性癌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高振芹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4例A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肿瘤的组织形态学与免疫表型,并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14例AC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29 ~ 79岁;肿瘤边界较为清楚,结构主要为管状、梁状和筛状,肿瘤成分主要为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肿瘤腺上皮部分表达CK5/6、CK7和CD117,肌上皮部分表达SMA和p63,基底样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K5/6、CD117和p63;随访期间共有2例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无死亡病例.结论:ACC是一种低受恶性肿瘤,其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良好,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 小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分析24例

    作者:张岭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腺上皮肿瘤,嗜神经侵袭率较高,极少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早期生存率一般较高,而长期生存率较低,常见于小涎腺(31%~60%),腭是口腔内易受累的部位.该肿瘤于1856年首次报道,原先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它实际上是一种生长缓慢,侵袭性较强且预后不十分确定的恶性肿瘤[1].

  • 青蒿琥酯对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裸鼠移植瘤抑制效果的研究

    作者:胥航;农晓琳;李异兴;李佳荃;俞立平;朴智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对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裸鼠背部皮下接种涎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系,建立移植瘤模型,接种7天后始见成瘤时,随机将动物分为5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ART 50.0 mg·kg-1组、ART 100.0 mg·kg-1组、ART 200.0 mg·kg-1组、DDP 2.0 mg·kg-1组.每组5只,隔天给药,称裸鼠体重,给药8次后取瘤称重,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ERK2,VEGF的表达.结果:ART 200.0 mg·kg-1组以及DDP 2.0 mg·kg-1组移植瘤瘤重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ART 200.0 mg·kg-1组与DDP 2.0 mg·kg-1组相比,抑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DDP 2.0 mg·kg-1组体重减轻明显,极度瘦弱,其余各组体重及生活状态无明显改变.瘤体标本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均发现ART 100.0 mg·kg-1可引起细胞凋亡并下调Bcl-2、ERK2以及VEGF的表达,这种下调作用在ART 200.0 mg·kg-1组更为明显,其与DDP 2.0 mg·kg-1组效果相似.结论:青蒿琥酯可有效抑制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且毒副作用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肿瘤VEGF,Bcl-2,ERK2的表达相关.

  • 青蒿琥酯对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作者:俞立平;农晓琳;李佳荃;胥航;补智

    目的:探究青蒿琥酯(ART)对人腭部小涎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凋亡、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NACC细胞经ART 100 mg·L-1干预后,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Transwell小室检测对照组及ART 25,50,100 mg·L-1组细胞侵袭力;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各组细胞胞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测定各组细胞VEGF mRNA的表达.结果:①经AO/EB染色,与对照组相比,ART 100 mg·L-1组可明显观察到凋亡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固缩);②Transwell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ART 25,50,100mg·L-1组细胞跨膜数减少(P<0.01);③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RT 25,50,100,200 mg·L-各组胞浆中VEGF的蛋白阳性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④Real-time qPCR测得各ART组VEGF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青蒿琥酯可诱导NACC细胞的凋亡,抑制其侵袭能力,下调其VEGF的表达.

  • P53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作者:闫炳智;王洁;张波;董福生;侯琳;王旭

    目的为了探讨P53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瞬时转染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RT-PCR检测转染细胞P53基因mRNA的表达,TRAP-PCR-ELISA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并将P53基因与含有hTERT启动子核心调控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2-630共转染SACC-83细胞,测定转染细胞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结果 1. 瞬时转染含人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pΔE1-P53于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后,其P53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2. 基因转染后,SACC-83细胞内源性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3. P53基因与含有hTERT启动子核心调控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2-630共转染SACC-83细胞后,其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下降.结论外源性表达P53基因可以降低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可能通过抑制端粒酶hTERT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实现.

  • 肺转移性腺样囊性癌3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霍真;孟云霄;毕娅兰;李媛;张淑英;罗玉凤;曹金伶;梁智勇

    目的 报道3例肺转移性腺样囊性癌(ACC),并总结分析此类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通过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3例肺转移性ACC患者年龄分别为37岁、54岁和60岁,男女之比为2∶1;既往均有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病史,确诊后9~14年(平均11年)出现肺内结节.胸部CT或X线检查示肺内多发结节,未见气管病变.1例经皮肺穿刺活检,2例行肺楔形切除术.镜下示3例均为筛状/管状型,未见实性区及高级别转化区域.3例均可见粉染基底膜样物质和蓝染黏液样物.3例随访3~48个月(平均25个月),1例穿刺确诊后接受化疗,23个月后死亡;2例肺楔形切除术后放疗,病灶缩小,未见其他脏器受累.免疫组化:3例CD117、bcl-2和p16均(+);SMA和p63肌上皮(+);3例基底膜样物胶原Ⅳ均(+);3例GFAP及TTF-1均(-);仅1例p53(+);Ki-67阳性指数2%~10%,平均6%.组织化学:3例AB/PAS均(+).结论 肺内原发性ACC非常罕见,诊断应首先排除转移性.筛状/管状型ACC转移到肺可以经历较长时间,发现肺内多发结节应考虑到转移癌.手术切除及术后放疗有助于治疗.

  • 腺样囊性癌E-cad、LN、FN和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段光杰;柳凤轩;阎晓初;刘丽梅;贺光友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ACC)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钙黏蛋白(E-cad)、层黏连蛋白(LN)、纤维黏连蛋白(F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4例腺样囊性癌E-cad、LN、FN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cad低表达率为50%(17/34),E-cad低表达与ACC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复发/转移及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P<0.05).实体型、临床Ⅲ~Ⅳ期、有复发/转移及术后生存期<5年的ACC,基底膜缺损程度显著高于筛状管状型、Ⅰ~Ⅱ期、无复发/转移及术后生存期>5年者(P<0.05).PCNA计数标记指数平均为30.9%,前者中PCNA指数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E-cad、LN、PCNA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判断ACC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有价值指标.

  • 乳腺腺样囊性癌3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陈海霞;王翠翠;姬文莉;王维娜;张焕;陈定宝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乳腺AC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乳腺ACC年龄分别为41、61和77岁,平均60岁.肿瘤大径为2.5cm、1.5 cm和3.5cm.镜下:肿瘤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可见3种结构模式:筛状、管状-小梁状和实性结构.例1,2肿瘤呈筛状和管状-小梁状分布,未见实性结构,其中例1伴有导管内钙化;例2局灶筛状结构区域核分裂象2个/10HPF,肿瘤细胞侵犯神经;例3肿瘤大部分呈实性片状和巢状分布,伴有少量筛状和管状结构,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多灶坏死,核分裂象>10个/10HPF,周围间质透明变性.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CK5/6、CK14、EGFR和CD117均(+),肌上皮细胞p63和SMA(+),而ER、PR和Her-2均(-),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5%、10%和25%.结论 乳腺ACC少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预后较好.

  • 乳腺腺样囊性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宇飞;牛云;王昀;李杰;宋志刚;刘梅;刘爱军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BACC)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8例BACC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8例BACC均为女性,年龄49 ~ 77岁,平均年龄59.8岁;肿块位于左侧乳腺2例,右侧乳腺6例,均靠近乳头.肿块界清,切面灰白或灰黄色.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呈筛状、管状-小梁状和实体型结构.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肌上皮-基底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CK7、CK5、CK5/6、Cam5.2、EMA和CD117(+).肌上皮-基底样细胞CK5、CK5/6、CK14、CK34βE12、p63、SM-MHC、calponin和S-100(+).8例中1例瘤细胞PR弱(+),其余均(-),1例ER呈(+)、2例ER显示局灶(+),2例Her-2(2+)、3例(1+).本组除1例为穿刺标本外,3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均无腋下淋巴结转移;3例行患侧乳腺切除术;1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后经6 ~72个月随访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BAC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好.

  • 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鉴别诊断探讨

    作者:岳振营;蒋君男;魏建国;董艳光;王慧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乳腺腺样囊性癌及浸润性筛状癌各6例进行形态和免疫组化比较观察.结果 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学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免疫组化表达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细胞CD117(+),肌上皮细胞calponin、p63和SMA(+);ER、PR(-).浸润性筛状癌CDll7、calponin、p63和SMA(-),ER和PR(+).结论 乳腺腺样囊性癌,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具有低度浸润潜能,其组织学形态与浸润性筛状癌非常相似.免疫组化标记CDll7、calponin、p63、SMA及ER、PR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 肺腺样囊性癌中Myb与预后及p16与HPV感染的关系

    作者:霍真;孟云霄;凌庆;吴焕文;罗玉凤;曹金伶;梁智勇

    目的 探讨肺腺样囊性癌(PACC)中Myb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p16蛋白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状况的关系.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0-2014年间PACC共27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其Myb、p16的表达,并对p16阳性细胞数>40%的病例用原位杂交方法进行HPV检测.结果 27例PACC,男女之比为8:19,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51岁;24例为肺原发性,3例为肺转移性.肺原发性病例中,18例随访1~132个月,其中5例复发或转移,1例死亡;6例失访.19例Myb(+)(79.2%),26例p16(+)(100%),对p16阳性细胞数>40%的11例加做HPV ISH均为(-).无复发和转移组Myb阳性率(66.7%,8/12)低于复发或转移组(100%,8/8),原发性PACC组Myb阳性率(76.2%,16/21)低于转移性PACC组(100%,3/3),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大多数PACC中Myb为(+),但可能与预后无关.虽然p16也呈(+),但未检测到HPV感染,推测其可能不是PACC中p16蛋白阳性的原因.

  • 前庭大腺腺样囊性癌1例

    作者:杨国嵘;孙琳;何晓霞;李丹;焦莉;马敦惠;李宴坤

    外阴恶性肿瘤占所有原发妇科恶性肿瘤的3% ~5%,年发病率为2/10万~ 3/10万[1],好发于老年女性,组织学类型多样,但鳞状细胞癌多见,其他如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乳房外Paget氏病、上皮样肉瘤、腺癌[2,3],以及皮脂腺癌等类型少见,而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罕见.目前全世界共报道90余例[4],而国内报道%15例.本文报道1例起源于外阴前庭大腺(Bartholin's gland)的ACC,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深入的了解.

  • 右腋窝皮下腺样囊性癌1例

    作者:慕立峰

    患者女性,55岁.以右腋窝肿块逐渐增大伴轻度疼痛3年入院.查体:发育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乳腺未触及肿块,右腋窝可触及4 cm×3 cm×3 cm大小圆形肿物,与皮肤粘连,周围界限清楚,质中等硬度,无波动感.行肿块切除术.

  • 喉腺样囊性癌1例

    作者:秦芳;秦霞;张霞

    患者男性,32岁,持续性声音嘶哑6个月.入院后行直接喉镜下声门肿物活检,术中见右侧声带下有一隆起,约1.8cm×1.5cm×1.5cm,基底较广,表面黏膜色泽正常无充血,双带活动尚可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考虑为"喉肿瘤",行喉肿瘤扩大切除术.术中送组织冷冻切片,诊断:小细胞癌,考虑为腺样囊性癌,侵犯横纹肌组织

  • 食管复合癌1例报道

    作者:陈琛;何春年;石卫东;翟金萍;张华

    复合癌是发生于同一部位的两个不同类型肿瘤的结合.大多数为腺癌和肉瘤或腺癌和淋巴瘤的复合;两种癌的复合少见.原发于食管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极少,ACC与其他类型癌复合者罕见[1].现报道本科在活检中遇到的1例食管ACC与高分化鳞癌的复合癌.

  • 食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李兆丽;王辉;谢军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首先在涎腺肿瘤诊断中使用这一名称,后来在乳腺肿瘤诊断中也使用了腺样囊性癌这一名称.之后,在肺、支气管、消化道、皮肤、泪腺、外耳道、前列腺及女性生殖道等器官陆续有腺样囊性癌的报道.食管的腺样囊性癌较少见,本文报道2例发生于食管的腺样囊性癌,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 食管腺样囊性癌1例报道

    作者:孙桂娟;廖谦和;徐丹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常发生于头颈部的大小唾腺,少见于呼吸道、泪腺、乳腺、子宫、皮肤等处,食管原发性ACC临床上罕见[1].我们遇到1例食管原发性ACC,术前胃镜活检曾误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现结合文献探讨其组织起源及临床病理学特点.

  • 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全;刘红刚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涎腺肿瘤,1943年,Dockerty和Mayo才强调了该肿瘤的恶性本质[1].不同部位的ACC发病率、年龄、性别甚至生物学行为上均有一定差异[2-3],大涎腺的ACC由于病例数相对较多已经得到了关注,而大涎腺外的ACC较为少见,人们对其研究较少,在此作者复习了相关文献并分别按部位综述如下.

703 条记录 1/36 页 « 12345678...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