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鉴别诊断探讨

    作者:岳振营;蒋君男;魏建国;董艳光;王慧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乳腺腺样囊性癌及浸润性筛状癌各6例进行形态和免疫组化比较观察.结果 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学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免疫组化表达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细胞CD117(+),肌上皮细胞calponin、p63和SMA(+);ER、PR(-).浸润性筛状癌CDll7、calponin、p63和SMA(-),ER和PR(+).结论 乳腺腺样囊性癌,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具有低度浸润潜能,其组织学形态与浸润性筛状癌非常相似.免疫组化标记CDll7、calponin、p63、SMA及ER、PR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 男性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筛状癌1例

    作者:岳振营;张静静;郭三菊;徐滨;王慧

    患者男性,72岁.无意间发现右侧乳腺包块1周.查体:右侧乳腺乳晕区可触及一直径1.5 cm的肿物,质硬,边界欠清.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超声检查示右侧乳腺腺体结构回声正常,左侧乳晕区3点探及1.Scm×1.1 cm大小的不均匀低回声结节(图1),边界不清.CDFI其内探及动脉血流信号,RI 0.69,双侧腋窝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 乳腺混合型浸润性筛状癌1例报道

    作者:廖林虹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是一种较少见的浸润性乳腺癌,其发生率为0.3% ~3.5%.1983年Page等首次提出并描述其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癌,2003年和2012年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均将其单独列为一种乳腺癌亚型.ICC中浸润性筛状结构>90%者称单纯型ICC;若含有其他类型乳腺癌成分,<50%者则称为混合型ICC[1-4].现报道1例乳腺混合型浸润性筛状癌(混合成分为浸润性筛状癌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并复习相关文献.

  • 特殊类型乳腺癌(二)

    作者:丁华野;皋岚湘

    1浸润性筛状癌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是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常伴有小管癌.

  • 乳腺巨大浸润性筛状癌超声表现1例

    作者:李婷婷;张丽丽;赵丽荣

    患者女,78岁,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12年,近半年明显增大入院.专科检查:左侧乳腺内侧可触及一拳头大小肿物,质硬,触之无压痛,边界欠清晰,活动性差,与周围组织似有粘连,肿物表面可见一处直径约1 cm的皮肤破溃,左侧乳头偏向内侧;右侧乳腺未扪及肿块,双侧腋窝及锁骨上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超声:左侧乳腺内侧可见一10.7 cm×10.5 cm×7.1 cm囊实混合回声(图1A),边界尚清晰,形态不规整,实性部分回声分布不均,其内未见明显钙化回声,CDFI示实质部分血流信号丰富,PW示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0.87(图1B),双侧腋窝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 24例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朱珊珊;赵晶;郭丰丽;魏丽娟;林曼;连镇;李利娟;刘俊田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 收集24例乳腺ICC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随访研究其预后.结果 全组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发病年龄48岁;肿物平均大径3.1cm;病理学特点:癌细胞成筛孔状排列,但筛孔形状较不规则,细胞分化较好,体积较小,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可出现反应性增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表达率较高(均为79.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C-erbB-2)阳性表达率较低(4.1%);患者预后极佳,复发转移少见,5年生存率达100%.结论 乳腺ICC组织学形态结构独特,复发转移率较低,预后良好,治疗应有别于一般的浸润性乳腺癌.

  •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一例

    作者:于国华;曲桂梅;姚卫东;王威

    患者女,45岁.发现右侧乳腺肿物1 d, 于2007年9月10日入住我院乳腺外科.查体:双乳对称,无乳头内陷,未见溢血、溢液;右侧乳房外上象限距乳头2 cm处,扪及一质韧肿物,约2.5 cm×2.0 cm大小,质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一般,无触痛,肿物表面皮肤无改变;右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1例报告

    作者:刘敏;闫旭;路璐;董丽华

    1病历摘要患者,女,48岁,未绝经,因右乳肿物3个月于2008年6月12日人院.该患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腺有一肿物,无疼痛,无乳头溢液,无乳腺局部皮肤红肿及桔皮症,未予任何治疗.现发现肿物增大,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经查体,发现右乳外侧一肿物,门诊以"右乳肿物"收入院.专科情况:双侧乳头对称.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3.0cm×3.0cm×3.0cm,质硬,活动度不良,边界清楚,表面不光滑,无压痛.左侧乳腺未扪及明确肿物.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超声表现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作者:杨茹怡;宋晓瑛;陈宏;李梅;王怡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C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其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旨在提高超声诊断该病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9例乳腺ICC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差异.结果:9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9.6岁(38 ~ 76岁).所有9例患者均于术前接受超声检查.肿块直径大小范围9.8 ~ 42mm.声像图显示肿块形态欠规则3例(33.3%),形态不规则6例(66.7%);边界清晰2例(22.2%),边界欠清或不清7例(77.8%);内部回声均匀3例(33.3%),不均匀6例(66.7%);所有9例病灶均呈低回声,2例患者(22.2%)肿块内见细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3例(33.3%)肿块内部未测及无明显血流信号,5例(55.6%)测及点状血流信号,1例(11.1%)测及条状血流信号.术前超声BI-RADS分类:4A类3例,4B类4例,4C类2例,恶性诊断敏感度为66.7% (6/9).依据病理学特征将ICC分为单纯型(3例),含有小管癌型(2例)及混合型(4例).3例单纯型均为4A类,2例含有小管癌型均为4B类,4例混合型中2例为4B类,2例为4C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ICC的声像图表现各具相应的特点,其不同的表现反映了肿瘤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单纯型ICC的声像图偏向良性表现,是造成该型恶性诊断敏感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 一例乳腺单纯型浸润性筛状癌病例报道

    作者:陈宏;毕海霞;韩春;杨茹怡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CC)较为少见,Page等[1]于1983年首次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加以描述.2003版《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首次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上皮性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予以确认[2].本文报道一例乳腺ICC病例,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供临床该类型乳腺癌诊治参考.

  • 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及免疫组化比较

    作者:肖晓岚;解娜;李妹

    目的 探讨具有筛状结构的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具有筛状结构的乳腺腺样囊性癌及浸润性筛状癌各3例进行形态和免疫组化比较观察.结果 在常规HE染色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筛状结构与浸润性筛状癌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免疫标记谱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细胞表达c-kit;肌上皮细胞表达p63、SMA;不表达ER、PR.浸润性筛状癌不表达c-kit,p63及SMA;总是表达ER、PR.结论 乳腺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肿瘤,它的筛状结构与浸润性筛状癌非常相似.免疫组化标记c-kit;p63、SMA及ER、PR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

    作者: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6例ICC的临床资料,观察它们HE形态,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CK(34βE12)、CK8、S-100蛋白、SMA、CD10、ER、PR、c-erbB-2、CgA、PCNA、E-cad. 结果本研究将ICC分为两组:经典型和混合型.它们具有以下特征:①以浸润性筛状结构占优势,细胞排列成浸润性的有棱角的岛屿状,筛孔较不规则.肿瘤细胞小,呈低或中级核级,核分裂象罕见.在多数癌巢周围有反应性纤维母细胞性间质增生.②免疫表型:肌上皮标记(S-100蛋白、SMA、CD10)及CK(34βE12)肿瘤细胞巢均阴性,而个别肿瘤累及的TDLU周围部分肌上皮标记阳性;激素受体(ER、PR)均阳性;c-erbB-2阴性,PCNA、E-cad呈不同程度的阳性;CgA均阴性.③临床资料:经典型ICC年龄均值较混合型ICC大,肿块大小较混合型ICC小,病程较混合型ICC短,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转移灶仍保持筛状结构.结论 ICC有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郎志强;魏兵;李新军;步宏;张红英;陈卉娇;刘柏龄;杨可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 IC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8例乳腺I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与浸润性导管癌进行比较.结果乳腺ICC发病平均年龄42.9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影像学微钙化常见.组织学特征是不规则癌细胞团巢呈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核级低~中等,多数病例核分裂象少见,胞质顶浆分泌和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易见,常并存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小管癌.免疫表型显示CK34βE12高表达而CK5/6阴性,肌上皮标记阴性.8例中经典型6例、混合型2例,其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率、c-erbB-2和Ki-67阳性率均低于浸润性导管癌,近期随访结果显示预后优于浸润性导管癌. 结论乳腺ICC作为WHO新确定的浸润性癌类型,预后较好,需要与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腺样囊性癌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确诊.

  • 男性乳腺浸润性筛状癌1例

    作者:袁修学;袁静萍;杨月红;谢永辉;邓雅尹;梅启慧

    患者男性,71岁,因右乳腺肿块1周就诊.检查:乳晕下可触及一2 cm×1 cm大小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欠光滑,无压痛,乳头无溢液,稍内陷,皮肤无破溃乳头.门诊彩超提示:右侧乳腺实质性包块,双侧乳腺增生,乳腺穿刺组织活检提示为乳腺癌,遂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检查眼观:乳腺组织大小12 cm×10 cm×3 cm,乳头下可见一大小1.5 cm×1.0cm灰白色肿块,界限不清.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1例

    作者:朱鸿;步宏

    患者,女,55岁.因左乳疼痛30年,发现左乳包块3月于2006年4月10日人院.30年前,患者感左侧乳腺时有胀痛,当地医院诊断为"乳腺增生",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断续至人院前.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1例

    作者:郎荣刚;傅西林;付丽;丁秀敏

    患者女性,58岁.13年前发现左乳外上象限无痛性肿块,直径约2 cm,近1年因外伤后肿物生长迅速并破溃,近2个月乳头糜烂,于2003年11月3日收入院.无肿瘤家族史及乳腺疾病史.体检:左乳可触及肿物10 cm×10 cm×5 cm,几乎占据全乳,质地硬、边界不清,肿物与胸大小肌固定.乳腺外上象限见7 cm×7.5 cm的皮肤破溃,内上象限见7 cm×3 cm的皮肤粘连,无疼痛和压痛,无皮肤水肿.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1例

    作者:方航荣;郑建云

    患者女性,35岁.因发现左侧乳房包块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有一包块,无压痛、肿胀,无溃烂、出血,无分泌物,近日发现包块较前有所增大.乳腺B超示:左侧乳腺实质性包块,新生物可能,双侧乳腺增生.专科检查:双侧乳房外观正常,对称,乳头无异常分泌物.左侧乳房内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3 cm×3 cm×2 cm包块,质软,无压痛,境界清,活动度可.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与筛状结构导管原位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对比分析

    作者:曾玉梅;曹晓珊;杜娟;陈应智;储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与筛状结构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 方法 收集12例浸润性筛状癌及12例筛状结构导管原位癌的临床资料,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并进行比较.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CK(34βE12)、P63、Calponin、ER、PR、HER2、E-cad、Ki67. 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IC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较筛状结构DCIS的大,临床可触及肿物,而ICC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预后均良好.镜下两者具有极相似的筛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C导管周围肌上皮标记均为阴性,而筛状结构DCIS周围肌上皮标记阳性. 结论 ICC与筛状结构DCIS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超声误诊为纤维瘤1例

    作者:刘丽萍;彭晓琼;魏宇贤

    患者女,37岁,发现左乳包块1个月余,无压痛,月经期偶有胀痛,乳头无溢血、溢液,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无橘皮样改变及酒窝征.外院超声提示:左乳2 点钟方向探及一低回声,大小约0.9 cm×0.6 cm,边界清,形态规则;诊断为左乳腺纤维腺瘤,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我院专科检查:双乳大小、形态正常,乳头无凹陷,左乳2 点钟方向扪及一大小约1.0 cm×1.0 cm 包块,质韧,无压痛,边界清,形态规则,活动度可.超声检查:左乳2 点钟方向探及一低回声,大小约1.0 cm×0.7 cm,边界清,形态规则(图1),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诊断为左乳乳腺纤维瘤.钼靶检查:左乳上方见一大小约1.2 cm×1.6 cm 结节,边界可见,欠规整,附近血管增粗,余未见确切肿块、异常钙化及其他恶性征象;诊断为双乳乳腺增生;左乳上方结节,考虑良性病变可能.临床诊断:左乳纤维腺瘤,拟行麦默通左乳包块切除术.术中发现所切除的条状标本组织呈淡红色,质地较韧;病理诊断为(左乳)浸润性筛状癌(图2).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临床与MRI影像表现

    作者:王岸飞;张焱;程敬亮;胡瑛;王晓燕

    目的 总结分析乳腺浸润性筛状癌MRI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MRI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在本院做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乳腺浸润性筛状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征象.结果 10例乳腺浸润性筛状癌MR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肿块影,T1WI以等信号为主,T2 WI以高信号为主,部分可见点状低信号.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强化,大多数病变强化中可见点状低信号.增强后病变内点状低信号可能是较为特征性表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或流出型.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能与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有关.结论 MRI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能提高影像医生对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认识,帮助临床更加个性化治疗.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