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学报杂志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복건중의약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4-5627
- 国内刊号: 35-132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破入脑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在出血性脑卒中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破入脑室患者46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成2组,其中观察组25例,行腰大池外引流治疗,采用美敦力EDMS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系统,调节控制引流量,每日120~200mL,分3~4次释放,持续引流7d;对照组21例,采取常规保守治疗,未行腰大池外引流.结果:观察组患者未出现颅内感染,平均住院时间14d,出院时头颅CT复查显示:25例脑内及脑室内血肿均完全吸收,其中只有3例出现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9.5 d,出院时头颅CT复查显示:21例脑内及脑室内血肿基本吸收,其中8例出现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结论: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破入脑室的患者,选择性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可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
基于表面肌电评价术前康复治疗对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康复治疗对单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步行功能恢复所需治疗时间的影响.方法:40例准备进行单膝关节置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术前康复组(A组,20例)与术后康复组(B组,20例).A组术前7天开始股四头肌肌力强化训练与下肢有氧训练,术后2组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站立步行训练、空气波压力治疗、股四头肌低频电刺激.术后第3天与第7天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评估患者股四头肌均方根植(RMS),比较患者手术开始至恢复正常步行功能(达到Holden步行功能V级)所需治疗天数.结果:2组股直肌及股内侧肌表面RMS比较,术后第3天A组高于B组,肌肉收缩能力增强;术后第7天,2组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股外侧肌表面RMS比较,术后第3天及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达到Holden步行功能V级所需平均治疗天数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肌肉抑制现象,有效缩短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
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穴位按摩加肌群拍打.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及简化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周后观察组肌肉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康复治疗中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减轻患者肌肉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
居家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中后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居家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中后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均接受脑卒中二级预防,实验组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布置居家作业康复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后3个月接受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上肢功能的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Barthel指数评分,经3个月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居家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中后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中国康复信息服务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思考
本文主要回顾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康复医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发展状况,以及医院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立和一体化并力求形成区域性康复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我国康复护理人员的现状与对策
通过查阅近年关于康复护理人员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述与分析,据此探讨我国康复护理人员的现状,提出人员培养对策与思考.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康复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升,对康复护理的认识不够,不能满足患者大程度功能恢复的需要.说明康复护理人员正成为制约康复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康复护理教育、在职培训及团队合作.
-
功能性电刺激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RI的对照研究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与皮层下脑卒中患侧的腕背伸和拇外展肌群,产生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同时进行全脑的fMRI检查,获取脑功能图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到接受运动任务时2组脑区的激活图谱,比较2组感觉运动区(SMC)的激活强度和范围,计算SMC的单侧化指数(LI),并探讨其与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FES主要激活了对侧脑区的SMC,对侧运动前区(PMC)、顶下小叶(IPL)、扣带回运动区(CMA)、小脑(CRB)等运动相关区域也有不同程度激活;皮层下脑卒中组出现更多同侧脑区激活,包括同侧SMC、IPL等.2组双侧脑SMC激活范围及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层下脑卒中组显示出同侧SMC激活增强的趋势,且LI值与Fugl-Meyer上肢评分呈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FES通过感觉输入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激活感觉及运动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FES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机制之一.
-
八段锦第三式对肺脾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功法对肺脾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力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功法锻炼,2组治疗均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力及中医症候积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AT评分、六分钟步行距离及中医症候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功法可提高肺脾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与运动耐力,减轻肺脾气虚证相关症状.
-
机构团体活动对上肢动作功能之训练与去训练效应
目的:探讨机构住民接受团体体能活动训练后的上肢功能改善结果及停止训练活动后的去训练效应.方法:在两家长期照护机构内选择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低功能志愿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23).实验组接受10周(每周3次)的团体活动训练,对照组维持原有机构生活.2组均于实验前及第11、23周进行前后测试及追踪评值,测试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与上肢动作功能等.结果:实验组的关节活动度、肌力与上肢动作功能均比对照组进步(P<0.05).停止训练后,实验组的肌力与上肢动作功能于4周后明显开始退步(P<0.01).停止运动12周后,超过半数的关节角度已经回复到接近前测的原有角度.结论:团体活动可有效促进机构住民的肌力、动作功能及关节活动度.但停止活动后,住民上肢肌力与动作功能快速衰退,关节活动度效果无法维持.建议机构住民应建立定期且持续的体能活动以维持肢体机能.
-
目标成就评价量表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目标成就评价量表(GAS)对针灸临床疗效的评价作用,探讨建立针灸疗效个体化评价方案的途径.方法:引入一种比较成熟的个体化临床疗效评价方法GAS,并以针灸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为例,详述GAS在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及局限性.结果:GAS以其个体化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可为针灸临床疗效的评价提供思路.结论:将GAS引入针灸临床的疗效评价中,通过反复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完善,有可能建立一套适合针灸临床疗效的评价体系.
-
基于Notch1信号通路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皮质与SVZ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区皮质、室管膜下区(SVZ)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患肢曲池、足三里穴,治疗3d和7d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体积情况,以及动物整体行为学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观察Nestin、Vimentin阳性细胞分布及与Brdu共标情况;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Notch1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①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P<0.05);②Catwalk步态分析显示,电针治疗3d和7d后大鼠通过Catwalk通道的平均速度增加,而持续时间减少(P<0.05);③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8d,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Ki-67、Nestin和Vimentin阳性细胞数量较缺血再灌注损伤4d时增加(P<0.05或P<0.01).电针治疗3d和7d均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P<0.05);④电针治疗7d后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JAG1、NICD、Hes1、Hes5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而电针+GSI组大鼠脑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NICD、Hes1、Hes5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但JAG1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电针+GSI组Nestin阳性细胞、Brdu与Nestin共定位细胞在缺血周围区皮质、缺血侧SVZ区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结论:电针曲池、足三里穴能够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动物整体行为学,发挥积极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活化Notch1信号转导通路,释放NICD调控Hes1、Hes5的表达,促进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
穴位埋线对脑缺血后肢体痉挛大鼠GABAB、mGluR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脑缺血后肢体痉挛大鼠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10只,治疗组和模型组各25只.治疗组和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肢体痉挛的大鼠入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的颈动脉.造模3d后,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穴位选取大椎、关元、中脘.选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标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以及离体组织灌流系统测量治疗前后大鼠神经缺损功能及肌张力的改善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干GABAB、mGluR1表达情况.结果: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明显改善(P<0.05),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显著(P<0.05);②MAS和离体肌张力方面,治疗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后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方面,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GABAB表达增高,mGluR1表达下降(P<0.01,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够缓解脑缺血后出现的肢体痉挛,并提高GABAB及降低mGluR1的表达水平.
年 | 期数 |
2018 | 03 04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