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구강의학구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51
- 国内刊号: 42-168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BMSCs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的可行性以及效果.方法:24只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在大鼠颅骨人字缝两侧各做一直径5 mm的骨缺损.每组16个骨缺损再随机分为: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Brdu标记的BMSCs)组(n=4);载辛伐他汀PLGA/CPC组(n=4);单纯PLGA/CPC组(n=4)以及空白对照组(n=4).术后4、8、12周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评价骨再生情况.结果:术后4、8、12周组织学观察表明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组的成骨质量和速度明显优于其他3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组骨钙素(OC)阳性表达IOD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BMSCs可以诱导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内的新骨形成,成骨质量优于其他3组,而且可以明显缩短骨愈合时间.
-
应用锥形束CT浅析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牙槽骨骨量的影响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及Simplant软件测量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牙槽骨的骨量恢复情况,以期为进一步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其中轻度牙周炎患者15例,中度牙周炎患者18例,重度牙周炎患者17例.采用Simplant软件及t检验观测并比较基线及牙周基础治疗后6个月慢性牙周炎个体的牙槽骨缺损程度,是否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请简要补充统计方法及检验水准.结果:不同年龄、不同病损程度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牙槽骨高度和相对骨密度均有改善.<50岁的轻度、中度牙周炎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牙槽骨密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牙槽骨距釉牙骨质界的缺损高度均有降低,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槽骨缺损高度及相对骨密度的改善程度呈下降趋势且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磨牙及磨牙的近中、远中位点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缺损高度及相对骨密度较其他位点改善明显(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慢性牙周炎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和相对骨密度;锥形束CT及Simplant软件的应用有助于评估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的变化.
-
MTA根尖屏障术用于根端囊肿中根尖孔未闭合牙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MTA根尖屏障术治疗根端囊肿中根尖孔未闭合牙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根尖孔未完全闭合伴发根端囊肿24例患者的26颗牙为研究对象,病灶牙均为上颌前牙,术前常规根管预备及消毒,术中刮除囊壁后修整根尖并用超声倒预备根尖部3~5 mm,后同时从冠方及根方加压充填MTA于根尖区3~5 mm,1周后待MTA完全硬固,完善根管充填及修复治疗.结果:24例患者均取得成功,术后2年无复发,且病灶牙与颌骨均愈合良好.结论:根尖孔未闭合牙伴发根端囊肿患者应用MTA行根尖屏障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无不良刺激反应,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桩核冠修复不同程度缺损下颌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冠不同程度缺损的情况下,纤维桩树脂核修复后的应力分布,为临床桩核冠的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建立缺损区牙本质肩领高度分别为0 mm、1 mm、2 mm,缺损部位分别为牙冠部360°缺损、牙冠部近远中邻面各缺损1/3、牙冠远中邻面缺损1/2、牙冠远中邻面缺损1/3的实验模型.比较12组不同程度牙冠缺损情况下,纤维桩树脂核全瓷冠修复后牙体和桩核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剪切应力大值出现在无牙本质肩领、牙冠360°缺损的情况下;大主应力出现在颊舌侧有牙本质存在而邻面牙本质缺损的情况下.结论:冠部无牙本质肩领时要避免使用纤维桩树脂核修复;当颊舌侧牙本质的宽度不足时,需要通过增加牙本质肩领的高度来提高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的安全性.
-
单侧唇裂修复术中唇红三角瓣术前术后定量分析
目的:单侧唇裂红唇修复中唇红三角瓣的设计进行术前数据的定量分析,及通过术后数据的定量分析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6例单侧唇裂患儿,手术前后进行健患侧各项数据的测量,术前数据包括健患侧唇长、干唇长、唇红三角瓣边长及底长;利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得出术前数据的相关性并进行唇红三角瓣的设计,为单侧唇裂唇红修复时三角瓣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术后测量数据包括健患侧唇长、干唇高度及唇高,运用医学统计学分析健患侧有无差异,从主观及客观两方面分析术后唇红部形态、对称性及患儿上唇唇红部形态等,综合评价手术中设计唇红三角瓣的效果.结果:唇裂裂隙程度与唇红三角瓣底长有明显的相关性,术前健侧与裂隙缘唇峰干唇的高度差和红唇三角瓣底长呈正相关(P<0.05);26例唇红修复主观评价项平均得分均大于4分,客观评价术后健患侧干唇高度、唇高、唇长均无差异,整复效果令人满意.结论:依照本文设计唇红三角瓣的方法修复单侧唇裂可使上唇唇红获得良好形态效果.
-
99Tcm-MIBI SPECT-CT融合显像在腮腺区良恶性肿瘤鉴别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锝(99mTc)甲氧异腈(99mTc-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 99Tcm-MIBI) SPECT-CT在腮腺肿块术前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单侧腮腺肿块患者术前行腮腺区SPECT-CT显像,以99 Tcm-MIBI为显像剂,所有病例均行融合显像判断肿块性质.定性分析行x2检验、放射性摄取比值(T/N)行t检验.判断结果分别与临床检查、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99Tcm-MIBI SPECT-CT对腮腺区肿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4.61%、94.12%、90.oo%.17例腮腺良性肿块,其中16例阴性(94.11%,16/17),1例显示假阳性(5.89%,1/17).99Tcm-MIBI SPECT-CT融合显像13例腮腺恶性肿瘤显示12例阳性(92.31%,12/13),1例淋巴瘤出现假阴性(7.69%).定性分析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计算腮腺区良恶性肿块放射性摄取比值(T/N) (1.42±0.62),(2.32±0.58),经t检验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 Tcm-MIBI SPECT-CT对鉴别腮腺区良恶性肿块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流体剪切力作用下人脂肪基质细胞体外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分离人体脂肪基质细胞(hADSCs)并研究流体剪切应力对其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脂肪抽吸术获取的人体脂肪进行分离,应用强度为3 dyne/cm2的流体剪切力刺激30 min后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ALP)及茜素红染色对其成骨分化进行鉴定.结果:胶原酶消化后的脂肪基质细胞呈梭形,经流体剪切力作用培养后,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浆丰富并含有较多的细胞器,细胞排列方向与加力方向一致,呈漩涡状生长,生长速度加快.此外,流体剪切力加载后脂肪基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茜素红染色表明聚集的细胞团中心能形成矿化结节.结论:脂肪基质细胞中的成体干细胞经过流体剪切力作用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具有明显的成骨表型,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口腔枯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目的:从口腔中分离枯草芽孢杆菌并验证其代谢产物对主要致龋菌的抑制作用.方法:搔刮法提取牙菌斑,平板稀释法筛选出细菌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基因序列的比对.琼脂平板打孔法检测其代谢产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及嗜酸乳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牙菌斑中分离出3株细菌,通过形态学及16S rD-NA基因序列检测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其代谢产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粘性放线菌抑制作用强.结论:牙菌斑中可以分离出枯草芽孢杆菌,并且其代谢产物对主要致龋菌具有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有望作为益生菌在龋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
锥形束CT与根尖牙片诊断牙根折裂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锥形束CT与根尖牙片在根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拔牙或外科探查证实的35例(37个患牙)根折裂患者,均作CBCT和根尖牙片检查,对比分析图像.结果:37个患牙中,CBCT在检出根折35个,根尖牙片检出折裂线16个.结论:CBCT检知牙根折裂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根尖牙片,能清晰显示根折位置及类型,对临床制定根折治疗方案有重要应用价值.
-
口腔种植手术对绝经期骨质缺乏患者血清BGP、AKP和唾液钙、磷元素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比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和骨质减少症患者与正常人口腔种植手术前后血液BGP、AKP和唾液钙、磷元素变化情况,分析种植手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对74名患者按照性别、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质减少症、是否绝经进行分组.按种植手术不同阶段,在规定时间和条件下采集唾液、血液进行实验室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者血液中雌酮、雌二醇、睾酮指数低于C组,A组低于B组(P<0.05).首诊A、B组骨钙素(BGP)和碱性磷酸酶(AKP)高于对照组(P<0.05),A组高于B组(P<0.05).A、B组患者术后至6个月BGP值高于首诊(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BGP与首诊比较升高显著(P<0.05).A、B组患者唾液内钙、磷含量首诊时高于对照组,唾液内钙含量在种植后各期高于首诊值(P<0.05),对照组患者在种植后2周至3个月高于首诊值(P<0.05).结论:绝经期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的骨质疏松,使血液中BGP和AKP含量与唾液内钙、磷含量高于正常人;种植手术后唾液中钙含量的变化与BGP变化呈正相关.
-
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成人慢性牙周炎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BsmI、Taq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成人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4月课题组对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采集的颊黏膜拭子样本,共纳入185例个体,包括CP患者95例和健康对照者9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测定BsmI、TaqI位点基因型,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CP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和CP组在BsmI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6,P=0.003);在TaqI位点两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2,P=0.606);在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中两组间仅BsmI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4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b基因型和等位基因b可能是CP的易感因子.结论: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成人慢性牙周炎的易感性可能与VDR基因BsmI位点相关,bb基因型和等位基因b可能是维吾尔族成人CP的易感因子.
-
PDCA循环在根管充填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根管充填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DCA循环应用于根管充填的管理过程中,比较实施前后根管充填的恰填率.结果:根管治疗的总恰填率达到PDCA的预定目标.磨牙根管的恰填率由实施前85.84%提高到9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CA循环提高了磨牙根管充填质量,在根管充填质量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
IGF-1R与IGFBP-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IGF-1R与IGFBP-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OSCC病变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66例OSCC、20例癌旁组织及50例正常的口腔黏膜组织中IGF-1R与IGFBP-3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IGF-1R与IGFBP-3在OS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依次减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蛋白在OSCC中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IGF-1R与IGFBP-3的表达与OSCC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发展关系密切.
-
HMGB 1在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舌鳞癌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结转移和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舌鳞癌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HMGB1在不同分类的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HMGB1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HMGB1在舌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阳性率92.2%;HMGB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在统计学上无显著相关性;有淋巴结转移的高表达率为81.2%,无淋巴结转移的高表达率为32.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HMGB1的舌鳞癌患者较低表达者转归差,其生存率较低(P<0.05).结论:舌鳞癌组织中HMGB1与淋巴结转移及转归密切相关;HMG1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作反映舌鳞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
β-SiC纳米线增强POSS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研究
目的:研究β-SiC纳米线的不同添加量对POSS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质量分数分别为0、0.5 、1.0 、1.5的β-SiC纳米线作为添加剂加入poss复合树脂.对各组试件的硬度、弹性模量、耐磨性等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0.5%组的硬度值、弹性模量值高,划痕深度值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适量β-SiC纳米线可以显著增加POSS树脂的机械性能.
-
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细胞肌动蛋白骨架的研究
目的: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研究原代及传代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细胞骨架(Cytoskeleton,CSK)蛋白-肌动蛋白的形态及蛋白量的改变,以说明关节盘细胞随着传代的发生,细胞骨架蛋白-肌动蛋白的差异.方法:原代(P0)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细胞及传代1、2、3、4(P1、P2、P3、P4)代的关节盘细胞,分别接种在有方形盖玻片的6孔板中制作细胞爬片.对各代关节盘细胞肌动蛋白骨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获取各代关节盘细胞肌动蛋白的形态,同时利用荧光强度测定软件对各代关节盘细胞肌动蛋白荧光量进行测定.结果:丝状的肌动蛋白主要沿着细胞膜外围均匀排列,随着传代丝状结构逐渐清晰,且逐渐增粗,P4代时形成较粗的纤维束.荧光强度整体趋势是随着传代荧光量表达是递增的,P3代以内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在P4代时统计学差异明显.结论:肌动蛋白骨架随着传代过程形态学上发生了改变,在P4代时可见骨架蛋白形成较粗的纤维束,荧光量表达同其他代细胞差异明显,这为以后工程化颞下颌关节盘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
溶血与非溶血型粪肠球菌对大鼠再感染根尖周炎炎症进程的影响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基因型(溶血型与非溶血型)粪肠球菌致大鼠再感染根尖周炎炎症程度及TNF-a表达差异.方法:将SD大鼠双侧上颌第-磨牙开髓暴露3周,形成口腔常驻混合菌(不含粪肠球菌)感染的慢性根尖周炎后分为4组:消毒组(根管预备、消毒后观察2周);慢性根尖周炎组(继续观察8周);溶血型及非溶血型粪肠球菌再感染根尖周炎组(根管消毒2周后分别注入溶血型与非溶血型粪肠球菌,观察1、2、3、4、5、6周).通过HE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各观察时间点的组织病理学及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表达量变化的分析.结果:炎症程度方面消毒组0级,两组粪肠球菌再感染1周时即高达3级,于4周时降为2级,至6周时非溶血组降为1级(同慢性根尖周炎组),而溶血组仍为2级;TNF-a在消毒组表达量低,在2组再感染组中的变化为:1~3周均高表达,2周时甚,4周逐渐降低,各时间点中溶血组表达量均较非溶血组高,且2组均强于慢性根尖周炎组.结论:溶血素可影响粪肠球菌再感染根尖周炎的自愈能力;TNF-α的表达量与根尖周炎炎症破坏程度相关.
-
脂肪来源干细胞膜片与支持材料结合能力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构建细胞膜片方法,并分析其同牙本质磨片和CBB(ceramic bovinebone,CBB)颗粒的结合能力和增殖影响.方法:从出生7d大鼠体内提取脂肪组织并获得纯化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ADSCs增殖能力的变化;AD-SCs经多向诱导分化后检测其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能力;ADSCs体外构建细胞膜片后,电镜下观察ADSCs膜片与CBB颗粒和牙本质磨片的结合能力,MTT比色法检测ADSCs和ADSCs膜片在材料上的增殖能力.结果:纯化的ADSCs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经体外诱导培养后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电镜结果表明ADSCs膜片与牙本质磨片结合能力优于CBB颗粒,ADSCs膜片在牙本质磨片上的增殖能力优于CBB颗粒.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具有种子细胞的特性,体外构建细胞膜片后与牙本质磨片的结合能力和增殖能力高于CBB颗粒,为细胞膜片治疗牙周缺损奠定基础.
-
白色念珠菌ALS基因家族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差异表达
目的:研究白色念珠菌凝集素样粘附素(agglutinin-like sequence,ALS)基因家族成员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方法:构建白色念珠菌标准株ATCC 10231和ATCC 90028体外生物膜模型,在生物膜形成的早期、中期和成熟期分别提取总RNA,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8个AL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生物膜形成的整个过程中,ALS1、ALS2、ALS3和ALS5持续高表达,是主要表达的粘附素基因,ALS6、ALS7、ALS9,尤其是ALS4表达较弱.ALS1、ALS2和ALS3在生物膜形成中期比在早期表达显著上调,但在成熟期表达下降.ALS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在菌株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LS1、ALS2、ALS3和ALS5在白色念珠菌体外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优势表达,对这些ALS基因的靶向抑制将为控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
多药耐药草绿色链球菌LuxS基因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
目的:构建一个含有红霉素抗性基因和多药耐药草绿色链球菌LuxS基因上下游区同源序列的重组质粒,为后续进行LuxS基因敲除实验做准备.方法:设计合成引物,分别以质粒PMG36E、草绿色链球菌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红霉素抗性基因DNA片断和LuxS基因上下游序列,经双酶切反应插入pUC19质粒的多克隆酶切位点中,转化大肠杆菌的感受态中,氨苄青霉和红霉素培养基筛选.结果:红霉素抗性基因和LuxS基因两侧同源序列成功连入到Puc19质粒相应酶切位点,PCR凝胶电泳、测序结果正确.结论:成功构建多药耐药草绿色链球菌LuxS基因敲除同源重组质粒,为进一步构建LuxS突变株打下基础.
-
牙科用锆基非晶合金的细胞毒性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目的:测定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的新型口腔种植用锆基非晶合金的细胞毒性及血液相容性.方法:通过锆基非晶合金与新鲜人血接触进行血液相容性实验并采用MTT法研究锆基非晶合金的细胞毒性.结果:细胞毒性试验显示本研究制备的锆基非晶合金的细胞毒性反应分级为0级,无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试验结果锆基非晶合金溶血率低,动态凝血时间较纯钛及Ti6 Al4V延长,以PT、APTT为指标的抗凝血性能与纯钛、Ti6Al4V相当,血小板粘附试验中Zr-Cu-Al-Ag较少出现血小板黏附,团聚及伪足伸出现象.结论:Zr-Cu-Al-Ag拥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可以初步满足其作为口腔种植材料的基本应用要求.
-
改性纳米氧化铈对义齿树脂基托机械性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经硬脂酸改性后的纳米CeO2对义齿树脂基托机械性能的影响.方法:将改性纳米颗粒按照质量比分别为1%、2%、3%、4%和5%的添加量添加到义齿基托材料(PMMA)的单体中,制成不同浓度的纳米齿复合材料,制成标准试件.对每组试件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未添加纳米颗粒组比较,将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硬脂酸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铈能够提高树脂基托的机械性能,所测试指标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添加比例为3%时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佳状态,其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为(4.186±0.149) J/cm2、(88.865±2.345) MPa和(1.539±0.096) GPa(P<0.05).结论:在义齿基托材料单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纳米氧化铈颗粒可以提高传统义齿基托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等机械性能,从而可以获得品质优良的纳米义齿复合材料.
-
钛表面掺镓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合成和性能表征
目的:钛表面制备含镓羟基磷灰石(Ga-HA)涂层并研究其理化性能.方法:溶胶-凝胶法制备Ga-HA,浸润-提拉法制备涂层并煅烧.SEM检测涂层表面形貌,FTIR、XRD分析其基团结构,拉伸试验检测其结合强度,AAS检测镓、钙离子释放浓度.结果:Ga-HA的结晶度高于HA.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煅烧后涂层钙、镓离子释放量减少.讨论:镓的掺入使HA结晶度增强但未改变其主要晶相结构;镓的掺入有助于减缓涂层的降解,为Ga-HA涂层在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
富血小板血浆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冻干法研究进展
手术使用的浓缩血小板是再生医学的创新材料,富血小板血浆(PRP)是第一代富含血小板的浓缩物,已广泛应用于促进软硬组织愈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是由法国学者Choukroun等首次提出的新一代血小板浓缩物,较传统富血小板血浆更具有应用优势.冻干法是保存生物制品的常规方法,也是控制支架空隙大小并保存其原有成分的有效手段.本文就于富血小板血浆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结合冻干法应用于组织发育与再生作一综述.
-
淫羊藿苷在口腔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理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淫羊藿苷在口腔医学的研究日益增多.为进一步推进淫羊藿苷用于防治口腔疾病的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对淫羊藿苷的研究报道,系统论述淫羊藿苷在牙齿发育、牙周组织、牙槽骨组织的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理学作用.
-
骨组织细胞传递生物力学刺激的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生物力学刺激对骨形成,骨改建起重要作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骨细胞通过各类感受器例如整合素、黏着斑、钙黏着蛋白等可以接受外界的生物力学刺激,接着激活下游不同的信号通路如MAPK通路、β-catenin通路、G蛋白通路等,并将信号进行传导,由此影响骨组织的生长、代谢.本篇综述将对骨细胞内传递生物力学刺激的信号通路做进展汇总.
-
国产个体化舌侧矫治技术治疗双(牙合)前突1例
近年来,德国Incognito个体化舌侧矫治器的研究和制作已日趋成熟,其确切的疗效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1,2],但国外产品存在价格昂贵、个体化制作及个别托槽遗失重新定制周期长等方面制约因素,难以在国内普及推广,而国产个体化舌侧矫治系统可以克服国外产品的诸多不便.国产个体化舌侧矫治器在非拔牙矫治上已有运用,但拔牙病例未见有报道[3].现报道1例运用国产个体化舌侧矫治技术治疗双牙弓前突的拔牙病例.
关键词: -
腮腺表皮样囊肿1例
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颏下、眼睑、额、鼻、眶外侧及耳下等部位.发生在腮腺区的表皮样囊肿较为少见,而发生在腮腺内者更为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0岁,以“右耳前肿物半年,不伴有自发疼痛”为主诉入院.查:右耳屏前见一类椭圆形突起,表面皮肤完整无破溃,无异常分泌物,皮温皮色正常,无蚁爬感及瘙痒感.触之可扪及一包块,位于腮腺腺体内,大小约4.0 cm×2.5 cm×2.0 cm,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粘连,无压痛,不可压缩,无压迫性凹陷,未查及波动感.
关键词: -
甲苯胺蓝染色对1例增殖性疣状白斑的预警价值浅析
增殖性疣状白斑(proliferative verrucous leukoplakia,PVL)是一种较罕见的特殊口腔白斑病,以慢性进展性、多发性、对治疗抵抗的疣状白斑损害为其特点[1~3].由于该病进展较缓慢,而癌变率又相当高(40%~100%)[4],癌变时间4.7~11.6年[5],因此,需对PVL患者进行长期追踪观察,以密切监测其癌变危险性.甲苯胺蓝染色作为一种无创评估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评估口腔潜在恶性病损癌变危险性,但对其特异性及敏感性的研究结果不一,那么它对PVL的预警价值如何呢?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拟通过近期收治的1例PVL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8 |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