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림상수혈여검험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587
- 国内刊号: 34-12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一次献血400毫升的科学性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从法律上结束了我国有偿献血的历史,是安全输血根本的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的输血工作进入了新时代.
-
血液佳库存量分析在选择性献血中的应用
大限度地满足临床用血,保持佳库存量,降低过期报废血液量,提高血液有效综合利用是血站的主要工作之一.笔者对血液佳库存与选择性献血的关系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
献血者肘部皮肤消毒效果分析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血站绝大部分血源来自于街头无偿献血者.在流动采血车的采血环境与条件远不如站内的情况下,如何防止血液细菌污染显得更为重要.笔者对300名献血者的肘部皮肤采用不同方法消毒并进行效果观察,发现不同的消毒方法甚至同一种方法当消毒次数不同时其效果各有不同.
-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体内β2-微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有机磷中毒可引起中枢神经、肾脏、呼吸系统、胃肠道等多脏器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尤以中枢神经抑制和肾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故早期发现并检测肾脏损害状况对急性中毒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检测血液、尿液β2-微球蛋白,旨在探讨有机磷中毒患者早期肾功能的改变,现将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
精神病患者ABO血型及基因频率分布
对普通人群或某特殊人群进行ABO血型分布和ABO基因频率的调查,在国内外都有较为详尽和准确的结果,为某些遗传病的诊治研究、族群关系的调查、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对自贡市1 616例精神病患者作了ABO血型分布调查,现报道如下.
-
冰冻血小板复融后出现析出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复融过程中蛋白析出的问题仍然存在.笔者观察了1 423 U冰冻血小板的复融情况,现报告如下.
-
体外生产单克隆抗体改良方法的探讨
人单克隆细胞系的增殖方法包括各种体外细胞培养和在免疫缺陷的小鼠或大鼠体内生长.发展体外培养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是杂交瘤技术的一个主要努力方向,培养液、饲养细胞是体外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基础,现就不同培养液做一分析,报告如下.
-
苏州市献血者HLA-A,B基因频率调查
笔者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和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SSOP)技术对苏州市汉族人群HLA-A,B基因频率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HLA-A HLA-B 基因频率 -
MCS+系统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观察及产品分析
MCS+是Haemonetics公司在MCS-3P基础上改进的新一代多功能血细胞采集系统,软件升级为C5版本,程序中设置了"血细胞计算"(haemocaculator)功能,并增加了特殊安全装置,可以在采集过程中自动控制血小板的容量和数量,减少白细胞污染,在脂质血浆和血小板峰值太小时控制红细胞溢出[1].笔者使用995E耗材和少白细胞的血小板(leuko-depleted platelet,LDP)程序单采浓缩血小板(apheresis platelet concentrates,PCs),对采集状态和产品质量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
丙三醇对自制血清质控物稳定性的影响
目前临床各实验室多采用冻干血清作质控物,由于冻干血清在复溶过程中可造成较大的瓶间差,而进口质控血清价格昂贵.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易于取材、使用方便的质控物,有文献[1]报道以乙二醇作稳定剂制备质控物.笔者依据丙三醇对酶蛋白有良好的稳定性而大多无机离子本身较稳定的原理,将其用作质控物的稳定剂,实验观察1年,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RhD阴性患者的临床输血体会
Rh血型系统在输血治疗和母体免疫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Rh血型对输血的影响主要来自RhD阴性患者,当血型不合时可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尤其是在Rh阴性等稀有血型血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安全输血更有其特殊意义.
-
术前单采红细胞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自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施行以来,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自体输血,但目前开展的全血采集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有心脏疾患的患者,具有一定的风险[1].笔者自2001年3月以来应用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的MCS+多功能血细胞分离机,对168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单采红细胞,供术中自身输注,顺利完成了手术.现报告如下.
-
街头采血中ABO血型鉴定常见问题浅析
正确的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关键.由于街头采血模式在血站的广泛应用,血型鉴定工作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就目前街头采血模式中ABO血型鉴定常见错误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中几个常见问题的探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血站作为预防输血后肝炎而长期使用的一项检测项目.随着血液检测自动化的应用,许多血站已采用大型全自动生化仪或全自动酶标仪,应用酶动力学法进行ALT的自动定量检测.笔者根据本血站的实际情况,用ALT质控血清对ALT检测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时间、温度等)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
应用双波长微板法快速测定ALT含量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多采用赖氏试管法和酮体粉法,手工加样次数多,费时费事,特别是因无偿献血者不愿长时间等待,不适应大批献血标本的检测.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流动采血点采血的比例增加,如果只做HBsAg快速试纸条初筛,则初复检时ALT不合格血液占淘汰血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城市内采血更突出.笔者利用双波长微孔板丙酮酸氧化酶比色法快速测定ALT含量,自动判定结果.现报告如下.
-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及意义
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由此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为了解本地区血源性疾病存在的严重程度,明确血源性疾病的原因,划清疾病传播的责任,减少医疗纠纷,笔者对本院受血者进行了输血前血源性疾病指标检测,并与前两年本地区普通人群的感染情况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两种方法检测抗角蛋白抗体的比较
1979年Young等以Wistar大鼠食管中1/3段横切组织为基质,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抗鼠食管角质层抗体(AKA),发现其对于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1].目前国内报道的多为IIF法.本文分别用IIF和ELISA法对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AKA检测,探讨这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可行性及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MAP袋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量探讨
洗涤红细胞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目前国内大多数血站采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的方法.由于该方法采用开放式制备,故要求制品在6 h内输完,给治疗的及时性和血站制备工作带来很多不便.笔者采用MAP袋制备洗涤红细胞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但会出现白细胞清除率和红细胞回收率达不到标准,为此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
全自动酶标仪在ABO血型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自动化鉴定ABO血型已在血站系统推广,但影响抗原抗体凝集反应的因素很多,笔者使用自动化加样器及全自动酶标仪及其相应软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现报告如下.
-
谱细胞筛检血型抗体的方法学分析
在输血治疗过程中,由ABO血型系统以外的血型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屡见报道[1-3].这些抗体为抗-JKa、抗-Lea、抗-D、抗-E等,多为不完全抗体(IgG).临床实验室筛检血型抗体的方法较多,但其灵敏度、准确性和重复性均不一致.为此,本试验采用凝聚胺(MPT)、博唯优柱凝集技术(CAT)两种方法对献血者、受血者血清(浆)进行不完全抗体检测,以进一步探索筛检血型抗体的佳方法及意义.
-
济南市汉族人群ABO及RhD血型分布调查
血型是人类的一种遗传性状,具有多态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由于种族和地区的差异,ABO及RhD血型在地域分布上同样具有很大的差异.笔者对济南市10 606名汉族人群的ABO及Rh血型抗原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
灰色数列预测在实验室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临床实验室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动态变化,为管理者实施财务监控提供有效手段.方法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采用2001年实验室6月~10月份支出与收入的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下月收入与支出作出预测.结果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分析,发现预测误差小为-0.14%,预测误差大为1.41%,模型精度达98%以上.结论灰色数列预测结果真实可靠,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 GM(1.1)模型 医疗管理 灰色预测 -
弓形虫表面抗原SAG1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体外扩增弓形虫RH株膜表面抗原SAG1编码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SAG1编码基因序列.方法收集、纯化RH株速殖子,提取RNA,据已知的SAG1基因序列,在设计合成的1对引物中引入EcoRI和HindⅢ酶切位点.应用RT-PCR技术,扩增SAG1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重组子经EcoRI和HindⅢ双酶切、PCR鉴定,转化宿主菌BL21,并以IPTG诱导表达.结果从弓形虫RH株RNA中扩增出1 011 bp的SAG1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AG1,酶切和PCR鉴定产物大小均与预期值相符;IPTG诱导,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的大小约34.8 kD.结论成功地从弓形虫RH株RNA中获取SAG1基因,构建了pET28a/SAG1重组质粒并获得了高效表达,为免疫学诊断和蛋白质疫苗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
2型糖尿病患者中人类巨细胞病毒gH基因的酶切分型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的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进行gH基因检测和分型.方法抽提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以巢式PCR(nest PCR)法扩增HCMV gH基因,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haI对HCMV gH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结果1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标本为HCMV gH基因阳性,酶切分型结果均为gH1型.结论杭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HCMV流行株以gH1基因型为主,该基因型与标准株AD169有一定差异.
-
CD59抗原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D59抗原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及成熟粒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20例正常人和22例确诊为不同类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或外周血中红细胞及成熟粒细胞表面CD59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和红细胞中的CD59+细胞均占95%以上,9例AML患者中有7例粒细胞表面CD59表达量低于正常值(42.4%~78.9%),2例双表型AL及3例ALL伴髓系抗原CD13阳性的患者中有3例CD59表达量降低(87.0%~92.0%),3例CLL、3例单纯ALL以及2例淋巴瘤患者的粒细胞CD59均正常.此外,所有患者红细胞表面CD59的表达均正常.结论粒细胞表面CD59的表达异常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明显相关,研究结果可能为MDS及AML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提示一个新的思路.
-
人血浆蛋白S成熟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
目的构建人血浆蛋白S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其表达.方法自行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以现有人血浆蛋白S真核表达载体为模板,扩增人血浆蛋白S成熟肽的编码序列.PCR产物经EcoRI和BamHI双酶切后,克隆至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2T中,在E.coli BL21中诱导GST-人血浆蛋白S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对重组质粒的序列分析表明,插入片段的序列与Gen Bank登录的人血浆蛋白S基因编码序列完全一致.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在IPTG的诱导下,BL21重组菌高效表达分子量约为96 kD的产物,并可通过GST亲和层析柱纯化.结论人血浆蛋白S编码序列已被克隆至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2T,并在E.coli BL21中获得表达.
-
盐城地区孕产妇血清及乳汁中TTV感染状况
目的了解盐城地区孕产妇血清及乳汁中TT病毒(TTV)感染状况,探讨TTV的传播途径.方法采用PCR-微孔板杂交法对105例孕产妇血清及乳汁标本进行TTV DNA检测.结果105例孕产妇血清及乳汁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12.4%和10.5%,13例孕产妇血清TTV DNA阳性患者中乳汁同时阳性10例,血清与乳汁感染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孕产妇存在TTV感染,并可能经乳汁感染婴儿.
关键词: TTV DNA 孕妇 聚合酶链反应 -
血红蛋白测定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
目的从临床或医学实用性质量要求的角度,设计血红蛋白测定中的质控方法,即确定质控规则和质控测定值的个数.方法设计质控方法的步骤:(1)以"允许总误差"形式规定质量要求;(2)确定该测定方法稳定操作下的不精密度或标准差(s)和不准确度(偏差);(3)计算试验的临界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4)评价候选质控方法的误差检出概率(Ped)和假失控概率(Pfr).结果将这一设计方法应用于血红蛋白测定,结果表明用13s质控规则(N=1)能容易地达到90%以上的误差检出目标.结论本质控方法对于临床检验项目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治疗性血浆置换术中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观察治疗性血浆置换术中不良反应与临床处置.方法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行44次血浆置换,观察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44次血浆置换术中出现20次不同程度的枸橼酸盐中毒,占45.5%.血浆过敏反应5次,占11.4%.血容量失衡1次,占2.3%.结论血浆置换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枸橼酸盐中毒、过敏反应和血容量失衡等.置换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及时对症处理,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保证血浆置换的顺利进行.
-
血站工作人员公众关系能力在无偿献血活动中的作用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交换思想,发生各种联系,这种联系,被称为公众关系.不同人之间因知识、学历、环境的差异,这种人际关系能力有强有弱,并对个人工作、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对目前献血工作影响更大.笔者认为,提高职工的公众关系能力,能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开展,并促进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
-
甘肃省开展农村无偿献血工作的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甘肃省的无偿献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界群众的广泛参与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全省各地无偿献血工作发展极不平衡,个别地区仍然存在供血紧张的问题,农民献血意识淡漠,农村地区无偿献血工作相对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如何开展甘肃省农村地区无偿献血工作谈谈个人的体会.
-
规范书写确保安全输血
安全输血是临床输血的首要问题,已成为输血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从无偿献血到临床用血需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临床用血的严重差错.血液采集后,要经过各项化验检查,包括各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等,这些工作都是在市中心血站完成的,然后发往各医院血库.笔者对血液从医院血库到输入患者体内的一系列环节进行探讨.
-
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宣传创新推进无偿献血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在丽水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本着安全供血、服务社会、全面推进无偿献血的宗旨,全体血站工作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献血法>实施4年来,丽水市有近10万干部群众参加了无偿献血,全市平均每20多人就有1人参加献血,父子献血、夫妻献血、同胞献血和全家齐献血已成为丽水市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无偿献血基本满足了全市各大小医院的临床用血.
-
冻融RhD阴性红细胞在心脏手术中应用1例
冰冻保存RhD阴性红细胞已经成为国内外RhD阴性血液长期保存的有效方法,但就目前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冻融Rh阴性红细胞主要用于术前、术后以补充血容量为目的的输注.为拓展冻融红细胞的应用范围,笔者就其在心脏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一次成功尝试,结果如下.
-
高脂血成功采集血小板1例
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笔者遇到1例高脂血献血者,经过适当处理后成功采集其血小板,现报道如下.
-
抗-Mur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38岁.临床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2型.病程2年,曾多次输血,无输血反应.血型为A型,RhD阳性.2001年11月入院,近一次,交叉配血时,发现与1名A型供血者应用盐水法、凝聚胺法、抗人球法检测的结果均为主侧管有凝集,次侧管无凝集.为查明原因,将患者血清作抗体筛选试验及抗体鉴定.
-
血小板减少伴巨核细胞减少性紫癜8例
血小板减少伴巨核细胞减少性紫癜,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过去多归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一种形式,后来有人将其诊断为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1].
-
新疆和田地区筛查2例HIV阳性报道
和田地区地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源,距首府乌鲁木齐约2 000 km,为贫困地区.现本区无中心血站,医院临床用血为自采自供,同时兼顾其他县、市医院用血.对献血者检查中发现疑为HIV阳性2例,经过自治区防疫站艾滋病确认中心检查,1例定为阳性,1例3个月后复检.
-
ELISA检测HBsAg结果判定方法的建立
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标记和直接证据之一.目前临床常规检测HBsAg主要采用ELISA法,但是由于酶活力的变化及操作误差,利用传统的结果判断标准(cut off值法),对于低滴度和极高滴度的HBsAg标本极易漏检,给临床诊断,特别是输血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笔者根据HBsAg含量与吸光度的相关关系曲线建立一种HBsAg检测结果判定方法,现报道如下.
-
单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输注效果评价
血液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大多数有全血细胞的降低,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输注血小板悬液,以预防各脏器的出血.
-
肿瘤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分类检测
肿瘤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机会较多,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β-内酰胺酶(BLA).
-
间断流动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9例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几乎完全取代自体骨髓移植,在白血病的自体移植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国内已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探讨[2,3],但所用分离机多为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有关间断流动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冻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资料甚少.笔者自2001年7月~2002年8月应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进行9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冻存,现报告如下.
-
江西地区汉族人群PLA2A、CSF1PO和D3S1358基因多态性分布
遗传学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DNA某些部位含有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of repeats,STR),STR的高度多态性可为人类基因组DNA的识别提供重要标记,适用于民族演变、法医学个体指认与亲子鉴定以及骨髓移植等研究领域.
-
采血量不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规定,血站每次采集的献血者血液量一般为200 ml.但在实际的采血操作中,由于受献血反应,采血失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采血量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采血量不足可引起抗凝剂与血液比例失调,用于临床易引起输血反应.因此,为保证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及临床用血的安全性,笔者对200 ml以下血量的采集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探讨其原因及防治措施.
-
ABO血型基因研究进展
自20世纪初,人类发现ABO血型以来,红细胞血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1901年~1950年,使用血清学方法发现和检测各种血型抗原,阐明其遗传特点;1960年~1970年,研究血型抗原的生物化学本质;从1980年始,血型研究进入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新时期,逐步集中于阐明血型抗原的成分、遗传多态性的分子基础、血型基因的结构和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生物功能和演化等方面.
-
生物芯片及其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组计划(genome project)的迅猛推进及其随后蛋白质组计划的启动,基因及蛋白质序列日益明朗.如何破解众多基因及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功能成为全世界医学工作者共同的课题.
-
2002年山东省血站血液检测室间质量评价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EQA可以了解实验室的检测或测量的能力,识别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监控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
2000年~2002年广东省血站系统室间质评分析
为了加强广东省血站系统的管理,提高检验质量,保证各实验室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自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开展了血站系统HBsAg、抗-HCV、梅毒抗体和抗-HIV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
美国严防输血传播西尼罗河病毒
2001年~2002年夏季,美国出现了由西尼罗河病毒所致的西尼罗河热流行.本文搜集整理了西尼罗河病毒及西尼罗河热的背景情况,并重点介绍了美国为防止经血传播该病毒所采取的措施.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
2013 | 01 02 03 04 |
2012 | 01 02 03 04 |
2011 | 01 02 03 04 |
2010 | 01 02 03 04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