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中青年女性冠心病临床特点分析

党红波;钱钧;毛建华;周宁;吴河;陈爱华;邵庆明

摘要: 目的 了解中青年女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中青年女性患者253例(年龄≤55岁)和同龄男性冠心病患者22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女性冠心病组(n=96)、女性非冠心病组(n=157)和男性冠心病组(n=222),分析不同性别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的数量和部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青年女性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吸烟史、血压[(147.3±14.6/79.9±13.5)vs.(127.9 ±4.7/71.1±13.1)mmHg]、空腹血糖[(6.32±1.26)vs.(5.56±1.19)mmol/L]、总胆固醇[(4.99±0.96) vs.(4.44±0.78)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96±0.71) vs.(2.48±0.69)mmol/L]高(均p<0.01).与男性冠心病组相比,女性冠心病组糖尿病史比例较高(16.7%vs.4.5%,p<0.05),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58% vs.41%,p<0.01);吸烟史比例、三支病变的发生率低(分别3.1% vs.14.9%,17% vs.36%,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史是女性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286、3.267、2.500(均p<0.05).结论 中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冠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高海拔地域健康成人碎裂QRS波的检出及意义

    作者:窦小红;李琳;张志宇;田香山;陈志洁

    目的 研究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群中fQRS波的发生率、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入选我院健康体检者3296例(世居青海地区),年龄18~83岁,男性1624例,女性1672例.采集静息状态下常规12导联心电图.分析fQRS波的发生率、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 3296例中,fQRS波阴性3117例,阳性179例,阳性中男性104例,女性75例,发生率为5.43%(179/3296),男女发生率分别是6.41%(104/1624)和4.48%(75/1672);下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69.27%(124/179),胸前导联fQRS波的发生率11.17%(20/179),高侧壁导联10.05%(18/179),下壁加胸前导联7.82%(14/179),下壁加高侧壁导联3.91%(3/179),胸前导联fQRS波都出现在V1~V3导联.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QRS时限及心电轴左偏是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群fQRS波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群fQRS检出率为5.43%,69.27%出现在下壁导联,fQRS波的产生与年龄、QRS时限增宽及心电轴左偏有关.

  • 新疆维吾尔族人24小时心率变异性研究

    作者:杨新;杨燕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心率变异性有无差异.方法 资料选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健康体检患者243例.按照患者族别分为2组:汉族组143例;维吾尔族组:100例.各组年龄构成比、男女比例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进行24h心率变异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维吾尔族受试者心率变异性SDNN值与RMSSD值较汉族受试者均降低.结论 24h心率变异性部分指标在两民族之间有差异.

  • 新发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作者:连冒星;郭继鸿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类型新发LBBB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比较三种新发LBBB患者的心电图胸导联maxS/T指数及Tp-Te间期.结果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LBBB的maxS/T指数大,Tp-Te间期居中;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LBBB的maxS/T指数居中,Tp-Te间期大;新发疼痛性LBBB的maxS/T指数小,Tp-Te间期小.结论 胸导联maxS/T指数及Tp-Te间期为不同类型新发LBBB的鉴别提供了一个提示点,特别是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新发LBBB即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LBBB与新发疼痛性LBBB心电图特征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 心率减速力和心功能与老年心律失常的预后研究

    作者:苏小琴;黄佐贵;殷波;庞小华;石伟;杜国伟;何滟;李潇华;李倩;余华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和心功能指标对老年糖尿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预后.方法 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98例老年糖尿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组(观察组)和98例老年人糖尿病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组(对照组)的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减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 两组各指标与1年病死率:98例糖尿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组中LVEF值60.60%的患者病死率为4.08%,LVEF%值28.60%的患者病死率为9.18%,DC值≥4.5ms的病死率为2.04%,DC值2.6~4.4ms为4.08%,DC值≤2.5ms为9.18%,LVEF值44.60%的患者与LVEF值28.60%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值≥4.5ms的患者与DC值2.6~4.4ms和≤2.5ms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和p<0.01.糖尿病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组的LVEF%和DC各值p>0.05;病死率分别为1.02%、2.04%、1.02%、2.04%、3.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功能指标结合心率减速力值能定量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老年糖尿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 红细胞体积分布范围在心衰预后中的判断价值

    作者:邱五一;丁厚;宋兵;李莹;汪鑫庭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衰中与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将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员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进行相同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测、NTproBNP检测.结果 研究组NTproBNP、Mb、CK-MB、CK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衰等级越高NTproBNP水平越高(p<0.05),且两者成正比;LVEDD水平随着心衰等级的增加逐渐升高(p <0.05);LVEF分数随着心衰等级的增加逐渐降低(p<0.05);NTproBNP的敏感度均高于Mb、CK-MB、CK因子(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病因不同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预测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且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敏感度高于其他原发病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敏感度(p<0.05).结论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衰中与NTproBNP相关性研究期间,发现通过红细胞分布宽度、NTproBNP水平可以有效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与预后情况,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 房颤华法林抗凝作用与疗效及出血的关系

    作者:邢安;许燕达;吴文武;张红;刘亚琼;花日红;宋燕;李军;王伟;孙飞飞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本院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8例房颤患者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成华法林低强度组(54例)和华法林高强度组(54例),两组均口服华法林,华法林低强度组的起始剂量为1.8mg,维持INR值为1.3~2.0;华法林高强度组的起始剂量为2.5 mg,维持INR值为2.1~3.0.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律、维持窦律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复律发生率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67,p=0.302);华法林高强度组维持窦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强度组(x2=4.856,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各个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总发生率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房颤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维持窦律,且未明显增加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妊娠期房性并行心律和房性早搏的Holter分析

    作者:李花莲;周奕菲;闻捷;魏欣;任为

    目的 观察孕妇房性并行心律(房并)和房性早搏(房早)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并探讨其心率变异性(HRV)改变.方法 回顾74例房性心律失常及33例正常孕妇的资料,以时间和Lorenz-RR散点图特征结合逆向心电图进行诊断.统计房早未下传、房性心动过速、房早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等事件;分析各组心搏数、心律失常指数以及HRV有无差异.结果 房并组39例(52.7%)、房早组35例(47.3%),发生房早未下传的比例分别为30.8%和17.1%;各组总心搏数无差异;房并组期前收缩量和心律失常指数较房早组均增高(p<0.05),HRV相关指标(SDANN、rMSSD、LF和HF)较房早组下降(p<0.05).结论 妊娠期房性并行性心律者心律变异性下降;房早与房并的构成比相近,房并发生房早未下传的几率较房早大.

  • 年龄不同患者的短PR间期心电图分析

    作者:徐卫红

    目的 探讨短PR间期在就诊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5176例就诊患者,分析其短PR间期发生率及在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结果 205176例就诊患者中检出短PR间期898人,其中男性311人占0.308%,女性587人占0.564%;18~29岁495人占1.278%,30~39岁93人占0.493%,40~49岁78人占0.392%,50~59岁76人占0.196%,60~69岁82人占0.206%,70~95岁以上74人占0.151%.18~29岁组分别与其它各年龄段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短PR间期检出率较高,女性高于男性.短PR伴QRS波正常为正常变异,短PR合并心动过速为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予以鉴别.

  •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QRS碎裂波与预后

    作者:苏小琴;黄佐贵;殷波;杜国伟;李倩;石伟;庞晓华;杨建军;邵江;李潇华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患者的碎裂QRS波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方法 将7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患者的碎裂QRS波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组)和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碎裂QRS波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的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受救治后24h的存活率为90.00%和96.66%;2周内的存活率为85.71%和91.66%;1年内的存活率为78.57%和85.00% (p<0.05);1年内的病死率为21.42%和15.00%,p<0.05.两组共6例接受ICD后1年内均存活.结论 碎裂QR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病死率较高,此种患者采用电除颤和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 住院患者心脏性猝死与室早负荷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商鲁翔;程新春;李瑞;赵阳;张文慧;祖克拉·吐尔洪;张疆华;汤宝鹏

    目的 探讨室性早搏(VPBs)负荷与住院患者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0月住院患者637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SCD分为对照组、SCD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SCD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检出的VPBs负荷,将检出VPBs的患者分为低负荷组(<10%)、中负荷组(10%~20%)、高负荷组(>20%).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同VPBs负荷与SCD发生的风险.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VPBs负荷组心电图指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肌病、QTc间期、QRS宽度、VPBs、LVEF、脑钠肽是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调整各项其他危险因素后,VPBs中负荷组、高负荷组发生的SCD的风险分别为低负荷组的1.410倍、2.429倍(p<0.05).随着VPBs负荷增高,QTc间期、QRS宽度增大,LVEF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PBs负荷增高是住院患者发生SCD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心电学

省级期刊 审稿时间:3-6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