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Electrocardiology 림상심전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272
- 国内刊号: 34-110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扩心病患者T波电交替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波电交替(T-wave alternans,TWA)的发生与左室大小、射血分数等心功能状况的关系.方法 3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30例,女1例,年龄50.06±7.14(40~61)岁.对所有患者用Cambridge Heart.HeartwaveTM system心脏诊断系统,以频谱法检测MTWA(Microvolt T-wave altemans,微伏级T波电交替).对所有患者进行体检、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分析MTWA的发生与左室大小、左室射廊分数等的关系.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MTWA阳性组的左室舒张末径大于MTWA阴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低于 MTWA阴性组(p<0.01).扩张型心肌病LV EDD≥65mm组MTWA阳性率高于LVEDD<65mm组(p<0.01),LVEF≤40%组MTWA阳性率高于LVEF>40%组(p<0.01).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MTWA阳性者左室末径大于阴性者,射血分数低于阴性者;左室舒张末径大(≥65mm)和/或射血分数低(≤4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MTWA阳性率高,支持TWA是一项新的判断预后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倒Y字”心电散点图与HRV及心血管疾病
目的 比较“倒Y字”心电散点图所代表的并行心律与心率变异性(HRV)、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拓展对并行心律与窦律关系的认识.方法 在动态心电图(AECG)诊断为频发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中,选择房性和室性早搏、多源性早搏、早搏性并行心律、异位心搏≥100次/24h的病例,排除同时存在心房(交界区)与心室两个部位心律失常的病例,及同时存在早搏、多源性早搏、并行心律中两类心律失常的病例.根据AECG和心电散点图,分为早搏组、多源性早搏组、并行心律(“倒Y字”图形)组、再根据AECG诊断分为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总体HRV指标(SDNN)、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进行组间对照.结果 共纳入191例,早搏组78例、多源性早搏组60例、并行心律(“倒Y字”形)53例.对照显示,并行心律组SDNN明显低于早搏与多源性早搏组;并行心律组和多源性早搏组的MI患病率显著高于早搏组.室性心律失常各组间比较:室性并行心律组SDNN值显著低于多源性室早和室早组,并行心律组与多源性室早组MI患病率显著高于室早组.房性心律失常各组间比较:房性并行心律组SDNN值显著低于房早和多源性房早组.结论 提示“倒Y字”形所代表的并行心律与MI、HRV降低相关,提示“倒Y字”图形组HRV降低,可能系并行心律对窦律变异性产生了竞争性抑制,或在窦律特定的变化范围内易发生并行心律.而“倒Y字”所代表的并行心律与MI患病率有关的研究结果支持此前关于并行心律与心脏病理性改变相关的认识.
-
起搏器囊袋感染新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因一侧起搏器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系统的患者中,仅拔除原有感染侧起搏器及电极导线而保留非感染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因一侧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起搏系统的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仅拔除单纯囊袋感染侧的原有系统,保留新植入的非感染系统;对照组:完全拔除两侧起搏系统.随访一年,对比两组原位囊袋感染复发及新增对侧感染情况.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因单纯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起搏器系统的患者共45例.其中,观察组23例,对照组22例.手术前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性别(男性60.8% vs.54.5%,p<0.05),年龄(54.6±10.7 vs.57.1±8.9,p<0.05),首次植入时间(5.7±1.7年强6.4±2.2年,p<0.05),感染时间(13.4±4.2月vs.12.1±3.8月,p<0.05),新系统植入时间(7.4±2.9月vs.9.1±3.7月,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单侧及双侧起搏器电极导线拔除术,观察组拔除方法(上腔静脉途径19例,下腔静脉途径4例)与对照组(上腔静脉途径9例,下腔静脉13例)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一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原位囊袋感染复发及对新增侧囊袋感染.结论 因单纯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起搏系统的患者中,仅拔除原有感染侧起搏器及电极导线而保留新植入非感染系统是一种可行的新处理方法.
-
肺叶切除术后自主神经在房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在肺叶切除术后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281例60岁以上接受肺叶或全肺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连续96h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出现房颤患者在房颤发生前2h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未发生房颤患者相应时间段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交感神经张力与迷走神经张力在房颤发生前的变化.结果 281例肺切除患者术后有48例患者出现房颤,发生率17.1%;房颤组及对照组的病例基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房颤组在房颤发生前2h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指标SDNN 、rMSSD、pNN50、HF明显增高,而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的指标LF/HF与对照组降低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房颤发生前5minSDNN、rMSSD、pNN50、HF明显增高,而LF/HF比值明显降低,表明迷走神经张力明显增高.结论 肺叶切除术后的房颤发生前心率变异性存在明显增高的表现,肺叶切除术后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高的背景下迷走神经张力竞争性增高可能是导致房颤发生的重要机制.
-
第2代Holter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目的 以多导睡眠仪(PSG)作对照,探讨使用带睡眠呼吸曲线和心率变化趋势图的新型Holter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0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门诊因睡眠打鼾或睡眠疾患就医的患者,同步进行整夜多导睡眠仪监测,同时进行8hHoher记录.对比Holter与多导睡眠仪对SAHS的诊断结果.结果 共101例患者入组,PSG监测诊断SAHS阳性者共88例(87.1%),男性(OR=4.92,95% CI 1.2-19.9)和年龄(OR=1.31,95% CI 1.089-1.67)是发作SAHS的危险因素.以呼吸波法诊断SAHS阳性80例(79.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8%和92.3%,阳性预测值98.8%,阴性预测值42.9%;心率变化趋势图法诊断SAHS阳性79例(78.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6%和92.3%,阳性预测值98.7%,阴性预测值45.5%.结论 应用带夜间呼吸曲线和心率变化趋势图的新型Hoher可以对SAHS患者进行初筛,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清晨血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清晨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接收的高血压患者308例,通过动态血压监测,选取全天收缩压、舒张压均增高的高血压患者100例,将清晨血压、下午血压与全天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清晨收缩压、舒张压与全天收缩压、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下午收缩压、舒张压与全天收缩压、舒张压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清晨血压与全天血压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其中清晨收缩压与全天收缩压相关性高,(R=0.6339,p <0.001).结论 清晨血压可真实地反映全天血压,有利于高血压的筛查及临床诊治效果的评估.
-
射频消融AVNRT伴房颤疗效的观察
目的 观察性研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ibrillation,AF)患者行慢径改良术的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402例AVNRT患者,电生理检查或术中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者,仍行房室结慢径改良术.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和房颤为手术终点.结果 8例患者在消融前的电生理检查过程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后直接转为心房颤动,5例自动转复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直接转复窦性心律.2例患者进行慢径改良时出现心房颤动,继续消融后心房颤动终止.随访2年,有1例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结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颤,行慢径改良术后,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及房颤发作为手术终点,是有效的,可不行房颤消融术.
-
PtfV1在心衰患者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wave terminal force in lead V1,PtfV1)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测量、计算、记录所有入选者的体表心电图PtfV1数值,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性别、年龄、民族等相关临床指标.按照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将病例组分为轻症组(NYHA Ⅰ~Ⅱ)及重症组(NYHAⅢ~Ⅳ).按照LEVF下降程度将病历组分为LEVF轻度下降组(LVEF 40%~50%)及中重度下降组LVEF<40%.分别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正常人,NYHA分级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之间相较,LEVF下降程度不同的患者之间相较,PtfV1数值的差异.并分析PtfV1与传统评价心功能严重程度的指标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心功能不全患者与对照组相较,PtfV1数值明显下降(p<0.05);②NYHA分级重症心功能不全患者较轻症患者的PtfV1数值明显下降(p<0.05);③LVEF中重度降低患者与轻度降低的患者相较,Ptfv1数值明显下降(p<0.05);④PtfV1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77,p<0.01.结论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可作为评价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临床心电学指标.
-
经右冠脉积分判断急性下壁心梗的罪犯血管
目的 采用ASSENT 4 PCI RCA积分的方法,评价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RCA参与的预测价值.方法 115例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依据ASSENT4 PCI多中心RCA积分标准,计算12导联心电图RCA积分结果,将115例患者RCA积分结果分为低(<0)、中(0~2)、高(>2)三组,对比分析三组RCA积分与RCA参与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115例IWMI RCA者88例占76.5%,LCX者27例占23.5%;IWMI患者RCA积分>2罪犯血管RCA发生率为93.6%,RCA积分0~2分的患者RCA参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率为82.5%,RCA积分<0参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1.5%.结论 利用12导联心电图所得出的ASSENT4 PCIRCA积分诊断RCA参与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早复极综合征合并电风暴1例
患者男、27岁,主因反复晕厥2年,再发1.5h入院.患者2年来晕厥2次,均为安静时发作,发作前有心悸不适,持续约1 min后缓解,多次就诊各种检查结果均阴性.入院前1.5h划船时再发晕厥1次,随后于我院急诊就诊,就诊当时再次出现意识丧失,心电监测示心室颤动,立即予心肺复苏、电除颤,意识恢复后收入院诊治.无猝死、晕厥家族史.
-
酷似心梗的早复极波1例
患者男、46岁,因突发持续性胸痛、胸憋10h入院.入院前患者突发胸闷、胸痛伴向左肩背部放射,大汗及濒死感,休息不缓解,急诊以“急性心梗(AMI)”收住病房.患者既往体健,仅有吸烟饮酒史及心血管病家族史.入院查体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可见AMI或早复极波心电图改变.随即按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给予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稳定斑块,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4h后患者胸痛症状明显减轻,但心电图无改变,心肌三项等结果正常,进而排除AMI诊断.入院第2天胸痛消失,心电图仍无变化,诊断为早复极波.
-
左前分支阻滞合并室内阻滞1例
患者男性,52岁,以“反复气短、胸闷6年,加重伴黑朦1个月”入院.体温36.3℃,心率101bpm,呼吸20bpm,血压161/11 1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浊音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动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偶发房早;偶发室早;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心脏超声:左心增大,左房内径57×68×64mm,左心室舒末径90mm,二尖瓣(中-重度返流),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明显减低,符合扩张性心肌病.X线胸片:双肺陈旧性病变,心影增大,左侧肋膈角变钝.冠脉CTA:左前降支中段血管走形与心肌关系密切,第一、二对角支中远段走行于心肌内,管腔纤细,后室间支血管走行与心肌关系密切,心脏明显增大,双肺支气管扩张.
-
Schamaroth's室早分类
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评估室早的临床意义时除注意其起源部位、室早的数量(负荷)、QRS波的宽窄、联律间期长短等特征外,室早患者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也十分重要.换言之,起源于正常心肌或起源于有病变心肌的室早心电图特征明显不同,预后也迥然不同.为此,南非国际著名的心电图大师Schamaroth提出了一种室早分类法,称为Schamaroth's室早分类法(Schamaroth's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classification)
-
婴儿T波
婴儿与成人心电图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儿童发育中的不同年龄组亦存在显著的不同,尤其婴儿时期心电图的T波有一定的特征性,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定义]婴儿T波(Infant T Wave)是指正常婴儿时期可以出现的、有一定形态学特征的心电图T波.
-
晚钠电流抑制剂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晚钠电流的增强可明显影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并在早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和迟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的产生中起到关键作用,进而触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
心肌水肿致孤立性T波改变
1982年,荷兰学者Wellens首次发现有一组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胸前导联T波对称性深倒置伴QTc间期延长且呈动态演变,而通常不伴ST段偏移为心电图主要特征,并认为其实质是由于粥样硬化性左前降支近段的次全闭塞所致,应尽早行冠脉介入治疗.后来,有学者称此类患者的表现为“Wellens综合征”,2009年AHA/ACC/HRS心电图标准化解析建议:将其归为心肌缺血后T波改变.而Wellens样心电图表现也见于其他心脏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本文结合国外报道,概述其可能机制.
-
Brugada传奇
当几件相互关联又各自奇特的事依序而至时,就可能组合成一桩传奇.当今,心血管界的人士几乎都会承认,在现代医学和心脏病学的历史上,近年出现的Brugada综合征和Brugada三兄弟都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图1).
关键词: -
按患者群室早分类新思考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分类已有许多方法,但至今尚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对此,本文认为应换一种思考方法进行分类,从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因果关系去思考.目前,VT的临床分类多按QRS波形态学分为单形性VT和多形性VT两大类.这两大类的触发因子都可以是室性期前收缩.VF可分为特发性VF、器质性心脏病性VF和心脏离子通道疾病性VF 三大类,这三类自身性VF的触发因子,也多为室性期前收缩.此外,VT可直接蜕变为VF.
-
“按患者群室早分类新思考”一文的临床意义
夏宏器教授提出的室性期前收缩按患者群分类的新思考,有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也有自己几十年的随访观察的临床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临床和机制研究功底,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该思考联系临床实际,针对5种临床状况,将室性期前收缩分为5个类型人群: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离子通道疾病患者、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健康人群.目的是为了区分室性期前收缩的严重程度.但是,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对治疗影响并不很大,倒是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联律间期、起源部位、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对于治疗选择更加重要.
关键词: -
迷走神经刺激与心脏保护作用
迷走神经刺激(VNS)的心肌保护作用是近年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部分研究已应用于临床,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一.迷走神经刺激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心衰发病率逐渐增高,心衰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个人及社会医疗负担加重,对当今社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加大对心衰研究的投入迫在眉睫.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