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临床心电学杂志

临床心电学

临床心电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Electrocardiology 림상심전학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272
  • 国内刊号: 34-11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8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心电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郭继鸿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分析

    作者:孙向华;惠杰;宋建平;刘志华;蒋廷波;蒋彬;蒋文平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常见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方法 男188例,女122例,年龄22~85岁.310例起搏器中单腔起搏器94例,双腔起搏器216例,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 共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25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别是囊袋血肿7例、电极导线脱位4例、囊袋破溃及感染9例,起搏器综合征5例.囊袋血肿的发生与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有关,电极导线脱位、囊袋破溃及感染等大部分与手术有关,起搏器综合征与VVI起搏模式有关.结论 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提高鉴别能力、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和加强术后随访,可将起搏器并发症降低到低限.

  • 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江茜;周勇;柯琰

    目的 分析BrugMa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近5年诊断的8例Brugada综合征住院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情况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 8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平均(40±13)岁.心电图Ⅰ型Brugada波者3例,Ⅱ型4例,Ⅲ型1例;Brugada波具有多变性,提高肋间描记右胸导联心电图可显现Brugada波或使其更明显.8例中4例有猝死家族史,5例有晕厥史,3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室速/室颤,随访期间2例猝死.结论 心电图Brugada波(尤其Ⅰ型)是诊断Brugada综合征的必要条件,明确诊断Brugada综合征尚需联合其他几项临床指标;Brugada综合征患者猝死的风险高,消除晕厥或室速/室颤的诱因是预防的关键.

  • 动态心电图联合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小平;王兴

    目的 评价单独或联合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35例疑诊冠心病的患者,2周内分别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及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并于其后1周内完成冠脉造影检查,对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联合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平板运动试验在检出缺血性ST段改变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各项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项均有和均无缺血性ST段改变(均阳性或均阴性)与单用运动试验或12导联动态心电图比较,虽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等有所提高,但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联合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价值与单独应用其中一项并无明显优势,可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并对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进行综合分析.

  •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青萍;黄宁;邓梓谦;张凤玲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86例AMI患者以ST段抬高的特征分为两组,墓碑形抬高组36例、其他形抬高组50例.观察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有否合并糖尿病),并比较两组AMI的发生部位、PCI前心梗后心绞痛、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首次CK值、各项心电指标及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及心电图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墓碑形ST段抬高组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形ST段抬高组.结论 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梗死部位特殊而广泛、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易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 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心电图及临床特点的分析

    作者:申万红;刘子文;李毅;李汉萍;张云峰

    目的 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心电图及临床特点.方法 4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心肌致密化不全,描记心电图并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心功能不全,心电陶记录到频发PVC、VT、VF,AF等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结论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肌病,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及室性心律失常等为主要临床特点,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运动试验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赵晓东;李鹏

    目的 评价平板运动试验(TMT)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有临床症状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80例,对比分析平板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结果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对比,平板运动试验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87.0%、特异性54.4%、准确性76.7%,并分析患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范围及年龄、性别对平板运动试验结果 的影响.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具有安全、无创、价廉、操作简单等优点,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对于已明确冠心病诊断的患者,能够较准确地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判断患者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结果的分析

    作者:耿黎明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在我院住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 .结果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发生率、受累血管总数、弥漫性病变血管数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单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而双支病变、左主干病变、100%闭塞血管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ST-T改变导联在Ⅱ、Ⅲ、aVF、V,4、V5、V6导联出现的频率高,但与冠脉病变的支数无明显关系.结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发生率、受累血管总数、弥漫性病变血管数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导联与冠脉病变的支数无明显关系,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心电图缺乏对应性关系.

  • 心电图J/R比值对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阻滞的预测价值

    作者:高桂琴;郑秀华;蔡莉莉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表现对高度房室阻滞的预测价值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分析9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J/R≥0.5的发生情况,部分病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 ,探讨其对房室阻滞的预测价值.结果 27例(21.6%)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二度以上房室阻滞.有房室阻滞者,心电图下壁导联J/R≥0.5多于无房室阻滞者(69.56%vs 30.44%,p<0.0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房室阻滞者,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的高度狭窄明显多于无房室阻滞者(100%vs 58.33%).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阻滞者的病损冠脉以右冠状动脉多见,下壁导联心电图J/R≥0.5对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阻滞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老年患者生理性心脏起搏33例分析

    作者:杨颖;李俊;李际瞻;柏战;张咏芳;方小芳;汪明珠

    目的 比较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2008年老年患者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33例,其中VVIR 3例,DDD 7例,DDDR 19例,CRT4例.同期40例患者接受非生理性按需型起搏(VVI).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超声法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法评定心功能.记录术后症状改善率、起搏器综合征(PMS)、房颤、栓塞发生率、心衰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生理性心脏起搏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房颤发生率,但在减少PMS、栓塞、死亡率方面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无明显差别.结论 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减退,为保护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尽可能采用生理性心脏起搏.

    关键词: 老年 心脏起搏
  • 运动试验阳性的女性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作者:夏建元;傅慎文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7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8例(62.33%),阴性29例(37.67%).阳性患者中单支病变10例,双支病变25例,多支病变13例.有胸痛症状者45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0例;无明显症状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8例.结论 女性平板运动试验结果 中,无临床症状者假阳性较多,有危险因素和临床症状者,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结果 的符合率较高.

  • 肺癌切除术前后Brugada波的变化

    作者:彭旭;凌虹

    患者男、5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余入院.肺部CT提示:左下肺占位病变(8.0×7.0cm2),肺癌可能性大.入院时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均正常.入院时心电图(图1A):V1、V2导联J波振幅3~6mm,ST段呈下斜型抬高4mm,T波倒置,呈典型Ⅰ型Brugada波.随即分别描记高一肋、右室壁心电图(图1B),高一肋V2导联ST段下斜更明显.详细追问病史,患者否认器质性心脏病,无晕厥及夜间呼吸困难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猝死病史.

    关键词: Brugada波 J波 ST-T改变
  • 巨R波型ST段抬高快速回降1例

    作者:路昭;王萍

    患者女性、77岁.因"发热,周身不适,言语含糊1天"人院.查体:T:39.2℃,P:120bpm,BP:95/60mmHg.双下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胸透:双下肺炎.人院心电图(图1):窦性心律,频率124bpm.V2~V6、Ⅱ、Ⅲ、aVF导联ST段呈巨R波型抬高,V3、V4导联达4.1mv和4.2mV.心电图示急性心肌损伤.心肌酶:CK-MB:10ng/ml(正常0~3.8ng/ml).临床诊断:①急性心肌梗死(广泛前壁及下壁);②支气管肺炎.

  • 左侧旁道伴左束支阻滞1例

    作者:陈良华;刘同宝;宋尚明;李祥廷;唐元升;朱兴雷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发作心悸10余年入院,常规心电图(图1A)有典型8波,V1导联呈RS形态,R

  • 连缀现象

    作者:郭飞

    连缀现象(beget phenomenon)足一个经典的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慨念,其在解释某些心电现象时十分重要.[定义]连缀现象是指一种心律失常发生的同时,已为其再次发生、反复发生,持续稳定的存在或演变为慢性型提供了重要基础与条件.确定连缀现象时,应排除心律失常的逐渐加重与器质性心脏病的发展有关.

  • 喜马拉雅P波

    作者:刘元生

    1966年,Raul Gamboa等报告,86%的三尖瓣闭锁和70%的肺动脉瓣闭锁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Ⅰ和Ⅱ导联的P波高尖,振幅2.5 mm,Gamboa称其为三尖瓣P波,随后的文献也将这种P波称为Gamboa P波.2003年,SubashC.Reddy将这种巨大P波命名为更加形象的喜马拉雅P波(Himalayan P-Waves).

  • 左房室间期(续)

    作者:郭继鸿

    四.左房室间期缩短通过前文的阐述能清晰地建立这样的理念,房室同步就是要充分发挥发生在心室舒张晚期的心房辅助泵作用.而良好的房室同步需要两个条件,即P波和QRS波有着一前一后的顺序,以及P波与QRS波之间有0.12~0.20s这样一个适宜的间期.

  • 遗传学检测对Brugada综合征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洪葵

    Brugada综合征(BS)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SCN5A编码于钠离子通道的α亚单位,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Brugada综合征的致病基因[1].6年前发现的第2个致病基因位点,已于去年确定了第二个致病基因(GPD1L).从目前具有的大量SCN5A的遗传学测试结果,表明20%~25%的BS患者有该基因突变.

  • 心脏起搏器"三剑客"

    作者: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 21世纪心电图在临床与科研中的作用

    作者:张莉;Andrés Ricardo Pérez Riera;MD;Peter R.Kowey;MD

    心电学是心脏病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心脏的电活动.经典的12导联心电图通过体表12个位置的探查电极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心电图机是记录心电活动的装置,内置的生物电放大器可以放大各种生物电信号,电流计根据心肌的除极、复极事件进行相应的移动从而描记出心电图.

  • 动作电位与体表心电图(17)

    作者:

    体表心电图的QRS和T波分别是心室肌除极与复极波,由于心室大约由几亿个心室肌细胞构成,因此,体表心电图的QRS-T波是几亿个心室肌细胞除极与复极产生的电流汇合在一起形成的.

  • 离子流与动作电位(16)

    作者:

    心电图医生常对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望而生畏,感到陌生、遥远而深不可测,原因是未能把动作电位与体表心电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 征解12

    作者:

    关键词:
  • 征解11答案、结果公示

    作者:

    关键词:
  • CT-1C-末端多肽对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电图的影响

    作者:陈淑芬;姚震;张晓芳

    目的 观察CT-1C-末端多肽不同干预方式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结扎-松解SD大鼠冠状动脉左后降支的方法 制作MI/R模型.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n=5);疾病组(D,n=6),结扎30min后开始再灌注;MI/R后干预组(T,n=8),结扎30min后开始再灌注并腹腔注射CT-1C-末端多肽100μg/kg;MI/R前干预组(O,n=8),腹腔注射CT-1C-末端多肽100μg/kg后进行MI/R实验.实验过程中,动态监测心电图,观察ST段、心率、PR间期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结扎前4组大鼠的心率和PR间期与正常组大鼠无差别(F=0.6633,p0.05);②结扎冠状动脉左后降支30min内,三组大鼠的心率都明显减慢,PR间期也明显延长,与结扎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再灌注2h内,疾病组(D)大鼠的心率进一步减慢,PR间期也进一步延长,与结扎后比较,差异不显著;MI/R前干预组大鼠的心率及PR间期与结扎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MI/R后干预组(T)大鼠心率无明显变化,与结扎后比较,无显著差异;③缺血30min内,仅疾病组(D)有1只大鼠发生心律失常(16.67%);再灌注后,三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有增加,且各组间存在明显差别(x2=4.419,p<0.01),其中T组发生率低(12.5%),O组发生率高(62.5%),疾病组(50%).结论 ①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均可导致SD大鼠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并易于再灌注后发生心律失常;②于缺血30min后开始再灌注的同时,施加CT-1C-末端多肽干预,可以防止SD大鼠MI/R后心率进一步减慢,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③SD大鼠接受CT-1C-末端多肽腹腔注射7天后,再遭受MI/R损伤,其再灌注后的心率进一步明显减慢,且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 预激综合征心电学诊断的相关问题

    作者:何秉贤

    预激综合征在一般人群中的检出率0.15%~0.31%,在阵发性室上速患者中检出率高达40%以上,即室上速患者中,约40%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另有40%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约10%为房性心动过速.绝大多数预激综合征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但在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者并发预激综合征者的较多,可达10%,部分预激综合征患者有多条旁路.

  • 心电风光好海河尽朝晖——"中国心电学论坛2008"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林治湖;杨延宗;洪丽

    由中国心电学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中国心律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承办的"中国心电学论坛2008"学术会议于2008年10月10日在海河之滨天津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名心电学工作者齐聚在中国心电学论坛这座宏伟的殿堂,共庆这次盛会.此次论坛为期3天,这是继2006、2007"中国心电学论坛"之后全国心电学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

  • 预激综合征合并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精读

    作者:刘仁光

    预激综合征和束支阻滞均表现为宽QRS,依PR间期、宽QRS粗钝部位及PJ间期,结合临床特点鉴别二者多无困难.但当二者并存时,预激综合征常掩盖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反之,有时预激综合征亦可引起QRS中或末部粗钝酷似并有束支阻滞,给心电图诊断带来困惑.现结合临床心电图病例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心电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