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积分系统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个积分系统:JMHW评分、ISTH显性评分、JAAM评分和M-JAAM评分在DIC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并分析各凝血指标对DIC的诊断价值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搜集疑诊为DIC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共579例,并对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根据4个积分系统进行评分并比较各评分标准对非恶性血液病DIC的诊断效能及死亡预判效果;分析各凝血指标对DIC的诊断价值及预后的影响.结果:M-JAAM评分对DIC的诊断阳性率高(74.96%),与JAAM评分的诊断符合率为97.75%,32例(16.67%)先于ISTH评分被诊断为DIC,16例(6.45%)先于JMHW评分被诊断为DIC,M-JAAM评分对28 d死亡预判效果差(AUC=0.690),与AT活性的取值较高有关.JMHW评分对DIC的死亡预判佳(AUC=0.775),但JMHW评分诊断率(42.83%)不如JAAM评分(74.09%)和M-JAAM评分(74.96%).ISTH评分相对于其他标准,诊断阳性率(33.16%)及死亡预判(AUC=0.721)均没有优势.JAAM评分诊断阳性率略低于M-JAAM评分,但死亡预判效果(AUC=0.705)高于M-JAAM评分(AUC=0.690).临床表现的发生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DIC阳性组和DIC阴性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PT、APTT、D-D、FDP、AT与DIC的预后及积分值相关性较好.结论:为了早期发现DIC,JAAM评分和M-JAAM评分更有利,如已达到JMHW评分诊断为DIC时,则患者死亡风险高,应予以高度重视;PLT、PT、APTT、AT、D-D、FDP、AT对DI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一定价值.
-
儿童中重度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中重度缺铁性贫血(ID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1-09-2014-12收治的98例中重度ID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中重度IDA大部分发生在母乳喂养儿童和2岁以下儿童;早产,尤其是34周以下的早产儿是发生中重度IDA的主要高危因素(x2=23.135,P=0.000);未及时添加辅食也是危险因素(x2=11.674,P=0.020);重度IDA更易发生在农村患儿;2岁以上儿童中重度IDA常与其他疾病相关(x2=30.455,P=0.000).结论:目前经济状况下儿童中重度IDA并不少见,应加强婴幼儿营养卫生宣教及定期体检以预防其发生,早期关注早产儿铁状态和及时补充铁剂对防治儿童中重度IDA至关重要.2岁以上儿童中重度IDA需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注意寻找病因.
-
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阿糖胞苷+羟基喜树碱+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将42例高危MDS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应用小剂量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19例),第2组应用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23例),14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估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3%∶78.9%,P>0.05).近期死亡率方面,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组明显低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组(0∶15.8%,P<0.05);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方面,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明显低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21.7%∶36.8%,69.6%∶89.5%,P<0.05);黏膜炎的发生率方面,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明显低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17.4%∶42.1%,P<0.05).结论: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安全有效,其近期死亡率降低,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及黏膜炎等不良反应明显减轻.
-
国产地西他滨单药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国产地西他滨单药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评价我院2013-07-2015-06使用国产地西他滨(25 mg×5 d)治疗15例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老年初治MDS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5例MDS患者中位年龄70岁,中危Ⅰ9例,中危Ⅱ及高危6例.至少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6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获得部分缓解,2例脱离成分血输注,1例疾病稳定,4例未缓解,总反应率达66.7%.在6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中,5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73.3%,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53.3%,无一例发生Ⅲ~Ⅳ级出血、严重恶心呕吐和肝功能损害.中位随访时间12(2~24)个月,随访期间1例死亡.结论:国产地西他滨治疗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MDS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
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BC患者,给予达沙替尼100 mg/d口服治疗,观察达沙替尼对CML患者的血液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反应,并监测不良反应,评估疗效和耐受情况.结果:7例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CML-BC患者服用达沙替尼治疗后均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4例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达到完全分子学反应.4例达沙替尼治疗后检测到突变,4例死亡.2例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3~4级血小板减少.结论: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CML-BC患者起效迅速,可获得完全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缓解,甚至获得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但维持时间短,容易再次出现疾病进展.达沙替尼治疗后可出现新的ABL激酶区突变,导致患者对达沙替尼耐药.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服用伊马替尼期间生育情况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CML)服用伊马替尼期间的生育情况.方法:回顾性搜集服用伊马替尼的CML患者或其配偶妊娠过程中疾病状态、妊娠类型、孕前或孕期服药情况、生产、婴儿及产后治疗等信息.结果:共12例患者或其配偶妊娠12次,其中男5例,女7例,共成功生产6例.7例女性患者妊娠时中位年龄28(25~32)岁,CML中位病程为42(19~97)个月,5例达主要分子学反应(MMR),2例为加速期,目前共成功生产2例,尚未生产2例(分别为孕29周和孕31周),3例流产.5例男性患者配偶妊娠时中位年龄31(22~36)岁,CML中位病程为32(24~84)个月,4例达MMR,1例达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共生产4例婴儿,1例在孕9周自然流产.目前共生产6例婴儿的体重、身高等指标均正常,未见先天性畸形,中位年龄24(10~36)个月,2例胎儿行外周血查染色体及定期彩超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期间应有效避孕.对有强烈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Sokal评分越低,越早达MMR,且MMR持续时间越长(至少2年),妊娠时停药安全系数越高.受孕前后3个月应避免伊马替尼暴露.男性患者妊娠过程中无需停药.
-
硼替佐米的累计剂量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影响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的累计剂量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172例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以硼替佐米的中位累计剂量21 mg/m2为临界值,将172例MM患者根据中位累计剂量分为A组(<21 mg/m2,86例)和B组(≥21 mg/m2,86例),对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t检验(连续变量)和x2检验(分类变量)进行校检,并对2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作单因素分析.172例MM患者中,使用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的患者有83例,以硼替佐米的累计剂量21 mg/m2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C组(<21 mg/m2)和D组(≥21 mg/m2);使用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联合其他化疗方案的患者有89例,以硼替佐米的累计剂量21 mg/m2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E组(<21 mg/m2)和F组(≥21mg/m2),对C、D两组以及E、F两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作单因素分析.结果:172例MM患者中,B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A组(73.53个月:18.90个月,P<0.01);83例使用包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的患者中,D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C组(60+个月:17.67个月,P<0.01);89例使用包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联合其他治疗的患者中,F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E组(57.13个月:26.67个月,P<0.01).与硼替佐米累计剂量低的患者相比,硼替佐米累计剂量较高的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未增加.结论:提高硼替佐米的累计剂量能延长MM患者的生存期,而且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Treg细胞、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变化对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诊治意义评价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外周血内免疫细胞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20例AL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初诊组(107例)、移植组(13例)、对照组(50例),比较各组外周血内免疫细胞水平的差异.结果:初诊组10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 63例(58.88%),部分缓解10例(9.35%),未缓解22例(20.56%),其余12例(11.21%)死亡或放弃治疗.初诊组患者入组时、CR患者治疗后1个月、未缓解者治疗后Treg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NK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R患者治疗后3个月、移植组患者移植成功后Treg细胞、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患者入组时、未缓解者治疗后、移植组患者移植成功后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R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监测AL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助于明确治疗效果、预测预后质量.
-
高水平的血清乳酸脱氢酶预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不良预后
目的:探索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135例核型正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N-AML)患者治疗前的血清LDH数值和相关临床信息,采用Survival ROC软件包确立LDH水平预测总生存期的佳界定值,高于界定值定义为高水平组,低于界定值为低水平组.结合年龄、白细胞计数、FLT3-ITD和NPM1突变等预后信息,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水平LDH对总生存期及无事件生存期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清LDH预测CN-AML患者总生存期的佳界定值为294 U/L,灵敏度92%,特异度84%.不同水平LDH可独立预测CN-AML的临床预后,高水平LDH的CN-AML患者预后差.结论:高水平的LDH与CN-AML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Livin基因水平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Livin基因水平的表达,探讨Livin基因在MDS中的可能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确诊为MDS(诊断和分型参照WHO标准)患者共30例,对照组共1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LivinmRNA水平(△Ct值越小,表明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越大);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Livin蛋白水平.结果:①MDS组Livin mRNA水平△Ct均值为(15.44±4.50),对照组Livin mRNA水平△Ct值为(20.91±0.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S组Liv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556 6±0.229 3),对照组Liv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01 2±0.010 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MDS组内低危、中危、高危患者的LivinmRNA水平△Ct值分别为(19.16±3.88)、(16.38±4.36)、(13.35±3.71),3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患者Livin mRNA表达水平高,中危患者其次,低危患者低;MDS组内低危、中危、高危患者的Livin蛋白表达分别为(0.234 2±0.039 4)、(0.472 5±0.079 1)、(0.751 8±0.091 0),3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患者Livin蛋白表达水平高,中危患者其次,低危患者低.结论:MDS患者的Livin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表达增高,MDS患者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中L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依次升高.Livin基因表达可能与MDS疾病相关,同时表达水平的高低可能与疾病的危险分层相关.
-
血清铁蛋白升高在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血清铁蛋白升高是否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对411例成人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血清铁蛋白高于5 000 μg/L的患者中确诊HLH的比例为36.25%;血清铁蛋白高于10000 μg/L的患者中确诊HLH的比例为55.04%;血清铁蛋白高于15000 μg/L的患者中确诊HLH的比例为63.92%.在血清铁蛋白高于5000 μg/L同时出现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大和(或)肝功损害的成人患者中,确诊为HLH的比例为62.23%;在血清铁蛋白高于10 000 μg/L同时出现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大和(或)肝功损害的成人患者中,诊断为HLH的比例为81.33%;在血清铁蛋白高于15 000 μg/L同时出现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大和(或)肝功损害的成人患者中,诊断为HLH的比例为86.89%.按照血清铁蛋白水平分组,≥15 000 μg/L组与5 000~10 000 μg/L组、10 000~15 000 μg/L组比较,HLH患者比例存在显著差异,≥15000 μg/L组中HLH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升高对成人HLH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