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注射给予食蟹猴的长期毒性研究

    作者:李岩;高虹;李秦;朱华;韩钦;安沂华;赵春华;王任直;秦川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脑内注射给予食蟹猴的长期毒性,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 24只食蟹猴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组(3×105 个细胞/kg)和高剂量组(2.5 ×106 个细胞/kg),每只动物脑内基底节外囊区域定向注射人BMSC 2次,间隔3周.注射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毒性反应,并进行体重、体温、神经功能、心电图、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体液免疫(IgG、IgM)、细胞免疫(CD3、CD4、CD8)、尿液、脑脊液(一般性状、细胞计数、葡萄糖、蛋白质和氯化物含量)及组织病理学等指标测定.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食蟹猴脑内基底节外囊区域注射人BMSC后,注射部位大脑局部出现组织坏死及炎症反应,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损伤程度和范围呈递增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各组脑组织病变基本修复,残存少量瘢痕组织.其他各项检测指标均未见有生物学意义的显著改变.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2.5×106/kg的剂量范围内,人BMSC食蟹猴脑内基底节外囊区域注射仅对注射局部大脑组织产生一定的病理损伤,损伤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修复.

  • 电针结合脑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蛋白ATF6、IRE1、XBP1、CHOP的影响

    作者:吴家鹏;李学智;汪莹;马琳;姚太万;张永越;龙飞

    目的:观察电针及电针结合脑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内质网应激反应(ERS)相关蛋白转录激活因子6(ATF 6)、肌醇需求酶1(IRE 1)、X盒结合蛋白1(XBP 1)、C/EBP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脑内注射VEGF对CIRI的修复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VEGF组、电针+VEGF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制备CIRI模型.VEGF组及电针+VEGF组大鼠于造模完成24 h后,向侧脑室内注入10 μLVEGF(0.025 μg/μL).电针组及电针+VEGF组电针“百会”、左侧“曲池”“足三里”,1次/d,每次30 min,共14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CIRI区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梗死区组织ERS相关蛋白ATF 6、IRE 1、XBP 1、CHOP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梗死区组织ATF 6、IRE 1、XBP 1、CHOP 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VEGF组、电针+VEGF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电针组、VEGF组比较,电针+VEGF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IRI区域尼氏小体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VEGF组、电针+VEGF组CIRI区域尼氏小体数均明显增多(P<0.05);与电针组、VEGF组比较,电针+VEGF组尼氏小体数明显增多(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IRI区域ATF 6、IRE 1、XBP 1、CHOP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纽、VEGF组、电针+VEGF组CIRI区域ATF6、IRE 1、XBP 1、CHOP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电针组、VEGF组比较,电针+VEGF组ATF 6、IRE 1、XBP 1、CHOP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结合脑内注射VEGF可促进CIRI组织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RS相关蛋白ATF 6、IRE 1、XBP 1、CHOP的表达有关,且其效果比单纯电针或单纯脑内注射VEGF更具优势.

  • 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脑内注射动物模型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丽莎;刘新民;陶雪;张梦荻;周云丰;常琪

    脑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peptide,Aβ)的异常沉积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Aβ寡聚体脑内注射动物模型不仅为深入探索Aβ在AD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方法,而且也可用来筛选靶向于Aβ寡聚体的候选药物.迄今为止,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利用该动物模型进行抗AD药物的活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本文拟对脑内注射可溶性Aβ寡聚体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实验动物、Aβ的种类及其寡聚体的体外制备方法、注射部位和剂量、造模时长和行为学变化,以及该动物模型相关的病理学机制等,为该模型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3-硝基丙酸致未成熟鼠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的神经行为学及磁共振成像变化

    作者:胡燕;张敏;蒋犁;王婷;何农跃

    目的 通过脑内定位注射3-硝基丙酸(3-NPA)建立新生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模型,探讨远期神经行为学和磁共振成像(MRI)变化.方法 新生5 d(P5)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PA组)与假手术组(PBS组),脑立体定位仪定位于左侧脑室上方胼胝体,分别注入等量3-NPA和PBS,造模后1、2、3、9 d灌注固定取脑,石蜡切片作HE染色;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体重、睁眼时间等生长发育情况;P29-30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观察两组大鼠肢体肌力、随意运动、情感行为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P30行MRI检查.结果 NPA组大鼠术后睁眼时间延迟,体重增加高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NPA组大鼠P6、p7、P8 NPA组注射3-NPA侧皮质下及脑室周围白质出现不同程度疏松及液化灶,P14时出现同侧脑室明显扩大,PBS组无明显变化;神经行为学检测实验组鼠肢体肌力、随意运动、情感行为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假手术组减退,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30 MRI检查显示NPA组脑内注射侧脑室周围局部有脑组织软化信号改变.结论 P5大鼠脑内注射3-NPA制作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模型.能真实地模拟在体病理改变,经神经行为学检测与临床症状相符,MRI检查可显示脑白质损伤的解剖形态学变化,作为诊断PVL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 3-硝基丙酸脑内注射诱导新生鼠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龙;蒋犁;王婷;何农跃;卢俊杰

    目的 探讨脑内注射3-硝基丙酸(3-NPA)建立新生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模型的可行性,探索可靠的造模方法.方法 新生5 d(P5)SD大鼠64只,随机分成NPA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32只,脑立体定位仪定位于左侧脑室上方胼胝体,分别注入3-NPA(300 mmol/L)和等量PBS,于造模后24 h(P6)、48 h(P7)、72 h(P8)、9 d(P14)灌注固定取脑,作HE染色及少突胶质细胞04、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HE染色显示P6、P7、P8 NPA组皮质下及脑室周围白质出现疏松及液化灶,P14出现脑室扩大,脑室指数较PBS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皮质无明显变化;04染色示NPA组阳性细胞较PBS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MBP免疫染色示NPA组平均光密度值较PBS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3-NPA脑内注射诱导新生鼠PVL模型以脑室周围白质损伤为突出表现,皮质无明显改变,可作为疾病研究的可靠模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