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22例
髁状突骨折是常见的下颌骨骨折,其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髁状突骨折常引起患者咬合关系紊乱、张口受限,严重妨碍患者咀嚼、语言等生理功能,亦可影响下颌骨发育,引起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发生.在髁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手术治疗适应症,目前学者们尚无统一标准.随着内固定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自2003年以来共手术治疗髁状突骨折22例,现总结如下:
-
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术40例护理体会
下颌骨骨折在口腔颌面部损伤中为常见,其按Killey分类法分为下颌角骨折、颏部正中骨折、髁状突骨折和颏孔区骨折[1].颌骨牵引是下颌骨骨折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在上、下颌牙唇侧各固定一带有挂钩的牙弓夹板,上、下颌正常的咬合关系通过在挂钩挂上橡皮圈以作牵引,其方向按骨折段需复位的方向挂.近年来,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术40例,经精心护理,患者对恢复后的结果满意.现介绍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术护理的一些体会.
-
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的回顾性探究
目的回顾性探究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60例髁状突骨折患者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非手术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手术组患者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出院时咬合关系基本正常,能进软食.非手术组开口度为(31.5±3.4)mm,手术组的(33.7±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的开口偏斜、咀嚼良好、正常咬合关系、面型偏斜和颞下颌关节症状指标稍微优于非手术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复查X线片,见骨折线消失,骨痂呈均匀影,骨小梁接近正常.手术组患者复位的髁突位置较好无移位,髁突表面无骨吸收现象,无钛板钛钉松脱现象.而非手术组患者多数不能实现解剖复位,部分髁突位置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对于髁状突骨折采用哪种方法主要根据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复位的难易程度、患者年龄、全身情况以及患者的意愿等方面来决定,应以较少的损伤,安全、简便的方法恢复颞颌关节的解剖与功能是外科医师遵循的原则.
-
70例下颌骨骨折治疗分析
下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部损伤中常见的病例.我院自1991~1998年共收治下颌骨骨折病人70例,现总结如下.1 资料70例中,男性68例,女性2例,农民8例,工人62例,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多45例、劳动致伤20例,马踢伤4例,打伤1例.颏部骨折39例,体部21例,下颌角6例,升支3例,髁状突骨折1例.
-
不同治疗方法下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细节管理效果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下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伴并发症患者的细节管理效果.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解放军第94医院五官科治疗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实施细节管理,如改进口腔护理方法、张口训练方法等.比较细节管理前(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和细节管理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细节管理前,有20例患者实施非手术治疗,共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牙龈红肿3例、牙周炎3例、龋齿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0%;有12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共有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轻度张口困难3例、中度张口困难2例、重度张口困难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0%.而细节管理后,有29例患者实施非手术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有15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有2例患发生并发症,均为轻度张口困难,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细节管理可降低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下颌髁状突骨折移位的分类--附56例病例分析
目的用放射学分析进行下颌髁状突骨折的分类,并确定髁状突骨折移位与治疗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方法共诊治56例72侧髁状突骨折,患者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平均9天后进行检查.常规X线检查包括曲面体层和后前位片.另外,20例2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还进行了矢状及冠状位的CT检查.根据X光片发现,将髁状突骨折移位进行分类.只有髁状突完全脱出于关节窝外的骨折才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根据X线片结果,72侧髁状突骨折中,6例(11%)无移位,10例(18%)斜形骨折,6例(11%)移位,6例(11%)前脱位,3例(5%)后脱位,8例(14%)外侧脱位,14例(25%)内侧脱位,3例(5%)水平脱位(P<0.001).16例行颌间结扎.大多数患者(71%)有开放复位的指征.40例(71%)患者进行了术后平均2年的随访.在进行闭合性复位治疗的患者中,并发症如错FDDC、下颌不对称、咀嚼功能减退,关节与咀嚼肌区的疼痛明显多于手术治疗的病人.结论骨折髁状突的脱位术前可用曲面体层与后前位X光片进行诊断,而且应行手术治疗.
-
髁状突游离再植颞下颌关节重建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
目的:介绍髁状突游离再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治疗髁突颈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2例伤员16侧髁突颈骨折行髁状突游离再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CT检查.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追踪1~4年无关节疼痛、弹响及明显功能障碍,有3例面神经颞支损伤,2例轻度错畸形,影像学示髁状突形态多稍小且不规则.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损伤较轻、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并发症较少且轻微,适用于有严重移位的髁突颈骨折,髁状突的形态改变与长期影响需继续观察.
-
髁突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髁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52%,儿童可达40%~67%[1].凶此,对髁突骨折的研究一直是颌面创伤研究的重点之一.1805年Desant早发表了有关髁突骨折治疗的观点,但在骨折治疗方法上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
-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
髁状突骨折是颌骨常见骨折之一,一般是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易引起牙合功能紊乱、关节弹响、疼痛、面部畸形,甚至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我科近年来利用克氏针在X光影像增强显示器下进行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报道如下.
-
儿童髁状突骨折后自然改建过程的观察
儿童颌面部创伤后常发生髁状突骨折,由于机体所处发育阶段,骨折髁状突的自然改建过程和结果不同于成人的病理过程,对这一特殊愈合方式进行观察、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
-
髁状突骨折与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髁状突骨折与发生颞颌关节骨性强直的关系.方法对28例有髁状突骨折病史的颞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术前拍颞下颌骨全景X线片,CT横断或冠状扫描,部分病侧同时行二维和三维重建,并与外伤后X线片对照.在施行颞颌关节成形关节重建术中,采用颧弓根水平高位截骨,探查髁状突和关节盘的存在.结果 28例伤后的X线片均提示:发生颞颌关节强直的病例为髁状突高位(囊内)横断骨折.而且,髁状突骨折块移位大,下颌升支明显上移.术前冠状CT显示髁状突移位于关节骨性强直区的内侧,上移的下颌升支与关节窝骨性融合.术中探查发现20例22侧有明显移位的完整的髁状突和关节盘.结论在髁状突颈部高位(囊内)横断骨折病例,若髁状突骨折块发生严重移位、脱出关节窝外,可同时伴发关节盘移位.而下颌升支则在升颌肌群牵引下明显上移,形成对关节窝的继发损伤,终导致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对该类髁状突骨折应积极开放复位固定.
-
髁突骨折的临床分类与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分析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与临床分类的关系.方法对51例髁突骨折病例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对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髁突骨折疗效进行评估,再根据其分类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面型5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保守治疗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有效率均达90%以上.结论髁突骨折治疗前应对骨折类型做出临床分类,根据分类综合分析,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17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对比1990-2010年179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致伤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等临床资料.结果 交通事故致伤92例(占51.4%),髁状突颈部骨折76例(占42.3%).12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56例患者经不同进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青少年组保守治疗比率较成年患者高(P<0.01),不同骨折部位治疗方法有差异(P<0.01),其中髁状突头部骨折保守治疗率高(92.06%),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手术治疗比率较不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高(P<0.01).治疗后大多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双侧髁状突骨折初期张口受限率显著增高(P<0.01),通过功能锻炼1年后张口度均恢复达3.0 cm以上.结论 交通事故是首要的致伤原因,颈部为髁状突骨折好发部位.青少年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对骨折端移位角度大于30°,下颌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5 mm,保守治疗后张口受限小于2 cm的患者很重要.
-
口内切口内镜辅助下行髁突骨折复位内固定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口内行髁突骨折复位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经口内切口到下颌骨髁突外侧,辅以颊部小切口,利用内镜等特殊器械完成手术操作.结果 复位固定3例患者,术后无面神经损伤,张口正常,咬合关系正常,咀嚼力正常.结论 口内入路内镜辅助下行髁状突骨折复位与固定的方法具有安全、创伤小、疤痕小等微创外科手术特点.
-
牵引钉植入与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固定治疗单纯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颌间牵引固定方法治疗单纯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单纯髁状突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牵引钉植入组(23例)和牙弓夹板组(21例),并行相应的颌间牵引固定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术后患者的咬合关系恢复情况、操作时间的长短以及在五个不同时间点测定的DI、GI、CPITN指数,对二组在疗效、操作的难易和牙周状况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牵引钉植入术与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固定均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术后大开口度及颞下颌关节检查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牵引钉植入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且颌间牵引治疗期间及颌间牵引装置拆除后,两组在DI、GI及CPITN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引钉植入术是一种新的微创、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髁状突骨折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髁状突骨折 牵引钉植入术 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 -
髁状突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比较分析
髁状突骨折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影像学检查包括全景片、关节薛氏位片、下颌骨正、侧位片,80年代以后又引入了CT片检查,Wilbur等1989年曾报道,有些髁状突骨折,X线片未显示出骨折征,而CT片则呈明显的骨折影像.
-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现状
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临床80%~85% 的髁状突骨折无需解剖复位,经过非手术治疗和功能改建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手术治疗方法以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为主,按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如内镜辅助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扩展了髁状突骨折治疗的发展空间.
-
下颌升支合并髁状突游离精确复位再植治疗髁状突高位粉碎性骨折
目的 介绍下颌升支合并髁状突游离精确复位再植治疗髁状突高位粉碎性骨折的方法与手术技巧.方法 对10例患者16侧髁状突颈部高位粉碎性骨折行下颌升支髁状突游离并准确原位复位钛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检查下颌运动,牙列咬合,张口度并行X线片及CT检查.结果 全部伤口一期愈合,随访1~3年患者张口度牙列咬合均恢复至基本正常,无关节疼痛、弹响及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损伤较轻、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并发症较少且轻微,适用于有明显移位的髁突高位粉碎性骨折,升支高度明显变短,无法通过腮腺切口或仅通过下颌下后方切口复位的患者,但髁状突的形态改变和适应性功能改建仍需长期继续观察.
-
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髁状突骨折
目的观察陈旧性髁状突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的疗效.方法对21例保守治疗失败、6例延误治疗的陈旧性髁状突骨折,采取耳前切口切开复位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治疗的27例陈旧性髁状突骨折,创口均甲级愈合,张口度恢复,咬合关系改善,钛板无松动、移位和排异反应,无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结论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髁状突骨折的可靠方法,对髁状突明显移位或脱位的骨折宜及早实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
髁状突骨折耳垂后下径路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对本院于1999-2006年间收治的31例髁状突骨折采用耳垂后下方切口内固定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临床观察分析,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