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用于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定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对微型种植体支抗方案进行合理利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正畸措施不同为依据,将其分为分析组26例与基础组24例.基础组正畸中选择直丝弓矫治技术,分析组则选择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并对两种正畸技术应用价值客观评估.结果 基础组治疗成功率为79.17%(19/24),显著低于分析组的100.00%(26/26)(P<0.05);基础组出现不良症状7例(29.17%),显著高于分析组的2例(7.69%)(P<0.05).结论 对于接受正畸治疗的青少年,选择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成功率较高,可避免发生正畸后不良症状,值得推广.
-
直丝弓矫治技术在牙外伤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直丝弓矫治技术在牙外伤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丰城市人民医院牙外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入院后两组均先进行常规处理,对照组采用牙弓夹板结扎技术固定,试验组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固定,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牙周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丝弓矫治技术在牙外伤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
微螺钉种植体在高位埋伏齿正畸牵引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微螺钉种植体在错合畸形合并高位埋伏齿患者牵引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取错合畸形合并高位埋伏齿患者牵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治疗组(n=12).两组均行直丝弓矫治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支抗治疗,治疗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周围牙的根尖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牙根尖变圆、吸收及牙根尖变圆合并吸收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错合畸形合并高位埋伏齿患者牵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时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直丝弓矫治技术在牙外伤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牙外伤固定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口腔外伤患者11例(23颗牙)外伤松动牙的固定治疗.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对于牙外伤固定优于传统所有的松牙固定方法.
-
口腔住院医师专科技术系列图书推荐
直丝弓矫治技术方兴未艾,颇受正畸专业人士欢迎。该学派又派生出诸多分支,其中以SWING矫治技术为典型,本书是对SWING矫治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可以引领正畸医生步入RW矫治技术的殿堂。全书图文并茂,尽量用图片和简短精炼的文字进行阐述,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
双链法与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正畸牙牙间隙关闭影响的对比观察
目的 探讨双链法矫治正畸牙牙间隙关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72例不同上下颌牙列间隙的正畸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链法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牙周指标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时间分别为(4.19±0.76)、(5.34±0.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9,P<0.01);尖牙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率分别为5.56%(2/36)、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0,P<0.05).矫治前和矫治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牙龈指数(GI)分别为0.53±0.11、0.83±0.47,对照组分别为0.54±0.17、0.85±0.49,各组患者矫治前后G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9、3.586,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探诊深度(SPD)分别为(2.25±0.43)mm、(2.87±0.47)mm,对照组分别为(2.17±0.37)mm、(2.82±0.54)mm,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0、5.958,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出血指数(SBI)分别为0.67±0.36、1.23±0.35,对照组分别为0.64±0.38、1.15±0.21,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2、7.048,P值均<0.05);研究组菌斑指数(PLI)分别为0.81±0.43、1.62±0.43,对照组分别为0.86±0.21、1.17±0.25,各组患者矫治前后P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88、5.697,P值均<0.05).治疗前后两组间GI、SPD、S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矫治后6个月PLI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8%(1/36),对照组为13.89%(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00,P<0.01).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使用双链法可缩短正畸牙间隙关闭的时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的推广.
-
前牙反合应用直丝弓技术实施矫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治疗前牙反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0例前牙反合患者纳入本次调查,患者均给予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正治疗,评估分析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中切牙角、ANB、SNA及SNB等与治疗前相较均有明显差异,纳入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另NP-FH、MP-FH、ANS-Ptm、CO-PO及Y轴角等相较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直丝弓矫正技术矫正治疗前牙反合效果确切,且术后不影响患者的牙槽骨牙龈形态、面部整体轮廓,适宜在医疗实践中推广与应用.
-
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病例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
MBT直丝弓技术是直丝弓矫治技术的新发展[1],该技术是美国正畸医师Mclaughlin、英国正畸医师Bennett、巴西正畸医师Trevisi经20年的研究,在Andrews、Ruth直丝弓技术的基础上改进,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新矫治技术.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分为牙性和骨性,牙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对面型影响不大,仅表现为牙性关系不调,而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除了磨牙关系为远中关系外,上下颌骨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调,面部侧貌为凸面型且代表上下颌关系的ANB角一般均大于5°[2].我们通过临床应用MBT直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类拔牙病例,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MBT直丝弓技术的矫治特点和正畸治疗对软、硬组织侧貌的影响.
-
Tip-Edge Plus技术非减数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目的 评估Tip-Edge Plus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面部软硬组织的改变,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颌后缩为主,近中磨牙关系,下颌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Ⅲ类骨型(ANB<-1.5°),侧貌呈凹面型的病例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1~13岁,平均12.2岁,均使用Tip-Edge Plus矫治技术进行非减数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结果进行配对£检验.结果 9例患者平均疗程17个月,矫治后SNA角平均增大2.5°(P=0.001),ANB角由-2.0°±0.5°增至1.1°±0.6°(P=0.000),所有的病例由负值变为正值,Wits值由(-2.7±0.9)mm变为(1.1±1.1) mm(P=0.000).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面型角由矫治前的2.7°±1.6°变为矫治后的7.1°±2.3°(P=0.000).结论 对上颌后缩的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骀)患者采用Tip-Edge Plus技术,可快速、高效地解除前牙反(殆),改善硬组织形态和软组织侧貌面型.
-
Angle Ⅰ错(牙合)畸形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的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正畸治疗
牛×,女,12岁主述:前牙不齐,前突.基本病史:无.不良习惯:无.家族史:无.全身状况:良好.生长发育:青春发育高峰期.
-
关于直丝弓矫治器的思考
直丝弓矫治器是近50年来口腔正畸学领域的三个突破性进展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直丝弓矫治器经过30年的发展,以诸多的优势逐渐被临床广大正畸医师所接受.直丝弓矫治技术正在成为21世纪正畸临床使用多的矫治技术.
-
口腔正畸治疗要点Ⅰ.正畸治疗的诊断分析与矫治设计
[编者按] 口腔正畸治疗的诊断分析、矫治设计以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各种不同的矫治技术,不论是方丝弓矫治技术、直丝弓矫治技术,还是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建立在相同的矫治基础上,如矫治中的支抗设计和矫治牙移动的控制等方面.
-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初探
目的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殆),观察患者颅面、牙(殆)特征的改变,探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殆)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3例(女性6例,男性7例,平均14.9岁)Ⅲ类错(牙合)合并下颌前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前磨牙.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结果 矫治后Wits值由(-2.50±1.40)mm变为(-1.00±0.85)mm,ANB角由(-0.61±1.41).变为(1.31±1.66)°,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显著内收,上中切牙突度由(7.55±1.24)mm 减小为(4.82±1.05)mm,下中切牙突度由(10.16±2.43)mm 减小为(6.03±2.01)mm,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1.57±1.24)mm 变为(0.62±1.24)mm,面型角由(2.62±1.53)°变为(7.02±2.21)°,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的持续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在改善硬组织形态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软组织侧貌.
-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Ⅱ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 通过观察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牙(牙合)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2例(女性7例,男性5例,平均14.3岁)Ⅱ类错袷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 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矫治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鼻唇角增大17.22°(P<0.01);上、下唇突距分别减少4.57 mm、3.72 mm(P<0.01);上、下切牙显著内收,突度分别减小4.73 mm、1.89mm(P<0.05).依靠口内支抗,矫治前后上颌支抗磨牙的移动仅为0.89 mm(P>0.05).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利用口内支抗、细丝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后简捷、准确转距并正轴的方法 ,可有效矫治Ⅱ类错(牙合)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
-
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的双期矫治
目的:研究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患者骨骼改变.方法:选择30例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Ⅰ期采用Twin-block矫治器,Ⅱ期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硬组织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治疗后前牙覆合、覆盖芙系正常、磨牙关系恢复Angle Ⅰ类,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安氏Ⅱ类1类错合患者在替牙期、恒牙早期采用双期矫治能改善患者上下颌骨间不调,取得较好的矫治效果.
关键词: 安氏Ⅱ错合 Twin-block矫治器 直丝弓矫治技术 牙矫治 -
正畸摩擦力研究新进展
托槽、弓丝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一直是困扰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主要难题之一.如何减小托槽与弓丝间的摩擦力、大程度的维护磨牙支抗,就成为广大正畸医生所需思考的-个重要问题.早在1960年.
-
微种植支抗42例种植成败原因分析
近几年国内外口腔正畸临床开展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自攻型微种植支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特点是支抗充分,相对于传统的颌内外支抗(如口外弓、横腭杆等),其对患者的依存性要求低,手术简单,创伤轻,支抗效果保证[1],因而也使许多过去单纯正畸难以治疗的病例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得以实现其矫治目的.
-
上颌前牙腭侧平面导板在矫治个别前牙反牙合中的临床应用
固定正畸治疗中个别前牙反牙合较常见,而且通常反覆牙合较深,反覆盖较小,造成粘接托槽困难.本人在临床操作中采用上颌前牙腭侧平面导板(简称小平板),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38例个别前牙反牙合的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小平导在矫治个别前牙反(牙合)中的临床应用
固定正畸治疗中个别前牙反殆较常见,而且通常反(牙合)较深,反覆盖较小,造成粘接托槽困难.本人在临床操作中采用上颌前牙腭侧平面导板(简称小平导),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38例个别前牙(牙合)的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安氏Ⅲ类中的临床初步应用
20世纪70年代,Andrews在佳自然六项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推出直丝弓矫治技术,其大的优点在于临床应用及操作便捷,矫正结果准确,达到数字化程度,深受广大正畸医师的欢迎.但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传统直丝弓矫治器摩擦力大,对支抗要求高.为此,学者们又进行了不断改进,推出了一些新的直丝弓技术,例如MBT、Tip-Edge自锁托槽等,但是上述改进是局部或单一的,甚至有的为促使牙移动而修改了重要的托槽数据,偏离的直丝弓的精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