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之成书时代考证

    作者:钱超尘

    文章分三节论述,分别为章太炎先生关于《黄帝内经》散论、《黄帝内经》专论及《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之末.其中,“散论”分为14个问题:①中医疗效高于西医,中医辨证施治有7个方面高于西医之诊断;②《黄帝内经》偶有傅会吉凶灾眚处是其不足;③论《汉志·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家历史演变与分合;④论《方技略》中唯医经、经方为适用;⑤论中国古代有解剖术,“解剖”一词早见于《灵枢经·经水篇》,附有案例;⑥批判郑文焯关于“视病”之误说;⑦论《素问》关于三部九候脉法与寸口诊脉法并存,不可偏废;⑧太炎对五行与五脏有生克关系持严厉批判态度;⑨论“七篇大论”六气标本于医事为切要,其论五行及司天在泉诸说为傅会之言;⑩论《黄帝内经》与白氏内外经、扁鹊内外经有会通之说无法得到证明;(11)论《伤寒论》为经方之作,《金匮要略》《脉经》为医经兼经方之作;(12)论《黄帝内经》开阖枢的确切涵义;(13)批判郑文焯所著《医故》之谬说;(14)论中国古代有细菌致病之说,此说非始于远西.《黄帝内经》专论则涉及《论素问灵枢》诸多问题.

  • “方论”名词源流考

    作者:赵黎

    “方论”在中医古籍中的所指内涵,除当今“方论”之意外,也曾指方前立论、或医学整体理论、或“医方”“方剂”之别称、或方剂学著作及古医籍的体裁之一.文章梳理了“方论”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古籍中的不同内涵,并考证了当代“方论”概念的历史源流.

  • “干针疗法”名词的古今中外考

    作者:黄涛

    “干针疗法”是目前的热点概念,在国际上引起广泛讨论与争议.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对这一名词本身的古今中外含义进行了考证.在中国古代的认识中,无干针之名,但有气针与血针之分.凡是不引起出血的毫针针刺就叫气针.针灸外传到西方之后,西医生将针刺与药物注射结合起来形成穴位注射疗法,也称水针或湿针,再西学东渐回到中国,在中国普遍使用.为与之区别,在针刺麻醉中出现了“干针得气留针”的方法.因此,在中国, “干针”指的就是在针灸中不涉及药物、出血等单纯毫针针刺的方法.在西方,由于生物医学对经络理论的不理解,把以激痛点为理论基础,使用针具进行针刺的方法称为干针.其实与中国人的认识同出一辙,只不过其治疗范围更为狭窄.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声明干针属于针灸的一部分,亦支持了文章的观点.

  • “凝脂翳”病名源流考

    作者:盛倩

    “凝脂翳”早见于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是以黑睛生翳,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或伴黄液上冲为主要表现的急重眼病.《神农本草经》用“翳”记录目病.隋代《诸病源候论》载有目生“疮翳”.元末明初《原机启微》提出“翳犹疮也”,揭示了黑睛生翳,翳犹疮也的发病特征.“疮翳”的提出,在本质上将此类眼病有别于以“翳”命名的内障眼病.《证治准绳》对“凝脂翳”发病全程进行了详细阐述.西方医学传人中国后,对本病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更加清晰.“凝脂翳”作为规范名已成为共识.并对“凝脂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花翳、浮翳、真珠翳、冰虾翳深等相关病名进行了梳理.

  • “瘴气”名称考证及规范

    作者:蔡永敏;王梦婷

    有关“瘴气”名称的出处、概念的界定及其与“瘴毒”“瘴疠”的关系,现代相关文献的认识不尽一致.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结果表明:“瘴气”名称在中医古籍中始见于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念在古代医籍中有时指病因,有时指病证,主要视语境不同而异,现代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所有邪气,包括致人疟疾、脚气的病邪等;其与“瘴毒”“瘴疠”古今互称,但当以“瘴气”为规范正名.

  • 冲任不调证源流考

    作者:李金霞;刘寨华;张华敏

    冲任不调证为证候规范名之一.在近现代医学标准确立以前,历代医家对冲任不调证的理解各不相同,现对“冲任不调证”一词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冲任学说先后经历了先秦两汉的理论奠基、隋唐时期的传承发展、宋金元的百家争鸣以及明清时期的系统与丰富,终在近现代得以规范及完善.早期冲任不调证单指冲任二脉气、血、阴、阳某一方面的失调,现今则泛指一切可以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的证候,为妇科疾病的总纲.

  •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朱建平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是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1990年代以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出现术语国家标准、名词国家规范两大系列成果.同时也存在标准陈旧、标准之间不统一、没有采用术语学方法、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机制、推广不够等问题,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名词委的统一协调作用;采用术语学方法,研制《中医药术语标准编制通则》;加强考证研究,为规范提供有力支撑;及时修订规范标准;建设中医药同义词查询数据库、多语种检索系统;加强国内外相关动态研究和咨询服务;加强理论研究,创建中医术语学,为中医药发展和创建术语学中国学派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中医”名实源流考略

    作者:朱建平

    当今的“中医”历史悠久,一般认为“中医”一词是西医传人后出现的、专门用于指称我国原有的医学或医生.爬梳古今相关文献,发现“中医”一词存在古今词义演变,且有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现象.“中医”一词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中等水平的医生,而后世主要有动宾词组、名词两种用法.作为动宾词组的“中医”,意为切中医理.而作为名词的“中医”,古今皆有两种含义,古义指中等水平的医生或医术,并引申为普通医生或医术;今义指中国原有医学或从事中国原有医学的人,既知早见于1857年《西医略论》.中医学曾有“岐黄”“华医”“旧医”“国医”“汉医”等异名,其中“国医”一词于1923年由章太炎早提出.中医生古今曾用名颇多,如郎中、大夫、先生、明医、名医、儒医等.对“中医”名实源流进行认真梳理,可为中医、中医药名词规范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 术语“归经”源流考

    作者:臧文华;蔡永敏

    中医药学中的“归经”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多种称谓方式,如金代张元素称之为“入某经”“某经药”“引经”;元代王好古称之为“行经”;清代张璐称之为“响导”等.在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确立以前,各种不同的名称广泛存在于古代医药学文献之中.文章通过查阅考证古代医药学相关文献,考释“归经”术语的源流,分析“归经”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特点,以及前人对这一术语认识的发展脉络,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术语 归经 考证
  • 缪字与缪刺

    作者:曾上劼

    缪刺是一种刺络法,是刺络法就具有放血的意义.缪刺是怎样进行刺络放血的呢?笔者认为应该考证缪字."缪"在<辞海>有这样的解释:"通'摎'(jiū)'.<汉书·外戚传下>'即自摎死'.颜师古注:'缪,绞也"'.同时<辞海>对"摎"字有如下解释:"绞结.

  • 敦煌石窟《灸法图》特点及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王天生

    探讨分析敦煌石窟<灸法图>的特点及现实意义.共整理辨识<灸法图>近80个穴位,治疗虚、瘀、寒交加的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通过10余年的临床验证和总结,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同时说明<灸法图>具有选穴少而精、方便安全、易于普及、真实自然、背部俞穴取二寸三分等特点,而且重视整体的配合取穴,重视量大力宏的重灸,重视人体远端穴位,重视天人相应的宜忌原则.其倡导的灸疗将对医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值得今后进一步挖掘整理.

  • 出土文献中经脉病候"热中"的由来与演变——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的相关记载说起

    作者:杨峰;赵京生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及相关早期文献分析可知,"中热"可形成"不溲、溺赤"等小便病候.在当时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早期医学观念,受其影响,与小便病候关系密切的足厥阴脉早期经脉病候中出现了"热中癃",这种早期经脉病候在<素问·诊要经终论><素问·脉解><灵枢·终始>中依然有所反映.在<内经>中"中热"已然成为具有脏腑意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经脉病候成书时因经脉脏腑理论明显区别的影响,并未将"中热"纳入到经脉病候中.本研究提示,早期经脉病候的形成有其相当广阔的医学背景,脱离这种背景对经脉病候的研究会产生偏差.

    关键词: 肝经 肝经病证 考证
  • 针源于砭吗?

    作者:白兴华

    通过分析有关砭石和针刺疗法的传世文献和新考古发现,对比中国传统医学与其他古代医学尤其古希腊医学之间的异同,并结合恰当的逻辑推理,认为砭石是一种刀状的医疗工具,主要用途是切痈排脓,也被用来放血,与以毫针为代表的针刺疗法有着本质的区别.针刺疗法的发明及应用与砭石疗法没有直接关系,"针源于砭"的观点是错误的.

  • 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鉴定与仿制

    作者:黄龙祥;徐文斌;张立剑;张守信;王勇;冉升起

    在系统考察明代正统铜人沿革的基础上,确认了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Ermitage)博物馆的针灸铜人为明正统铜人;同时确认正统铜人的性质是仿宋天圣铜人,可视为宋代国家针灸经穴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本的权威解释,这一重要发现使得以往人们对于该文本腧穴定位的不同理解得到澄清.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澄清了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传世针灸铜人鉴定上的种种纷争.

  • 阿是穴释义

    作者:胥荣东;李珩

    针对目前针灸学界对于"阿是穴"概念模糊的问题,对阿是穴的起源及释义进行了文献上的考证,提出阿是穴不等同于"压痛点"及"不定穴,天应穴";阿是穴是机体疾病状况下出现的包括经穴和奇穴在内的特殊反应点,以按之快然为主要特征,有时也表现为疼痛.并对阿是穴的含义、定位和临床取穴方法提出己见.

    关键词: 阿是 考证 中医名词
  • "四关"辨析

    作者:李艳梅;高树中

    "四关"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继<内经>之后,诸代医家有引用"四关"者,并对"四关"一词给予解释.但笔者认为后世医家对"四关"一词的理解都与<内经>原意不符.本文提出对<内经>中"四关"一词的认识以供同道参考,并指出正确理解"四关"一词的含义对治疗五脏病有重要的意义.

  • "同身寸"术语考证

    作者:黄涛

    同身寸术语的概念虽然早在《内经》时期便已提出,但在唐《千金要方》时方才得以完善成熟,因此后世医家多认为该术语出自《千金要方》.本研究通过对同身寸术语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其真正见诸文字处是稍晚些的《重广补正黄帝内经素问》,由王冰在注解《素问》时提出.同身寸的内涵包括骨度分寸、指寸等多重含意,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观点也各异,从骨度分寸与指寸法的分别阐述到明清之后的相辅相成使用,体现了术语外延上的发展变化.在确立术语的内涵与外延之后,其术语的规范英译也得以准确明了.

  • 再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作者:张晨光;陶广正;谢衡辉

    目的:探明针刺补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之本义.方法:用知识考古学的原理,通过对"徐""疾"所描述的对象以及该词所出现文章的结构分析,对该句含义进行了再次辨识.结论:"徐疾"在《内经》补泻刺法中所描述对象有三:一为脉象,二为留针时间,三为出针速度."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的"徐疾"应为脉象,而非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

  • 经别求是

    作者:赵京生

    将经别置于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考查,显示其属于十一脉模式经脉理论的遗存,表达阳脉与脏腑的联系及阴阳经脉具一定共性的关系,是<灵枢·经脉>之前的十二脉成分.现代对经脉体系的表述,混淆了其与<灵枢·经脉>十二脉理论的关系.

  • 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

    作者:卓廉士

    目的:探讨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之间的联系.方法:检索古代文、史、哲和当代人文社科文献,从中摘录出与感应、治神相关的内容,并与中医典籍中有关治神、针刺守神的论述进行对照、分析、考释,研究其中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感应是治神和守神的理论基础,治神是针前的一种特殊训练,而针刺守神是凭借医患之间的感应联系并由医生主动实施控制的治疗方法.结论:针刺守神体现了中医崇尚生命的体验,注重生命的交融与互动.

758 条记录 4/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