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李今庸对《黄帝内经》学科的发掘与研究

    作者:李琳

    李今庸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一生从事经典学科《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在学科领域里,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原理,考证和研究《内经》中的语言文字、医学理论和医学临床内容.其研究认为《内经》存在广泛性的学术思想,如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无病先防,有病防变"的预防性"治未病"和医学世界的"变动不居"等.

  • 《伤寒论》“差”字音义考

    作者:李国臣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理法方药俱全,为外感疾病诊治及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注释各家将《伤寒论》中“差”字义训为“痊愈”,字音训为chài.故从字形起源及音义演变、临床治疗疾病的实际情况、方言的发音、释义等方面来考证《伤寒论》中“差”字当读chā,字义当为病情减轻.此助于更好地理解张仲景具体条文的本义,把握其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 刍议"胸膈"

    作者:郑齐;于智敏

    中医文献中常见的胸膈一词,由于膈字经历了"鬲"、"隔"、"膈"3个字的变迁,使得其含义多源而歧义,有古义与今义之不同.胸膈一词的古义,在文献呈现上应为"胷(胸)鬲",其意义是胸腔的一个部位.胸膈一词的今义主要指胸腹腔之间的膈膜,在文献呈现上多以膈字单独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胸膈满闷、胸膈不利等词汇,胸膈皆当训为古义.

    关键词: 胸膈 中医 考证
  • 中医疫病概念考

    作者:江泳

    经系统整理古籍中疫病有关论述,并结合1949~2010年现代对疫病的研究文献发现,对于疫病的概念有疫病与瘟疫,温疫与瘟疫不分的现象.故本文从古代文献入手,梳理各时期疫病的概念演化,明确疫病的概念及分类,并分别对各类疫病定义,以从概念上展现疫病主体特征.

    关键词: 疫病 概念 考证
  • 丹田名实考

    作者:于智敏

    目前学界对丹田一词的出处、名义、部位、功能、脉证等见仁见智,中医学、道教内丹学等对丹田更是认识不一,现对中医学丹田之名实考证如下.1 丹田的出处1.1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早提到"丹田"名称的是西晋成书的《甲乙经》和《黄庭经》"[1].《甲乙经》:"石门,三焦募也,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据《甲乙经》原文、序文判断,该书成书于魏甘露年间(公元256 ~259年).现存《甲乙经》刊本早者,为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中所收之《甲乙经》,通行本均以该本为祖本.目前尚藏有"正统本"、"明蓝格本"二种抄本.《中医大辞典》:"《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2]"在《黄庭经》中有:"呼吸庐间入丹田","丹田之中精气微"的记载.据考证,《黄庭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魏晋(公元220~334年)之间,与《难经》的成书年代(东汉25 ~ 220年)非常靠近[3].本书认为,"《黄庭经》,道教经典及气功著作.不分卷.撰于晋代[4] (265 ~ 420年)."

    关键词: 丹田 名实 考证
  • 从“尺肤”考证看日本尺肤腹诊法指导经方应用

    作者:贾博;姜巍;石洋;信欢;白光

    本文通过详细考证“尺肤”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意义,参考日本汉方医家的腹诊著作,提出“尺肤”乃是鸠尾至脐部皮肤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腹部皮肤分区对应的脏腑及汤证,介绍腹诊的基本方法,利用腹部皮肤“寒热、缓急、小大、滑涩、坚脆”的差异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为临证提供更多参考.选取大建中汤证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5个经方腹诊代表汤证结合临床分别论述,力图使腹诊之学于理论上有源头活水,于临证上亦能有所裨益.

  • “四关”探幽

    作者:王漫;康明明;张智龙

    考据古代文献将四关所指总结为部位和穴位两类:一类指部位——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两肘两膝及大关节,四肢末端,腕、踝、膈、脐,四肢,耳、目、心、口;一类指穴位,即合谷+太冲、五输穴+原穴(共66穴)、内关+外关、双滑肉门+双外陵.而教材仅将四关注为“两肘两膝”,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相关文献内容.

    关键词: 四关 考证
  • 《黄帝内经》腧穴分类考

    作者:杜广中;卜彦青;王华

    目的:了解<内经>的腧穴分类及其依据.方法:手检和机检全文并分类整理、考证.结果:<内经>主要依功能、部位分类,其次归经.结论:<内经>有关腧穴分类及其依据与现今不同,而与科学分类学一致.

  • 藿朴夏苓汤析疑

    作者:刘飞祥;樊巧玲;林子璇;滕占理;童伟伟;李星

    藿朴夏苓汤是清代医家创制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后世多种医学文献所载其来源、正异名、组成、用量、用法等内容存在许多分歧、疑艾之处.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系统查阅,就藿朴夏苓汤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方药组成首见于《医原》,至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始冠以方名并拟定其药量,明示其立法,且待何廉臣编纂《湿温时疫治疗法》时又补充了该方用法(以通草煎汤代水)及加减法.《重订广温热论》收载该方时,药物组成略作变化,亦称之为藿朴夏苓汤,是否宜作二方论之尚待研讨.而藿朴胃苓汤乃何廉臣之师樊开周所创,亦见于《重订广温热论》与《湿温时疫治疗法》,非藿朴夏苓汤之异名,二者实为两首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剂.本方方源宜表述为“方出《医原》,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 当归补血汤纵考

    作者:陈仁寿

    当归补血汤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同名方,其中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比1比例组成者为临床常用当归补血汤.关于该方的出处及源流、用量比例、组方意义、功效与应用范围有不同的认识,兹从源流、用量和应用3个方面再做考辨.

    关键词: 当归补血汤 考证
  • 天王补心丹源流的若干问题探疑

    作者:熊延熙;黄勇进;丁舸

    目的 探索天王补心丹的起源、现代流传的13味天王补心丹的出处以及其历代医家组方特点,以期揭示此方的演变规律.方法 采用文献学方法研究天王补心丹的源流发展.结果 天王补心丹的起源时间为公元10-11世纪,现存早的相关文献是“敦煌卷子”;其方名是依托佛教神话故事而来;现存早记载天王补心丹一方的文献是《杨氏家藏方》;现代流传的13味天王补心丹是录自《校注妇人良方》.结论 历代众多医家对天王补心丹有源流方面的探讨,并经过实践和创新逐步拓展了此方的适应症.

  • 再识《中藏经》成书于汉

    作者:于峥;王志华;李彦知

    关于<中藏经>成书时期,也是众说纷纭,后世多遵孙星衍之说认为<中藏经>为六朝后人伪作.现存<中藏经>有六朝后人手笔是不可否认的,但就此肯定该书是六朝后人伪作也是不能成立的.

  • 博学多才的中医药学家赵学敏

    作者:肖燕

    上天赐予的礼物赵学敏(约1736~1808年),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的出生有点儿宗教色彩.他的父亲很晚才有这宝贝儿子,史书记载属于"晚年得子",究竟晚到什么年龄已经很难考证.但是父亲认为这个儿子的到来是上天给他的礼物,是对他多年奉行"利世济人"的善报.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头说起.

  • 良相与良医

    作者:黎森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古语的出处今已不甚明了,又说是宋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自谓,把良相、良医视为儒生进退之道.但是否为他首提,考证也难以确凿.

  • 细辛药用部位古今考

    作者:朱红宏

    细辛始载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神农本草经>,且列为上品.其所载之细辛,实际上系指华细辛"Asaram sieboldii Miq"(植物名和药材名皆为细辛).辽细辛之名见于<本草原始>,而早使用该名的记载可推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如华阴、高丽者."

    关键词: 细辛 药用部位 考证
  • 《圣济总录》历代著录情况考

    作者:杨金萍;王振国;何永;金秀梅;杨俊杰;刘耀

    《圣济总录》,原名《政和圣济总录》,为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宋徽宗赵佶诏集海内名医,并出御府所藏撰成.此书卷帙浩大,共二百卷,洋洋二百余万言.

  • 党参历代本草考证

    作者:杨扶德;李成义

    党参异名:上党人参(《本草逢原》),黄参(《百草镜》),东党、潞党(《全国中草药汇编》),纹党(四川).党参根为常用中药.其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止渴功能,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肺气亏虚,热病伤津,气短口渴,血虚萎黄,头晕心慌等证,为我国传统的补益药.

    关键词: 党参 本草 考证
  • 董奉生平及杏林遗址考证

    作者:舒长兴;冯模健;陈辉

    "杏林"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代名词,杏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通过董奉这一标志性人物及其在庐山所创建的"杏林园"而衍生的.由于有关董奉和庐山杏林园的记载文献有限,很多的问题只能通过间接的史料,有必要进行考证加以确定.

  • 仙鹤草"性"的研究

    作者:范尚坦;李金兰;左晖

    目的:澄清仙鹤草"性"的混乱现象.方法:对仙鹤草的药性和功效进行文献考证及临床验证.结果和结论:仙鹤草有很好的清热作用,是一味寒性药,而不是古今一些文献记载的温性药.

  • 关于汉简《万物》中所载药物基原的思考

    作者:谢宗万

    阜阳出土汉简里有一些关于医药、物理、物性的残简约1 30余片[1],这些汉简,原无书名,初曾有人以《杂方》[2]名之,后来整理者根据其内容,并参用W001号汉简中"万物之本不可不察也"一语,定名为《万物》[1].据报道,《万物》有可能是战国或更早的春秋时期[2]的书,它比《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要早得多.因为,它是收载我国药物早的一部文献,对研究我国医药发展史和自然科学史,特别是对考证这些药物早的文献出处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力的依据.

758 条记录 5/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