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夜晚睡眠时间和午睡习惯对成都市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影响

    作者:陈梦雪;李丹婷;张啸;全立明;薛红妹;吕晓华;成果

    目的 了解成都市成年人午睡习惯及夜晚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收集2015年成都市1276例(女性823人,男性453人)20 ~ 7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测量调查对象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以判断超重/肥胖;夜晚睡眠时间通过问题“你平均每晚的实际睡眠时间是多久”获得,午睡习惯通过问题“你一周睡几次午觉”获得.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午睡习惯的关系,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夜晚睡眠时间的关系.结果 66.38%成都市成年人有午睡习惯,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有午睡习惯的人患超重/肥胖的风险低于无午睡习惯的人(OR=0.69,95% CI0.54~0.88);青年组(<45岁)中,每周午睡次数增加1次,BMI减少0.20;中年组(45~59岁)中,每周午睡次数增加1次,BMI减少0.13;中年组的夜晚睡眠时间<6h和6~6.9h的人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大于7~7.9h的人[OR=2.11 (95% CI1.20 ~3.76),OR=1.93(95%CI 1.13~3.34)].结论 成都市青年和中年人中,午睡次数与BMI呈现负相关关系,中年人夜晚睡眠时间短于7~7.9h可能是患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作者:肖瑾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与超重或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5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所选儿童的体质指数(BMI)将其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三组儿童饮食行为得分并且分析BMI与儿童饮食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组共319例(63.80%),超重组共76例(15.20%),肥胖组共38例(7.60%);随着儿童BMI升高,饮食行为中享受食物、对食物的反应得分逐渐升高,而随着儿童BMI升高,对饱腹感反应、进食速度慢得分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进食习惯与BMI呈正相关,挑食及饱腹感反应与BMI呈负相关(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儿童超重或肥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需重视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控制,降低儿童出现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

  • 12~13岁超重和肥胖少年自我意识量表分析

    作者:张文静

    目的 了解超重和肥胖的初中学牛自我意识状况,为干预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对超重/肥胖学生和体重正常学生填写的自我意识量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超重组、肥胖组学生自我意识总分和行为、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得分均低于正常组学生,肥胖组学生智力与学校情况分量表得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重、肥胖中学生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值降低,影响其人格发展,应进行干预.

  • 中国和国际标准用于评价中国3~6岁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研究

    作者:姚正;李宏田;叶荣伟;靳蕾;任爱国;李智文;刘建蒙

    目的 采用中国2005年标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00生长发育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6-07标准评价中国部分地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比较中国和国际标准评估结果之异同. 方法 依据3个标准,描述河北、江苏、浙江21县(市)210 308名3~6岁儿童消瘦、生长迟缓、低体重和超重/肥胖的发生率.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中国标准与WHO和CDC标准评价结果之差异;采用Kappa统计量,评价国内与国际标准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依据中国、CDC和WHO标准计算的消瘦率依次为2.1%、4.1%和1.5%,生长迟缓率为28.3%、11.5%和15.4%,低体重率为9.3%、6.9%和4.2%,超重/肥胖率为18.9%、14.3%和15.3%.依据中国标准计算的营养不良指标以及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均高于WHO标准;依据中国标准计算的低体重、生长迟缓以及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均高于CDC标准,但消瘦率低于CDC标准.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Kappa值范围是0.5 ~0.9. 结论 中国标准计算的4项指标的发生率均高于WHO新标准;除消瘦外,其他3项指标的发生率均高于CDC标准.中国与国际标准对4项儿童营养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强度属中等偏高.

  • 减重门诊患者体成分及饮食情况调查

    作者:张文静

    目的 分析减重门诊患者身体情况和饮食情况.方法 收集减重门诊开诊以来减重患者115名,平均年龄(32.5±7.4)岁,其中男性15名,女性100名.体重正常组35名,超重和肥胖组80名,比较两组患者的BMI、腰臀比、内脏脂肪,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三大产能营养素的摄入量和供能比.结果 人体测量结果 显示,超重/肥胖组BMI、腰臀比、内脏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膳食调查结果 显示,谷薯类、豆制品、油的摄入,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能量摄入量,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重/肥胖组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结论 与体重正常组比较,超重/肥胖组BMI、腰臀比、内脏脂肪更高;谷薯类、豆制品、油的摄入更高,能量摄入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更高.

  • 儿童肥胖相关血管异常的生活干预研究

    作者:范洪;张小琴;李竞

    目的 通过饮食、运动干预评估与儿童肥胖相关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可逆性.方法 将78名9~12岁超重、肥胖儿童,随机分配至单纯饮食控制组(A组)、饮食控制加运动组(B组);B组又分为起始的短期运动6周组(SE组)及持续运动1年组(CE组).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定体脂含量、血脂水平.结果 干预6周后,A组(6.36%±0.81%和5.32%±0.84%,P<0.01)、B组(7.46%±0.91%和5.20%±0.87%,P<0.01)均有内皮功能改善;而B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SE组(6.38%±1.04%和5.22%±0.96%,P<0.05)、CE组(8.29%±0.78%和5.38%±0.65%,P<0.001)内皮功能均改善,CE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CE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明显减轻(0.57 mm±0.05 mm和0.59 mm±0.07 mm,P<0.001).结论 通过单纯控制饮食或同时短期锻炼,肥胖相关的内皮功能障碍可部分逆转;而饮食控制同时持续锻炼1年,内皮功能改善更为持久,可使增厚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部分恢复.

  • 江苏省徐州市11~13岁青少年睡眠时间、饮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关系研究

    作者:陆青云;侯方丽;孙莹;张兆成;陶芳标

    目的 探讨青少年睡眠时间、饮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初中生睡眠时间、饮食模式、体力活动和视频时间等采用问卷调查,同时收集体格数据,分析睡眠时间和饮食模式对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徐州市区初中男生超重率为23.5%,肥胖率为22.5%;女生超重率为18.1%,肥胖率为11.9%.男生睡眠不足(<8 h/d)为28.1%,女生睡眠不足为3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睡眠时间<7 h/d是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OR=1.72(95%CI:1.08 ~ 2.74),而女生睡眠时间和超重/肥胖的关系不显著.调整了年龄、父母文化程度、自评家庭收入、体力活动、看视频时间及超重/肥胖变量后,男生睡眠时间<7 h/d者零食类食物摄入频次增加,OR=1.69(95%CI:1.10~2.73).结论 睡眠减少为初中男生超重/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男性青少年睡眠减少可导致零食类食物摄入增加.提示男生零食类食物摄入过多在睡眠减少和超重/肥胖关系中的联结作用.

  • 体重指数、腰围与代谢性健康风险的关系

    作者:胡晓抒;郭志荣;武鸣;张均;孙国祥;周正元;周慧;姚才良

    目的比较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与代谢性健康风险的大小.方法对苏州市和常熟市两个社区的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防治研究中,经济发达地区基线资料的1604例对象按BMI和WC分组,在正常体重(BMI:18~23.9)、超重(BMI:24~27.9)、肥胖(BMI≥28)类别中,计算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相对危险度(RR),并对WC类别中腹型肥胖(男≥85 cm,女≥80 cm)和WC正常个体进行比较.结果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高血压、糖脂代谢各项指标以及MS的罹患率均与BMI和WC相关,控制混杂因素后,这样的相关性依然存在;但仅BMI超重时,各项表示代谢性健康风险的aRR值基本上都低于BMI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的aRR值;男、女性BMI正常但有腹型肥胖时,均较BMI超重而WC正常者的健康风险高.结论WC在表示代谢性健康风险方面比BMI更为有效.

  •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方式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作者:薛红妹;杨明喆;刘言;段若男;成果

    目的 明确成都市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方式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探讨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2 211名7~15岁儿童青少年测量身高、体重等,同时使用自行设计的基础问卷和体力活动问卷进行调查,了解该人群基本情况及静态生活方式.结果 采用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IOTF)标准,非超重、超重和肥胖组中男生周末看电视时间≥2 h/d报告率分别为34.80%、4.21%和1.92%(P=0.016 0),女生做家庭作业时间≥2 h/d报告率分别为12.17%、0.89%和0.49%(P=0.036 0).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标准,在男生组得出相似结果;女生组三种静态生活方式(看电视、使用计算机及做家庭作业)在3个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年龄组比较后发现,WGOC标准下13~ 15岁女生非超重组周末看电视时间≥2 h/d的报告率高,其次为超重组和肥胖组(P=0.035 1).以体力活动水平分组,采用Schofield标准,均表现为随体力活动水平的增加,男女生WHR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中国营养学会(CNS)标准,只有男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趋势不变.结论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组静态生活方式报告率高于超重组和非超重组.但超重/肥胖与静态生活方式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膳食质量评价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作者:段若男;刘言;薛红妹;杨明喆;成果

    目的 建立并使用儿童青少年膳食指数评价成都市中小学生的膳食质量,分析膳食整体质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以当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为依据,结合我国儿童饮食特点,选择12个元素构成儿童青少年膳食指数.参照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摄入量,对成都市l 997名7~15岁儿童青少年膳食摄入状况进行评分.同时比较不同膳食质量水平的调查对象间身体成分指标——体脂百分比(PBF)、脂肪组织指数(FMI)和去脂组织指数(FFMI)的差异.结果 调查人群平均膳食指数得分为(59.36±11.50)分,其中13 ~ 15岁年龄组膳食整体质量差.比较不同膳食质量水平组的身体成分指标,以7~9岁儿童中等膳食质量水平组的PBF高(P=0.04),10~12岁儿童高膳食质量水平组的FFMI低(P=0.002).结论 建立的膳食指数评价体系能反映儿童青少年膳食质量水平,成都市儿童青少年的膳食状况有待提高;膳食整体质量与超重/肥胖存在一定程度相关,但尚需更深入研究.

  • 中国18岁以下双生子出生体重与超重/肥胖的关联分析

    作者:刘青青;余灿清;高文静;曹卫华;吕筠;王胜锋;逄增昌;丛黎明;董忠

    目的 分析出生体重与儿童时期超重/肥胖间的关联.方法 使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基线调查的<18岁双生子人群(共8 267对),采用双生子对内对照设计方法,探索出生体重与儿童青少年时期BMI及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结果 调整性别和卵型的影响后,出生体重每增加0.5kg,超重/肥胖的风险:幼儿及学龄前期(≥2且<6岁)儿童增加0.87倍,学龄期(≥6且<12岁)儿童增加0.69倍,青春期(≥12且<18岁)青少年增加0.28倍.结论 双生子出生体重与幼儿及学龄期超重/肥胖存在正向关联,但在指导实施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时仍需谨慎.

  • 广东省2002-2012年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纪桂元;顿中军;蒋琦;闻剑;王萍;黄芮;陈子慧;李志浩;马文军

    目的 分析2002-2012年广东省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2002年营养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抽取13个监测点共7 075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2009-2012年的广东省居民营养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9区/县城乡调查点抽取2 319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结果 2009-2012年广东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3%和4.5%,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8.9%和6.5%)均高于女生(5.3%和2.2%),城市超重率和肥胖率(9.3%和5.6%)均高于农村(4.7%和3.2%);以9~11岁组超重率(8.8%)和肥胖率(6.0%)高.与2002年比较,除城市女生肥胖率下降外,城市男生、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明显上升,其中农村超重和肥胖增幅高于城市,男生增幅高于女生.结论 广东省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较2002年有较大上升,其中农村、男生和9~11岁超重/肥胖比例较高,应重点关注.

  • 我国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挑战

    作者:何耀

    1.肥胖的定义和标准:学术界对机体脂肪过多或肥胖的利弊争论多年,直到198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才达成共识,认为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对健康和长寿具有不良作用,其定义为机体以脂肪形式贮存过多的能量[1].1997年WHO也将肥胖明确定为一种疾病[2],并推荐其分类标准(WHO标准):BMI≥25 kg/m2为超重、BMI≥30 kg/m2为肥胖;男性WC≥102 cm、女性WC≥88 cm为中心性(腹型)肥胖[3].“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分类标准(中国标准):BMI≥24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男性WC≥90 cm、女性WC≥80 cm为中心性肥胖[4].

  • 高血压超重人群肠道菌群的研究

    作者:金翎;崔晓;蔡军

    目的 探讨高血压超重/肥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功能的改变.方法 收集年龄段在45~60岁的健康人68例(血压正常组),高血压患者73例(高血压组).再根据身高体质量指数值,进一步将高血压组分为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各组样本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功能.结果 高血压组的阴沟肠杆菌属细菌的丰度相对于正常血压组显著降低(P=0.018),而副杆菌属细菌的丰度在高血压组中略有增多(P=0.042).在高血压人群中观察到克雷伯菌属细菌、固氮螺菌属细菌、阿克曼属细菌和小杆菌属细菌在高血压超重/肥胖组的丰度相对于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15、0.046、0.022和0.004;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中副杆菌属细菌的丰度比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显著降低(P=0.046).此外,与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相比,与序列特异性的DNA结合功能、转录调节功能相关的菌群丰度在高血压超重/肥胖组中显著增加(q<0.05).结论 高血压超重/肥胖患者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功能均有改变,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微生物菌群组成,从而影响其体质量和血压.

  •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高晓津;杨进刚;杨跃进;许海燕;吴元;李卫;王扬;唐欣然;孙毅;乔国芳;宋雷;伏蕊;孙慧;严欣欣;董秋婷;张璇;叶蕴青;金辰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
      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从发病至医院就诊的时间在7天之内。危险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喜食肥腻食物;不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结果:该研究共收集17773例AMI患者,在数据资料填写完整并纳入分析的15998例(90%)患者中,71.1%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4.0%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8±15.0)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4.6±12.2)kg/m2。在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54.4%)、超重/肥胖(53.9%)和高血压(51.2%)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19.5%)和血脂代谢异常(7.7%)。26.6%的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危险因素,而8.7%的AMI患者没有任何可纠正的危险因素。3.6%的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76.2%的患者经常进食肥腻饮食,79.6%的患者缺乏运动。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高[(67.4±14.4)岁vs(59.8±14.8)岁],合并高血压(61.8% vs 47.5%)和糖尿病(25.5% vs 17.4%)的患者更多;而男性患者中正在吸烟/有吸烟史(69.2% vs 12.1%)和有血脂代谢异常病史的患者(8.1% vs 6.7%)显著多于女性(P均<0.05)。≤55岁的患者占27.9%,其中男性(88.9% vs 68.2%)、体重指数[(25.2±8.4)kg/m2vs(24.4±13.3)kg/m2]、血脂代谢异常(10.0% vs 6.8%)、吸烟(70.1% vs 48.3%)、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6.6% vs 2.4%)和肥腻饮食(83.4% vs 73.4%)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年龄>55岁的患者(P均<0.05);而>55岁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5.3% vs 40.7%)和糖尿病(21.1% vs 15.2%)的患者比例高于≤55岁患者(P均<0.05)。
      结论:超过1/4的中国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半数以上AMI患者有吸烟史、超重/肥胖和高血压;近80%的AMI患者有肥腻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 口服α-硫辛酸对肥胖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作者:李农;胡晓娟;严卫丽;黄永迪;王福刚;张卫国

    目的 探讨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口服抗氧化剂α-硫辛酸对胰岛β细胞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和交叉试验设计.选择2009年5月至10月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汉族人群103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3名,女40名,年龄20 ~ 60岁.采用分层区组随机设计方法将研究对象分配到d-硫辛酸组和安慰剂组[A组(52名)和B组(51名)]进行为期8周的口服α-硫辛酸干预和安慰剂交叉试验,α-硫辛酸为1200 mg/d,其间有4周的药物洗脱期.检测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水平、8-异前列腺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基线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采用ITT分析.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除胰岛素分泌指数[3.96(-28.95~ 36.93)比0.03(-17.11 ~ 17.17),t=11.769,P <0.05]外,α-硫辛酸组胰岛素抵抗指数[0.27(-3.13 ~3.56)比0.23(-1.14 ~ 1.60)]、8-异前列腺素[36.91(-3.22 ~ 76.42)ng/L 比 32.15(-2.72 ~ 67.06)ng/L]、Ox-LDL[-3.52(-5.48 ~1.52)μg/L 比-6.49(-8.22 ~-4.78)μg/L]均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43、0.848、1.247,均P>0.05).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节了基线、年龄、性别、试验顺序、阶段等因素后,两组间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8-异前列腺素、Ox-LDL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重肥胖人群口服α-硫辛酸短期内可能不会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和减轻胰岛素抵抗,也不能改善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

  • 超重和肥胖患者肝细胞腺瘤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作者:付华辉;金光植;刘海平;丛文铭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患者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基因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发生特点和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手术切除HCA患者的性别构成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kg/m2)等特点,采用石蜡切片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的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检测方法,选取与脂肪代谢、糖代谢、肥胖和雌激素代谢通路相关的5个基因相连锁的12个微卫星,随机对其中60例HCA患者,包括34例超重/肥胖患者的HCA组织中进行微卫星MSI检测.结果:在166例HCA中男114例,女52例.154例有完整BMI数据的HCA患者中超重/肥胖患者53.9%(83/154),其中男74例(89.2%),士9例(10.8%),男性患者的BMI平均为(25.78±0.75) kg/m2显著高于女性的(21.70±0.81)kg/m2,P=0.001.34例超重/肥胖患者HCA中,微卫星D12S1398发生MSI-H的频率为75.0%,显著高于MSI-L的31.2%,P=0.013;D6S1064发生MSI-H的频率为78.5%,显著高于MSFL的33.3%,P=0.020.结论:与西方国家报道的HCA患者不同,中国HCA的发生以男性超重/肥胖患者多见,其发生可能与HNF-1α(D12S1398)和HIPPO(D6S1064)等代谢通路紊乱有关.微卫星MSI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HCA可能的病因和发生机制以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程度.

  • 作者:

    关键词:
  • 社区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周勇

    目的 了解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海纯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统一进行问卷凋查和健康体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超重肥胖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403人,超重/肥胖者为215名,占调查对象总数的53.35%,超重、肥胖率均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城乡、性别、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和从事体力活动是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城市居民超重、肥胖率较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和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 非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妊娠孕妇的临床特点及围产结局

    作者:李光辉;范玲;张莉;刘晓巍;孙成娟;张为远;黄醒华

    目的 研究非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妊娠孕妇的临床特点及围产结局.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门诊初次就诊孕妇进行PCOS史的筛查,将61例孕前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的PCOS单胎孕妇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按年龄及孕前体质指数和研究组进行2:1配对,将122例符合条件的非PCOS孕妇纳入对照组,随访两组的妊娠经过直到分娩.多胎妊娠、原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病、肾脏病等慢性疾病者未纳入本研究.结果 PCOS组孕妇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COS组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7.9%( 17/61)、13.1% (8/6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19/122)、1.6%(2/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羊水过少、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BMI <24 kg/m2 PCOS患者妊娠后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发生的危险性仍显著增高,独立于肥胖,似乎PCOS本身对此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