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潘立瑾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QTcd间期离散度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联因素.方法对48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发病24~48h和治疗10天后QTcd值进行检测,并与32例无窒息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儿发病48h内QTcd显著高于病情轻的单纯型(P<0.01),观察组中病情重的心衰型QTcd显著高于病情轻的单纯型(P<0.01),治疗10天后心衰型和单纯型QTcd均明显下降,单纯型较心衰型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QTcd改变确实存在,且与心肌损害程度关系密切.

  • QT间期离散度的软件实现方法

    作者:杨继鹏

    本文着重从软件方面介绍了QT间期离散度的实现方法,包括心电信号的采集、显示、数字信号处理、关键点的识别等,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部分关键源程序及程序流程图.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刘盛林;蒋丽瑾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学对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测量和计算QT间期及QTd和矫正后的QTd(QTcd).分别按冠状动脉狭窄累及的血管支数、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部位、以及与正常对照组(无冠脉狭窄)进行比较.结果:①冠脉造影显示有冠脉狭窄的60例患者,其QTd及QTcd均比无冠脉狭窄者大(p<0.05),而单支、双支、3支及3支以上血管狭窄患者的QTd及QTcd依次明显延长(p<0.05).②冠心病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之间无差异.③心肌梗死不同部位之间,其QTd及QTcd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QTd及QTcd明显延长,且QTd及QTcd的延长,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范围有关,而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无关.冠脉血管狭窄累及的血管数越多,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越重,其QTd及QTcd延长越明显.QTd及QTcd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损伤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killip分级患者QRS积分与QT间期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镇;刘惠灵;宋银枝;古春花;叶仁群;曾纪斌;梁建华;郭玉花;李阳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不同killip分级患者QRS积分与QT间期离散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AMI患者66例,按killip分级分为Ⅰ、Ⅱ、Ⅲ和Ⅳ组,分别在AMI发生后第3天测定QRS积分及QTd,取得数值,对比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结果:四组AMI患者QT间期的增大与QRS积分的增加密切相关,在killip分级越高的患者QRS积分与QTd关联度也越高.结论:随着AMI患者killip分级的增加,QTd与QRS积分呈正相关.

  • 通冠胶囊对冠心病冠脉介入术患者P波离散度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曹爱琴;杨广;张敏州

    目的 通过分析通冠胶囊对冠心病冠脉介入术(PCI)患者治疗前后P波离散度(Pd)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从电生理方面评价通冠胶囊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 选择60例冠心病PCI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通冠胶囊,疗程4周.治疗前后测量2组患者的Pd 及 QTd/QTcd.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Pd及QTd/QTcd在治疗后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通冠胶囊能改善冠心病PCI术患者的心肌缺血.

  • 五参复脉汤加减对病毒性心肌炎后室性早搏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孙智霞

    目的 观察五参复脉汤对病毒性心肌炎后室性早搏的疗效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普罗帕酮片每次150mg,每日3次,有效后减为每次100mg;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五参复脉汤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30天后评价临床疗效并检查治疗前后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室性早搏次数及QTd、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4.0%,对照组总有效率9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QTd、QTc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QTd、QTcd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频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患者室性早搏改善程度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五参复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频发室性早搏有效,其能缩短QTd、QTcd,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的QT间期离散度探讨

    作者:李小英;梁慧;谢嘉儿;周惠明

    目的研究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对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川崎病26例冠状动脉损伤组(CAD组)与31例无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NCAD组)患儿的QTd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CAD组QTd、QTcd较NCAD组显著增大(p<0.01);QTd≥40ms与QTcd≥50,预测冠状动脉损伤的敏感性分别为90.5%与91.3%;特异性分别为80.6%与85.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1%与80.1%.结论 QTd是预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一个无创而简便的指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王少军;黄登鹏;彭卫平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QTd溶栓组(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 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王玲;马相乾;晁景丽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7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36例).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时、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在发病第2周末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①早期康复组QTd从入院时74.3±14.2ms降低到第3周末的47.3±11.4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早期康复组HRV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PNN50为45.0±18.91(%)高能谱为4.55±0.82ln(ms)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可降低其QT间期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各项指标,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患者猝死率.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 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何晓红;刘可权;胡文忠;王海军;刘建;张美萍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入院时及入院4周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可以明显降低QT间期离散度,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则无此变化.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刘新宇;邹和群;李永强;王晓红;李宾;张瑛

    目的 检测60例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初步探讨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d值,并进行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MHD患透析前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0.84±13.56比39.57±14.72,P<0.01);透析后QTd较透析前明显增大(59.73±20.11比44.23 ±13.26,P<0.01);回归分析表明,透析后QTd的增幅与K +浓度的变化及HCO3-的变化幅度呈正相关 (分别为r=0.67,P<0.01;r=0.79,P<0.01).结论 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透析后QTd进一步增大;QTd增大的机制与K +浓度的快速变化及酸中毒的快速纠正有关.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莉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 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分析

    作者:邓长柏

    目的分析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其治疗后的改变.方法测量8例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首诊时心电图QT间期大值(QTmax)、QT间期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并分析其治疗后的变化;检测15例健康小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做对照.结果8例患儿首诊时QTmax、QTd、QTcd分别是(0.58±0.06)s、(136.12±16.14)ms和(142.38±18.67)ms,其中6例经普萘洛尔治疗2~4年后QTd为(112.13±12.82)ms(P>0.05),2例未用药物治疗QTd自动缩至72ms和63ms,1例发现发生尖端扭转室速时QTd增大为172 ms,经利多长因治疗后缩小至106ms.15例健康儿童心电图QTmax、QTd、QTcd分别是(0.35±0.03)s、(28.32±8.52)ms和(35.66±11.45)ms,与长QT综合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明显延长.β受体阻滞剂治疗QTd无明显缩短.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长QT间期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评价指标,并可预测其危险性发生.

  • 心脏收缩力调节信号对兔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飞飞;党懿;李英肖;秦晨;齐晓勇

    目的:观察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即心脏收缩力调节信号(CCM)对兔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缺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心力衰竭组对照组、左心室侧壁刺激组、左心室后壁刺激组。刺激组发放CCM信号,每天刺激6 h,连续刺激7 d。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心力衰竭对照组相比,左心室侧壁刺激组及左心室后壁刺激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心脏重量、心脏重量指数下降(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QTcd各组之间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绝对不应期电刺激能够增强缺血性心力衰竭兔心肌收缩力,逆转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且并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 长期应用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结构及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段玉柱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LV H) 的左室结构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观察3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天口服依那普利5~10 mg, 平均18个月后,血压左室结构及QTd改变.结果用药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显著降低(P<0.01),心率(HR)无明显改变(P>0.05).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间隔厚度(lVST)及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减少(P<0.05).QTd显著降低(P<0.01).结论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可逆转LVH降低QTd,改善预后.

  •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变化

    作者:周智;周航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的变化,我们将3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分为2组:再通组18例,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8、24、48 h和1周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58.3±13.5 ms,56.2±17.1 ms;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2 h,70.2±14.2 ms,58.5±13.1 ms;8 h,51.2±13.6 ms,73.4±15.8 ms;24 h,48.7±16.8 ms,66.5±15.2 ms;48 h,40.5±11.8,66.5±15.2;1周,38.6±13.4,50.1±15.8.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各对应时间段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成功的溶栓治疗使心室复极的QTd缩短,使QTd高值提前出现.QTd缩短速度明显加快,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有一定意义.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肌梗塞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杨文;于忠国;王琪

    Q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但ACEI是否影响QT间期离散度?本文将120例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分为服用ACEI组和对照组,在服药前后分别测定QT间期离散度并统计在观察期间再次心梗的发生率.结果服用ACEI组QT间期离散度明显下降(P<0.01),再次心梗的发生率也下降(P<0.05).急性心肌梗塞后服用ACEI可降低QT间期离散度和再次心梗的发生率.

  • 糖尿病与冠心病人QT间期及离散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绍生;刘澎涛;李兰荪;杨杰

    糖尿病和冠心病人的QTc和QTd明显长于非患病病者,可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30例糖尿病、冠心病病人分为冠心病组(G1)53例、糖尿病组(G2)47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G3)30例,对比QTc和QTd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G3组病人的QTc和QTd较G1、G2组明显延长(P=0.010和0.01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QTd与QTc明显相关(R=0.252 P=0.004),糖尿病或CHD病人的QTc与是否合并CHD或糖尿病独立相关(?=0.368和0.336 P=0.007和0.046).结论:糖尿病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与心肌缺血引起的相近,二者合并出现后加重了心肌电活动的不稳定性.

  • 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超声心动图对阿霉素心肌病的早期预测价值

    作者:张英;李青山;刘兰芳;吕喜英;高东奇;白璐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预测阿霉素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2-01至2013-12期间在我院确诊并有明确病理分型的44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表阿霉素应用剂量为75 mg/m2,进行1~5个化疗周期,随着化疗进程,体内阿霉素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心脏超声心动图变化并进行分析。
      结果:每个疗程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分别为40.00(40.00,50.00)ms、42.50(30.75,60.00)ms、45.00(35.00,50.00)ms、40.00(35.00,55.00)ms、45.00(30.00,70.00)ms,较应用表阿霉素前基线水平32.50(25.00,40.00) ms均明显延长(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个疗程化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应用表阿霉素前基线水平呈轻度增大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呈轻度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用于评价阿霉素心肌病较心脏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更为敏感。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从而能及早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

  • Q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春来;尚小明;纪征;卢峰;孙淑娴;姜玉凤;张琦;刘长青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伴有ST段抬高单一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以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cQTd)变化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60例患者分为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组92例,非MACE组368例进入研究.一年随访发现,有92例(20%)发生MACE.本研究中采用12导联心电图的结果.MACE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个人情况、住院信息、血脂水平、吸烟状况、超声心动图.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Kaplan-Meier分析.结果:cQTd绝对变化值非MACE组的中位数为31.7 ms,25和75分位数为12.1 ms和55.3 ms; MACE组的中位数为11.0 ms,25和75分位数分别为-5.2 ms和33.3 ms;非MACE组高于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QTd相对变化值,非MACE组的中位数为40.1 ms,25和75分位数分别为13.6 ms和62.3 ms; MACE组的中位数为19.3 ms,25和75分位数分别为-15.8 ms和52.3 ms;非MACE组高于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QTd绝对变化值为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0.74(95% CI:0.68~0.85).Kaplan-Meier分析显示,cQTd变化值越大MACE发生率越低.结论:伴有ST段抬高单一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cQTd绝对变化值对PCI后MACE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212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